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The End & The Beginning

2014年無立志,但卻充滿著突破:上課聽《使徒信經》、聽不同牧者學者講道
白田敬拜服侍、自己嘗試領詩、考車牌、學風琴、學指揮、入營學唱歌......

以上還不是全部,還有一部分是小弟尚未在此分享的 (特別是最近這段時間)
話說回來本年度的文字分享無論在質量上或是數量上也是破紀錄 (數量方面比上年多一倍)
只是所花時間實在太多,因此2015年會是重質不重量
有好些系列形式的文字恐怕要以斷斷續續的方式慢慢完成

2015年我會繼續尋求突破;至於會否立志,還要再細想一下......

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千錘百煉(拾肆) - 迎難而上

今個月的詩班練習算得上是神奇
頭兩個星期指揮都要忙著應付其他活動而分身不暇,臨時加插的訓練也是撞了時間
雖然請假的班員也有不少,但平日都有各自練習,令表現出乎意料的好
難怪指揮從白田離開時苦笑「應該不會再收到電話吧......」

----

職員都表示詩班於2014年所發生的事實在太多
雖然都不是第一次遇上,但始終難免會感到慌張和錯愕

因為問題的性質乃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付出、溝通和遷就
所以這些問題還有可能繼續發生;2015年仍然會是風起雲湧

----

每次《千錘百煉》分享都要構思一個四字標題,小弟愈來愈覺得詞窮
更改下年度的標題命名方式或者會很有趣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驀然回想(三十八)

我很害怕幫人買光管,因為總會出意外
無論是滑出來掉在地上或是碰撞到其他硬物,總之都會不小心地把光管砸爛
雖然一支光管價格不高,但如此浪費和粗心大意總使我愧疚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平安夜特別篇) 臨時特急.禮頓道行

自己所屬的教會在平安夜舉行佈道會
因為佈道會的主題和話劇內容都與聖誕節沒有太大關連
所以想去其他地方逛一下

結果平安夜當晚去了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的崇拜
一進門口就見到一張熟悉的面孔,原來是女中音歌唱家張倩老師
(不是我的老師,「老師」在此只是尊稱而已)
這樣的大人物在教會做招待,這間教會的會眾會否都是臥虎藏龍?


當晚崇拜在二樓和三樓進行
開始時有一段靜默的時間,主禮者引用《以賽亞書59章》作出宣告,很有意思
之後有點蠟燭儀式,禮堂內的燈光都關掉
此時卻見會眾拿出相機拍照,閃光燈和牆壁的反射把蠟燭那微細的光給比下去

接著是唱詩、頌讀禱文經文、牧師宣講信息「平安的應許」的環節
這些儀式都與傳統聖公會的如出一轍,對我而言已經不算陌生
只是牧師的信息......可能因為似曾相識,覺得跟傳統聖公會的一樣「不太吸引」

牧師講道後有詩班獻唱的環節,幾十人的詩班連續唱了六組曲
見到詩班員都拿著同一本書而不是文件夾,這六組曲可能是出自同一本詩歌集
詩班的水準非常高,聽到男低音唱Low E-flat,女高音唱High A
而且六組曲基本上是一口氣唱完,這種功夫可不是業餘的詩班能輕輕鬆鬆地承受到
之後又以代求的頌禱環節,唱回應歌及《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作結

(題外話:聖公會教會而言都非常著重音樂敬拜,詩班的服侍可以說是整場敬拜的焦點
個人認為他們著重會眾唱詩和詩班獻唱多於牧者的宣講,就連會眾的音樂水平都比較高)

整場崇拜和各種儀式跟聖公會相近,小弟對此不以為然
但禮堂中小朋友的叫聲和電話鈴聲此起彼落
又見眾人互相對望而不會主動向當事人表達不滿,小弟對這種「包容」還真是感到詫異
(如果模仿《戇豆》的劇情般於崇拜唱頌《All creatures of our God and King》我會不禁莞爾)

目的地位置:
銅鑼灣禮頓道119號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20141222

十月中旬雙學想奪取旺角陣地話語權時,當時已經有人問我為何對他們採取敵視態度。現在見到很多人表達痛恨的心聲,其實我們除了痛恨領袖的作為之外,也應該痛恨自己沒有戴眼識人。

怎麼大多數人都沒有看清楚「非暴力抗爭必須以當權者會回心轉意作為前提」這個事實。就連倪匡先生都說「寧願信妓女,共產黨萬萬不能相信」。對住一個無恥、無視社會各種權利和平衡的政府,我們當然可以選擇繼續非暴力抗爭,但結果可能會是被出賣、被毒打、被陷害。那些人已經做好這種心理準備了嗎?

村民始終都不願意破壞既有秩序,可以預料本土派仍然需要走一條艱苦漫長的路,長度可能有一個輩份之多。

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Hymnology 12

A. 信徒普遍是對講道有較深印象,還是對敬拜詩歌有較深印象?

曾經聽前輩講過,牧師證道是整個崇拜最重要的環節
(這對更正教而言是毫無疑問的,甚至就連本身沒有講道環節的聖公會教會都有樣學樣
在崇拜當中加插講道;只是那種講道篇幅甚短,大概只有十五至三十分鐘左右)
講道可以因為每一間教會發展出不同種類不同形式,可以說是該教會的其中一種標記

但當被追問「仍然記得上星期日講道內容嗎?」,很多信徒都不能立即記起
記憶力較好的可能會嘗試以講道題目、引用經文、見證等記起
但本身沒有專心聽道的弟兄姊妹恐怕必是啞口無言

對比之下,敬拜詩歌還真是比較容易記住,因為詩歌除了歌詞以外,還有音樂那部份:
詩歌歌詞多引用聖經經文,因此偶爾讀到那一兩句經文都能聯想到相關的詩歌;
當音樂感較好的信徒聽到音樂的主旋律部分,就已經可以把詩歌唱出來
有好些常常聽詩歌專輯的信徒甚至只需要聽前奏或和弦的進行模式就能辨認出是哪首詩歌

記得敬拜詩歌多於記得牧者的講道其實無可厚非
弟兄姊妹每星期只有一次聽牧師講道的機會,有心付出更多時間的可能每星期會有兩至三次
但卻不一定只會在教會聽到或者唱到詩歌,可以在其他聚會時、可以在聽詩歌專輯時、
可以在家中靈修時、也可以在街道上或車上使用手機時;總之與聽道相比限制較少

思想至此小弟還真為牧師傳道們感到難過
每次在台上證道的服侍對他們而言可能是嘔心瀝血,卻並不是每位弟兄姊妹都能記住
而且每一篇講道的影響力可能還要比平時敬拜的詩歌遜色
曾經聽牧師講過「一篇好的講道訊息可以讓人牢記幾十年,足以扭轉靈命」
敢問各位弟兄姊妹找到了可以讓自己牢記幾十年的講道訊息嗎?

----

思想至此,小弟恐怕還要再問多一條問題:
B. 音樂事工應該追求質量化還是數量化的發展方向?

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雙向發展:既能不斷「唱新歌」又有「質素保證」
但現實的情況是否如此?相差多遠?

數量化方面,無論是音樂事工抑或是詩歌數量都已經是百家爭鳴的局面
既有不同本地事工團體輪流宣傳年度特會和新專輯,又有海外事工團體的巡迴演出
如此看來身在香港的信徒可以能夠接觸世界各地的詩歌,其實是非常幸福,絕對是恩典
不過有了數量上的泛濫,就難免會有互相比較的情況:
「我上年去了A事工的年度特會,感覺不太好,今年反而想去看看B、C、D的。」
「聽完新專輯的詩歌,我還是覺得幾年前的專輯比較好」
「某詩歌非常令我感動,但似乎不太適合教會崇拜的場合;
對比起來我會覺得E事工其中一首詩歌更好」

如此互相比較好嗎?在我眼中「竭力達至完全」的良性競爭是可以的
也只有互相比較才能讓我們分辨詩歌的好壞
這道理正如分辨異端和歪理一樣 (參考《馬太福音》麥子和稗子的比喻)
只是互相比較時仍然要留意自己的取向和心態:
是因為詩歌簡單易唱?歌詞內容非常豐富非常精警?還是純粹只為滿足自己口味?

另外,小弟留意到一種怪現象:
把各敬拜專輯的目錄互相比較一下,每張專輯裡總會有不同詩歌分別描述:
神的愛、恩典、憐憫、能力、聖潔、信實、公義......
我們對神的敬拜、感恩、信心、倚靠、盼望、回應、立志......

由於敬拜事工團隊甚少合作,都是各自服侍,因此內容相近的詩歌愈來愈多
要求高的信徒難免會覺得歌詞內容相近、只有音樂更新的新歌「無新鮮感、毫無新意」
(小弟曾經聽過有人以「山窮水盡」來形容讚美之泉的詩歌愈來愈缺乏變化,哀哉)

這引申至質量化方面的討論,個人認為除了「創新」之外也可以「翻新」:
不妨把值得流傳的舊詩歌重新演繹,可以加入新歌詞,也可以重新編曲
(本地著名的敬拜事工都頗具規模和資源,舊歌版權方面應該不會是大問題)
事實上本地已有諸如 CantonHymn 的事工專注於把外語詩歌翻譯成粵語
不同事工團體應該考慮合作的可能性,「互相幫助互相建立」
(這方面比較欠缺規模和資源的事工群體反而做得更好)

又因為前面提到「信徒對敬拜詩歌的印象普遍深於講道」的立論
事工群體理應反覆推敲自己創作的詩歌,留意歌詞及其中的精神或心態是否合乎聖經教導
(這也是牧者普遍要求詩歌創作者攻讀敬拜神學的主要原因
在牧者眼中,詩歌創作者對信仰群體的靈命成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

後記:小弟在今年9月分享上一篇文章後,原本是打算一個月內就準備好今次的分享
但因為後來一直都在關注社會政治議題,沒有心思和時間再去思想敬拜詩歌的範疇
至此已經延誤兩個月了,總算仍能在聖誕節前準備好

在小弟心目中,基督徒口中說出來的話比唱出來的詩歌更影響自身的見證
「面對社會的信仰反思」仍然比「探討詩歌歌詞和敬拜文化」重要
雖然如此,小弟仍然希望下年度可以繼續在這系列中有更多分享和探討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Vision #14: 選擇沉默和忽略的代價

在這冷漠的社會,我們可以選擇忽略一個人,卻不知道自己也將會被那個人忽略
我們可以選擇不去了解群體或社會,結果自己也不被群體或社會了解

英文有一句 Silence means consent,很多時候緘默就等於不表示反對
當我們選擇不表態時,其實就是容許自己被其他人代表
以往都是「沉默是金」,現在卻是「不平則鳴」,其他人因而感到詫異
原來長時間的沉默或忽略在其他人眼中是一種趨勢,會被人視為理所當然
結果這習慣只會使我們得不到其他人的重視,甚至可能會被騎劫或被遺忘
因為我們放棄了那表達的權利,當我們嘗試收回來時也困難重重

沉默和忽略的模式是雙向的,也是有代價的。對身邊的人如是,對群體和社會也如是。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20141216

現時的社會狀態、應對的方法、身邊的人如何被時事影響、如何溝通
語言偽術與政治正確用語、中國人的劣根性、中國傳統智慧和聖經的巧合
聖經和「雨傘」的巧合、福音對自己的得益和代價、名人佈道與見證
部分信徒的固有心態、對聖經和基督教歷史的不認識、缺乏留意社會時事的觸覺


能夠講出自己對以上議題的見解,連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不過,肯花幾小時的時間聆聽和討論這些內容的朋友其實更不可思議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20141215

帶有中國特色的邏輯——從結果推論出原因
例子:「禁止亂拋垃圾」——有人在這一帶地方亂拋垃圾
「不准使用任何響鬧裝置」——有人在此使用響鬧裝置
在這時刻教導這種思考模式是想讓大家的觀察可以有多一個分析角度;以此思維套用於最近政府官員、紀律部隊所發出的勸喻和警告,大家就可以理解這些說話的真正意思。
各位可以做思考習作,以這種思考模式分析語言偽術,看看結果如何。

----

不滿意現時的立法會可以點?建議1:建立另外一個議事群體和系統「架空」立法會,但以現時的人力物力根本不可能,也不實際。建議2:「杯葛」立法會,但前提是要有足夠的議員願意裡應外合,現時這前設難以成立。建議3:「癱瘓」立法會運作——可以是「拉布」,也可以是「佔領立法會」,但都是失敗居多。

相對於制度以外的手段,最近有人提議制度以內的手段——自己組織政黨參選。但「制度以內」意味著主動權仍然不在市民手上,因為議會制度可以被人修改和利用,參加者只是閒家,容易被莊家「食夾棍」。另外所有競選都無可避免地有資金的較量、利益輸送、互相抹黑的情況出現,這種遊戲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的。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千錘百煉(拾叄) - 憶起往事

弟兄組隔了兩個月又約出來食晚餐
雖然仍是非正式的小組,但原來已經有同工表示關注
我們卻只覺得這種反應是過度敏感

這弟兄聚會相當符合上月底趙博士的描述:一齊飲紅酒、風花雪月、約日子一齊做運動
只是當談及比較私人的事 (例如感情、事業) 卻突然變得保守而不願意坦誠分享

另外也有檢討——詩班內外的事都有
既然自己已盡力,問題又不在自己的能力範圍裡面,聽罷只覺無奈
不過既然得此經驗,以後必定可以做得更好
那些令人沮喪的大小事總不會使我們卻步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驀然回想(三十七)

有人話「年紀愈大,愈想忘記生日」
我不覺得我是如此,因為我從來都不太在意

又有人話「交朋友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
但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生日這些小事而麻煩朋友的話,我會過意不去的

如果每次都是見到其他人的恭賀才記起那些日子的話
其實你對那個人沒有很深刻的印象

----

還有認真的話要說,但《驀然回想》從來都不是講正經事的系列
〔反正篇幅太長的話也會降低閱讀興趣〕

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基督教精神可以跟「雨傘」相提並論嗎?

以色列亡國後,猶太人一直期待重建自己的國家
神給了一個承諾:將有一位「彌賽亞」(救主)降臨拯救他們
只是猶太人普遍認為這位救主會以高高在上的君王姿態出現
可以靠政治、戰爭等手段立國、戰勝敵人

怎料那位耶穌卻以最不起眼、最卑微的方式來到世上
並且顛覆猶太人一直所堅信的觀念
只是猶太人一直執迷不悟,甚至連使徒都不明白:
原來耶穌的使命是為了「拯救罪人」、
原來神應許所復興的國的並不是地上的以色列國,而是「天國」

----

在「天國倫理」方面而言,用耶穌比喻「雨傘」好像是騎劫了基督教
在「仿傚基督」方面而言,卻要我們對抗權勢、憐憫弱勢社群
我突然間覺得這種矛盾跟「三位一體」一樣深奧......



[轉載] 耶穌一出世已經害死哂伯利恆入面兩歲內既男仔

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臨時特急‧福榮街行

又要幫詩班指揮買樂譜,因此去了聖樂服務社一趟
事隔半年,其辦公室從旺角的唐樓搬至長沙灣的工廠大廈
除了租金較便宜,也仍然是「走入社會、走入人群當中」(那幢大廈Band房林立)



沒有拍攝新辦公室,但見到空間比以前寬闊,值得感恩

地址:福榮街344-348號昌發工廠大廈D座9樓2室 (長沙灣地鐵站C1出口)

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講座筆記 - 20141129

基督徒與潮流文化講座 (二) 中產文化
《對香港中產意識形態及教會中產化的反省》
講員:趙崇明博士 (香港神學院)

「曾經著作一本書叫《港式中產》,當中有批判中產
後來有人回應:為何批判、批評中產?中產是不好的嗎?
因此在開始講解之先,需要先澄清概念......」

「中產」——其中一個社會階層,每一個國家都有;如何定義?
- 有人話中產是「夾心階層」,既沒有李嘉誠如此富有,但又不需要政府及社會救濟
- 以入息定義
- 以職員或工作性質定義;較高學歷通常都容易成為管理層、專業人士
(- 文化資本:知識份子、社區工作者、文化人等對社會有貢獻者)

「中產文化 / 價值觀」——不一定凡是「中產文化 / 價值觀」的都要反對
生活方式與所有人都有關,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選擇
「弟兄組雖然查經係差少少,但聚會時一齊飲酒食芝士、風花雪月、打高爾夫有問題嗎?」
中產也有美德:克勤克儉、願意維護秩序、追求效率

「獨斷的中產意識形態」——「有口話人,也要先話自己」
要反對、批判的只是「強勢、霸道而帶有某些問題」的中產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 Ideology ——意識底層的捆綁

----
《以弗所書6:12》惡魔是「執政及掌權的『權勢』」
論「佔中」?有同意也有不同意的地方 (詳見Q & A部分)
----

有關「中環價值」的定義請參考龍應台女士的《香港,你往哪裡去?》
獨大的「中環價值」——「教會已被中環價值佔領?」

問題在於「壟斷、唯一的標準」——問題未必在於「中環價值」或資本主義本身
「中環價值」的「權勢」主宰了香港人的生活文化
香港人把「中環價值」當作唯一的價值去堅持
——賺錢不是問題,但要反省賺到「盡」的心態

過度追求經濟而犧牲利益,並且影響了各方面 / 每個角落
——「教育商品化」、「醫療商品化」、「社會福利商品化」
——「人際關係商品化?」「教會生活商品化?」

資本主義的類宗教性——資本主義彷彿變成一個宗教讓人去膜拜
很多人都認為資本主義當中有很多神聖的元素:
「無形之手」、「不干擾政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神學家 Richard Foster認為人所面對的三大試探:性、錢、權勢
《提摩太前書6:10》:金錢是萬惡之根
「萬惡之根是金錢,不是貪心?」
「錢帶有魔力,不是中性的」

《馬太福音6:24》:不能事奉神,又事奉瑪門;「事奉」在此與「敬拜」同義
把瑪門人格化,變成一種敵擋基督的靈媒
=> 我們是否也陷入「拜物教」、「拜瑪門」的景況?

《馬太福音4:8》耶穌在曠野所受的第三個試探是「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
「萬國」是政治,「榮華」是經濟 => 這是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試探

當整個社會甚至國家都講錢,就會令每一個人都受薰陶
金錢背後可能有其他東西 (例如事業前途),本身也可代表成就感

----

高舉個人主義——信仰私有化
強調「個人得救」不是錯,但福音卻因此變得不整全
主禱文: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再求「我們」——尚且不是「我自己」!
=> 太重視自己的成就得失?

《馬太福音4:17》天國近了 => 呼召門徒
「上帝作王」=> 神有絕對主權,包括政治層面上
廣義上是整個世界、整個宇宙的王;狹義上是每一個人的王

(v.4:20, 22) 因為呼召而捨了網、船,又別了父親
=> 門徒有「捨、別」的標記;「網、船」代表事業前途,「父親」代表家庭
但這些都是每一個人最重視的!
=> 不是不用賺錢、不是可以拋棄家庭,但需要自問「自己最上心的是甚麼?」
=> 教會祈禱會、團契聚會所分享的都是關乎「我自己」的事?

基督精神很吊詭:先捨才有得
=> 信了主仍是自我中心?

----
澄清:「政教分離」的「政」是「政府」——宗教和政治權力必須分開
但現在的人錯以為那是「政治」,因此 (錯誤地) 產生「只講經濟,不講政治」的文化
----

「公民意識」的「公」是公共 (與自我中心相對)
「中產」在社會中是既得利益者,因此 (容易偏向) 維護、追求秩序

但信仰本身就是一種冒險!「中產恐怕是最難學懂的」
亞伯拉罕離開本地、獻長子是冒險;以色列人進入不能棲身的曠野也是冒險
因此有前人說:「信仰叫我們定不下來」、
「信仰有如旅行——不是日本、泰國、台灣那些香港人常去的地方,
而是洪都拉斯、危地馬拉那些完全陌生的地方」
Joerg Rieger《行旅:客途上的信仰與群體》:尋求不測——尋求不能預測的事

失落了這些,也因此:
不明白何謂「信靠神」(靠自己)
不明白何謂「恩典」
不明白何謂「合一」——原來弟兄姊妹的關係在社會紛亂時顯得不堪一擊

「時間關係,不能分享餘下的部份 (教會中產化的反省) ......」

----

Q & A 時間
Q1. (離題) 可否講講趙博士為何不認同「佔領中環」?
A1. (以下是趙博士個人立場)

戴教授提及七個元素,最重要的不是「追求真普選」而是「公民社會覺醒」
以往的議會都是代議制民主,若沒有成為選民就沒有權利
但他提倡相討式民主,是從下至上的方式 (現時一直都是從上至下)
因此有很多D-day和622電子投票,想「佔中」成為一個討論平台
(也令愈來愈多教會開始討論政治)

以上是認同的,以下是不認同的:

對使用如此脅迫的方式爭取民主有所保留
- 實效成疑
- 信仰方面 (天國的政治國度倫理)
- 雖然是「和平非暴力」,但始終是「手段」,也容易被騎劫
- 就算有普選也難保香港以後不再混亂

「不過抗爭以現時 (11月29日) 發展情況而言,已算不錯」

Q2.「別了父親」——愛與情感等各方面的難關?
A2.「香港人是否太重視自己的工作、前途?其實不太重視家庭?」
「敬拜」、「真愛」都是講求捨己
=> 先懂得放手,回到神當中得到神的愛,再以此愛人;都是容易明白但難以實踐的

Q3.「信仰個人化」——因此不應使用「福音橋、五色珠、三福、四律」等工具傳福音?
A3. 工具都是人所造的 (難免有不足或缺憾)
不是不能用!但使用時就必須注意其不足,不要只傳當中的內容,使福音內容受到限制

「整全福音」——可參考洛桑會議 (洛桑世界宣教大會),當中有提出:
罪:有個人層面的原罪,也有社會結構性的罪
信仰:有個人層面的,也有社會層面的

「但我們只著緊福音能否令我們上天堂!?」
盧雲神父:「死後去邊」其實只是一個關於移民的問題
——盼望只在天堂,卻不在耶穌?(盼望只在死後,不在這刻?)

耶穌升天,差遣聖靈
=> 預備自己的生命
=> 要問自己為誰而活
=>「死」使我們思考如何「生」

----

後感:
跟組長感想一樣,有好些分享已經不是頭一次聽到
事實上小弟在這一年中已經有這方面的感概:Hymnology 8這世代的信仰觀

身邊的人都認為第二講不及第一講精彩,又因為沒有分享最後那部分而感到可惜
但我認為第二講比第一講艱辛,因為內容比較貼身,有更多反省

王牧師在講座完結後的私人分享:「信仰的社會層面不只是關懷社會中的弱勢社群,
也可以是留意社會結構性的問題 (罪),並且盡自己作為基督徒的責任而有所回應;
最近一次洛桑會議甚至把「環境保護」列入福音的社會層面當中,可想而知福音是何等豐富

在社會當中擔當基督徒的特別身份:
社會制度有問題,我們有責任公開講出來;
但見到身邊的人使用暴力,我們有責任制止他們——這確實是個不討好的角色」

至此,我回想起今年五月的「愛爸媽愛我家」遊行之後
那三位支持遊行的宗派領袖被質問「為何聯署支持518遊行卻不聯署支持六四和七一遊行?」
也因此令基督教界被批評是「選擇性發聲」;
社會對「基督徒」是有這樣的期望,我們不在意
基督教界有這些討論 (洛桑會議是全球性的),我們也未曾了解
這又是否算是自我中心的另一種表現?

----

小弟在此拋磚引玉,引發大家思考:
「身邊的人總覺得教會中的分享或別人的見證分享的方式跟傳銷手法相似,
都是只強調接受福音的好處,使所傳的都容易變成『幸福音』,我們應該如何回應?」

這問題其實跟上面Q3的性質相近,理論上答案也可以跟A3相近:
「傳福音技巧都是人所設立的 (難免有不足或缺憾)
不是不能用!但必須注意其不足,不要使福音內容受到限制」

但是以更深入的角度去思考,必定會發現更多問題:
- 以「傳銷手法」傳福音豈不是「福音商品化」嗎?
- 傳銷手法助長趨吉避凶、追求利益的心態嗎?會使人以為信耶穌不用改變自己心態?

(同理,以名人佈道的方式似乎也值得大家反思......)

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余牧師在今日下午的婚禮以5條A作訓勉

1. Aware 察覺、承諾
順服不是權力遊戲,不是賺得多錢就有話事權
為對方犧牲的愛,正如基督為教會犧牲

2. Accept 接受
拍拖前溫文爾雅,拍拖後、結婚後、生育後卻變了另一個人,但仍然要懂得包容遷就
約一4:18

3. Assist 協助
分擔煩人的家務,對方不適時更要守護
創2:22-24

4. Address 對應
以行為表達愛意
婚姻不是上岸,以為可以埋首工作等事會輸掉婚姻
解決問題不比對應對方感受重要
林前4:13-18

5. Appreciate 欣賞
婚姻是非常現實,容易互相挑剔、指責,但要懂得互相欣賞
傳道書4:9-12

結語:不只用語言、用心,也要花時間和精神維繫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Vision #13: 沒有回頭路

一個月前有一位弟兄曾經問我:情況會如何發展?我答:沒有回頭路

游擊戰術其實就是累鬥累:
本身已經反感的仍會覺得村民礙事,破壞香港秩序;認同抗爭將會繼續令警隊聲譽插水。

只懂得問為何不再和理非、不再愛與和平?有幾多人在這非常時刻能有這種堅持?

正如曾鈺成所言,中央將愈來愈壓制香港,村民將會更加投入抗爭之路;
中港矛盾陷入惡性循環,沒有回頭路。這矛盾已存在十數年,831人大決定只是一個引爆點。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Untime

1. 青崇開始前在禮堂門口派晨星
敬拜隊的司琴需要早退,結果被領會者臨時要求幫手彈回應歌
也只有數分鐘時間可以讓我粗略地跟伴唱和樂手們練習一次

雖然詩班練習經常都會使用那部鋼琴
但青崇時鋼琴入面的咪高峰以及場地的回音使我非常不習慣不適應
見到王牧師最後示意想唱尾句結果都被迫放棄直接祈禱結束
使我感覺到互相遷就是何等重要

----

2. 去點心居食晚飯
席間聽到有人引用《約伯記》講苦難,也就順便講講約伯三個朋友的過失:
本來都是不發一言地陪伴約伯,後來一開口卻都說是約伯先犯錯而受苦
令約伯跟他們進行激烈的辯論,幾乎連友誼都失去

另外也講到16-17世紀時聖公會如何影響英國政治歷史
相信稍後仍會花時間留意英國教會文化

----

3. 週日夜晚的旺角小聖堂

小聖堂於下午六時已進行天主教彌撒,所以當晚九時沒有祈禱會
當晚小聖堂只有守門口的人留駐,間中又見有路人上前拍照留念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合唱團、詩班的四種表現程度

整理樂譜時尋回一幅不久前的繪畫,順便分享一下:

第一層是「呼吸、發聲、咀形」:
都是平時要勤力操練的基本功,是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
若果聽到「唔夠support、聲好弱傳唔得遠」這些批評的話
恐怕就要留意自己有否做好這部分

第二層是「音準、節奏、歌詞」:
就算是獨唱都可以「走音、快左或慢左、唱錯歌詞」——都是音樂方面的基礎毛病

第三層是「四部和奏、四部音色平衡」:
進入團體層面,不止自己唱得好,還要跟其他人唱和
要互相聆聽、互相留意和弦、音量平衡等細節;
指揮有責任留意這範疇 (最理想情況是指揮不需要處理第一、二層)

第四層是「演繹」:營造整體效果
這部分只有指揮能夠處理,不同的指揮會有不一樣的演繹
(這是指揮最需要鑽研的部分;因此指揮不能把練習時間和心思全花在第一至三層)

(整個概念是Sally姐姐教的,說起來還要多謝她的教導)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Scouting & Vision (4)

小弟必須承認自己對很多事情都充滿著偏見
如果覺得我今次 (又) 有講錯的話,請指正,謝謝

----

一直以來我都對「美式教育」有偏見
覺得這種牧養方式會令信徒出現不去思考、不尋根究底、不重視傳統這些壞習慣
(雖然也有很多聖公會會友不知道自己宗派的歷史根源——傳統教派也算不得是甚麼)

沒有想到當時的準牧師竟然會邀請我食飯——只有我和他
我知道他本身是帶著牧養角度出發的 (因為之前有一段時間我並不常在牧區)
所以一開頭都是講生活上的難處、事奉上的難處,時間管理等

食完飯後去了陪他配眼鏡 (那時覺得他有點似Rick Warren......)
回到教會後所討論的卻都是關於教會的事
(很記得他感恩成為同工前就已經留意到美國教牧人員的家庭和心理狀況調查
使他有意識要在牧養和家庭之間保持平衡、又有充足的心理準備等等)
原來他心目中的想法其實跟小弟沒有衝突,只不過是作風方法不同

----

(其實以上都只是引言,下面開始才是重點)

很記得當時我向他講過「在星期六和星期日需要面對不同的年齡層,表現好像不太一致」
——在青崇講道時總嘗試跟我們「同聲同氣」,在星期日卻顯得比較保守
另外又覺得教牧同工牧養弟兄姊妹好像養育兒女一樣,容易因為他們的不成熟而乾著急

(時間從過去回到現在) 來到這時刻,再留意幾位教牧的一言一行:

1. 一位牧師憶述當年發生六四時,教會呼籲弟兄姊妹聚會完結後上街
之前又特別勉勵曾經去了今年七一遊行的弟兄姊妹,讚賞他們有這份勇氣

2. 另外一位牧師是人際關係的專家
最近卻在面書異常活躍,分享很多神學、時事等內容,價值觀基本上都跟青年人一致

3. 又另外一位牧師常常跑去示威區,次數比好些「激進」的弟兄姊妹還要頻密

4. 又另外一位牧師,全家都不在香港多年,卻時刻關心香港的一舉一動

以上種種情況很不幸地符合我在上一篇中提出的論點
整體而言,教牧同工的視野、信仰觀未能在我們起來服侍的這一群中得到傳承
教牧同工有心推動屬靈氣氛,也未能得到我們適切的輔助
換言之,問題的關鍵不是教牧同工那一群 (或那一輩份) 不願意「下放權力」,
卻在於「走出來服侍的那一群、那些輩份」——在於我們的視野不足、靈命有待進深

又回想牧師在台上常常都作這類的提醒,連他自己都覺得是「洗腦教育」:
「平安不是追求無病無痛、凡事順順利利」
「敬拜讚美不只是回來在教會唱幾首聖詩」
既是要作出提醒,就即是說教會有好些人仍是如此思維
在信仰態度上能夠如此偏頗,恐怕在面對社會時也是如此偏頗

換句話說,很多教牧同工都面對著有口難言的境況
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不能隨意以教牧身份向會眾灌輸——所謂的「教會政治中立」
各種行動也是要以個人身份「在暗中」參與

----

之前我還特別地問到「在青崇稍為偏向保守是否比較恰當?」
到了這時刻恐怕我要收回這句說話了
反之,我應該問「為星期日的會眾舉行更多研討會是否比較恰當?」
因為有些人並非選擇偏向保守,也不是選擇「走入人群」
而是選擇了逃避、不問世事,也沒有尋根究底的精神

小弟這個"Scouting & Vision"系列一直都是以領袖級信徒為對象
勸諭各位前輩:勿忘基督精神的初衷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風琴音樂文化——歷史政治、基督宗教、音樂文化的重疊處

音樂老師放低左份17-18世紀的英國音樂作曲,之後又想考起我:
「你知道當時英國發生咩事嗎?」
「(斷估) Civil war?」
「Ahuh~ 咁你有無聽過Puritan?」
「清教徒?」
「Ahuh~ 那時英國已經脫離左羅馬天主教變成英倫教會 (聖公會),
但呢班清教徒除左改革政制外亦嘗試改革宗教,所以當時的詩歌歌詞都得以保留,
但好多教會風琴都被破壞。所以同德國法國比,當時的英國風琴音樂發展係顯得較落後」
「......」

講真,世史只有初中程度,
到而家仲記得Charles I、Constitutional Monarchy我已經覺得好威威架啦~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我和她去鰂魚涌

又去做聲樂伴奏,性質跟上年六月那次一樣輕鬆
今次只伴奏《Carmen》和《Memory》兩首歌,都是十分著名的
其中第二首歌是臨時安排好的,我都是之前一日才得知這決定

在台下又有精彩的交談:「有否探究的精神?
我有個朋友對聖公會那些儀式背後的精神感到很好奇,於是四圍去問人
怎料從普通會友到牧師都答不出來,結果卻在天主教的慕道班上全都學會了......
神學院又如何?做教導的本應該比做神學生的知道得多,
但就連他們都可以是隨隨便便、得過且過......
先撇開贊成反對抗爭的立場,我相信你都看見,兩邊的人馬都很強硬」
「當然啦,中國人死要面子」
「正是如此,所以兩邊都不願退讓,就算有一方肯讓步,另外一方恐怕都不會妥協......」

「......是不是有肚腩的人唱歌都比較容易發出共鳴聲?」
「可以用自己身體做共鳴,但效果遠不如利用週圍環境做共鳴
這就是為何在廁所總能唱得好的原因:因為利用了廁所的牆壁!
唱歌與哼歌不同:如果音量跟平時談話的相近,那只是哼歌,不是唱歌
若真是唱歌,音量應該比平時談話的大很多,可以接近五倍!」

因為我真的不算彈得好,跟她的互相遷就更顯得她擁有著非凡的功力
總而言之,這些機會真是難得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講座筆記 - 20141107

環球聖經公會、天道書樓 合辦
《飲於智慧古泉——公義傳統及靈恩傳統的現代意義》講員:楊文立博士

(當日講員完全依照筆記演說,因此小弟只補充筆記中沒有的,其餘的部分從略)

I. 六個屬靈傳統的特性與功能 (引言)
(小弟當晚遇上塞車,遲了約十分鐘,當時講員剛剛講到第一頁的最底部份)
「今日會講那六個sector中最少人講的那兩個傳統 (公義傳統及靈恩傳統)」

II.「公義傳統」與聖經
 A. 耶穌基督與「公義憐憫傳統」的生命
  1. 最小的身上:太25:31-46——小心明星效應
  2. (不要只是) 做外表的事:太23:23——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內在的憐憫、正義、信實

 B. 舊約經文參考
  1. 《彌6:8》——除了上街 (遊行),其實還有其他方面的
   這段經文是對著領袖說的,以領袖級信徒作為對象
   舊約中的「憐憫」一詞專指上帝對人的心腸 (跟「可憐他人而產生的自傲」相對)
  3.「此段箴言跟之前A1『最小的身上』那論點一脈相承」
  4. 《約拿書》一百年後有《那鴻書》;那鴻本身沒有去尼尼微,但有講到那裡受審判
   崇拜中朗讀:對象是神的子民,尼尼微當地的人卻不會知道
   「正如新約的對象是基督徒,公義憐憫是由信徒先做的,未信者是不懂得的」

 C.「公義憐憫傳統」近代歷史人物——馬丁路德金 (非暴力抗爭)
  「有很強烈的浸信會背景;非暴力除了顯露於行動之外,也在於背後的靈性」
  1. 「身體上被動,思想及心靈上主動的吊詭」
  2. 不尋求打敗或挑釁對手,而是贏取對他的友誼和了解,目標是救贖與復和
  3. 不針對人,但針對政府、勢力、機構;「高官可能也只是邪惡下的受害者」
  4. 心靈毫無苦毒,不會也不打算報仇、以耶穌的愛愛可惡的人,但仍恨惡罪本身
  5. 「不傷害原則」:一貫地拒絕將傷害加諸別人身上;
   避免外在暴力,更要避免心靈暴力
  6. 過程與結局都要非暴力:不接受不道德的手段去成功
  7. 最後的信念:上帝會站在公義的那一方——公義永遠屬神
  「因此以目前情況,雨傘運動算好好,起碼無燒車無擲石頭......」

 D.「公義憐憫傳統」的主要思想
  1. 公義與憐憫是相輔相成的——「公義有憐憫,憐憫有公義」
  2. 公義與憐憫是基於神的本性——不基於人的能力,但從神而來,所以也無人能奪去
  3. 公義與憐憫尊重人的平等和尊嚴——互相尊重
  4. 公義與憐憫是愛神愛人的具體表現;是證據,不是功德
  ——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如何愛神愛人,「愈參與社會運動愈覺得弟兄姊妹沒有愛心?
    這就跌入了功德的陷阱,是違背聖經教導!」
  5. 公義與憐憫不忘人的墮落、神的最後審判和現今的責任
  「否則就會變成烏托邦的理念;現實總有醜陋的人和事,
   就算我們想去改善都未必能夠解決,但神總會『包底』......」

 E. 公義憐憫傳統的操練——「除了上街瞓街還可以做乜?」
  1. 「從留意開始」其實是困難的,因為我們的生活都太忙碌
  2. 可以是一篇禱文,比直接講話、對話更好
  3. 不在背後講他人的秘密,遠離語言暴力的陷阱
  5. 《彌6:8》——在外面 (社會) 愈有作為,愈難「謙卑與神同行」?
  6. 從別人汲取得失的經驗
  7. 「使命」也講研究 (背後經文引證、個案探討、數據支持),也要有同路人
  10.「所以某位大主教解錯經!」
  13. 探討參與社會行動的準繩和底線,你會參加示威遊行嗎?
   大前提:有甚麼是出自聖經教導?有甚麼可算是自由?有甚麼是過了火?
  16.「教會在歷史中都曾經做錯過好多次!」
  17. 集體智慧
  18. 具體的資金及計畫!

----

第一部分 Q&A
Q1. 若果神最後有審判,為何自己仍要進行非暴力抗爭?
A1. 雖然神有其角色及工作,但基督徒本身也有屬於自己的責任,是 (屬靈) 生命的流露
(正如我們開口祈禱之先,神已經知道一樣)

Q2. 如何「探討參與社會行動的準繩和底線」?
A2. 那建議只是一個出發點,準繩和底線會按情況有所不同,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確的

----

「靈恩傳統」:學習得力的生命
「又熟悉又陌生又使人害怕又......今日專講其盲點,免得你們走火入魔」
《創1:2》「運行」可譯作「撲擊」(而鷹的撲擊動作帶有「保護」之意)

A. 舊約中聖靈 (RUAH) 的工作 (這部分從略,請參考筆記上的經文)

B. 新約中聖靈的工作
1. 舊約已有聖靈,為何新約又有「五旬」?
——新的時代要展開,聖靈明顯地和活躍地在人身上工作

C. 恩賜與靈恩——「講靈恩就是講恩賜的運用......」(這部分從略)

靈恩運動 (charismatic movement) 歷史
A. 簡介
 1. 第二世紀:孟他努主義 (MONTANISM)——聖靈行神蹟的恩賜
  不是近代才興起的,當時被判為異端
 2. 五旬節運動「給教會帶來很大傷害」——靈洗、預言、方言、醫病、趕鬼、激情敬拜
  甚麼是「靈洗」?信耶穌有第一次「靈洗」,
  第二次「靈洗」就 (必定) 有講方言的能力
  方言可解作「天上的語言」、「自己不懂得的外語」、以及「謊言」(冷笑話)
  方言又結合預言、預知能力
  「有次在台上講靈恩的好處,被思想傳統的弟兄姊妹鬧到想搵窿捐......」
 4. 第三波靈恩——權能佈道、權能醫治、敬拜更新
  另外又有「葡萄園運動」(Vineyard Movement)
  「讚美之泉的游牧師本身都是靈恩派,『敬拜隊』這概念本身也是靈恩派的產物!
  「讚美之泉其中有一年有搞甚麼敬拜醫治培靈大會......」

  「你遲到,是被遲到鬼附身,我要幫你趕鬼!
  大家唔好當講笑,靈恩派有些人真有如此想法的......」

B. 重點
 2. 傳統著重操練 (讀聖經、默想) vs 被聖靈擊倒的即時體驗
 「我親眼見到耶穌!你只在聖經中見到?
  我見到異象!你只見到社會教會現象?你未免太『水皮』?」
 「只不過是大家不同路,我師從少林寺,你練鐵沙掌......」
 3.「他們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鬼:遲到鬼、閒話鬼......咁容易趕鬼未免太理想化?」

C. 強弱點
 「經歷到神的能力,卻以為是自己的能力,所以都不太熟悉聖經」
 「能力可使人上癮:下次要更勁更強的——若果今次醫感冒,是否之後能醫癌症?」
 「只在教會中做到,在現實社會中卻做不到?」
 神學上聖靈是隱藏的,想我們藉此更了解耶穌;但靈恩派卻是反其道而行

D. 反省 / 應用
 4. 不斷更新的著重 (vs 強調、死守某一傳統)
 6. 祈禱的著重——有好多人出席靈恩祈禱會,傳統教會的卻十分凋零?

靈恩傳統中心思想 (這部分從略)

靈恩傳統的操練
A. 等候聖靈,認罪、對話、聆聽,敏感聖靈引導,小心考究那聲音是否來自聖靈
B. 先看釋經書,不應憑空默想
C. 每位信徒都有恩賜
「以前做詩班員,唱高低音都無問題,但做牧師後就不能了,不運用的恩賜是會被收回
 講道傳道也是一種恩賜,需要尋求」
D. 聖靈有引導,只是我們有否知道、有否接受
E. (從聖靈而來的) 恩賜不只是為了自己;
 操練要夠具體——訂定時間、地點、目標、「如何才算是達到目標」

今週朗讀經文——「都是關於人神相遇的經文」
A. 創15:1-12, 17-18 (神與亞伯拉罕立約)
B. 詩篇27 (耶和華的保護)
C. 腓3:17-14:1 (學習效法正確的榜樣)
D. 路13:31-35或9:28-36 (耶穌愛耶路撒冷)

----

第二部分 Q&A
Q3. 傳統教會和福音派教會對靈恩派、靈恩運動有普遍的教導嗎?
A3. 很可惜地沒有;教會通常都有「聽道傳統」但沒有「操練傳統」

Q4. 若果只專注於關心社會等對外行動會否變得對其他事冷漠,及因為熟讀聖經而自傲?
A4. 所以一開頭講那六種信徒氣質只有一型都不健康,要夠全面

Q5. 關於那六種信徒氣質,應該增強自己的長處還是改善自己的短處?
A5. 所有種類都應該嘗試!但傳統教會普遍著重查經、沉思、道德、聽道、返教會 (習慣)

Q6. 如何解釋「傳統教會的祈禱會總是不多人出席」這個現象?
A6. 教會商業化——有需要才祈禱、祈禱會都帶有目的;但沉思運動本身是生命栽培!

----

後記:
今次講座有很多人出席,跟上次去聽智慧傳統講座時「只有一半出席率」的情況不同
但跟以往一樣,願意聽這些講座的人通常都是較年長,好像小弟這種年齡的寥寥可數
(可能是因為這種年齡的都上街去了——年長信徒所說的「不夠冷靜」)

「非暴力抗爭」那部份有很好很仔細的解釋
之前聽過的解釋都著重抗爭形式、行動等,但這一次解釋卻集中講背後理念、靈性
只是如何把這種理念付諸於行動還是一大難題

靈恩方面,本身認識非常淺薄,所以又學到很多新事物
只是中間一大堆評論小弟真是完全未聽聞過,也不知如何確認
(但長輩說:「有何出奇?台北靈糧堂不也是靈恩派嗎?)
只是讚美之泉本身的詩歌風格和敬拜方式正是講員口中那種「激情敬拜」
如此說法,現今教會能夠做到「敬拜更新」,豈不都是靈恩派的功勞?
(當然,是功是過要另作評論......)

雖然講員說是「無意談論甚麼立場」,但卻明顯表露心中對抗爭及靈恩的想法
問答環節末段,講員被一位台下的姊妹追問:
「你拒絕了靈恩發展的方向,算是抗拒神的旨意嗎?」
「我是經過了長時間的考慮,心中抱著『若我有選擇權,而神又容許的話』這種想法......」
「但那都是出於人的決定吧?憑己意偏行己路,牧師你要悔改?」
結果令講員難以下台,迫著要說「是的,我有悔改的,多謝姊妹提醒......」

這使我有一奇想:
台上的講員對著台下的會眾會否都抱著「父母教子女、恨鐵不成鋼」的心態?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信仰 vs 拍拖 (5):年尾旺季

新人結婚通常都會選年頭年尾 (因為夏天太熱)
對我而言,弟兄姊妹的婚禮是一個很特別的場合:
留意新人的一言一行,已經能夠對他和她、以及他們對家人的態度有初步印象
另外牧師傳道人的訓勉總有意想不到的笑點

跟農曆新年一樣,在這些喜事的場合見到其他男男女女都會關心別人的感情狀況
單身的會被鼓勵去拍拖、已拍拖的又會被詢問幾時結婚
(正如弟兄姊妹出席教會浸禮也會被鼓勵上浸禮班)
使本身仍未為此計畫的男男女女不知如何回答

倒是有些人特意在這些場合物色「有潛質的」對象
觀禮的本來目的不是要見證和祝福別人的家庭嗎?
或者再等十年八載,我的想法又會完全不同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千錘百煉(拾貳) - 亡羊補牢

今日詩班有聯誼活動,十數人一齊去了行山。前幾日一直下雨,今日卻見到陽光,很神奇。選行的山路不算長也不太辛苦,詩班員平時都有鍛煉身體,顯得游刃有餘。

於我而言,這真是一段很美好的時光:不單因為詩班員能夠一同離開繁忙都市去享受大自然氣息、彼此加深認識、一同分享帶來的食物,也因為小弟能夠藉此活動重新檢視詩班這群體的溝通模式和溝通氣氛。

弟兄姊妹的說話方式都很特別:有一開始就擺明立場的、講個人想法的、直接講結論的、欲言又止的、不知可以如何平衡意見的、也有些好像小弟一樣不發一言只聆聽各人見解的,結果被一姊妹揶揄為「智者」的。

我之前已經講過:「若有不同見解,就算是平心靜氣的溝通都未必能達到互相接納、甚至互相包容的理想程度。」今日我才知道原來我一直忽略了一項前提:有溝通平台才可以溝通——群體的負責人到底想那群體入面的人如何溝通?小弟作為詩班職員卻從來沒有特別留意這一點,自己沒有想法也不知道其他詩班員有甚麼想法,說起來有點慚愧。

結果小弟花了一點時間去想有甚麼需要注意的地方,結果有以下各點:
1. 群體當中的人本身有意欲討論嗎?
2. 職員團隊或負責人的意見又如何?有共識嗎?若沒有共識,誰有最終決定權?
3. 若開放討論空間,如何訂立規矩避免引起爭執?
4. 若某些「敏感」議題不能開放討論,如何明確界定一件事是否「敏感」?
5. 承上題,誰去設立這界定?誰有權決定那件事是否「敏感」?

望著以上各點,我終於明白為何這個群體有一種不鼓勵溝通的印象,這種感覺就好像是沒有為球賽訂立明確的規矩一樣。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受邀旁聽帶敬拜訓練

話說羅牧師和師母暗中定期為弟兄姊妹提供帶敬拜訓練
當他們得知小弟需要在白田領詩時,也邀請小弟出席旁聽;大好機會,豈容錯過?

根據師母形容,第一次的帶敬拜訓練是數十人一齊受訓的
(當時應該是教會剛決定改用現代詩歌敬拜,恐怕都已經是超過十年前的事了)
之後都改為暗中邀請合適的弟兄姊妹參與,湊夠三數個才會開班授課

課堂中牧師和師母教了很多東西,相信都是必定要銘記在心
一開始教祈禱——非常重要的準備工夫,不但要為自己即將編訂的敬拜流程禱告,
也要為敬拜隊、樂手、影音、影文、台下的會眾禱告
(最後一項是小弟從來沒有考慮過的,但細心想想:
在教會帶敬拜不就是要讓會眾經歷神嗎?豈能不為他們祈禱?)

之後講敬拜主題、如何選歌及編排詩歌次序
「從快歌到慢歌、需要一兩首歌的時間才開始進入狀態」等觀點之前都已經聽過
倒是「讚美 -> 默想 (神的屬性) -> 認信/回應」這種以詩歌性質作次序的見解比較新鮮

講完原則上的東東,又講帶敬拜時要注意的細節:
帶領技巧:要有自信、如何及何時提供手勢和提示、與會眾的互動、留意會眾的狀態、
如何處理歌與歌之間的連結和音樂特性 (風格、高低音等會否相差太遠) 等等

確實是有無數事項需要注意,甚至比我所認知的還要多
(所以牧者一直都說「敬拜主席不是人人適合,要視乎那人有否帶敬拜的恩賜」)
其中師母花特別多時間講解以下幾點:

1. 如何處理歌與歌之間的連結——連結也有強弱輕重之分
「輕連」的例子:把詩歌串連起來連續唱
「重連」的例子:以一大段禱文作兩首歌中間的轉折 (禱文跟前後兩首歌都有關連)
師母認為每次敬拜有一「重連」就已經足夠,多過一次就會有內容太多太沉重的風險
也因此那「重連」最好跟敬拜主題相輔相承,其他詩歌以「輕連」處理就已經足夠;
另外必須事先要讓影文知道連續唱快歌的安排

2. 忌唱詩歌同時朗讀歌詞——會眾不能一心二用,因此只會阻礙會眾敬拜
(若果想朗讀歌詞,應在詩歌長音或停頓處進行)

3. 選歌的規限
- 不宜太多新歌,建議每次最多一首
- 詩歌不宜太個人化——「有些詩歌很仔細地描述自己的遭遇、境況,
那些只適合自己個人敬拜,但不適合會眾一同敬拜,因為未必能引起會眾的共鳴」

4. 如何編製敬拜流程——以表格形式
清楚列明唱甚麼詩歌、唱幾多次、歌與歌之間的如何轉折
特別為司琴預留表格最右面的一列,清楚列明每一環節的指示

----

既然是「小班教學」,當然也有讓弟兄姊妹作實際演練的機會
能夠同心投入敬拜、留意其他主席的鋪排、又得牧師和師母的事後檢討,真是好得無比
因為其他主席的敬拜流程都是開始受訓前就已經準備好
所以都跟小弟一樣犯了細節上的毛病——可以改善唱歌、祈禱等項目的次序
以及「太貪心」——想一次過達成太多目的

一同受訓的弟兄姊妹當中,其中一位的姊妹已經在不久前的清晨堂帶了一次敬拜
另外又有一位姊妹是羅牧師特別邀請,除了一同受訓外也同時充當司琴的角色
(這位司琴的過人之處,小弟之前已經不止一次在此表達欣賞及敬佩
倒是這一年以來她都很受到牧師的重視,
證明就連牧師都覺得這是「偶然遇上的驚喜」,需要好好珍惜,哈哈)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平常心

上星期六下午二時牧區有婚禮
但在十二小時前的凌晨兩點,小弟卻仍然為詩班的服侍和觀禮的衣著傷腦筋
又跟老師約了上午十一時要去學風琴,所有的環境因素都好像是要使我放棄觀禮的念頭

原本跟老師約了十一時在上堂的地點見面,怎料他又遲了超過半小時
下課後要趕回家換過衣服再去教會,仍然能夠在二時前抵達
只是當日陽光猛烈,回到教會又是汗流浹背

來到一樓禮堂,出席的人沒有想像的多
同組組員都有他們的位置 (御風導師、影音服侍) 而不能與小弟同坐
碰巧見到平時很難遇上的一位姊妹,於是就在她身旁坐下

數小時後,於青崇開始之前遇到某位已結婚的前輩
他突然問小弟是否跟「女朋友」出席婚禮,使小弟感到錯愕:
「你唔識佢咩?牧區都有一齊服侍喎!」
之後那位前輩又繼續用「已上岸」的心態鼓勵小弟爭取機會,使我更感無奈

----

J牧在婚禮的訓勉中提出了 Rule of Benedict 的其中三點:
1. obedience - 對神對人 (配偶) 的順服,信仰和二人關係應該同時維持
2. stability - 承諾及堅忍
3. conversion of manners - 另建議 No Complaint Week,一週內盡力不講負面的事、抱怨等等

之後在青崇證道又講《林前13:4》- 愛是恆久忍「受」
難免令我懷疑之前的訓勉在J牧心目中也是講道的一種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講道錄音分享 - 20140705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北角堂堂慶48周年培靈會
「身處時代危機、面對關係撕裂、確認多重身分、共建仁義和平」
《在這個時代如何作基督的門徒?》講員:盧龍光牧師

按此下載錄音
http://www.methodistnp.org.hk/speech/speech/sound/2014/20140705.mp3

說是培靈會,當中卻充滿了政治議題,真神奇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驀然回想(三十六)

父母是否走在科技潮流尖端?
手機都用三星、電腦是Win 7、上網懂得用Chrome和Firefox
就算不是走在最前,都肯定不會落後於人

只是擁有了這些電子產品,思維卻難以跟得上
母親經常說未適應Office 2010,覺得比2003年版麻煩
父親也常說以前的XP很好用
甚至想要在Win7上重用XP版的Windows Movie Maker v2.1

其他諸如防毒、虛擬光碟等事項基本上還是要假手於人 -_-

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引用] 李振康博士《脫胎換骨:從哈該書和撒迦利亞書看事奉的更新》



「先知引述神的話語,說:『這百姓說,建造耶和華殿的時候尚未來到。』﹝該1:2﹞單從經文的內容,可以推想神的語氣,祂有不甚滿意以色列人的態度。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段經文出現之前,以色列人當中曾有人談論重建聖殿的事宜,雖然工程停頓了十六年,總會有些人提及,奈何大部分人都認為不是時候。在工程停頓期間,以色列人有沒有保持敬拜呢?應該有!有沒有參與某種事奉呢?應該有!有宗教活動,就有事奉。然而他們事奉的方向或焦點是否合乎神的心意呢?從經文的內容和語氣來看,神並不滿意。而且經文的內容反映了以色列人的心態,他們對建殿的工作顯得漠不關心,並且一直推託。他們說現在不是時候,但時候是否適合,應由誰決定呢?


神的子民參與事奉是應該的,但以色列人並沒有『急神所急,想神所想』,這是神要他們反省的。基督教很流行的一句話:『各人領受不同。』這其實也是合乎真理,但我們要留意,我們所參與的是從神而來的領受?或是我自己所喜歡的呢?當我們反省時,可以問自己,我可否坦然對神說,我們所做的,正是祂的心意,合乎祂對我的期望?嚴格來說,神並不需要我們事奉祂,祂使用我們,也並不是我們有甚麼過人之處。祂讓我們參與,主要是讓我們經歷祂。在討祂喜悅和榮耀祂的同時,神要讓我們看到祂的實在、能力、智慧、供應、引導、計劃、安排,使我們的靈命得以提升。」﹝第18-25頁﹞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講道筆記 - 20141026

《常在基督愛裡的喜樂》(約15:9-11)
講員:羅耀基牧師

常在基督愛裡的喜樂,就有喜樂人生

信耶穌的「魔力」?
不如意的事卻仍然會發生,甚至令我們開始質疑神的存在、神有否愛自己?
只看見不開心的事或經歷,忽略了與耶穌的關係而失去喜樂?

信仰的(其中)三個誤會:
1. 神賜無痛的人生?
——神賜痛而不苦的人生;痛是一種訊號,提醒自己需要遠離危險之中

2. 神不愛我們?
——神無條件的愛我們!這跟人與人之間以各種交換作條件的愛並不相同
《帖前》5章當中提及「常常禱告,凡事謝恩」,凡事即是不論好事壞事,都要謝恩
(=> 看似是壞事,其實未必就一定是壞事,甚至有可能是好事)

3. 神賜屬世的喜樂?
——神所賜的是非一般的喜樂,是不能從物質(、其他人)等途徑當中得到
神賜的是屬天的喜樂!弟兄姊妹初信主時常常都會無緣無故地喜樂,那就是屬天的喜樂

反之,沒有改變自己求逸樂的思想,信主後甚至認為有一個求的對象?
=> 順境就一定有喜樂或快樂嗎?那種快樂恐怕不會長久!

與耶穌的關係,當中有沒有愛 => 自己有沒有喜樂
但我們卻以為財富能夠帶來喜樂,結果愈追求反而愈不快樂

----

後記:
這是小弟在白田領詩後所聽的訊息
根據徐姑娘所言,當日羅牧師是第一次在白田證道,相信以後還會再來

因為羅牧師今年在晨禱會的主題是「喜樂工程」——塑造喜樂的人生
所以總覺得有點似曾相識,也因此覺得自己好像置身於祈禱會當中,難怪後來會有睡意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講座筆記 - 20141015

建道神學院 爾道自建聖經講座「小人物、大故事」系列
《歷代志的小詩班:希幔、亞薩及耶杜頓的敬拜神學》

主持人 (使人無奈的) 開場白:
有一次到外面教會講道,崇拜不夠時間用
被台下的人舉牌提醒講員只能講多兩分鐘,時間到要自動下台?
為何領詩不需遭受這對待?「因為有聖靈感動嘛!」
敬拜有聖靈感動,難道講道就沒有聖靈感動?

----
----

第一部分講員:陳韋安博士——以新約聖經、教會歷史、神學角度看敬拜
「既然戲肉是歷代志,我現在講新約也可算是前菜......」

(投影片:旺角街道上、第一次清場前的聖壇)
「在旺角設立會幕敬拜,還設有公禱書和不同聖經譯本,
無論天主教、東正教、聖公會等宗派都可以使用......」
外面的人都說「拜耶穌」,但我們卻不會如此說?——「拜」vs「敬拜」
「敬拜的對象是誰?如何敬拜?對著耶穌的畫像敬拜嗎?」
亞他拿修:我們敬拜耶穌,就證明了耶穌有其神性的一面

James D. G. Dunn:第一世紀的基督徒會敬拜耶穌嗎?
耶穌說:「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祂。」(路4:8)
敬拜誰?是耶穌還是父神?因為「三位一體」,所以沒有分別?

敬拜 Proskynein
表達完全的倚靠或順服,承認自己卑微,也承認敬拜對象的超然
那敬拜對象是有很高的權威性地位
聖經中的敬拜對象幾乎都是父神,只有保羅、《啟》有提及「敬拜羔羊」

敬拜習慣 Practice of worship
1. 禱告對象 2. 歌頌 3. 敬拜之地 4. 獻祭

羅1:8, 7:25、林後1:20
——感恩、阿們的對象都不是耶穌基督,但卻是「藉著耶穌基督」到達父神那裡

又參考:西3:17、羅16:27、猶1:25
榮耀在經文中多次出現,但耶穌基督是榮耀的對象嗎?
——因為是「靠著耶穌基督」到父神,所以不能分開

Proskynein 這字在新約出現的次數並不多;耶穌並不是榮耀的對象
那麼,甚麼是「敬拜耶穌」?我們應否「敬拜耶穌」?
——可以,不過有附帶條件:
《來》當中有天使敬拜耶穌的描述
第一世紀的信徒敬拜耶穌,是藉著祂 (through Him) 及在祂以內 (in Him)
耶穌是Logos (道路),是神人之間的橋樑;敬拜耶穌,也藉著祂敬拜父神
=>「在三一神入面敬拜三一神」

約4:21-23 - 從舊約到新約:因著耶穌,不必只在耶路撒冷敬拜,也不必只在聖殿敬拜
=> 在聖靈和真理 (耶穌)入面敬拜父神;三一的議題
例如:敬拜和祈禱都是「奉主名求」
「奉」原文不是動詞 ("In" Jesus name);「名」即是「同在」——藉著耶穌的同在
猶1:20「在聖靈裡禱告」=> 在聖靈及耶穌裡向父神禱告,也是符合三一神的框架

耶穌自比為聖殿,沒有固定地點,但卻在聖靈裡,因此被拆毀後也必復活

----
----

第二部分講員:高銘謙博士——講歷代志
「新舊約必須一齊研讀 (才知道作者的真正意思)」

約1:51:「我 (耶穌) 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
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 」
實際上是引用《創28:12》:
「(雅各) 夢見一個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頭頂著天,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
=> 耶穌就是那把梯子

約2:20-21:
猶太人便說: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嗎?
但耶穌這話是以他的身體為殿。
「耶穌就好像是一部吸塵機,把舊約的概念吸到自己身上」

----

猶太人的世界觀:在錫安山上的聖殿
所有聖殿都是在山上,因為山頂比較接近天 (天上的神)
在聖殿入面敬拜禱告,這聖殿就好像一條 LAN線連接到天上,必蒙天上垂聽
如果在聖殿外面時,就必須面向著聖殿
結38章:那地在世界中間,「原文作肚臍」,是全球的中心

地上的敬拜、祭壇都是要如實反映出天上的模樣
「必先了解聖殿,之後才了解詩班的角色
就是利未人如何唱歌也是反映出天上的天使如何唱歌
所以敬拜隊服侍的角色是何等重要!」

代上28:11-19這一段反映了《代上》中獨有的神學,這不曾在《撒》、《王》中出現過
這一段中總共提及四次「樣式」,而其中11-12節和18-19節是首尾呼應:

28:11 遊廊、旁屋、府庫、樓房、內殿,和施恩所的樣式
28:12 被靈感動所得的樣式
28:13 (中文譯本有「樣式」兩字但原文沒有)
28:18 用金子做基路伯 (原文有「的樣式」,中文譯本沒有)
28:19 一切工作的樣式

所以這四個「樣式」是反映了天上聖殿的藍圖,將來交託所羅門興建

可以理解「物理結構的樣式」,但如何解讀「祭司和利未人的班次」?
代上24、25章就有詳細交代「班次」這一回事
(《死海古卷》當中的《安息日之歌》有提及天上的天使也是24班次)
而祭司和利未人也是對應天上的天使,各分24班

利未人在祭司獻祭時唱歌,一直唱到獻祭完
——完全燒掉祭物時「熄滅歌聲」,此為橫向的同步化 (horizontal synchronization)
至於與天上的獻祭作天上地下的同步,就是縱向的同步化 (vertical synchronization)

經文之後所提及的「器皿」有三種解釋:
1. 原本字面的意思 (container)
2. 一種武器
3. 樂器
「即是詩班的樂器是從天上掉下來,是不能夠在通利琴行中買到的?」
甚至不能彈奏別的樂器,都一定要是出於大衛王,因為只有他是被靈感動
出19章「(從天而來的) 角聲」=> 天上也有樂器

=>「分別為聖的樂器」;聖化的概念
「因為天使只唱聖哉聖哉聖哉,所以詩班員不能唱K?」
「聖潔」即是進入神的領域
「我們的事奉有任期屆滿,但利未人有嗎?
只有利未人能夠唱頌,他們若唱凡音會被擊殺?」

----

神與子民的信約——代下7:12-16
交叉配列結構:
A  聽、禱告、選擇、殿宇 (7:12)
 B 天、地 (7:13)
  C 我名下的子民、自卑、禱告,尋求、轉離 (7:14上)
 B 天、地 (7:14下)
A 聽、禱告、選擇、殿 (7:15-16)

「即時報應論」——達到條件就得赦免和醫治
詩班就是為了這應許而歌唱的!
關乎天地的事、聖殿的事;當中有把詛咒變成祝福的條件,逆轉惡運,帶來祝福

利未人窮一生的使命:使人相信這應許

----

大衛作先知典範的例子:代上22:11-13
「耶和華與你同在......謹守遵行耶和華藉摩西吩咐以色列的律例典章」
代上28:9「你若尋求......」、28:20「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不要驚惶、耶和華神與你同在」
以上都是引用了書1:9
=> 以攻打迦南地的難度類比建造聖殿的難度,
現實中看似不可行,但因為神的應許及永約而無所懼怕

----

(代上22-27章是事奉人員名單,當中24章數點了祭司、25章數點了歌頌者、
26章數點了帶刀守門口的人、27章數點了庫房和軍隊的人)

「大衛和眾首領......掣籤分了班次」、「分派」= 分別為聖
代上23:13 - 只有祭司和歌頌者這兩職位有「分派」,亦只有他們有24班次

仔細看代上25章的利未歌頌者
這「琴」不是豎琴,「考古研究顯示形狀像是一個木桶」,是高音樂器,共有八個調 (tune)
而「古瑟」是低音樂器,所以琴瑟是高低音和應
鈸 (cymbal) 能夠掌握節奏、拍子,「所以鼓手應該成為敬拜隊長?」

唱歌 (原文是說預言!?):不是講將來的事,只是作神的代言人
所以有責任代言神的話語 (及其他符合神啟示的訊息)
「因此,建議台下各位有心作曲作詞的弟兄姊妹都應該去讀神學」

「都歸亞薩指教」(代上25:2):不一定是兒子,也可以是師徒制下的徒弟
因此耶杜頓是眾首領之首

利未人總共有38萬人 (代上23:2)
大衛王安排當中四千人作敬拜者 (代上23:5-6)
分別為聖後的師徒制,總共288人的歌頌者 (代上25:7-8)
掣籤分了24班次 (Watch System):288 = 12x24 (代上25:9-31)

「遵王的旨意 (說預言)」當中的王是大衛王 => 跟從大衛王 (從神得到) 指示的樣式:
唱歌、祈禱等詞都是大衛王所寫的 (詩篇),聖殿是根據大衛王所得的藍本而完成興建
=> 大衛王是這些儀式敬拜的設立者 (不是犘西,因為五經中鮮有描述音樂)

音樂是聖殿敬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使人相信在聖殿中禱告就得那應許
例子:代下20章約沙法王的禱告 (此段落是《代下》獨有經文)
(代下20:3-6) 歌頌者的任務:尋求、禁食 (自卑的表現)、說 (向神說 = 禱告)、自己的回轉
「耶和華殿的新院前」= 聖殿前
=> 完全符合代下7:12-16中的條件!

(代下20:14) 向上數算亞薩的五代祖宗——亞薩是第五代徒弟,是先知也是利未歌頌者
(代下20:15) 提醒王及百姓相信這應許
「所以詩歌從來都不是娛樂會眾,卻是能夠激勵他們的信心
不會恐懼的信心,猶如昔日《出》過紅海時的情形一樣」
(代下20:19) 唱回應歌;「極大」也亦解作「大能」
(代下20:20) 原文字根有三次Amen:"Amen"耶和華、"Amen"他的先知、就必 "Amen"
(代下20:21)「慈愛」原文作「對盟約的委身」=> 神的應許永遠不會失去!

=> 敬拜形式不是重點;重點在於達成使命和效果,
讓弟兄姊妹信心堅定、得到鼓勵;破碎的靈得到醫治、犯罪的人生可得赦免;
不要把重點放在如何吸引人、如何增加娛樂性
但要把重點放在「天上的音樂」、醫治的動力

敬拜的人生——相信神是掌權的,眼目也不止於眼前

----

台下Q & A:
Q1. 可否向耶穌和聖靈禱告?
A1. 根據「三一」的觀念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我們有時太強調「一神」而忽略「三位格」
耶穌就是那把梯子、那座聖殿;「神的靈」雖不一定是聖靈,但也是很積極活躍
「這也是近二三十年內各牧會所爭論的議題,歡迎各位弟兄姊妹進深了解」

Q2. 可以如何應用「24班」?
A2. 一年內每班輪流服侍兩次,就承擔了24x2=48個星期的敬拜服侍
剩餘那四個星期是住棚節、逾越節(、吹角節、贖罪日),可以是各班次一起參與的聯合崇拜
「甚或可以按照猶大歷法或天上的歷法?」

「一定要跟24班嗎?」恐怕各教會都未必有這般龐大的服侍團隊
但因著耶穌,我們可以放下很多舊約規條,起碼不用宰牛灑血
不一定要嚴格遵守24班,但可以適時用作提醒敬拜服侍的嚴謹性

Q3. 既然有犘西之歌、米利暗之歌,又怎能說「五經中鮮有描述音樂」?
A3. "Century of Silence"——五經只確立了獻祭文化,有跳舞但沒有唱歌
唱歌獻祭的文化是大衛王所設立的,在當時是新鮮的
犘西、米利暗雖然沒有利未歌頌者的角色,但都是先知,
所以一樣遵循那些 Institutionalized practice

Q4. 敬拜隊真的不能再唱K嗎?
A4. 舊約中的聖潔是有等級之分:從至聖所、聖壇一直到內院、外院,再到聖殿外
但新約卻提倡「信徒皆祭司」=> 耶穌廢除了這等級之分
「自己還不是特別的聖潔,但這職位有其嚴謹性,所以要常常提醒自己那神聖的使命」

----

後記:
第一次去聽關於敬拜的講座,很新鮮,學到好多新事物
寫了八頁A4紙,也算是一種紀錄
能夠知道自己在敬拜服侍上可以有如此的角色可以承擔,很受鼓勵

弟兄姊妹若果還有印象的話,應該就會感覺到阿Sir在10月19日的練歌前、
小弟10月26日在白田所帶的敬拜都是受了這講座的第二部分所啟發
只是阿Sir強調主仍然堅守信約,是掌權的神,有祂的超然工作及地位
而小弟則讓會眾可以同心,藉代下7:12-16那信約同得神的應許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千錘百煉(拾壹) - 白田領詩

剛剛過去的星期日,是頌光詩班本年度第四次在白田獻詩
今次由小弟帶領敬拜,所以特別有意義,有此事奉機會真是既緊張又興奮

講到帶領敬拜,當然也要面對揀選詩歌這個恆久的難題
根據教牧同工的建議,因為那邊的長者比較多
詩歌最好是之前曾經唱過的,以粵語敬拜為主,太難唱或速度輕快的可免則免

這一個月內社會事態急速變化,也對在台前領詩的弟兄姊妹加添壓力
正如前輩所言,若果之前一日見到使人不安的場面,翌日的敬拜好可能會不夠力
——尤其是當領詩者想宣告「神好愛我們每一個」、「神賜你們平安」等訊息的時候
若果再加上情緒等個人因素,就更加麻煩了
所以事件最近稍為降溫,總算沒有令小弟心煩意亂,算是可以感恩

結果小弟揀選了以下三首詩歌:
《讚美造物主》、《主啊,求你側耳聽》、《以感恩為祭》
只有第三首是白田會眾之前唱過的,而第二首是普通話詩歌
(Well,凡事都總要有第一次,可以唱更多的詩歌難道是不好嗎?)

小弟把敬拜流程交給羅牧師伉儷過目,練習時又問了敬拜隊的意見
回覆都表示「大致上都沒有問題,不過唱歌、祈禱、讀經等細節的次序改一改比較好」
因此也就按照他們的建議稍作修改了

練歌也使我稍為感到煩惱,因為司琴們都太忙了
結果最後只能在之前一日 (星期六) 的下午練習
原本是預算練九十分鐘的,結果用了大約七十分鐘就練好了
連阿Sir都話「唔似係第一次帶敬拜......」

----

還未曾嘗試在青崇領詩,第一次正式在台前帶敬拜就要穿整套西裝
很多詩班員都是當日才知道小弟會帶領敬拜
第一次見小弟穿整套西裝,覺得小弟很悅目 (話說,比去觀禮的衣著還要隆重)

詩班練習過後,到了敬拜隊試音響的時間
Tiff 好像是到了那一刻才知道我會帶敬拜 (哈哈)
其實到了那一刻已開始有點緊張,幸好從負責影音的弟兄身上得到一點鼓勵

正式敬拜的氣氛比想像中好——起碼比下午堂好
(小弟甚至覺得可跟牧區相比,只是未曾在青崇的台上事奉,不能妄下判斷)
有好一些細節出乎小弟意料之外 (例如想等一個bar再唱副歌但會眾已急不及待先唱了)
領詩者反變了被帶領,真神奇

可能是太著緊細節上的處理,在台上的敬拜反而沒有練習時那般投入,有點可惜
幸好禱告內容有充足準備 (小弟十分清楚知道自己的style:敬拜中的禱文是我的必殺技)
敬拜後為詩班伴奏,水準稍微跌了watt,也是有點可惜

起初見到羅牧師講解新約的題目,擔心自己的敬拜主題不太配合
結果卻還是稍有配合之處,又是很神奇
只是精神不太好,羅牧師的訊息跟晨禱會有點接近,聽了不久開始有點睡意......

----

離開白田後再向羅牧師詢問檢討之處
他表示小弟有點缺乏自信,言氣可以再強硬一點

流程方面,他認為主題不夠清晰
在牧師心目中,小弟今次敬拜好像是「由一首歌轉另一首歌再轉另一首」
(是有主題的,只是不能三言兩語表達之;第一次領詩還是犯了貪心的通病)
他認為這樣雖然是可行,但長遠而言應該避免如此,否則會眾會不太清楚主席的目標是甚麼
又認為敬拜主題最好可以一句說話就能表達出來
若能在宣召、歌詞、讀經、祈禱中都有強調就會十分理想
牧師後來表示,多年以來他領詩的主題還未曾重複過,小弟感到非常佩服

從各人口中所得的評價都相當正面
只是因為詩班每兩個月才去一次白田的緣故,若果再有領詩的機會都必定是下年的事了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講道筆記 - 20141025

《突破時代的厄困》(斯4章)
講員:李懷蓉傳道

開場白:伊斯蘭國對庫爾德族的種族清洗
vs「中國內地對香港的清洗」?

----

哈曼與末底改的個人爭鬥演變成猶太人的種族危機
猶太人的選擇:逃離?反抗?同歸於盡?

悲哀、禁食、哭泣、哀號;「躺在灰中」=> 想其他人見到、聽到

王的命令一出,無人可以阻擋;但末底改不肯認命
為拯救民族的準備:期望以斯帖王后有正面回覆,可以拯救民族

以斯帖王后的難處 -> 末底改的質問 -> 以斯帖的回覆

如何解釋「從別處得解決蒙拯救」?
若末底改真相信神會出手,又怎會向以斯帖王后求救?
「父家也滅亡」其實自己也受牽連——「你若閉口不言,還有其他機會嗎?」

=> 付代價:尋求比自身更大的利益
例子:
德國、荷蘭的電單車黑幫到敘利亞協助庫爾德族對付聖戰分子、
SARS時願意留在前線的醫護人員

總結:信主的我們,應該有比爭取普選更高的目標

----

個人感想:
平時有留意Ellen的面書,其分享都頗為「抽水」
只是在牧區如此公開抽水式講道似乎不太恰當 (反對抗爭的會眾不知有何反應?)

「種族清洗、有甚麼選擇、想其他人見到聽到、王的命令一出,無人可以阻擋、
若閉口不言還有其他機會嗎、 尋求比自身更大的利益......」
各細節都跟現時的社會議題有關連,而且讓人感覺到當中有立場
雖然沒有明言,只是個人感覺,仍然很容易使人誤以為講員呼籲會眾支持抗爭
結果「強調應該有更高目標」的總結似乎有力挽狂瀾卻又力不從心的感覺

Sosin之後已向講員回應「講道訊息很黃」
教會的牧者還真的需要各位支持、守望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講座筆記 20141017

環球聖經公會、天道書樓 合辦
《教你讀智慧文學》講員:黃天相博士

「今明兩日的講員之間是沒有關係的,請各位會眾不要誤會;
但姓黃的弟兄似乎都對舊約相當有興趣......」

讀智慧文學最大的問題:把其中一個角度理解成聖經全部的教導
「賄賂沒有問題?聖經有教?」(這問題稍後再回答)

舊約兩大傳統
1. 律法傳統
存在的原因:神與以色列建立關係——立約的根基
(跟挪亞,亞伯拉罕等先祖在西乃山上的傳統)

十約只是內容及原則,律法範疇其實很廣泛
可以包括神學、儀式、政治 (立王)、社會民生 (耕種、收割)
不必死守,但要追求在地上過著合乎神的生活
原因只有一個:因為神是聖潔的

現實有很多掙扎,如何遵循?
實際上,以色列聖殿被毀後已無聖殿,相關律例又如何能遵從?
——對象是民族的整體 (因為整個以色列民族都是神的子民)
利26章:應許和懲罰都是整個民族一同面對的
(所以若果自己做得好而別人做得不好,還是一樣要受罰!)

2. 先知傳統
律法由利未人教導,先知是宗教場所以外的角色
代求者——亞伯拉罕、摩西、阿摩司
守望者——先知與會眾同受應許和懲罰
=> 做時代的先知是注定失敗的,因為注定了沒有人會聽

先知的信息:神的王權、公義、所介入的工作
神要施行懲罰,之後才施行拯救 =>「最緊要捱得過之前那段日子!」
拯救是將來的,現在要先面對掙扎、災禍!
「惡人有惡報?真的嗎?若果沒有,為何要守律法?」
——「定期」的觀念,按神的時間進行審判,因此我們需要耐心等候

國破家亡,聖殿被毀,以色列人四散,沒有了國家使信仰變得個人化

聖經中也有提及其他地區的智慧:埃及 (賽19:11-12)、以東 (耶497、俄8)、
腓尼基 (結27:8-9, 28:3)、波斯 (斯1:13-14)、巴比倫 (但1:20)
以色列的智慧傳統不是憑空出現,主要來自兩方面:
1. 受以色列民族本身文化累積的生活觀念影響
2. 受古代近東文化的影響
例:巴比倫的《吉加墨施史詩》(Gilgamesh Epic) vs 傳道書9:12
是抄襲?相似不等於一定是抄襲,只是文化影響
例:埃及《善辯的農夫》(The Eloquent Peasant)
「其他人說《善辯的農夫》跟約伯記相似,為何我總看不出?」

表達的手法:父親教導兒子、王寫作的詩詞

求「智慧」?——智慧文學不是教你解決問題
非宗教性的:處事的圓滑技巧、判斷辨別的能力、統治百姓的才幹、擁有豐富的知識
這些東西都只是知識而不是智慧
宗教性的:生命中顯出道德倫理及信仰的素質,明白異象和預兆
是「學習」而不是「求」,因為「求」表示自己並不知曉

兩種教導智慧的方式:訓誨 (箴1:2-6)、勸戒 (1:30)

神從不指引你的道,但只要你持守,神就會把道路修直
「有三份工作,求神幫我去揀?」
如果神真的會選擇,又為何給你三份工作?不就是想你自己去選擇嗎?
無論選擇甚麼,神都會與你同行,「但結果有幾多人會熱切期待返工?」

----
(中場休息)
----

智慧文學的神學觀念

箴10:1-5:頭尾都是講智慧、愚昧,為何中間第三節講飢餓?好似沒有關係?
從第二節到第三節 => 因為有神,所以不需要貪心
從第三節到第四節 => 說是不要貪心,但也不要游手好閒
之後第五節 => 提倡勤力

一. 因果關係的態度
 (1) 善惡之分
  1. 善行帶來好處;惡行帶來壞處 (箴10:4, 28:19)
  2. 惡行不排除有好處 (箴17:8, 21:14)
  「聖經教人賄賂?如何分辨?不應只看一兩節或半節,但要看聖經整體教導」
 (2) 控制與否之分——關係是否能控制
  1. 機會增加的因果關係 (傳10:8-9, 箴26:27)
  2. 可以用方法解決的因果關係 (傳10:10-11)
  「轉工可令自己條氣更順?收人工唔包順氣播!頂癮?因為你自己見識得少!」
  「只靠屬靈經驗令自己更親近神?」
  3. 可以預先控制的因果關係 (傳10:18, 箴6:27-29, 23:1-2)
  「面對現時的環境,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嗎?」
  4. 沒法控制的因果關係
  傳7:5, 8:14——「惡人無惡報?聖經一早講左啦,係你自己無睇!?」
  箴30:21-23——不能控制也不能解決
  => 勞碌中享受應得的份,未死前記念主,因為將來有審判
  「擦鞋擦出面老細都唔知?難得有人肯講,欣賞肯講的態度?」
  箴25:21-23——公義與對象無關
  「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令人慚愧,自知錯誤

二. 神人的關係存在距離
 (1). 神的智慧與人的智慧不同
  1. 特定的地方 (傳3:11)
  一切都是美好,包括我們覺得是不好的東西;按神的時間,人不能明白
  2. 特定的界限 (伯28:12-14——智慧的限制)
  3. 特定的道路 (伯28:20-22, 23-28)
  => 不能問「為何我不能知道?」;人的限制,不是人能夠知道的
  不是靠尋求,不是靠尋找,但是靠敬畏神的經歷

 (2). 神的禍福標準與人的標準不同 (伯38:8-11)
 神不曾將惡滅絕:以光限制黑暗、以陸地限制海洋
 「為何創造只能帶來破壞的冰雹?你入過雪庫嗎?」(伯38:5)
 經驗到痛苦是正常?(伯38:1-6)
 自己覺得那種事、東西沒有價值,因為本身就不是為你而設的
 (伯39:13-17, 18-25) 覺得痛苦是因為未曾面對過、未曾受歷練?要對痛苦毫無底線?

 (3). 神的介入與定期的觀念 (傳3:1)
 神不出手,因為未到期 => 是神容許這刻的狀況!
 人作惡可以無事非必因為神的赦免,可能只是這刻神容許,時候到了就出手

三. 得到智慧的方法
 (1). 明白智慧的秩序 (箴22-33章)
 (2). 順服在神的智慧
 伯28:28——只是智慧的「開端」而不是全部!人不能控制也不能完全明白
 箴9:10——靠敬畏神得到智慧的經驗
 箴1:7——「感動」真是來自神的嗎?靠知識可以少行冤枉路
 「靠估無痛苦?」就算藉禱告尋求神都未必會答!

總結:
1. 敬畏神
2. 謹守神的律法、誡命 (加上行動)
3. 遠離惡事 (否則軟弱的日子會不斷重複!)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講座筆記 20141018

環球聖經公會、天道書樓 合辦
《教你讀敘事文》講員:黃天權博士

釋經:研究背景、原文字眼、文法
但文學結構卻容易被忽略;這些文學結構能否給予我們更多的亮光?

1. 特定文學結構
不同聖經編者可能已進行分段,但各段之間好像有相關的事?
=> 以結構組成段落

2. 透過結構帶出意義 (與字眼的意義相對)
作者使用寫作技巧含蓄地表達另類的意思

結構不單出現於敘事文體,也包括先知書、詩篇等
不同文化背景也有其偏好的文學結構
例如:
英美國家:每段以中心句開始,之後作解釋
南歐、俄羅斯:主線中常有枝節
東方國家:婉轉而不直接
希伯來文:平衡結構,著重秩序、對稱

----

1. 嵌板結構 (Panelling)
多元化的文學單元,通常都比較長
每塊嵌板有相近主題,相同表達次序,使作者懂得一併研讀這些嵌板

例子一:十災 (出埃及記7-11章)
    嵌板甲     嵌板乙     嵌板丙      嵌板丁
A 水變血 (7:14-24)  蠅 (8:20-30)  雹 (9:13-35)
B  蛙 (7:15-8:15)  畜疫 (9:1-7)  蝗蟲 (10:1-20)
C  虱 (8:16-19)   瘡 (9:8-12)  黑暗 (10:21-29)
D                          殺長子 (11:1-12:39)

A:吩咐摩西早晨去見法老,預告將要降的災 (7:15, 8:20, 9:13)
B:吩咐摩西「進去見法老」,預告將要降的災 (8:1, 9:1, 10:1)
C:沒有向法老預告災難,直接透過摩西和亞倫降災 (8:16, 9:8, 10:21)
D:災難直接來自耶和華而非透過摩西和亞倫 (11:4-5, 12:29)

嵌板甲:首兩災埃及術士也能作但不能把災拿走 (7:22-24, 8:7-8)
(因為埃及術士可以照板煮碗,所以法老沒有理會,但術士不能化解,結果令埃及人受災。)
第三災埃及術士不能作 (8:18)

嵌板乙:首兩災只影響埃及人,卻不影響以色列人 (8:22-23, 9:4-6)
第三災埃及術士站立不住 (9:11)

嵌板丙:首兩災耶和華和旁述者都強調災難史無前例 (9:18, 9:24, 10:6, 10:14)

嵌板丁:包含上述三項:摩西在埃及人眼中為大 (11:3);
災難只影響埃及人,卻不影響以色列人 (11:7);災難空前絕後 (11:6)

十災的漸進程度:
術士做到但術士化解 (第一、二災)
-> 術士做不到 (第三災)
-> 神分開以色列人和埃及人,只令埃及人受災 (第四、五災)
-> 術士站立不住 (第六災)
-> 災難史無前例 (第七、八災)
-> 以上的集合 (第十災)

=> 作者想透過次序和方法讓讀者知道神的性質和能力

例子二:士師記8:4-21——梅花間竹的結構
      嵌板甲           嵌板乙
A 兩個以色列王拒絕支持 (8:4-9) 懲罰兩個以色列城市 (8:13-17)
B 捉拿兩個米甸王 (8:10-12)   處決兩個米甸王 (8:14-21)

起初兩個城市拒絕幫助,因此遭到報復是罪有應得?
但第17節「殺城樓的人」似乎是過了火
根據聖經以往紀錄,外族的王皆必被殺死
但基甸「指著神起誓」(即是非常認真的意思),表明兩個王若不殺其兄弟就不會被殺
=> 公報私仇,可考慮放過外族的王卻殺了不支持的以色列人 => 基甸的劣跡

例子三:阿摩司書第1, 2章
頭六塊嵌板都是外邦,是以色列的敵人 (因此吸引以色列人來聽先知的說話)
第七塊嵌板是南國猶大 (阿摩司是北國先知,當時南北國正開戰
七又是完整之數,可想像以色列人聽到先知鬧猶大國會是何等的興奮)
第八塊是北國以色列 (在完整之數後,顯得意料之外)
頭七塊嵌板皆數四罪,但第八嵌板卻數七罪 => 焦點在以色列人身上,其餘的只是陪襯

----
(中場休息)
----

2. 交叉配列結構
無論中間是單數抑或雙數都是全段最重要的內容
這種結構不難發現,但不是所有段落都符合這結構,需要遵從嚴謹的標準:
從A至B、從B至C之間的主題要相近,字眼也要相近

例子一:路加福音1:6-25
A 撒迦利亞和以利沙伯在神面前是義人 (1:5-6)
 B 以利沙伯不育 (1:7)
  C 撒迦利亞供祭司的職分 (1:8)
   D 撒迦利亞進殿 (1:9)
    E 百姓在殿外面禱告 (1:10)
     F 主的天使站在壇前向撒迦利亞顯現 (1:11)
      G 撒迦利亞害怕 (1:12)
       H 天使宣告以利沙伯將生下約翰,並啟示約翰的使命 (1:13-17)
      G 撒迦利亞疑惑 (1:18)
     F 站在神面前的天使向撒迦利亞說話 (1:19-20)
    E 百姓在殿外等候撒迦利亞 (1:21)
   D 撒迦利亞出來後不能說話 (1:22)
  C 撒迦利亞供職完了回家 (1:23)
 B 以利沙伯懷孕 (1:24)
A 主眷顧撒迦利亞,除掉他的羞恥 (1:25)

=> 焦點在施洗約翰及其使命

例子二:士師記6:33-7:25
A 米甸人過約旦河安營,基甸聚集瑪拿西,亞設,西布倫,及拿弗他利人爭戰 (6:33-35)
 B 基甸藉羊毛向耶和華求拯救的印證 (6:36-40)
  C 耶和華吩咐基甸減少軍隊的人數,免得以色列人以為拯救是出於自己 (7:1-8)
 B 耶和華藉米甸人的夢主動給基甸得勝的印證 (7:9-15上)
A 開戰後拿弗他利,亞設和瑪拿西人追趕米甸人,
以法蓮人阻止米甸人過約旦河,打敗米甸人 (7:15下-25)

這一戰是神親自出手的,榮耀應該要歸予神
但以色列人卻說是基甸救他們脫離米甸人的手 (8:22)
=> 基甸口講不想作王,但實際上有作王的野心
從座騎上有金飾、擁有紫袍、命名兒子作亞比米勒、
要求士兵大喊「耶和華和基甸的刀」等事上可以印證

----

3. 首尾呼應——好像一對括號,是一個單元的首末

例子一:士師記6:11, 8:32
6:11 耶和華的使者到了俄弗拉,坐在亞比以謝族人約阿施的橡樹下。
約阿施的兒子基甸正在酒醡那裡打麥子,為要防備米甸人。
8:32 約阿施的兒子基甸,年紀老邁而死,
葬在亞比以謝族的俄弗拉,在他父親約阿施的墳墓裡。

例子二:士師記最頭兩章,最尾兩章
      嵌板甲            嵌板乙
A 以色列人問誰先去打迦南人,    以色列人問誰先去打便雅憫人,
  神要猶大先去 (1:1-2)       神要猶大先去 (20:18)
B 以色列人最初都成功,       以色列人最初兩次被打敗,
  之後卻屢次失敗 (1:3-36)       後來成功擊殺便雅憫人 (20:19-48)
C 以色列人聚集在波金 (即伯特利)   以色列人聚集在伯特利哭泣,
  哭泣,並向耶和華獻祭 (2:1-5)   並向耶和華獻祭 (21:1-4)

神明言禁止與外族人通婚,但以色列人做不到
卻又起誓不與便雅憫人通婚 => 把便雅憫人當成外邦人 => 打算把便雅憫人殺盡

對外邦人忍心,對自己人卻狠毒
整件事的動機及方法都是錯誤的,價值觀被顛倒

「作者沒有明言,但透過結構等細節暗示這訊息」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一場猶如中學學生「鬥up」的辯論

我相信市民想看見的是會談能夠有突破性的共識
但至今看見的只是你們特別的辯論技巧

為何那五位學生不懂得「反建議」?
反對「袋住先」、反對1200人的提名委員會
那麼為何不藉這機會表達你們心目中理想的提名委員會及其他可行的制度或方案?
「公民提名」只是口號嗎?為何完全沒有交代細節?
那五位學生當中是有人讀政治法律系的吧
難得可以面見政府高官,又難得地在全香港面前發言
結果講的卻仍然是「市民在出面捱左好耐、已經讓左好多步......」這些言論
其他人可能仍然認為那些學生有理有節,但我只覺得他們是在做政治show

譚局長難得地老實:「我自己都係那七成入面......
唔好下下問政府官員有冇良心,我份工唔係要我憑良心做野。」
多謝譚局長使市民更了解清楚你們的心聲。

個人分析:
是次會談未能為社會局面降溫,抗爭將會把社會帶入一條不能回頭的道路。
「時也、運也、命也,非我之不能也。」各位被選中的香港市民一路好走。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Vision #12:「天下烏鴉一樣黑,天下政客一樣狗」的絕望真相

我讀預科之時曾經講過一句說話:「天下烏鴉一樣黑,天下政客一樣狗。」當時的同學見到我勁搞爛Gag,都以為這句說話只是為了搞笑。

因為立法會的建制派都是支持政府,所以泛民派就一定是支持市民?很糟糕的邏輯。民主黨等等的傳統泛民派別為了政治上的「入閘」而選擇妥協,在超級區議會等事件中表露無遺,也因此被相對激進的公民黨、人民力量、社民連一直狙擊。

那麼,相對激進的政黨就是支持市民了嗎?可惜他們都不是。想一想為何他們會被人形容「為反而反」?為何他們的政治理念可以脫離民生,幾乎只為反對政府而存在?為何每逢立法會討論備受爭議的政策時,某部分議員卻選擇「議會暴力」而被趕遂離場?這些「議會暴力」真的可以禁止受爭議的政策在立法會通過嗎?

整個立法會根本就是一場大龍鳳,所謂「建制派」「泛民派」其實都只是這場大龍鳳的正派反派。開始討論議題後,正派奮力維護政府,反派用盡手段打擊。結果正派必勝,可以對外宣稱「民心所歸」;反派雖敗,仍然可以光明磊落地口稱「問心無愧」,爭取市民的支持。反建制的市民只看見議會的制度失衡、只看見議會內的泛民不夠多,也就因此排除了「泛民就是內奸」的嫌疑。可惜因為沒有確實的證據足以證實這嫌疑,所以這種論調一直都被市民當成陰謀論。

結果雨傘運動一發不可收拾,市民方才發現原來所有口稱支持市民的政黨政客都是出賣市民的,都是著重自己組織的利益多於市民長遠的利益。就連佔中三子、學聯、學民思潮也是如此。

市民到了此時才知道他們身邊有數之不盡的內鬼,不是絕望真相是甚麼?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羅范椒芬在AM730專欄中的聖經謬誤

原文網址:http://www.am730.com.hk/column-231291

(應該是馬可9:50,可能是手寫,50睇錯了30)
如果強調「和睦」,又如何解釋前面那幾節經文「要把使自己跌倒的肢體砍下來,
寧願一手一腳一眼入永生,都好過雙手雙腳雙眼落地獄」,
跟「合一、和睦」不是自相矛盾嗎?

鹽是有防腐及淨化的功用,「彼此和睦」與「作鹽——防腐及淨化的使命」是不可分割的。

馬太12章那節經文是形容趕鬼,
言下之意即是當了市民是撒旦是鬼,可以「奉主耶穌的名趕逐」吧?

聖經不是這樣斷章取義的;那是神的話語,不能以斷章取義支持個人立場的。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20141016

A. 不流人血的罪

一直以來都嘗試壓制自己,提醒自己:生物學層面而言,穿著制服的仍然是人,把人不當成人就是蔑視他人的生命,是罪。此時此刻這種不願意「一竹篙打一船人」的想法確實是無比的天真,對此我有以下兩方面解釋:

1. 《創世紀18章》中後段,神定意要滅所多瑪和蛾摩拉兩城,亞伯拉罕卻不斷跟神談判,因為亞伯拉罕始終認為城中還有「義人」的存在。(除非你認為亞伯拉罕的游說只為了拖延時間救羅得,那麼我無話可說。)

2. 《六國論》「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不濫權者以濫權者喪、不暴力者以暴力者喪」,在我眼中警民兩邊都是「蓋失強援,不能獨完」的。(然後你提出「既然搭同一艘沉船,不如齊心迫政府下台」?我又無話可說。)

----

B. 基督教界憑甚麼叫人溝通?

江湖地位?敢問一句 "How old are you?" (你老幾?) 身教?聽說更正教跟市民一樣,都是群龍無首,無人做到代言人

同時又敢問一句,今年有518遊行、622全民電子公投、71遊行以及現在的雨傘革命,為何有「跨宗派祈禱會」的同時,研討會卻只能由個別組織舉辦?是小弟有所忽略?還是各位前輩不願意?抑或已經「打定輸數」認為此舉只會加速教內分裂?還是完全沒有考慮可以讓我們「互相了解」的意圖?

----

C. 後話
單手豈能拍掌。這種局面演變下去,只會加強對立,沒有回頭路。
此時此刻,能夠有家長們重拾良知,願意虛心接受這從下而上的教導,仍然值得感恩。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風琴考試 (附上相片+短片)


這部電風琴是屬於老師的,聽說是從赤柱的聖士提反堂購入
Roland這品牌在各電子樂器中的名氣都不錯,品質都是數一數二的
不過這風琴只有兩層鍵盤,應付浪漫時期及近代的作品時會有技術難題出現,非常麻煩


風琴的正對面放著一部鋼琴,除了方便學習音樂的進程之外
也能夠讓音樂考試官在風琴考試時以此進行聽覺考試 (打拍子、聽唱等測驗)
也因此要在考試之前特意叫師傅來調音,避免因鋼琴問題影響自己的考試成績
雖然是直立式鋼琴,但根據師傅經驗這部三十年歷史的Steinway至少還值二十萬元!



2011年改了Syllabus,之後就有了這本1-8級風琴的scales, arpeggios & exercises
所謂exercises就是要考生彈奏的指定樂句,當中絕大多數都是用腳彈奏的Pedal Solo



這是四級Sight-reading的例題,每題有八個小節
題目以音量指定了應該要用的organ stops,但速度及演譯需要考生自行判斷
預備時間只有三十秒,跟鋼琴的Sight-reading一樣
但這預備時間是包括了選擇organ stops的時間,而這個過程起碼佔了十秒
因此真正熟習時間只有廿秒,但要同時熟習左手、右手及腳三個部份,難度很高



這是五級Sight-reading的例題,每題有十二個小節,三部之間獨立性的要求相對提高
也開始有中途轉換聲部的情況 (樂譜中間那些 "Gr."、"Sw." 符號)

以目前小弟的能力只能勉強應付4級Sight-reading的難度,5級的題目基本上都必定有錯失
但老師卻說評核準則著重三聲部的整體平衡、氛圍、拍子及最後的終止式 (perfect cadence)
所以就算小弟未能完全兼顧三聲部,只要維持節奏感、確保音樂氣氛接近題目要求、
最後的終止式處理恰當 (終止式彈奏速度甚至可以減慢一倍),就能夠確保這部分會合格

----

最後附上準備考試時的練習片段
自我檢討時總覺得有斷斷續續的感覺,連音、節奏等方面還有改善空間

ABRSM Organ Grade 5 Exam List B #5 (Syllabus from 2011)
Prelude in C by Jules Massenet (1842-1912)

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驀然回想(三十五)


明明已經是Excel 2013的年代
卻能夠在家中的書櫃找出一本Lotus 1-2-3的書來!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這世代的信仰觀

A. 個人化的信仰
我們見到弟兄姊妹會關心個人靈命及生活狀況,見到未信親友會希望其個人靈魂得救;傳福音以個體作單位,也著重個人層面的決志和認信;只要是歌詞有「恩典、憐憫、寬恕」的詩歌,它所描述的幾乎都是「神」與「我」之間的個人化關係;有一些諸如「我得著了甚麼、我要讚美、我要起來回應」等歌詞都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這種自我主義的精神跟基督教捨棄自我的精神背道而馳。

B. 愛心 vs 思想
因為聖經已清楚界定何謂「愛」,我們總能有效地以關愛的行動作見證,結果卻容易使我們誤以為「最重要是愛」。講到愛,總會聽到有人背誦哥林多前書13章:「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這些都是單憑字眼就可以使我們理解及自我反省的;惟獨「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是例外,因為「不義」和「真理」需要我們去判斷、去分辨。通常就在這些時候那句「各人不同領受,沒有絕對答案」就會出現:怕麻煩,因此最好就簡化作黑白二分;又怕引起紛爭得罪人,因此就都歸納為「從神而來的領受」。

C. 尋根究底的精神
腓立比書1:9-11:「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別是非(或作:喜愛那美好的事),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神。」

知識和見識能夠影響判斷,這本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我們這一代倒是相當缺乏探究的精神。我們總是喜歡表態、選擇立場、評論不同的事不同的人,卻未必認真了解社會的人和事、探究教會的過去及前景、甚至連聖經章節和信仰疑難都未有認真思考,更遑論質疑、反覆求證自己的想法及判斷是否正確。

D. 深層次矛盾?
以上三項還未能完全剖析這世代的信仰觀,卻已經能夠讓我們知道今時今日信徒之間的溝通為何總是困難重重。我們總是以為要達至有效的溝通必先考慮言辭、語氣、心理質素等個人條件,但就算符合以上條件信徒之間的溝通還不見得一定有效。請看看以下例子:

例子(一):
A君認為本著基督的精神,需要關注社會公義,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B君認為只需要在社會中活出神的愛已經足夠;
C君一直以來只認為基督教著重個人修行,不曾知道何謂「信仰的社會層面」。

例子(二):
D君認為社會制度上的執政者都是神所設立的,因此要順服掌權者,對抗任何社會制度也就是抗拒神的命令;
E君認為雖然執政者的權柄是出於神,但也要視乎執政者所作的是否符合神的心意,若果違反神的心意,不順服這執政者也是合理的。
F君是現時的社會制度都是人類所訂立、是不完美的,唯有呼求神親自彰顯祂的公義。

可以想像到就算信徒之間溫和地表達了各自的見解而沒有出現關係撕裂,他們仍然需要付出更多才可以達至互相尊重、甚至互相接納的程度。不過現實情況卻是弟兄姊妹未必能夠做到互相接納,所以唯有避談某些話題才可以「互相包容、互相守望」。

信徒之間的關係撕裂幾乎都發生在意見分歧之時,也就是每一位信徒透過了解、觀察和思考後作出自己的判斷之時。不同信徒的見解、觀察和思考方式可以差天共地,我們也就可以想像得到這世代的信仰觀是如何的「多元」。

只是聖經已經清楚教導我們「不可論斷人」,我們因為懼怕犯上這罪的緣故,甚至不敢去判斷各式各樣的信仰觀以及這種「多元」到底是否符合聖經教導。

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

講道筆記 - 20141004

《同哀,同求》(詩31、44篇)
講員:祝宗麒牧師

詩31及44篇皆屬哀歌文體
「以下所講的都參考自楊牧谷牧師的見解.....」

未能經驗到原本應該有的應許,例如喜樂、平安,結果令自己感到悲哀

想快速處理好情緒?作出安慰、認為是無事、講道理?

以色列悲哀的歷史
1. 在埃及勞苦
2. 四十年曠野生活
3. 探子回報哀訊,怕跟以色列人開戰
4. 外族人的頻繁入侵
5. 南北國分裂與滅亡

以色列人多愁善感?神經敏感?——被剝奪的情緒

格式:     詩31篇  詩44篇
開頭 / 宣告  v.1-7   v.1-2
投訴 / 埋怨  v.11-13  v.18-19
哀求 / 原因  v.14-17  (講員沒有提及)
仰望 / 讚美  v.21-24  (講員沒有提及)

信仰容許失落、憤怒的情緒,以及向神的不滿

為何哀傷?
面對敵人、自己
(與別人、自己、神的) 關係撕裂
害怕失去 (平安、利益、關係、自由、未來、希望等等)
神的靜默不語

----
(講道暫時中斷,3-4人小組分享時間,分享自己所哀傷、擔心或害怕的,約10分鐘)
----

如何走下去?信神的人要回到神當中尋找答案
提供出路,繼續與神溝通 (否則一直在傷痛中會以為自己失去與神溝通的機會)
1. 禱告、敬拜——來到神面前
2. 明白受長時間傷痛的人是需要長時間的醫治
3. (參考胡志偉牧師)
不應只站在事情的黑白面、道德高地,也不應保持「中立+袖手旁觀」的態度
不應發放假訊息,不要扮演先知、烈士等 (自視過高的) 角色,避免深化矛盾
4. 自省認罪:認清邪惡本相、真正敵人
5. 談論時要小心如何談、談論對象、如何表達
建議:直接講自己的恐懼而不是講道理
6. 服侍、臨在、聆聽、諒解
7. 不要被悲傷、恐懼阻礙日常生活,小心自己的限制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Vision #11: 無論我們如何,世界的巨輪一直轉動,歷史也一直重複

自由行、水貨客搶日用品、霸醫院孕婦床位、
金融旅遊地產壟斷香港經濟、樓價被炒高到不能應付首期、
政府官員漸見短視、虛假、貪腐、無恥無良心

我們正面對一個這樣的社會,也竟然無力改變一個這樣的社會。

回想起《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又回想起清末的腐敗引致八國聯軍入侵、不斷的割地求和
原來一直「和平理性」的忍讓只會被人視為軟弱,結果被欺壓的情況只會惡化
那時的孫中山明白到這一點,結果他發起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結束帝制

中國古人及近代史已經啟示了我們
我們有能力決定香港的命運與未來,只在乎我們的選擇及態度

無論我們如何,世界的巨輪一直轉動,歷史也一直重複

「你係明既,我唔駛再講;你係唔明既,我再講都係哂口水。」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培靈會後感 + 遮打革命感言

這豈止是不同立場之間的爭競
這豈止是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爭競

我說,這是一個世代與世代之間的爭競
已經看淡社會、對各事不再大驚小怪、強調「現實」的一代
對未來愈來愈沒有希望、愈來愈多聲音意見、強調「理想」的一代
他們之間的衝突正在各種群體各種地方上演

我們都嚮往「家長式權威」:
執政的是「父母官」、回歸前叫「事頭婆」、回歸後改叫「阿爺」
(教會當中也是不乏「牧師傳道話乜就係乜」)
這只是一種管治方式,本身不應該有對錯之分
但可見的是強調「理想」的這一代已經對這種模式愈來愈反感
父母輩對此知道多少?對這一代又認識幾多?抑或仍然是「我講野你就要聽」的態度?

----

我跟教會其他前輩講過,培靈會中有好一些論調小弟已經聽聞過
事實上,神學院及教牧同工皆不乏關心社會的人
而當中又有不少是傾向支持學生、反對濫權的

所以我一直都認為老師們已盡心盡力教導
只是這一代的「教會中產化」使信徒活出了「個人化的福音」
就連敬拜所唱的詩歌也只是愈來愈強調神與自己之間的個人化關係
這樣的信仰觀如何教我們面對充滿苦難的逆境、充滿負面態度的社會?

市民面對強權、甚至面對暴力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
他們未必都信主,但他們的膽識及言行卻跟舊約的先知們無異
單就這一點已經可以教我們慚愧
我們所信的、所堅持的到底是甚麼?我們所活出來的「見證」到底又是甚麼?

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教會2014年培靈會筆記 (第三、四講)

主題:活在被擄中的信仰
講員:黃嘉樑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

「之前講到神的榮耀在巴比倫向以西結顯現
但黑暗仍然持續至少七十年;無條件的愛其實不易接受......」

----

第三講:石心肉心、上主更新 - 以西結書36:16-32

《以西結書》總共可分為三部分:
第1-24章:審判以色列人的惡
第25-32章:審判外邦人的惡
第33-48章:宣講復興

和合本把16-21節分段作「以色列人因罪受鞫」(即是因罪受審判)
但和修本卻是把16-32節分段作「以色列人得新生命」
甚麼是「復興」?是靈命低落之時,等候一個特會被振奮,從而靈性高漲?

第32節屬於另外一段?非也。
第22節及第32節都有「我行這事不是為你們」=> 首尾呼應,應為一段

「復興」先講過去罪孽、過失:不只眼望前方、思想正面,也要明白過去

檢視罪行
1.「流人血」
不一定就是殺人,而是「將人的特質或生命的特質除去」,「唔當人係人」
把人當作工具,滿足自己需要?為自己利益出賣別人?
「逼不得已?職責所在?......電視新聞多有虛偽,你知道嗎?」

2. 拜偶像——「以一個不應有神地位的人或物當作神」
我們看重人心、言行,多過敬拜神?
「要正視自己以前拜偶像、甚至現在仍然在拜偶像的問題」
想像將來受壓力、危機,逼使自己面對「流人血」、拜偶像的試探?若未有就應當感恩!

這些行為「使神的聖名被褻瀆」
以「行經的婦人」作比喻 (「希望無人控告歧視......」)
——不是禮儀的不潔,只是道德上的不潔,但具有傳染性
例如:「語言偽術」非常普遍,甚至滲入教會
早期某主教的七一言論——「講者何嘗不是藉著講壇反對自己想反對的人?」

日常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當人人都有,就會覺得普遍,不會再大驚小怪
結果就演變成「石心」

「行這事不是為你們,乃是為我 (神) 的聖名......」
「為了神的聖名」vs「為要拯救我們」?
「神愛我所以為我犧牲?」——神所做的事還需要向人 (我們) 交代?

做了甚麼?歸回本地、潔淨身體、石心變肉心
以色列人不能靠自己遵行律例,需要靠靈「使」自己能夠遵行

=> 神的「復興」不在乎我們認罪悔改!
在以西結眼中,人甚至是無力悔改的 (就好像濫藥、好賭的人一樣)
「(若非神的拯救),我們應該死左好耐?」
不能高估自己行善的能力及身心靈

是因為人的悔改帶來神的拯救?不是!
是神的拯救使人見到自己的惡行,抱愧蒙羞
「作為神學院老師,都會好似看電影般回想自己一幕幕的惡行......」

出於神的拯救,我們才能夠認識自己
因自己厭惡自己、與心目中的「復興」相距甚遠?
在以西結眼中「新心新 (生) 命」才是真正的復興

----
(中場休息)
----

第四講:榮耀重臨、敬拜上主 - 以西結書43:1-12

第10節:量度殿的尺寸與慚愧有何關係?
(v40:1)隔了廿年,在異象當中被帶到以色列地
40-42章都是量度,原因就是帶出43:10中的「慚愧」

量度幾乎都是無高度 => 平面圖?
不是未來聖殿的規範,只是藍圖而已,「是為了甚麼?」

提示在42:20:量度是為了分別聖地與俗地 => 進入的規限
從外圍一直量度到至聖所,愈來愈窄,規限不斷提高
=> 今時今日我們沒有空間感、認知感,腦海中無聖俗之分?
敬拜上主就要分聖潔與凡俗
去到教會未開始敬拜就不斷談天,從來不覺得這是聖地?

「衛房」即是守衛的房間,擅進聖殿者會有守衛擊殺之
聖殿是透過結構建立「聖、俗」的觀念,臨近聖殿就是進入神聖之地

尊重神聖的地方
關掉響鬧裝置只為了不騷擾人,而不是為了尊重神?
為何只從人的角色出發?不自知?無所謂?

另一例子:教會聚會服裝穿著的準則,原因通常都跟敬拜無關?
「為了之後的服侍」也算是世俗的理由!
凡俗的考慮影響了教會崇拜的元素?

由闊入窄,塑造對神的心及尊重
例如跪墊——提醒自己「甚麼才是敬拜、仰望神?」

第8-11章:神的榮耀從向東面的門離去
43:2:從東面回來 => 神真在這裡,但神其實是可以不在這裡的!
=> 重視神的同在
為何是神等著我們,而不是我們戰戰兢兢地等候神、敬畏神?
神不是「老奉」等大家來敬拜祂的!
如何測試自己是否重視?
1. 帶著甚麼心情、感受回來教會
2. 如果神這一刻就回來,自己有何反應 (好開心好輕鬆,抑或戰戰兢兢?)

講員 (台上事奉) 的掙扎:
著重人反應?表現自我?還是做流通的管子,重視神的同在?

台下的掙扎:不去判斷台上事奉者的表現

----

改變三種惡行
1.「行淫」——交易 (在第二講已提及)

2. 在錫安高處埋葬君王
有分析認為就是替代奉獻的石碑——「替代」的問題:
A. 讀經替代靈修,又自我感覺良好?
B. 回來教會的時間、甚至是事奉的時間替代了親近神的時間?
C. 奉獻金替代愛神的心?
有太多種替代的渠道;我們需要學會重新敬拜上主,重新建立自己與神的關係

3.「門貼門」——身在教會卻同時敬拜別神
選擇教會也是因為世俗的考量?
不是為了愛心、屬靈程度,卻是為了上流社區、人際關係、子女前途?

----

總結:分清聖俗,重視神的同在勝過一切
遠離「交換」、「替代」、「敬拜別神」

見到神 -> 使自己回看過去 -> 知罪 -> 抱愧蒙羞
回歸敬拜的生活態度,不受聖俗模糊化的影響

「不需灰心,因為神的的榮耀總會同在,
只需放膽宣講神的話語......(之前筆記都已經有,不再抄了)」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Just not a day for celebration

一年前就已經有撞船意外
想不到今年既沒有煙花,又再出意外

這個節日根本不應該存在

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教會2014年培靈會筆記 (第一、二講)

主題:活在被擄中的信仰
講員:黃嘉樑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

第一講:謹見榮耀、蒙召守望 - 以西結書第1-3章

交代背景:尼布甲尼撒王年代
祭司有尊貴身份,因此「被擄」——知道家鄉在何處但有家歸不得
在陌生的地方,跟心目中的家有一種不可跨越的鴻溝
「移民」也只不過是自願的被擄 - 不熟悉的人、地方、價值觀
被擄只是「暫時而已」??

(昔日) 亞述王西拿基立攻打猶大國
希西家王打算把聖殿內的金進貢卻被西拿基立拒絕
亞述將軍:「信耶和華又如何?有何國家能夠抵抗亞述大軍?」
以賽亞先知卻預言「今明兩年仍有食物可吃,後年可開始耕種」
翌日亞述大軍死了185000人,不戰而退
自此「耶和華神永不放棄以色列,大衛王朝永垂不朽」就成了以色列人的核心價值

只是後來尼布甲尼撒王攻陷了耶路撒冷,國家正式滅亡
以色列人都問「神的應許落空?」=> 以色列人不知道可以再信甚麼
「講大話的神?耶和華神不能保護以色列?」
結果令以色列人拜別神、不去敬拜耶和華神、忘記了自己的家鄉

以西結作為祭司,受訓要一生都在聖殿中服侍,但廿五歲就被擄
巴比倫沒有聖殿,怎麼辦?

五年被擄生涯 => 差不多失去所有盼望?
「地區性的神?」又竟能在外邦中見到神的榮耀!

「香港回歸了十七年,公義、平等、法治特別在近兩年中漸漸失去
於我而言,也是漸漸失去家鄉的感覺
有同學對我講,今晚八點一齊去支持學生 (註:正是這培靈會進行的時間)
這原本是向你們宣講的經文,想不到也是對我自己宣講」

----

神想向以西結說甚麼?說話之先卻給了異象
但都是沒有人能夠明白的,「不要以為是那些美麗的大自然景物」

1. 四活物
人的面孔  => 神所造的萬物中最尊貴
獅子的面孔 => 猛獸中最兇惡
牛的面孔  => 牲畜中最有力
鷹的面孔  => 飛鳥中最威猛

但以上都只是「神的座駕」

第一件要看到的事是「就此而已,幾勁都只是神的創造!」
人的無力,卻又見到神超然而又無限的能力

2. 四輪
無限量移動,無限對眼睛 => 觀看萬事萬物
我們沮喪時,神說「你要見識我有幾勁!」

3. 穹蒼上的寶座
全都是「形狀、形像」=> 人不能看到所有事
縱然神顯現,但人仍然不能掌握神是如何形象
(神人有不可跨越的距離) => 全都是彷彿 => 祂才是真正的主!

「已經舉起雙手沒有襲警還要遭受胡椒噴霧襲擊?正在地震、海嘯現場?
洪水泛濫時耶和華仍然坐著為王!」

都是不容易了解的事,但神就是如此表明
面對週遭不如意、複雜的景況、日子好漫長時,容許我們再被異象震撼

雖然與週遭環境不符,但神仍然坐著為王,就是如此
以西結俯伏在地,有靈進入,「使他站起來」
原來就算面對神吩咐,人根本都無能力作出回應,還要靠靈成就

「面無羞恥,心硬」貌似好熟悉?
無論他們聽從與否,都要宣講,不要怕!

「使我吃這書卷」=> 原來領受神話語也要靠神
跟以賽亞先知相比:「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以西結先知卻只能張開口,「使我吃這書卷」
=> 「遵命」也要神幫助,人所能做的只有很少!

----

「人子」是單數,「世人」是雙數
=>「以西結你只不過是人,耶和華我才是神!」=> 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

(v2:10, 3:3) 哀號、歎息、悲痛的話原來都可以是甜味的

「往以色列家去」vs「宣教都選擇外邦作對象?」
Mission Impossible:從一開始就知道他們心硬無恥
但你放膽講「這是神說的」——原來今日要遵行這命令是十分困難的!

若非看見神的榮耀,擁抱神的能力,如何不斷講神的話,指摘以色列人?
對比之下,今日我們的字句愈來愈隱晦!
要講不是因為出於懼怕,卻是因為這是神的話!

----

(v3:16-21) 守望者的職責——警誡,會多了很多敵人,好孤獨
人如何能遵行?若非靠神的手、神的靈,就根本無能力!

挑戰:不要在乎人的回應,只遵從神的話語及吩咐
但「我們一出生就都是緊張人的回應」=> 自己有無講神要你講的說話?
不在乎環境的惡劣、對象的厚顏無恥、聽眾的回應

神在黑暗中發光,人沮喪時作工,洪水泛濫時坐著為王
然後神向以西結講他要去!
「不需要怕,你會變得如他們一樣堅強」;不在乎人,只遵行神的吩咐

黑暗不會一時過去,更差的還在後頭!
實際上,以西結一生都不能回到耶路撒冷
可能我們的一生都會在黑暗附近徘徊,但為神發光仍是我們的使命!

----
(中場休息)
----

第二講:認識上主、認識自己 - 以西結書第16章

「本章經文屬兒童不宜;酒店也不應存放聖經?」
「行淫」的出現次數極多

首尾呼應
(v.2)「知道」=> 就好似他們不知道自己「可憎的事」
(v.62)「......知道我是耶和華」

了解自己,要從幼年的歷史開始回看
「祖先是本應被消滅的外邦人」vs「亞伯拉罕的子孫」
=> 背景根本就是卑微、不值一提

卑賤、被厭惡——存活不因自己所做所擁有,只因從他旁邊經過的神想它存活
(v.8)「結婚」是因為她好?只因神願意愛!
女子 (以色列) 的角色是完全被動,數算自己一無是處的過去,全部都是神賜的

我們可有正視、意識到這種過去?
(v.15)「過路」與之前的「經過」相同
=> 神經過帶來生命,其他的經過卻帶來淫亂

「一有主動的能力就行淫?」原因:「行淫 = 交易」
=> 有甚麼東西覺得自己缺乏,需要用自己的身體及兒女作貿易?

「需要」vs「希望」
人心豈能滿足? (十億一百億是差不多?十蚊一蚊也是差不多?)
渴求不一定真實,交換是為了滿足期盼,為填補心中空洞
忘記了自己的過去,也忘記了自己手上的都不是屬於自己的
只講錢、只講實際,不也是把子女獻給別神嗎?不一定「經火」,但肯定是「交換」

政治層面:與別國結盟——覺得神不可靠!?
「有兵有馬才算安全」=> 安全感的問題
心理分析:「以色列從來都不信神!」

不記得自己是一無所有,都靠神賜,結果就不斷進行「交易」
不記得自己的幼年,也就覺得神有所虧欠

(v.60) 你不記得,但我還記得立定永約
(v.61) 神的氣度「我記得那約」--> 記念 --> 抱愧蒙羞
重看歷史,追看幼年而知罪
子女以乖巧換取父母的愛?但神對人的愛不是交換而得的
=> 我們仍然不能理解和接受「無條件的愛」?

罪人的本質:不了解自己的過去,不了解神,以交換的人生滿足內心
放下交換的心態,神的愛非靠自己的作為來賺取!

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千錘百煉(拾) - The Replacement

總算是完成了初階指揮訓練 (參考:千錘百煉(玖) - 上指揮班)
碰巧指揮患了感冒,不方便開聲
立即就問Derek Sir:「不是有見習嗎?可以叫他們幫手嗎?」

----

又一次需要代表頌光出席部門會議
詩班所引發的餘波又再一次被公開討論,連我自己都覺得愧疚
同時又很感恩自己能夠代替出席,否則可能會引起紛爭

詩班的職員隊伍還不是完美的,各人都有自己的弱點
只是有一些可以輕鬆處理,有一些卻可以後患無窮

----

遇上啟動佔中的時刻
凌晨向詩班員發短訊:「佔中啟動了,請為這事、這城市禱告,定睛於神」
結果數小時後見到詩班員就被詢問小弟可有親身到現場支持佔中
表達沒有立場的言論卻讓人認為是有政治立場 (這是甚麼邏輯?)
碰巧正詩班長又一次突然請假,小弟臨時需要負責詩班公禱
正好讓小弟有一個公開發言的......機會?考驗?試探?

略略提及詩班員近況後,我如此說:
「昨晚的短訊嚇倒你們嗎?......『立場』於我眼中是『低層次』的
——不應著眼於人所講所做的,反而要著眼於神所講所做的......

我們一起禱告:
神啊,為著這個社會、這個時刻我們禱告祢
人有不完全的地方、社會有不完善不公義、人所設立的制度有其缺憾
但這些都仍在祢掌管之中,神祢依然坐著為王......
教導我們的言行,使我們能夠為祢作見證,免得我們得罪祢......
稍後仍然有練詩時間,求主保守。禱告奉主名求,阿們。」

面對著不太會思考、又容易把立場放在口邊的弟兄姊妹
如何控制自己表達的意見將會是持續的考驗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Vision #10: Generation Clash

這是一個世代之爭的時代
高舉「多勞多得、獅子山下」的一代
對未來愈來愈沒有希望、愈來愈多意見的年青一代
他們之間的衝突正在各種群體各種地方上演

這實際上也是其他國家所面對的問題 (例如日本)
可以想像得到,就算位高權重的人能夠壓得住這一代
那麼之後的後代又會是如何?
不要忘記,年青的人總是能夠站在最前
因為他們不怕失去,也因為他們未曾得到

不好好處理這個問題可以引致雙輸的局面:
衝突可以愈來愈激進,嘗試爭取的那一群犧牲了他們的一切
破壞了社會秩序,位高權重的人以及衝突以外的人都失去了他們的固有利益

不過現代人目光短淺,只會爭取自己想要的
如果連那種避免雙輸的態度都可以被稱為「妥協、犬儒」
那麼我會無話可說,只能引用以下這段文字作提醒:

「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勝過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
這人是從監牢中出來作王,在他國中,生來原是貧窮的。
我見日光之下一切行動的活人都隨從那第二位,就是起來代替老王的少年人。
他所治理的眾人就是他的百姓,多得無數;
在他後來的人尚且不喜悅他。這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道書4:13-16)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Pendulum

自從轉Blog後,這裡的訪客人數少了許多
特別是那些沒有在面書分享的內容 (例如Hymnology等系列)
會特意花時間看的真是少之又少

今期流行感恩Tag,見到不少人連續幾日分享他們眼中值得感恩的事
到底他們是「(只)在小事上感恩」還是「為感恩而感恩」?

----

之前寫了好多信仰內容,都是非個人層面的
或者將來我會寫多一點其他的;做人最忌一成不變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半山.灣仔之旅 - 20140909

中秋節翌日——久違了的公眾假期
跟老姊到港島一遊,主要是陪她看藝術品

經半山行人自動電梯往PMQ元創方
結果在擺花街和嘉咸街路口附近遇到正打算製作閃光彈的ykk,哈哈



逛完後沒啥感覺;「藝術,我識尐乜?」

----

之後去了位於舊灣仔街市的家品店OVO Studio
又去了同區的星街,打算光顧一間專賣別緻產品的「士多」,可惜該店沒有開門營業
卻在星街及聖佛蘭士街街口的公園前見到這木牌:

Situated on the hill above St. Francis Street, Hong Kong's first electric power station,
The Hong Kong Electric Company, Limited, began operations on 1 December 1890 at 6pm,
lighting up the city's first electric street lights.
香港第一所發電廠座落於灣仔聖佛蘭士街對上的山坡。香港電燈有限公司
於1890年12月1日晚上六時正開始為香港服務,亮起香港第一批制燈。

Three-Character Chinese classic verse of
"Three luminaries - the sun, the moon and the stars"
三字經:「三光者,日月星。」

"All the darkness in the world cannot extinguish the light of a single candle." S. Francis of Assisi
聖方濟各:「世上所有的黑暗也不能消滅一根蠟燭的光芒。」

----

之後又去了太原街看玩具
好多人好擠迫,加上對玩具的佔有慾一直以來都不旺盛,所以都是只看不買
看完玩具後已接近日落時分,晚飯後就回家去了,時間還真過得特別快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千錘百煉(玖) - 上指揮班

Derek Sir 今年年初已有計畫邀請四位詩班員上指揮班 (每個詩班各選兩位)
原本是打算六月開始連續有三個月的課節
但因為各詩班員實在太「貴人事忙」,常常與其他事奉有時間上的衝突
結果延遲至七月尾才開始第一課,到了現在也只是上了四課

既然說是學做指揮也就當然少不了實習
——在自己所屬的詩班中有十分鐘的實習時間
只是碰巧詩班剛剛開始練新歌,各詩班員都不熟悉曲調
結果就只能幫他們分部練習,提醒他們音準和拍子上的細節
各詩班員都是埋頭苦幹地譯So-fa names而沒有望指揮,使我充分地體驗到做指揮的辛酸

Derek Sir表示今次只是初階,若果有心進階的話可在崇拜獻詩時嘗試指揮
不過小弟現時仍未能做到左右手同時指揮不同聲部
兼且對聽覺訓練及聲樂認識不足,相信還需要花時間慢慢學習

指揮絕對是詩班群體中的領導角色 (起碼在練歌等音樂方面,牧養方面我有點保留)
所以就連Derek Sir都話「音樂不是最重要,人際關係才是」
「如何好好表達自己意見又不會令班員感到難受」是需要下功夫鍛煉的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Hymnology 11

今次所講的是完完全全屬於信仰靈命的題目
我只不過是以詩歌作為例子表達我的觀點

----

繼續討論「現代詩歌所帶出來的信仰觀念始終有偏差」這個議題
(第一部分:歌詞未能深入描述耶穌基督昔日的犧牲 --> Hymnology 7)
(第二部分:詩歌有太多「我」就跌入自我中心的圈套 --> Hymnology 8)
(第三部分:我們與神之間的對比及態度 --> Hymnology 10)

第四部分:過度強調神的應許反令信仰觀念變得狹隘
詩班曾經唱過一首叫《成長》的詩歌,其歌詞很有意思:

沒有狂風暴雨的洗禮 藍天怎會呈現一片清澄
沒有世間人情的冷暖 生命豈能綻放一季繽紛
苦難原是一份化裝的祝福 引導我們一步一步成聖

沒有熬煉人心的患難 我們怎能學習時時堅忍
沒有千錘百煉的品格 我們怎能與主性情有份
因為聖靈不斷澆灌的慈愛 內心盼望才會存到永遠

我會認為《恩典夠用》、《感謝神》可算是其他性質接近的詩歌
之所以認為性質接近,是因為歌詞表達著一種非常正面非常積極的態度:
正面的事 (事事順利、禱告蒙應允) 固然值得感恩
但負面的事 (身體病痛、遇見障礙、禱告未曾應允) 我們一樣可以感恩;
要懂得追求神美好的應許之餘,也要懂得面對苦難時學會忍耐,藉此被陶造、被建立

那麼,其他的詩歌是如何的呢?以下列舉部分詩歌說明之:
《你的愛長闊高深》、《誰曾應許》、《耶和華的膀臂環繞我》等等
無可否認我們所信的神確實好愛我們、充滿恩典、有憐憫和寬恕的心
歌詞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神的美好,當然是正確的事
但如果一首敬拜歌是如此,另一首敬拜歌也是如此的話
整個敬拜就不是「正面」,而是「單面」了

為何我會說是「單面」呢?
因為這些詩歌只講神給我們的各樣「好處」,卻沒有提醒我們如何面對逆境
遇見負面的事甚或苦難只知要尋求神掌管和引導
卻不知道我們能夠用正面的眼光面對那些負面的事
也沒有想過在另一個眼光之下自己仍然是可以感恩、仍然是可以被建立的
(注意只是「可以」而不是必須的)
結果會眾就只能從聽道、靈修書等途徑中才學習到這種態度

但我相信對更多的人而言
「平安」可能就只是「追求身體無病無痛、凡事順順利利」;
只有自己覺得是好的、可以算得上是「喜事」的才值得感恩;
做錯事、甚至犯了罪也不必難過,因為「神滿有憐憫,必定會原諒寬恕」?
那樣的信仰態度叫「正面」?叫「片面」應該更合理吧?

曾經有一次崇拜唱Hillsong的《Breathe On Me》
我相當明白詩歌表達一個美好的景象,使人被釋放、得醫治、感受神的同在
(順帶一提,現代詩歌所表達的這些景象其實都頗為相似)
但細心一想:"voice of God" 就一定是 "Soft and still" 嗎?
"word of God" 就算是 "heal, restore with light",也一定會是 "Comfort" 嗎?

以上這些疑問難免使我懷疑作詞者的信仰觀念以及對聖經的了解
不過對比之下,現代教會毫無篩選地選唱這些詩歌似乎是更迫切的問題吧?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Hymnology 10

原本只是很無聊地吐糟「教會已經放下了很多被視為傳統的元素」
後來卻變成了分享自己對傳統詩歌、現代詩歌、敬拜音樂元素等等的想法
也表達了自己對現代詩歌頗為反感的各種原因

雖然已經進入第十篇,但仍然是沒有結束的打算
而且可以預料將來都會是繼續探討詩歌歌詞背後的信仰態度
換言之,這系列的重點已經由敬拜音樂元素慢慢轉變至詩歌背後的信仰觀念

----

「詩歌定義了我們的信仰」?
「在會眾未能查考聖經、需要口耳相傳的年代,他們主要靠詩歌認識信仰」
但現今有不同語言不同譯本的聖經,我們又都受過教育、懂得寫字作文
卻仍然是對信仰沒有充分的認識,仍然是靠詩歌認識信仰
只是當代的詩歌與今代的詩歌的神學觀念及內容已經截然不同
我們所持守的道也因此跟原來的大相逕庭

----

繼續討論「現代詩歌所帶出來的信仰觀念始終有偏差」這個議題
(第一部分:歌詞未能深入描述耶穌基督昔日的犧牲 --> Hymnology 7)
(第二部分:詩歌有太多「我」就跌入自我中心的圈套 --> Hymnology 8)

第三部分:我們與神之間的對比及態度
認真消化傳統詩歌的歌詞,就會留意到以前的詩人如何理解他們與神之間的關係:
1. 經常進行神人之間的對比
A. 強調人的軟弱無力,同時也強調神擁有超然的能力及權柄
B. 強調人的罪性以及自己如何不配、如何干犯了神,同時也強調神無限的恩典和憐憫
C. 強調人所面對的苦難及挑戰,同時也強調神的同在、帶領及祝福
D. 強調神已經為我們先付出及犧牲,同時質問人可曾為此願意回應或感恩
E. (其他各種各類對比......)

這種「高舉神、貶低人」的手法容易使會眾感到扎心:
每當焦點放在人時都會感受到自己的不足,提醒自己要依靠神的幫忙
但當焦點放在神時卻會感受到神超然的地位和能力,使人學會謙卑敬畏
如此敬拜可以說是「每一次對比都仿如講道般沉重」

相比之下,現代詩歌的歌詞都比較少而簡單,結果使主題單一之餘又鮮有這種對比
難怪敬拜時我們可以如釋重負、手舞足蹈,全因這敬拜是「又活潑又得力」的

2. 動詞暗示了「我們」的態度
A.「祈求、尋求、呼求」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太7:7-8)
敬拜中高唱「祈求、尋求、呼求」實在是平常不過
不過歌詞只是引導我們向神表明心意,焦點其實還是在「我們」身上
因此很容易就陷入「我們想如何如何」、「我們祈求甚麼甚麼」的自我主義

如此「向神尋求,期望回應」的態度不好嗎?不是不好,只是還有更好:
「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
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55:8-9)
真正懂得尋求神的人除了會為自己的需要祈求以外
還會懂得尋求神祂自己、祂的心意以及祂的眼光

這種概念還可以在《標竿人生》等詩歌中找到
但是其他詩歌大多都只是停留於「我們呼求你」、「我們尋求你面」的層次
——「有神的同在比其他更重要」的精神?
只懂得追求「神的同在」、「神的能力臨到」——要求神幫忙我們渡過難關,
卻沒有想過尋求「神的心意」、「神的眼光」——我們要學習仿效主基督?

B.「歡迎」
信徒若果稍為對文法認真一點的話,難免會對「歡迎」一詞反感:
可以講「我歡迎你」的場合都不外乎是主人家對著客人談話的場合
倘若我們敬拜時高聲唱「神......我歡迎你」,就是混淆了主客之分

讀者可能會以《聖靈,我們真歡迎你》反駁:
既是「聖靈入住在我們當中」,「我們歡迎聖靈」又有何不可?
——「聖靈」只是神三種位格之一,不能相提並論
而且提及聖靈的詩歌多與靈修、祈禱、呼求有關,與其他詩歌的性質不太一樣

「我們有自由意志,可以選擇歡迎不歡迎?」
——當我們認信以後,豈可以一方面口稱是「神的兒女」、「神的僕人」,
卻又在另一方面向神歌唱「我 (選擇或願意) 歡迎你」,向神表明「我自己才是主人」?
當我們相信那位神是至高無上的時候,我們豈會有選擇歡迎或不歡迎的權利?

偏偏讚美之泉就是犯了如此的錯誤,從《我們歡迎君王降臨》
到《我們呼求》及《將天敞開》等等詩歌全部都是表達「我歡迎你」的概念
而且各教會仍然是熱唱如昔,未曾對歌詞提出質疑

問我可有「神歡迎我們」的詩歌?
我暫時只知道有一首普通話詩歌叫《你的歡迎聲音,召我前來相信》

追求音樂豐富之先,應該先追求歌詞內容無誤
只可惜很多現代音樂事工都沒有這種觀念 (特別是作粵語詩歌時)

(第三部分完,第四部分之後再續)

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驀然回想(三十四)

今年Blog中出現了很多新系列
語氣、措辭和用字都稍微認真了一點
每次有內容打算分享之際,偏偏又會感到詞窮

小弟的中文成績本身已經不算好,這果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_-

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千錘百煉(捌) - 交棒、傳承

剛剛舉行了下屆職員選舉,下年仍然是職員
但正副詩班長的位置總算是有其他更合適的前輩來擔任

詩班員看來還不是太清楚各職員的職責
(詩班員想了解清楚的話,反而會被以為是有心想當選職員)
結果每逢有後輩擔任時,都極需要前輩幫忙
以「下放權力」作目標的前輩恐怕還要在此多下功夫

----

以往的聯合詩班都只會由現任詩班員、前詩班員、敬拜隊隊員所組成
但今次按牧典禮的聯合詩班陣容有點特別
——有幾位KFC組員因為Jacky被按牧的緣故而加入聯合詩班

因為那幾位「新朋友」都未曾參與過詩班的服侍
結果需要勞煩羅師母預先提供歌譜及數次練習
通過「試音」才可以順利加入聯合詩班
又因為擔任指揮的Sally姐姐總是很專業很有要求
幾位KFC組員當時是被勸告「若不加倍努力,還是有被叮走的可能」

不過出乎小弟意料之外
Sally姐姐不忍心「各位的熱心被淋冷水」,對各詩班員的態度都是非常好
跟以前每次練習使各詩班員及樂手都倍受壓力的態度相比可謂判若兩人
只是弟兄們因為人數太少、表現又總是不穩定
每次練習都被Sally姐姐揶揄「想我淋你地紅油?」、「尐男人都係信唔過既......」

----

根據Sally姐姐形容,之前七次的練習都有不一樣的表現
但最後一次練習 (9月7日早堂後) 開始之先
Sally姐姐卻已經表示「你地個個都咁High Spirit,今次一定掂!」
正如吳慧儀博士所言「最後的主權在於神,最後還是要依靠、祈求神」

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按牧典禮筆記 - 20140907

講員:吳慧儀博士

《王下2:1-10》對願意事奉神的人有莫大關係
按牧不是開始,皆因牧師會做的現在都已經有做
不是剛剛開始,也不是一個階段的終結

第一節交代背景
有很多事可以記載,但作者選擇了甚麼?
以利亞只是配角,以利沙才是主角
以利亞跟摩西有很多相似之處

「我們正進入偉大的教會傳統」
前人所做的還未完結——歷史的祝福與包袱

以利沙所示範的心態:
三個小段落是大同小異卻充滿張力
原文作拿走你的Head——「頭」或「領袖」
為何以利亞不想徒弟跟隨他?

以利沙鍥而不捨、跟從到底的態度
(屬靈) 眼光、心態的追求
名份背後真正 (從神而來) 的祝福
「老師教得好,都要視乎學生的用心及表現;學生有何成就,與老師無關?」

「不要作聲」 => 認真專注等候神的祝福
「求加倍感動」:充滿盼望、等候

「願我能夠承繼你的角色,並所造的一切」?
所求的不是師傅可以給予的,因為最後的主權在於神
最後還是要依靠、祈求神

最後兩個動詞:「祈求」、「看見」

----

王華燦牧師作訓勉:《彼得前書5:1-4》
牧養人之先,先要被牧養——師母的重要性,給予被牧養的經驗
羊是主的,不是教牧的,不要狐假虎威

出於心?出於責任?出於貪婪?出於面子?

不要轄制、不要追求權力、不要怕無安全感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講座筆記 20140905

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基道文字事工 合辦
《保羅給教會的最後提醒 ── 教會危機與事奉傳承》
講員:曾思瀚博士

(當中有部分內容因為不夠時間抄寫而遺失,會以括號表示)

第一部分:
「先講保羅書信;這部分會比較Technical、需要較多思考」

新約神學通常有三種寫作手法:
1. 把所著重的注意重點重寫一次
2. (另外建立新的定義、見解?)
3. 背後的神學觀——文本的背景、處境、文本前的讀者世界
(「今次我嘗試做這三種以外的突破......」)

保羅從不解釋他所寫的句子
=> 讀者到底知多少?Get到幾多?
我們只當那些作資料,卻不視作溝通的橋樑?

以《提後2:8》作例:
「你要記念耶穌基督乃是大衛的後裔,他從死裡復活,正合乎我所傳的福音。」
看似很簡單,但沒有解釋「大衛的後裔」是甚麼

「背景是甚麼?讀者以甚麼角度理解?認識幾多?跟所傳的福音有何關係?」

學者認為當時最早的福音書卷《可》仍未成書
但可認定書中內容已在教會廣泛流傳,「否則當代信徒信乜?」

參考《可2:28》:「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耶穌引用大衛所曾做的事來 (解釋) 祂所作的事
如何引伸結論?為何會有如此的掛鉤?
安息日是誰設立的?=>「安息日的主」是描述耶穌的神性而不是人性
=> 描寫神所擁有的權柄

另一例子:《可12:35-37》
所引用的是《詩110:1》,但是作者並沒有揭曉答案
——誰是「主」?誰是「我主」?
《詩110:1》:「主」是上帝,「我主」是以色列王大衛;
「我」是以色列民——作者大衛以第三人身份講自己
而《可12:35-37》:「主」是上帝,「我主」是耶穌
「一神宗教叫人去敬拜人?」
=> 耶穌將自己看成與神一樣高 (不同意「大衛的子孫」的身份?)

「神人之間的超自然人物」——天使,在當中有「耶和華的使者」
第一世紀的觀念:以為耶穌是來自那一群體
「仍未解答人為何自己能變成主?就因為是神人之間的那群人!?」
未解答只因未描述到耶穌釘十架的部分!

徒2:34-36——彼得再一次引用《詩110:1》,今次有加上詮釋:
1. 耶穌死而復活——主權
2. 五旬節——聖靈的工作
2A. 表達耶穌的腳蹤
2B. 也令外邦人接觸到聖靈,聖靈的工作也臨到外邦人身上

死而復活,之後升天,預言再來
「猶太人的王」因羅馬律法受死
復活就證明 (耶穌無辜?) 就算是羅馬的權力都不及耶穌基督的權力
「猶太人的王是誰?大衛的子孫!大衛的子孫是誰?安息日的主!」

《羅1:3》=> 保羅期望羅馬教會明白他所說的話
=> 羅馬教會對福音有十分好的認知
「你們覺得內容好複雜?這反映了現代教會對福音認知淺薄!」

縱觀各帝國、政府、權力,服從誰?
只要認識衪是「大衛的子孫」、「死而復活」,就絕對會影響到對權力、政治的看法!
實際上耶穌的主權直接影響了保羅如何看世界——「得勝的主權,但中間會受苦」
=> 受苦不表示不得勝;得勝必先經過受苦

----
(中場休息及收奉獻時間)
----

第二部份:《提摩太後書》
有很多命令式字句 => 著重回應、行動

《提後1:8》——「福音」
甚麼福音?就是第一部份所講!
先針對人的世界觀及心態
「想做甚麼甚麼」不是不好,但背後心態、出發點是如何?
「榮辱社會」——保羅扭曲了對社會的價值觀
「不以福音為恥」=>「為榮」
先以思考、理論出發

《提後1:13-14》——「守」
管家是理應知道他自己要管的是甚麼,確保不變質
無知的熱心?不知道要做甚麼?愈幫愈忙?
「規模」——很多人不知道 / 片面地知道福音的本質 => 回應的方式也受影響

《提後2:1-2》——「傳給下一代」
處境化福音?福音本質本應不變!
神學界趨勢:少人讀神學PHD,少人攻讀聖經研究PHD
好多人上網卻好少在網上寫神學
「神學好 (艱深)?但訓練出來的都是傳道人......屬靈危機每一代都正在發生」

《提後2:8》——「記念」=>「容易忘記」=>「習以為常,好像是忘記了一樣」

《提後2:15-16,22-23》——先後次序
有些事是無傷不雅,有些卻不是,甚至是會「起爭競」的

很好的教導 => 教會是學校
耶穌、保羅作導師;教會是教育群體

《提後3:1》——「你當知道」(知識、週圍環境) => 要理解當時的處境!
「象牙塔的福音」?不能面對社會?
(所以就連保羅這段寫作都有先後次序)
「困在教會,很屬靈」=> 很離地,不能面對社會——「屬靈宅男」?「講方言」?

《提後4:2》=> 寫作時刻是「不得時」
真正愛主,會有正確先後次序
「保羅是很實際,又有負擔又有傳承 (又有知識又有理念又有行動)」

----

Q&A時間

Q1. 如何研讀第二世紀的 (關於聖經文獻的資料)?
A1. 「有第一世紀才有第二世紀、
研究第101年 (某一世紀) 的資料時也不能忽視第97年 (之前那世紀) 的事;不能單獨剝離」

Q2. 《馬可福音》如何流傳?
A2.「口傳」;「今代信徒著重探訪、講道、關顧,
但以前門徒是為耶穌作『見證』——講關於耶穌的事跡或個人經驗
向當地人多次宣講,使他們能夠記下」

Q3. (從埃及) 找到諾斯底主義的文獻,曾博士有何見解?
A3.「可能與其他文獻有同一來源,有很多相似之處,但這不就代表這些文獻有權威性」
「正典確實是有經過篩選的,但是否有經過 Council開會批准?沒有!」

Q4. 耶穌當時可有參與或推動帶有「公民抗命」性質的運動?
A4. 處境根本不一樣!帝制之下「公民抗命」只有死路一條!
「耶穌的顛覆性只限教內,不在政治;
覺得『耶穌做所以我應該照著做』?這邏輯是有問題的!」

----

感想:
第一部分又是講到很複雜
盡量抄錄後再細心回顧才看到曾博士這部分的鋪排脈絡
個人感覺到我們好多時看新約都是偏向靈修層面
卻未必留意到新約當中也有很多「古惑」
——作者對當代以色列人玩文字遊戲或者是引經據典,當代人可以一點就明;
我們看完後卻未必知道作者真正的用意,只知「對自己有何提醒」
(又或者是我們對待新約不如舊約一般,沒有想到看新約也要如此「考古」?)

第二部分雖然是講了很多現實層面的東東,但基本上仍然是圍繞經文引申出來的
若非時間關係,個人期望曾博士能夠講講更多現今的境況
另外有一點我十分認同的是「先從思考、觀念及心態出發」
因為我認為個人靈命必然要經過思考的關卡 (雖然很多人都不認為這是必要)
並且經過這階段後,是能夠對不同事情、意見有全新的見解及回應

話說同行的友人對「屬靈宅男宅女」這一點頗有共鳴
我只能夠提醒自己保持「不離地的生活態度」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Picture

上星期六沒有小組,十數人一齊去食晚飯

席間忽發奇想:
選擇留在這個群體的
都是有心追求信仰、又願意認真討論的
這兩點跟以前青十的群體有點相似

把這種成長模式延續下去,在將來仍是可行的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Scouting & Vision (3)

(註:以下文字內容極需讀者思考消化,兼且相當負面,慎讀)

其實我自己十分不想再寫這系列
因為所講的事都容易使人灰心、沒有喜樂
這貌似與我們的信仰有所抵觸

因此,先說感恩的事
最近一次小組很開心很愉快
並且很意想不到地見到組員願意分享
無論是個人的難處、信仰的疑問、對其他組員的回應
不知道是不是日子有功,但貌似是見到組員有所轉變
在我眼中,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

----

以下的內容是上次見解的延伸
有留意我上一次見解的話,心裡面應該會有疑問:
「好像case study的講道是甚麼一回事?」
對我而言,這種講道的模式大致如下:

1. 講員陳述問題
問題不論社會層面、個人層面,總之是外在的問題

2. 以聖經的教導作回應,並且引用聖經的章節加強這回應
引用聖經的章節可以是整卷經書的大綱,或是其中一兩節經文
有時可以再加上一個相關的見證說明如何實踐

如此專題研習的模式令講道內容趨於實際
對於教導信徒 (特別是怕悶的、很容易「魂遊」的一群) 而言是有成效的

既然如此,為何我會有意見?
因為會眾接受這種講道模式就好像是醫生診症一樣
——「以我的專業判斷,有如此如此的問題出現......
不需擔心,有這些作藥方,記得定時服藥就可以......
有副作用?你下次覆診時我再告訴你如何應對......」

因為講道本來就是從上而下 (從講員到會眾) 的教導
所以「自我主義」——思想「講道使我有何得著」是無可避免的
但亦因此令信徒有不健康的想法:
「這條藥方好像對我沒有功效,有沒有其他偏方?」、
「我不覺得我自己有這個病,醫生你是否有錯誤判斷?」;
更有甚者可能會產生消費主義
——「這個醫生有點問題」、「我覺得另外一個醫生更好」

既然耶穌都說「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如此看來,存在著這種「醫生斷症」的講道模式是合理的
只是「斷症」還真是有高手低手之分:
醫生會否顧忌病人,不能明言問題所在?
「斷症」是治本之道,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又或者,醫生只是給予了止痛劑、麻醉劑、與奮劑?

講員若真的在台上宣講神的話,就未必會考慮會眾能夠接受的程度;
我見到的是,講員在台上愈來愈少講「人性的弱點、醜陋、罪性」
負面的事、聽起來不似「好消息」的都有所顧忌,卻不斷強調要有「正能量」
(雖然聖經所提倡的信仰觀還真是十分正面)

另一方面,所講的內容愈來愈沒有深度:
解讀不同的故事經歷,竟然不是仔細探討事情發展的因由
——如果講員所宣講的都只是一般見識,真是可悲
偏偏現實中就是有一類信徒甚至領袖很喜歡強調「正能量」、「自我感覺良好」
不知道是誰教導出來的?

王牧師及Jacky都曾經在講台上明言:「講道不可能顧及所有會眾」
王牧師的態度甚至是「你們避諱負面的事,但因為聖經清楚記下,所以我仍然要講」
並且可以在講台上以嚴厲的措詞進行講道
我們這些不配的人認為他們的講道「十分精彩」,是有很充分的原因
KLLC的教牧同工仍然有這種難得的屬靈眼光,絕對值得感恩

----

我見識到Jacky在週六與週日的講道有所不同
一直都認為他是遷就成年的會眾,所以「要有中庸之道」
原來我有所忽略:Jacky在青崇的講道貌似是少了顧忌
但若果他的講道稍有立場,實際上就是「變相地遷就了我們這群青年人」

(負面模式開始)

現時牧區有一個很大障礙,就是牧區內的屬靈眼光都頗為狹窄:
1. 信仰的社會層面
1A 有面向社會的眼光,有對社會的服侍——
「派飯、基層服侍、愛心分享、為他們祈禱」確實是美好的服侍,
但可曾知道香港教會自二次大戰之後就一直做這些服侍,並且沒有創新?

1B 普遍把信仰及「社會秩序、政治、人權等」分割;
其他國家的教會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如何在這方面服侍?不知道。
本地基督教領袖們對這些話題有甚麼見解?不清楚。

2. 信仰的個人層面
2A (小道消息) 有份在牧區服侍的一群都未必有穩定的小組或團契生活

2B 極注重感覺,極強調信仰的主觀部分
通常都以感覺去感受神的同在和作為,很少客觀地從其他人和事經歷信仰

2C 因此,崇拜多依靠音樂元素及氛圍推動,並且十分煽情 (是否陳腔濫調卻是見仁見智)
因著現代詩歌的缺陷,敬拜內容極需要由領詩者補足,但很多時主席都只是根據歌詞敬拜
原本的敬拜概念應該是「詩歌只是一種幫助我們敬拜的工具」,
但我開始懷疑現在是「詩歌定義了我們的信仰」

3. 教導方面
3A 自從Fox離去後,牧區的「核心價值」好像都一直沒有重新被建立
雖然曾經有過崇高的理念「信與不信的人都喜歡回來」,
卻又在後來的講道中提到「覺得不適合可以不留在這裡」,
換來的是人數的逐步下跌

3B 主張領詩者「不要在敬拜中加插強烈的信息,好讓講道更易被吸收」、
「盡量不要唱傳統詩歌:太難唱、字不對音,窒礙敬拜」
因此可以從敬拜中見到的信仰內容愈來愈少,詩歌也是愈來愈新穎
屬靈偉人創作的、年代久遠的詩歌?「恐怕台下的會眾反感啊」

3C 因為青少年牧區獨立運作的關係,普遍較少對成人、長者牧區的關心
其他諸如教會歷史、歷代前輩在教會的信仰經歷等等就更加不用說了

----

以上的事很可悲?在我而言以下幾點更是可悲:

1. 上面提到的問題,是包括那些已經出來服侍、在教會比較活躍的那一群
難怪身邊的組員都對「教養」有很強烈的感動

2. 根據前輩的行情,以上的種種問題亦開始在其他牧區、其他服侍群體中出現;
整體而言,教牧同工的視野、信仰觀未能在我們起來服侍的這一群中得到傳承
教牧同工有心推動屬靈氣氛,也未能得到我們適切的輔助
(雖然我對牧者帶領牧區的主張 (包括樓上3B那一點) 仍然是頗為反感);
換言之,問題的關鍵不是教牧同工那一群 (或那一輩份) 不願意「下放權力」,
卻在於「走出來服侍的那一群、那些輩份」——在於我們的視野不足、靈命有待進深

3. 跟我一樣可以見到這幅圖畫的人寥寥可數,並且大多是弟兄;
組長等需要輔導、需要顧及人際關係的角色多由姊妹擔任,
但教導、策動這些需要思考、瞻前顧後的牧養、領導角色卻多由弟兄出任;
曾經聽組員說這是「我們這一個世代的召命」,我會再加上「特別對弟兄而言」七字
(你何曾聽到有人擔心教會的未來?何曾聽到這種「結構性問題」的論調?)

4. 正常而言,「代溝」一詞都是由前輩們提出,見到代溝的都應該是先輩
但如果「屬靈代溝」這問題是從我們這些後輩口中說出來的話,
請問那些教會生活已有幾十年、自小在教會長大的前輩們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

(負面模式完結)

我帶著以上的負擔去聽王牧師講道
講到《關懷香港牧函》及「六個參與向度」
很認同那些觀點,但亦慨嘆實踐方面教會仍是有心無力

之後再講《詩篇29篇》
「只在乎聽道聽到甚麼?敬拜投入與否?」、
「平安就只是行路不仆跌?疾病得醫治?」
以上這些都是由衷之言,卻又是充滿深度、可以改變屬靈思維的教導

最後的總結是「神不只是空間上作王,也在時間上作王」、
「不應該以一時一刻、平面的角度觀看」(其實就是現今信徒不懂瞻前顧後的通病)
於是我重新思考,又再想起魏牧師的見證:
昔日就算是禮堂重建、聚會人數下跌,
都依然有信心神會在教會當中坐著為王,為教會帶來復興

或者,我都應該嘗試認信:
就算我們這一代有「屬靈代溝」、神都會繼續在教會當中坐著為王,為教會帶來復興
(我算是身教了如何客觀地從先輩身上經歷信仰,哈哈)

2014年8月21日 星期四

Think outside the box

剛剛這一次聯合詩班練習因為Tenor不夠人數
小弟主動提出臨時「幫聲」

由於在場有第一次參與詩班服侍的弟兄姊妹不明所以,因此指揮借題發揮:
「為何有些弟兄姊妹隨時可以在不同聲部不同位置服侍?
因為他們有受過樂器訓練,熟悉五線譜,很容易就達到音準
所以我對那些樂手要求特別高,因為對他們而言那些期望是合理的......
我之所以今日成為指揮,也是當年從樂手做起......
所以樂手們緊記:神有在你地身上投放五千兩,你們是要付出更多......」

以上的說話,我之前都已經從其他前輩口中領教過
這亦是我願意在技巧要求高、又缺少人才承接的位置上事奉的原因

另一方面,「鋼琴->風琴」、「樂手->指揮」這類取向好像比較少在牧區見到;
我見到的都是「鍵盤、結他、bass、鼓」之間的互相補足
曾經問前輩「教會有人會吹小號等銅管樂嗎?」,結果他也不太肯定
難道我們這個群體的敬拜只容得下某些樂器,以及使用那些樂器的敬拜模式?

小弟還是認為:之前已經存在而又值得保留的,
我們這一代好應該繼續把它們傳承,甚至重新發揚光大
真希望牧區中有更多持有相同理念的同行者

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

八月十五的迷思

請問幾時是中秋節?
若是農曆八月十五,為何那些月餅廣告會令我以為是西曆八月十五?

年年都講「人月兩團圓」、過時過節記得要跟家人團聚是毫無新意?
就算與家人吵架、關係有裂痕都不重要,最緊要的還是記得要買月餅?

月餅的價位相當接近出外食甜品的價錢,但成本與利益是如何?
我開始思考「Homemade月餅」的可能性......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千錘百煉(柒) - 一鼓作氣

教會兩個詩班不久前去了兩日一夜的音樂訓練營
在這訓練營中可以重新掌握唱歌所需的正確呼吸和發聲技巧、坐姿等各細節
小弟在營中亦第一次可以用真聲唱High G
只是每次開聲都要30甚至45分鐘以上,恐怕不是任何日子都能做到

導師本身是大學讀聲樂的,年齡只是稍稍比我年長一點
可能因為見到我們的音樂水平有頗大差別,導師所教的其實還不算是進階程度
倒是教合唱時的要求相當高,對不認識五線譜的弟兄姊妹應該是相當吃力

另外有一個類似大師班的獨唱環節
有不同的弟兄姊妹出來獨唱,再讓導師及各營友評論
不過導師所看重的似乎是偏向咬字、感情表達及台上儀態
(這些都是大學讀聲樂時會注意的事項,畢竟台上唱歌是表演藝術之一)
反而之前所提及的呼吸、發聲等技巧卻較少提及
最後導師認為營友大多都選唱現代詩歌,反映了我們缺乏對基督教音樂歷史的認識
建議我們不應該只停留在這種認知程度,要在這方面增廣見聞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驀然回想(三十三)

又發怪夢
夢見自己為了一個群體的聚會
使自己未能參與另一個群體的服侍

明明現實中的我是不會犯這種錯誤的

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樂手所見略同

下午堂唱《恩典夠用》,覺得歌曲的氣氛有點哀傷
鼓手亦同意,但補了一句「竟然會有人想法相近」

----

跟另一前輩討論伴奏的問題:
「我們作伴奏的司琴都好清楚:一定是我們遷就領唱者
如此一來就算台上出錯,台下都不太容易察覺得到
但教會內的情況好像是相反:領唱者通常都是問我們意見、遷就我們」

前輩回答:「可能是因為領唱者的音樂水平普遍都沒有司琴的高吧
看來我們需要向領唱者作出這方面的提醒」

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撰文投稿

上年以詩班員的身份出席了幾次安息禮拜
當中有所領受,以此撰文並投稿《家箋》

大約在二月前後寫好文章,當時101期已截稿
正當以為會在102期刊登時,其中一個編委對我說:
「收到一篇派飯服侍感想,因為最近都是關注社區服侍所以想先刊登」
結果就延遲到8月的103期才刊登

話說,編委修訂文章時發生了一段小插曲:
小弟在文章中寫道「在好幾個安息禮拜中服侍」
結果被修訂為「在好幾個安息禮拜中參與司琴的服侍」
但實際上小弟從不曾在安息禮拜中擔任司琴
(僅有的一次都是臨時的,這點可從各安息禮拜的刊物中確認)
由此可知,編委對小弟作為司琴的角色有太深印象,哈哈

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Scouting & Vision (2)

因為之前已經有一個系列叫"Vision"
為作區分,這個新系列會以"S & V"作標籤

----

很多客籍講員都以為青少年崇拜中大多是學生
結果來到後才發現這裡的年齡層比自己想像中的闊
又未知道是否因為會眾多是學生的緣故
講道的內容都比較實際,又多從上至下的教導,跟週日的有點不同
有時連自己都難免覺得
「講道似乎都是對著學生說的,莫非我已經脫離了這群體的年齡層了?」
難怪年紀比自己大的弟兄姊妹愈來愈少在這裡出現

----

今屆培靈會由陳恩明牧師講腓立比書,因為他的言詞很尖銳很不容氣
小弟隱約能夠從中聽到他對這一代的信仰主張有意見
當然,坐在台下的信徒未必都能夠有共鳴
恐怕只會記得「神今天提醒了我要如何如何」

曾經聽牧者講過「一篇好的講道,可以使人牢記幾十年,足以扭轉靈命」
我倒慨嘆各領袖的教導到了信徒的耳中總要打個折扣

----

聽罷士師記系列,發現自己愈來愈喜歡聽王牧師講道
他的講道無論對當中人物角色或是事情發展都有很深刻仔細的見解
雖然這一特點比較少在其他牧者當中見識到
但能夠有這樣的人服侍教會,真是非常感恩

最近一段日子竟然跟身邊的弟兄們討論這教會的未來
(暫時都只有弟兄們......期望稍後也能夠跟姊妹們討論)
討論當中我曾經提及教會沒有主日學的影響:
1 若果期望對信仰認識或了解更多,就必須另外付出平日的時間
2 少有聽到牧者公開講「奉獻的意義、敬拜的意義、合一的意義」等等
又討論這一代牧者的主張:
3 嘗試走「樓上教會」的路線
4 有點像case study的講道

結果就得出「這教會會大變」的結論:教導方式會變、發展方向會變......
之後身邊有弟兄隨即問「可以不變嗎?」,使我無言以對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不明不白的榮耀

去了今年的SOP
走演唱會路線的「敬拜更新」本是小弟意料之內
敬拜方式完全靠感覺及音樂推動也是我意料之內
有不能投入敬拜的部份......這也是意料之內

真正唱詩敬拜的時間好像是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多了產品推廣時間,有前輩認為對音樂事工而言「這是大勢所趨」
(話說,「敬拜產品」這一詞語還真使人嘖嘖稱奇)

澎湃的氛圍及非常多的音樂元素算是可以令我開開眼界
只是今年的主題是「這裡有榮耀」,小弟原本期望敬拜焦點多放在神、
並且敬拜中有更多描述神屬性的部分,因為那是「榮耀」的根據
但是結果頗為意料之外——神的屬性只能從歌詞唱出,非常依賴參與者「自己聯想」
之後的焦點卻多在自己身上:
「我是有福的」、「我是新造的人」、「我要實踐使命」......

在我看來,整場敬拜都好像是只為信徒而設
這樣對未信者或對信仰認識不足的人似乎是不太好
另一方面,中後段祈禱時聽到台上傳來一句
「我們不要悲傷的敬拜,我們不要苦難的敬拜......」
難道神的榮耀不能從悲傷及苦難中來的嗎?是我孤陋寡聞了嗎?
讓這些問題影響了自己不能投入敬拜,說來都不知應否慚愧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路試

6月20日上午10時@天光道
當日比考試時間早了一小時到達,完全不感到緊張
根據師傅所言,其中一個先考的考生一開車就速度太快,恐怕會不及格 -_-

原本擔心泊位掉頭會出錯,結果卻是合格
相反原本有充足把握的路試反而需要重考

8月1日上午9時@油塘
只是用了十堂的時間來熟習路線,卻已經覺得這區的路線比較難
碼頭工業區的路線貌似最容易,但已經被前面的考生搶先一步
結果是逆時針行高超道及鯉魚門道的路線
並且因為路面暢順的關係,考試時間短到連自己也不敢相信

雖然考完那一刻覺得很灰心,但結果卻是補考合格,總算是end of story了

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馬路上的文化

學車時數已經超過了四十小時
一開始不熟習的時候,行窩打老道可以被巴士超前
到了後來就算駛入不熟識的街道都不會膽戰心驚
上大馬路也可以跟得上小巴

不過只要車前車後掛上了學習牌
的士小巴都會肆意搶路,有好些連師傅都覺得不合理
又發現在大馬路上超速原來很常見 (因為無人執法)
在本身限速50的路段,車速都可以達至70

----

很多人都認為路面駕駛考試的所需技巧只為了取悅考官
我甚至認為把這套技巧方法應用至日常駕駛會是弊多於利
(就我所知,可能只有政府車司機能夠嚴守這些規則)
大家看看「新牌仔」的駕駛行為及態度就可見一二

眼見其他運輸業界的司機都不是如此,就足以證明路試與真實路面情況有很大差距
而實際上現在我也已經可以分別做到「路試駕駛模式」及「實際駕駛模式」了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同負一軛」——教會又一錯誤教導?

之所以再討論這個問題乃因為網上的這篇文章
如此一說,若果教會領袖只引用聖經少部分字句支持自己論點
卻無視經文背後的文化或處境,豈不有解錯經之嫌?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聽道感想

重新再聽了一次周姑娘上月尾的講道

雖然我和其他同輩那日聽了一次後都感到有點疑惑
但現在回想,周姑娘所講的其實都還合理
(當然,我仍想知道她會如何解讀馬丁路德金牧師以及曼德拉總統的事跡
因為根據她的講法,這類影響社會秩序的運動也可以被歸類為「我們要」的自私行為)

----

《傳道書研讀》講座後感:
人非常多,年青人倒也有不少
張sir的講道深入淺出、多用社會中的例子
可能只有如此方法才可以講到「虛空」、「享受的份」這些我們一知半解的、艱深的概念

當我們稍為了解社會的運作,看透世情而感到沮喪的時候
《傳道書》卻勸勉我們要積極地活在當下;
當我們都重視結果,甚至乎為了結果而無所不用其極的時候
《傳道書》卻提醒我們應該要重視過程以及當中的選擇,使我們的生活可以更加好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講座筆記 - 20140719

環球聖經公會、天道書樓 合辦
合情合理的荒謬 傳道書研讀 (二) 虛空人生的因由
講員:張祥志先生 (香港神學院)

「今晚講出路,但根據《傳道書》劇情其實我應該講唔到下集!?」
上一講遺留的問題:人的死亡使智慧和愚昧沒有分別?生不如死?
(v1:13, 2:24) 勞苦及享受都是上帝賜的 => 這是甚麼樣的上帝?

先講總結:虛空是神賜的
(v3:1-15)「定期、定時」的創造神學
「各從其類」=> 各類都有其限制;人無法控制,只能選擇如何回應
「拋擲、堆聚」:古時的守城戰主要是使用石頭
撕裂 (衣服):傷心的事 => 縫起兩塊布:縫補是為了下一次撕裂,但不知是幾時......

14對「有時」有沒有文學結構?
沒有工整的結構 => 人生就是沒有特定結構,不能預計、掌握
人不能計劃及決定這些處境,只能按其定時作出回應

(v3:9)「有什麼益處呢? 」=> (v3:10)「神給予世人的擔子,是要他們為此煩惱。」
=> 神看「有時、定時」為美好,又賜「永恆」在人的心中
這「永恆」不是「永生」,而是一種永恆的感覺

所以人類由始至終都總有不明白的事
虛空從兩方面構成:
1 定時的限制及不能掌握 (有限的身體)
2 永恆的意識 (完滿的渴望)
=> 有渴望但不能完成,例如:
1 智慧人及愚昧人一樣會死
2 有資財但不能享受
3 人有公義、公道的判斷,對社會的境況不滿
「人既有限,又有永恆無限的意識,
這情感落差的鴻溝就是虛空,並且產生不安穩、不舒暢的感覺」

「但這些是神賜的......」
「被惡人打尖、有太多書睇唔哂、拍拖想天長地久?
我地係想地老天荒,但現實係我地會諗你死先好尐、定係我死先好尐?
最理想的情況係享受完人生先一齊死?」

「有無搞錯?」=> (v3:14)「......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
何謂「敬畏神」?就是承認人只是受造物而不是創造主,生命的本質就是受限制的
人最初的惡都是因為人想成為神:
善惡樹、神的兒子與人女結合 (想後代長生不老)、巴別塔 (傳揚人的名)
=> 人有想造上帝的傾向,所以神賜虛空使人產生無奈感,使我們知道我們只是受造物
成功人士不信主,因為未感受到人生命的限制
(倪匡、衛斯理、黃毓民、張堅庭、程翔等等都是感受到這生命的限制才信主)

我們覺得人生好荒謬,但其實神藉虛空使我們回歸到那「合情合理的關係」中
「六七十年代流行『存在主義』,
但結論就只停留在『人生就是無意義的荒謬』,結果好多人自殺;
《傳道書》卻提醒我地人是有所限制的受造物,要敬畏神」

人的本質:尋樂享福有吃有喝,勞碌中自得其樂
「試下塞住右面鼻孔?唔會死,係呼吸辛苦尐......
神知道一個鼻孔都無問題,但體貼人,想人呼吸舒服尐,所以做夠兩個!」

(中場休息)

知道了虛空的存在、因由及意義,那麼人應該如何活下去?
——「大虛空中的小意義」:享受神所賜的份、智慧勝過愚昧
(v2:1) 「都是虛空、捕風」?
結論是虛空,但過程中間有快樂,是「勞碌中所得的份」
「有得揀,當然揀好尐」的價值,例如:智慧勝過愚昧、「柔順」勝過「頂頸」
「睇通透左,但過程中仍然追尋更美好的」=> 有智慧比較好

愚昧鬥愚昧?
(世界盃「先入球就有優勢」、拍拖「唔分開就會一齊」、
麥兜「三人行必有豬兜」、「一谷還有一谷低、一豬還有一豬兜」?)
《傳道書》有何意義?看透世情、有自信有智慧、較少煩惱、活得美好

(v11:1-2) 撒種比喻為投資?
那麼「撒在水面上」就是海外投資?「分為七、八份」就是分散投資?
(v11:3) 人改變不了事實的發展,是避無可避
「咪鬼做啦?」「唔知將來點,所以而家要盡做!」
「做左可能得個桔?」「咁咪見識到虛空,感謝主!」
「如果有收成?」「更加要感謝主!」
=> 活得更有味道、意義

(v9:1-6) 最積極的一段——生有份,死有份
(v9:4) 凡有生命,就有盼望
現在未死 => 活著就有享受的份——「愛、恨、嫉妒」的份
可享受的除了喜樂、愛、陽光之外,還有恨、嫉妒 => 不愉快的事都是可以享受的份

平日:「你死左去邊啊?識死番黎?」
vs 喪禮:「點解你自己走先,剩低我自己一個?」
——失去了可以愛、恨、妒忌的對象
所以有人可以讓我們去愛、憎恨或妒忌已經是一種享受
亦證明了我們正盡情的享受人生、把握享受的份
=>「珍惜今日你好憎的人......」

盡情的愛不只是快樂,而是生命的一切
「死亡大限之下,恩怨情仇、愛恨嫉妒都會昇華成一份淒美」

人一生有幾多可享受的份?人人不同
對比起傷殘的、花廿分鐘才有一句說話溝通的人,我們有太多的份?
不要因為小小的失去或殘疾就認定自己的生命毫無希望

「生存無意義無價值?咁請問幾多錢可以買你對眼、手同腳?
幾多都唔得?咁你仲話生存無價值?」
神賜予我們的東西遠多於我們心中所想所求的 => 享受生活

(v9:7) 「頭上不可缺少Gel油?」
(v11:7-10) 「上帝必審問你」是潑冷水嗎?
虛空的日子多於享受的、人生有享受的份 => 神也可以審問我們「為何不去享受」?

(v5:18-19) 一生所限的年日、財富與資源、可以享用的能力都是神所賜的
=> (v12:1) 當紀念創造主

「總結好積極,沒有趨吉避凶......」

2014年7月19日 星期六

講座筆記 - 20140718

環球聖經公會、天道書樓 合辦
合情合理的荒謬 傳道書研讀 (一) 虛空人生漫遊
講員:張祥志先生 (香港神學院)

「合情合理的荒謬?標題本身好似都已經好荒謬
......大家即管聽下,睇下你們會唔會同意」

《傳道書》:講「虛空」的聖經經卷,講的都是荒謬之事
「世上有好多荒謬野:馬航17號班機空難、南韓一架去救人的直昇機卻失事墜毀......」
亦講好多不應該存在的事 (例如不義、欺壓)
神滿有慈愛、公義、大能?所見與所知的相反?
信仰與現實有落差,不知如何回應?《傳道書》回答了這問題

(講員提及自己及太太被打劫的經歷,內容從略)
「為何服侍主都會有這些經歷?」

先講總結:內容好虛空,但最後的態度是非常積極的
「不過聽晚先講積極,今晚只講虛空,請忍耐一晚唔好自殺住......」

傳統觀念:作者 = 所羅門王
但後來有人認為是「托古」(借所羅門王之名寫作)
理據是文中無直接講明,同時又有好多後期的希伯來文,甚至是波斯文

(v1:2)「虛空」是特指某些事,並非歌詞中的「絕對空虛」
(v1:3-11) 設定討論範圍:日光之下的人——神不在此範圍之內;
只講生前的世界,不講死後的世界

循環封閉,無突破的世界
永恆:世上有一些東西是屹立不動,好像是轉變中,實則不然
黃霑的《輪流轉》:「當一切循環 當一切輪流 此中有沒有改變」
世界盃每四年一次,爭勝的還不是那幾隊?
港姐又到?「我唔想再睇啦!」
數十年來無數次翻拍《神鵰俠侶》,「咪又係成為左過去?」
=>「咁多代來來去去,感受其實都係一樣」
「無四十歲唔明《傳道書》?恐怕我地幾時都唔會明!」
事物從來沒有變過,結果再沒有可以滿足自己的東西

(v1:13) 神的第一次出現
狂妄地嘗試考察,卻發現勞苦的擔是神賜給人
被彎曲的不能變直,「唔係講緊同性戀!」,無論如何考察都不改變
知識帶來痛苦;嘗試尋找生命的突破,但愈用智慧尋找就愈痛苦,愈是捕風、虛空

之後就試試享樂、享受
(v2:3, 2:9)「內心仍由智慧引導」=> 不是放縱情慾
結果:都是虛空、捕風
品味、豪華、先進、新奇?最初震撼興奮,後來麻木甚至厭倦 => 世故的態度、不滿足

「虛空人生漫遊由此展開......」
(v2:12-17) 智慧勝過愚昧,但 (死亡的) 命運會是一樣 => 為何追求智慧?
爭取民主、佔中?贊成與反對的人一百年後都一樣不存在
SARS——救人與被救的,還是一樣會走到生命的盡頭
「咁講法,我咁辛苦講《傳道書》有乜意義?」

(v2:18-22) 自己儲存甚麼財富?
「放尐好書出黎等人執,跟住o個日,尐書仲o係度;再跟住o個日都仲o係度;
再過多幾日望下,尐書都仲o係度,但係裝書o既紙箱唔見左......」
其他人的反應?「我拒絕思考呢個問題......」
但其實所有人都要思考「後人會懂得欣賞,還是會視為垃圾?」

(中場休息......)
「時間關係,唔會全部講哂,何況我地根本承受唔到」

(v4:1-3) 受欺壓?歌神1976年作的《半斤八兩》已經有提及:
「出左半斤力 想話手羅番足八兩 家陣惡搵食 邊有半斤八兩咁理想」
「最手羅命係最後一句:吹漲......」
下次掃墓向先人講「你就好啦唔使捱」?未曾出世的反而是最好?

(v5:8-12) 聖經講明欺壓是確實存在的
「公正和公義被奪」,歷來都有,不需驚訝?皆因層層的欺壓!
「上大陸手羅番親人條屍,拿60個紅封包上去,最後只剩4個;
驗屍官收幾多?五千?萬二?『你都係返去再諗下,諗清楚先好黎!』
屍體全都放下烈日下曝曬,在場職員個個都要俾,否則繼續曬......」

「財富多、更高享受、更多消耗、要再賺更多」=> 不滿足的心態
(v6:7)「口腹」原文只有「口」:上顎頂天、下顎及地的怪獸,永遠都不滿足
「以前的樓盤名都只係苑、閣、軒;後來要城、天下、半島;
再之後有個天比高、大陸都有一個雲之端——幾高啊?四樓咋!
鑽石山的星河名居——脫離左地球範圍!
有天比高,之後係咪要叫無比高?
再之後係咪要叫宇宙無限?宇宙無限有幾大?395尺囉!」

不能享受資財的原因:
1 失去財富的災難 (金融風暴、金融海嘯、SARS),資財可以一夜失去
2 自己的不存在
《明報特刊》詳列各驟然逝去的明星:
李小龍及其兒子李國藩 (「一日未完人生路 一日錯信路漫長」)
傅聲 (想想其妻子甄妮唱著《再度孤獨》是何等心情?)
翁美玲 (廿五歲時自殺,結果促成藝人之家的成立)
陳百強、黃家駒
鄧麗君 (《Goodbye My Love》?)
羅文 (花幾多錢都不能治癒)
張國榮 (有三億身家,文華東方廿四樓「有幾多人可以去到?」)
梅艷芳 (看著其胞姊離世,卻想不到幾年後自己亦身患此病不治)
=> 如何還有明天?有沒有明天根本還不到我們掌握!

(v4:13-16) 固執古板的人被取代、新上任的卻又被人推翻
=> 有厭倦感的人生 (例如香港特首?)
古語有云「英雄見慣亦凡人」=>「美女見慣亦豬扒」?
「所以幾年後你地唔鐘意我係好正常架......」

(v3:16) 「神唔係好公義咩?點解會有欺壓同不義?」
——「聖經一早講左你知,《傳道書》話呢個世界係咁運作,呢尐係虛空......」
(v9:11-12) 人成功要有時機、際遇
人不能掌握天時、地利,只能勉強掌握人和 =>「強隊都唔一定出線!」
多勞多得?「的士司機排成個鐘頭隊只載客到對面街收廿二蚊?」
有心服侍主結果徒勞無功?「因為今日無打風大家先可以聽到我講《傳道書》咋......」

初步出路:(v2:24-26)
人生好虛空 =>「人莫強如吃喝」,把握時間享受人生
「基督教叫人飲飲食食?有無搞錯?」——「享受人生」是聖經最基本的教導!
「人活著原是要歌頌讚揚?錯!人活著原是要享受:
《創世紀》講左人類只要不越界,勞碌中係可以享受」

「有無搞錯?勞碌擔子出自神,享受又出自神?神又係你......」=> 這是甚麼樣的上帝?
「要記住:真正出路其實係好積極......」(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