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詩班有聯誼活動,十數人一齊去了行山。前幾日一直下雨,今日卻見到陽光,很神奇。選行的山路不算長也不太辛苦,詩班員平時都有鍛煉身體,顯得游刃有餘。
於我而言,這真是一段很美好的時光:不單因為詩班員能夠一同離開繁忙都市去享受大自然氣息、彼此加深認識、一同分享帶來的食物,也因為小弟能夠藉此活動重新檢視詩班這群體的溝通模式和溝通氣氛。
弟兄姊妹的說話方式都很特別:有一開始就擺明立場的、講個人想法的、直接講結論的、欲言又止的、不知可以如何平衡意見的、也有些好像小弟一樣不發一言只聆聽各人見解的,結果被一姊妹揶揄為「智者」的。
我之前已經講過:「若有不同見解,就算是平心靜氣的溝通都未必能達到互相接納、甚至互相包容的理想程度。」今日我才知道原來我一直忽略了一項前提:有溝通平台才可以溝通——群體的負責人到底想那群體入面的人如何溝通?小弟作為詩班職員卻從來沒有特別留意這一點,自己沒有想法也不知道其他詩班員有甚麼想法,說起來有點慚愧。
結果小弟花了一點時間去想有甚麼需要注意的地方,結果有以下各點:
1. 群體當中的人本身有意欲討論嗎?
2. 職員團隊或負責人的意見又如何?有共識嗎?若沒有共識,誰有最終決定權?
3. 若開放討論空間,如何訂立規矩避免引起爭執?
4. 若某些「敏感」議題不能開放討論,如何明確界定一件事是否「敏感」?
5. 承上題,誰去設立這界定?誰有權決定那件事是否「敏感」?
望著以上各點,我終於明白為何這個群體有一種不鼓勵溝通的印象,這種感覺就好像是沒有為球賽訂立明確的規矩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