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個人化的信仰
我們見到弟兄姊妹會關心個人靈命及生活狀況,見到未信親友會希望其個人靈魂得救;傳福音以個體作單位,也著重個人層面的決志和認信;只要是歌詞有「恩典、憐憫、寬恕」的詩歌,它所描述的幾乎都是「神」與「我」之間的個人化關係;有一些諸如「我得著了甚麼、我要讚美、我要起來回應」等歌詞都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這種自我主義的精神跟基督教捨棄自我的精神背道而馳。
B. 愛心 vs 思想
因為聖經已清楚界定何謂「愛」,我們總能有效地以關愛的行動作見證,結果卻容易使我們誤以為「最重要是愛」。講到愛,總會聽到有人背誦哥林多前書13章:「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這些都是單憑字眼就可以使我們理解及自我反省的;惟獨「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是例外,因為「不義」和「真理」需要我們去判斷、去分辨。通常就在這些時候那句「各人不同領受,沒有絕對答案」就會出現:怕麻煩,因此最好就簡化作黑白二分;又怕引起紛爭得罪人,因此就都歸納為「從神而來的領受」。
C. 尋根究底的精神
腓立比書1:9-11:「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別是非(或作:喜愛那美好的事),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神。」
知識和見識能夠影響判斷,這本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我們這一代倒是相當缺乏探究的精神。我們總是喜歡表態、選擇立場、評論不同的事不同的人,卻未必認真了解社會的人和事、探究教會的過去及前景、甚至連聖經章節和信仰疑難都未有認真思考,更遑論質疑、反覆求證自己的想法及判斷是否正確。
D. 深層次矛盾?
以上三項還未能完全剖析這世代的信仰觀,卻已經能夠讓我們知道今時今日信徒之間的溝通為何總是困難重重。我們總是以為要達至有效的溝通必先考慮言辭、語氣、心理質素等個人條件,但就算符合以上條件信徒之間的溝通還不見得一定有效。請看看以下例子:
例子(一):
A君認為本著基督的精神,需要關注社會公義,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B君認為只需要在社會中活出神的愛已經足夠;
C君一直以來只認為基督教著重個人修行,不曾知道何謂「信仰的社會層面」。
例子(二):
D君認為社會制度上的執政者都是神所設立的,因此要順服掌權者,對抗任何社會制度也就是抗拒神的命令;
E君認為雖然執政者的權柄是出於神,但也要視乎執政者所作的是否符合神的心意,若果違反神的心意,不順服這執政者也是合理的。
F君是現時的社會制度都是人類所訂立、是不完美的,唯有呼求神親自彰顯祂的公義。
可以想像到就算信徒之間溫和地表達了各自的見解而沒有出現關係撕裂,他們仍然需要付出更多才可以達至互相尊重、甚至互相接納的程度。不過現實情況卻是弟兄姊妹未必能夠做到互相接納,所以唯有避談某些話題才可以「互相包容、互相守望」。
信徒之間的關係撕裂幾乎都發生在意見分歧之時,也就是每一位信徒透過了解、觀察和思考後作出自己的判斷之時。不同信徒的見解、觀察和思考方式可以差天共地,我們也就可以想像得到這世代的信仰觀是如何的「多元」。
只是聖經已經清楚教導我們「不可論斷人」,我們因為懼怕犯上這罪的緣故,甚至不敢去判斷各式各樣的信仰觀以及這種「多元」到底是否符合聖經教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