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作為會眾之一時,自己所得的領受若有偏差最多只會牽涉到我身邊的一小部分人
但如果我是作詞者,歌詞中的信仰偏差卻可以影響到相當龐大的會眾群體
既然如此,我們縱使未能檢視作詞者的靈命,
都起碼可以重新檢視這些詩歌,決定這些詩歌是否合宜
因此本文將會開始討論「現代詩歌所帶出來的信仰觀念始終有偏差」這個議題
第一部分:歌詞未能深入描述耶穌基督昔日的犧牲
近年來教會的受苦節崇拜使我感到愈來愈奇怪
2013年流程的最後一段是強調「耶和華神已掌權,榮耀歸三一真神」
因此最後連唱三首《全地至高是我主》、《神坐著為王》、《聖哉聖哉聖哉》
想來無疑是符合這主題的,只是難免使我覺得「復活節還未到就已經開始慶祝」
至於今年可能是因為重點轉移到關懷弱勢社群的緣故
只有一開始的《Via Dolorosa》、《你是我永遠的救主》
以及詩班獻詩能夠有比較多篇幅能夠提及基督的捨身,
其他都只是普通敬拜歌,並沒有特別強調「受苦」本身的特殊意義
至於某幾首每年都會翻唱的詩歌,當中歌詞也值得留意:
《寶貴十架》:面對著主耶穌的捨身,我的回應只是「多謝」及「俯伏敬拜」?
《愛我願意 / 十字架上的光芒》、《一生愛你》:
前半段只述說神的愛如何美麗,之後只著重我要如何回應
這難免使我覺得敬拜內容愈來愈顯淺,
因為從流程以及歌詞兩方面來看,好像都沒有仔細地重新探究基督昔日的事跡:
耶穌基督走這條十架路有甚麼經歷?祂的心路歷程是如何?
面對著耶穌基督的捨身,我們有何不足、需要反省?
為何我們的悔改回轉並不足夠,還需要耶穌基督自己流出寶血在先?
整個救贖計畫是如何進行的?真正意義為何?
觀乎現今的流行詩歌尚且還有《耶穌為愛受難》、《只因愛》、
《主我高舉你的名》、《神羔羊配得》、《因祂十架》這些比較符合主題的詩歌
但歌詞符合主題卻並不代表當中一定就有完整的描述
結果當我向小組組長提出這個質疑時,他答道:
「流行詩歌普遍字數少,如此要求是否有點過份?」
根據教會的處事作風,下年度的受苦節崇拜應該不會有詩班獻詩的事奉
或者我應該趁著這機會到訪其他傳統教會,使我重新感受一下受苦節的真正意義
(第一部分完,第二部分之後再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