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講座筆記 - 20141107

環球聖經公會、天道書樓 合辦
《飲於智慧古泉——公義傳統及靈恩傳統的現代意義》講員:楊文立博士

(當日講員完全依照筆記演說,因此小弟只補充筆記中沒有的,其餘的部分從略)

I. 六個屬靈傳統的特性與功能 (引言)
(小弟當晚遇上塞車,遲了約十分鐘,當時講員剛剛講到第一頁的最底部份)
「今日會講那六個sector中最少人講的那兩個傳統 (公義傳統及靈恩傳統)」

II.「公義傳統」與聖經
 A. 耶穌基督與「公義憐憫傳統」的生命
  1. 最小的身上:太25:31-46——小心明星效應
  2. (不要只是) 做外表的事:太23:23——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內在的憐憫、正義、信實

 B. 舊約經文參考
  1. 《彌6:8》——除了上街 (遊行),其實還有其他方面的
   這段經文是對著領袖說的,以領袖級信徒作為對象
   舊約中的「憐憫」一詞專指上帝對人的心腸 (跟「可憐他人而產生的自傲」相對)
  3.「此段箴言跟之前A1『最小的身上』那論點一脈相承」
  4. 《約拿書》一百年後有《那鴻書》;那鴻本身沒有去尼尼微,但有講到那裡受審判
   崇拜中朗讀:對象是神的子民,尼尼微當地的人卻不會知道
   「正如新約的對象是基督徒,公義憐憫是由信徒先做的,未信者是不懂得的」

 C.「公義憐憫傳統」近代歷史人物——馬丁路德金 (非暴力抗爭)
  「有很強烈的浸信會背景;非暴力除了顯露於行動之外,也在於背後的靈性」
  1. 「身體上被動,思想及心靈上主動的吊詭」
  2. 不尋求打敗或挑釁對手,而是贏取對他的友誼和了解,目標是救贖與復和
  3. 不針對人,但針對政府、勢力、機構;「高官可能也只是邪惡下的受害者」
  4. 心靈毫無苦毒,不會也不打算報仇、以耶穌的愛愛可惡的人,但仍恨惡罪本身
  5. 「不傷害原則」:一貫地拒絕將傷害加諸別人身上;
   避免外在暴力,更要避免心靈暴力
  6. 過程與結局都要非暴力:不接受不道德的手段去成功
  7. 最後的信念:上帝會站在公義的那一方——公義永遠屬神
  「因此以目前情況,雨傘運動算好好,起碼無燒車無擲石頭......」

 D.「公義憐憫傳統」的主要思想
  1. 公義與憐憫是相輔相成的——「公義有憐憫,憐憫有公義」
  2. 公義與憐憫是基於神的本性——不基於人的能力,但從神而來,所以也無人能奪去
  3. 公義與憐憫尊重人的平等和尊嚴——互相尊重
  4. 公義與憐憫是愛神愛人的具體表現;是證據,不是功德
  ——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如何愛神愛人,「愈參與社會運動愈覺得弟兄姊妹沒有愛心?
    這就跌入了功德的陷阱,是違背聖經教導!」
  5. 公義與憐憫不忘人的墮落、神的最後審判和現今的責任
  「否則就會變成烏托邦的理念;現實總有醜陋的人和事,
   就算我們想去改善都未必能夠解決,但神總會『包底』......」

 E. 公義憐憫傳統的操練——「除了上街瞓街還可以做乜?」
  1. 「從留意開始」其實是困難的,因為我們的生活都太忙碌
  2. 可以是一篇禱文,比直接講話、對話更好
  3. 不在背後講他人的秘密,遠離語言暴力的陷阱
  5. 《彌6:8》——在外面 (社會) 愈有作為,愈難「謙卑與神同行」?
  6. 從別人汲取得失的經驗
  7. 「使命」也講研究 (背後經文引證、個案探討、數據支持),也要有同路人
  10.「所以某位大主教解錯經!」
  13. 探討參與社會行動的準繩和底線,你會參加示威遊行嗎?
   大前提:有甚麼是出自聖經教導?有甚麼可算是自由?有甚麼是過了火?
  16.「教會在歷史中都曾經做錯過好多次!」
  17. 集體智慧
  18. 具體的資金及計畫!

----

第一部分 Q&A
Q1. 若果神最後有審判,為何自己仍要進行非暴力抗爭?
A1. 雖然神有其角色及工作,但基督徒本身也有屬於自己的責任,是 (屬靈) 生命的流露
(正如我們開口祈禱之先,神已經知道一樣)

Q2. 如何「探討參與社會行動的準繩和底線」?
A2. 那建議只是一個出發點,準繩和底線會按情況有所不同,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確的

----

「靈恩傳統」:學習得力的生命
「又熟悉又陌生又使人害怕又......今日專講其盲點,免得你們走火入魔」
《創1:2》「運行」可譯作「撲擊」(而鷹的撲擊動作帶有「保護」之意)

A. 舊約中聖靈 (RUAH) 的工作 (這部分從略,請參考筆記上的經文)

B. 新約中聖靈的工作
1. 舊約已有聖靈,為何新約又有「五旬」?
——新的時代要展開,聖靈明顯地和活躍地在人身上工作

C. 恩賜與靈恩——「講靈恩就是講恩賜的運用......」(這部分從略)

靈恩運動 (charismatic movement) 歷史
A. 簡介
 1. 第二世紀:孟他努主義 (MONTANISM)——聖靈行神蹟的恩賜
  不是近代才興起的,當時被判為異端
 2. 五旬節運動「給教會帶來很大傷害」——靈洗、預言、方言、醫病、趕鬼、激情敬拜
  甚麼是「靈洗」?信耶穌有第一次「靈洗」,
  第二次「靈洗」就 (必定) 有講方言的能力
  方言可解作「天上的語言」、「自己不懂得的外語」、以及「謊言」(冷笑話)
  方言又結合預言、預知能力
  「有次在台上講靈恩的好處,被思想傳統的弟兄姊妹鬧到想搵窿捐......」
 4. 第三波靈恩——權能佈道、權能醫治、敬拜更新
  另外又有「葡萄園運動」(Vineyard Movement)
  「讚美之泉的游牧師本身都是靈恩派,『敬拜隊』這概念本身也是靈恩派的產物!
  「讚美之泉其中有一年有搞甚麼敬拜醫治培靈大會......」

  「你遲到,是被遲到鬼附身,我要幫你趕鬼!
  大家唔好當講笑,靈恩派有些人真有如此想法的......」

B. 重點
 2. 傳統著重操練 (讀聖經、默想) vs 被聖靈擊倒的即時體驗
 「我親眼見到耶穌!你只在聖經中見到?
  我見到異象!你只見到社會教會現象?你未免太『水皮』?」
 「只不過是大家不同路,我師從少林寺,你練鐵沙掌......」
 3.「他們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鬼:遲到鬼、閒話鬼......咁容易趕鬼未免太理想化?」

C. 強弱點
 「經歷到神的能力,卻以為是自己的能力,所以都不太熟悉聖經」
 「能力可使人上癮:下次要更勁更強的——若果今次醫感冒,是否之後能醫癌症?」
 「只在教會中做到,在現實社會中卻做不到?」
 神學上聖靈是隱藏的,想我們藉此更了解耶穌;但靈恩派卻是反其道而行

D. 反省 / 應用
 4. 不斷更新的著重 (vs 強調、死守某一傳統)
 6. 祈禱的著重——有好多人出席靈恩祈禱會,傳統教會的卻十分凋零?

靈恩傳統中心思想 (這部分從略)

靈恩傳統的操練
A. 等候聖靈,認罪、對話、聆聽,敏感聖靈引導,小心考究那聲音是否來自聖靈
B. 先看釋經書,不應憑空默想
C. 每位信徒都有恩賜
「以前做詩班員,唱高低音都無問題,但做牧師後就不能了,不運用的恩賜是會被收回
 講道傳道也是一種恩賜,需要尋求」
D. 聖靈有引導,只是我們有否知道、有否接受
E. (從聖靈而來的) 恩賜不只是為了自己;
 操練要夠具體——訂定時間、地點、目標、「如何才算是達到目標」

今週朗讀經文——「都是關於人神相遇的經文」
A. 創15:1-12, 17-18 (神與亞伯拉罕立約)
B. 詩篇27 (耶和華的保護)
C. 腓3:17-14:1 (學習效法正確的榜樣)
D. 路13:31-35或9:28-36 (耶穌愛耶路撒冷)

----

第二部分 Q&A
Q3. 傳統教會和福音派教會對靈恩派、靈恩運動有普遍的教導嗎?
A3. 很可惜地沒有;教會通常都有「聽道傳統」但沒有「操練傳統」

Q4. 若果只專注於關心社會等對外行動會否變得對其他事冷漠,及因為熟讀聖經而自傲?
A4. 所以一開頭講那六種信徒氣質只有一型都不健康,要夠全面

Q5. 關於那六種信徒氣質,應該增強自己的長處還是改善自己的短處?
A5. 所有種類都應該嘗試!但傳統教會普遍著重查經、沉思、道德、聽道、返教會 (習慣)

Q6. 如何解釋「傳統教會的祈禱會總是不多人出席」這個現象?
A6. 教會商業化——有需要才祈禱、祈禱會都帶有目的;但沉思運動本身是生命栽培!

----

後記:
今次講座有很多人出席,跟上次去聽智慧傳統講座時「只有一半出席率」的情況不同
但跟以往一樣,願意聽這些講座的人通常都是較年長,好像小弟這種年齡的寥寥可數
(可能是因為這種年齡的都上街去了——年長信徒所說的「不夠冷靜」)

「非暴力抗爭」那部份有很好很仔細的解釋
之前聽過的解釋都著重抗爭形式、行動等,但這一次解釋卻集中講背後理念、靈性
只是如何把這種理念付諸於行動還是一大難題

靈恩方面,本身認識非常淺薄,所以又學到很多新事物
只是中間一大堆評論小弟真是完全未聽聞過,也不知如何確認
(但長輩說:「有何出奇?台北靈糧堂不也是靈恩派嗎?)
只是讚美之泉本身的詩歌風格和敬拜方式正是講員口中那種「激情敬拜」
如此說法,現今教會能夠做到「敬拜更新」,豈不都是靈恩派的功勞?
(當然,是功是過要另作評論......)

雖然講員說是「無意談論甚麼立場」,但卻明顯表露心中對抗爭及靈恩的想法
問答環節末段,講員被一位台下的姊妹追問:
「你拒絕了靈恩發展的方向,算是抗拒神的旨意嗎?」
「我是經過了長時間的考慮,心中抱著『若我有選擇權,而神又容許的話』這種想法......」
「但那都是出於人的決定吧?憑己意偏行己路,牧師你要悔改?」
結果令講員難以下台,迫著要說「是的,我有悔改的,多謝姊妹提醒......」

這使我有一奇想:
台上的講員對著台下的會眾會否都抱著「父母教子女、恨鐵不成鋼」的心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