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教會2014年培靈會筆記 (第三、四講)

主題:活在被擄中的信仰
講員:黃嘉樑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

「之前講到神的榮耀在巴比倫向以西結顯現
但黑暗仍然持續至少七十年;無條件的愛其實不易接受......」

----

第三講:石心肉心、上主更新 - 以西結書36:16-32

《以西結書》總共可分為三部分:
第1-24章:審判以色列人的惡
第25-32章:審判外邦人的惡
第33-48章:宣講復興

和合本把16-21節分段作「以色列人因罪受鞫」(即是因罪受審判)
但和修本卻是把16-32節分段作「以色列人得新生命」
甚麼是「復興」?是靈命低落之時,等候一個特會被振奮,從而靈性高漲?

第32節屬於另外一段?非也。
第22節及第32節都有「我行這事不是為你們」=> 首尾呼應,應為一段

「復興」先講過去罪孽、過失:不只眼望前方、思想正面,也要明白過去

檢視罪行
1.「流人血」
不一定就是殺人,而是「將人的特質或生命的特質除去」,「唔當人係人」
把人當作工具,滿足自己需要?為自己利益出賣別人?
「逼不得已?職責所在?......電視新聞多有虛偽,你知道嗎?」

2. 拜偶像——「以一個不應有神地位的人或物當作神」
我們看重人心、言行,多過敬拜神?
「要正視自己以前拜偶像、甚至現在仍然在拜偶像的問題」
想像將來受壓力、危機,逼使自己面對「流人血」、拜偶像的試探?若未有就應當感恩!

這些行為「使神的聖名被褻瀆」
以「行經的婦人」作比喻 (「希望無人控告歧視......」)
——不是禮儀的不潔,只是道德上的不潔,但具有傳染性
例如:「語言偽術」非常普遍,甚至滲入教會
早期某主教的七一言論——「講者何嘗不是藉著講壇反對自己想反對的人?」

日常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當人人都有,就會覺得普遍,不會再大驚小怪
結果就演變成「石心」

「行這事不是為你們,乃是為我 (神) 的聖名......」
「為了神的聖名」vs「為要拯救我們」?
「神愛我所以為我犧牲?」——神所做的事還需要向人 (我們) 交代?

做了甚麼?歸回本地、潔淨身體、石心變肉心
以色列人不能靠自己遵行律例,需要靠靈「使」自己能夠遵行

=> 神的「復興」不在乎我們認罪悔改!
在以西結眼中,人甚至是無力悔改的 (就好像濫藥、好賭的人一樣)
「(若非神的拯救),我們應該死左好耐?」
不能高估自己行善的能力及身心靈

是因為人的悔改帶來神的拯救?不是!
是神的拯救使人見到自己的惡行,抱愧蒙羞
「作為神學院老師,都會好似看電影般回想自己一幕幕的惡行......」

出於神的拯救,我們才能夠認識自己
因自己厭惡自己、與心目中的「復興」相距甚遠?
在以西結眼中「新心新 (生) 命」才是真正的復興

----
(中場休息)
----

第四講:榮耀重臨、敬拜上主 - 以西結書43:1-12

第10節:量度殿的尺寸與慚愧有何關係?
(v40:1)隔了廿年,在異象當中被帶到以色列地
40-42章都是量度,原因就是帶出43:10中的「慚愧」

量度幾乎都是無高度 => 平面圖?
不是未來聖殿的規範,只是藍圖而已,「是為了甚麼?」

提示在42:20:量度是為了分別聖地與俗地 => 進入的規限
從外圍一直量度到至聖所,愈來愈窄,規限不斷提高
=> 今時今日我們沒有空間感、認知感,腦海中無聖俗之分?
敬拜上主就要分聖潔與凡俗
去到教會未開始敬拜就不斷談天,從來不覺得這是聖地?

「衛房」即是守衛的房間,擅進聖殿者會有守衛擊殺之
聖殿是透過結構建立「聖、俗」的觀念,臨近聖殿就是進入神聖之地

尊重神聖的地方
關掉響鬧裝置只為了不騷擾人,而不是為了尊重神?
為何只從人的角色出發?不自知?無所謂?

另一例子:教會聚會服裝穿著的準則,原因通常都跟敬拜無關?
「為了之後的服侍」也算是世俗的理由!
凡俗的考慮影響了教會崇拜的元素?

由闊入窄,塑造對神的心及尊重
例如跪墊——提醒自己「甚麼才是敬拜、仰望神?」

第8-11章:神的榮耀從向東面的門離去
43:2:從東面回來 => 神真在這裡,但神其實是可以不在這裡的!
=> 重視神的同在
為何是神等著我們,而不是我們戰戰兢兢地等候神、敬畏神?
神不是「老奉」等大家來敬拜祂的!
如何測試自己是否重視?
1. 帶著甚麼心情、感受回來教會
2. 如果神這一刻就回來,自己有何反應 (好開心好輕鬆,抑或戰戰兢兢?)

講員 (台上事奉) 的掙扎:
著重人反應?表現自我?還是做流通的管子,重視神的同在?

台下的掙扎:不去判斷台上事奉者的表現

----

改變三種惡行
1.「行淫」——交易 (在第二講已提及)

2. 在錫安高處埋葬君王
有分析認為就是替代奉獻的石碑——「替代」的問題:
A. 讀經替代靈修,又自我感覺良好?
B. 回來教會的時間、甚至是事奉的時間替代了親近神的時間?
C. 奉獻金替代愛神的心?
有太多種替代的渠道;我們需要學會重新敬拜上主,重新建立自己與神的關係

3.「門貼門」——身在教會卻同時敬拜別神
選擇教會也是因為世俗的考量?
不是為了愛心、屬靈程度,卻是為了上流社區、人際關係、子女前途?

----

總結:分清聖俗,重視神的同在勝過一切
遠離「交換」、「替代」、「敬拜別神」

見到神 -> 使自己回看過去 -> 知罪 -> 抱愧蒙羞
回歸敬拜的生活態度,不受聖俗模糊化的影響

「不需灰心,因為神的的榮耀總會同在,
只需放膽宣講神的話語......(之前筆記都已經有,不再抄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