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討論「現代詩歌所帶出來的信仰觀念始終有偏差」這個議題
第一部分:歌詞未能深入描述耶穌基督昔日的犧牲 --> Hymnology 7
第二部分:詩歌有太多「我」就跌入自我中心的圈套
A. 過份強調對「我」的「果效」
因為會眾是主救贖、大愛及恩典的對象,所以歌詞總不能排除「我」或「我們」的存在
但歌詞的重點到底是放在神身上還是著眼於我們身上?
各位可以看看《神是愛》、《祂甚至也愛我》、《十架犧牲的愛》、
《恩典之路》這些比較多講「神屬性」的詩歌
再比較《你的最愛》、《耶和華的膀臂環繞我》、
《主愛大能》、《回家》這些比較多講「果效」的詩歌
以上這些詩歌我全都很喜愛,也無可否認這些詩歌很觸動人心
我只是不明白當這信仰不斷要求放下自我時
為何歌詞卻是不斷強調「我得著了甚麼」、「我現在......」、「我要......」?
B. 強調「我想......」的回應詩歌——例子:《讓我高飛》、《為主來夢想》
怎麼是「我想如何回應」,而不是「神想我如何回應」呢?
這回應縱然是個人的,但這並不代表我能夠獨自決定回應的方式
講到底,生命的主人是上帝還是自己?
單單就這一點,跟《順服》(傳統或現代版本皆可)、
《標竿人生》、《差遣我》等強調「主」多過「我」的詩歌比較,真是高下立見
結果受潛移默化的我們也開始從崇拜中過份追求感覺、領受這些自我的東西
(例如「被提醒」、「受詩歌感動」、「要回應」等等)
也就跟作詞者一樣只著眼於自己,就也不會留意到歌詞背後有這種問題
(注意我並沒有說放棄追求感覺及領受,這些東西對個人靈命依然是十分重要的
我只是說不要過份強調這種追求而已)
(第二部分完,第三部分之後再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