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9日 星期五

Hymnology 34

小弟本來正準備寫作《隨想隨寫——信仰群體和存在價值 (二十)》,
剛好想在此分享一下關於詩歌敬拜的事,因此乾脆把題目二合為一。

----

小弟自上年開始一直認為現今的教會相當貼近舊約的獻祭文化
——「基督徒都必須按著節期,定時上教堂,把詩歌和感恩作祭物獻給神」。
這一點也能夠在近代的流行詩歌敬拜中體現出來:
台上高聲唱著「我要敬拜讚美神」、「我在此全然擺上」,
鼓勵台下的信徒都以同樣的態度,甚至同樣的表達方式以頌唱獻祭給神。

小弟認為「我敬拜故我在」、「我獻祭故我在」正正是這世代的敬拜觀。
當中所隱藏的是期望神留意到自己,也希望自己內心對神的渴求能夠被滿足:
「神啊你看,我在這裡!我正在此盡力讚美你、榮耀你!」
「願歌聲、祭物上達你的寶座!願你垂聽我們的禱告!」
(按著詩歌歌詞,還可以有其他數之不盡的渴求,在此不贅。)

坊間已經有不少人評論現今的敬拜是愈來愈個人化、自我中心、過於煽情......
有些小弟以前都曾經撰文提及過,在此只集中分享小弟某些跟「獻祭」有關的見解。

----

近代敬拜或許仍然保留昔日的獻祭精神 (感恩、奉獻、悔改等等),
但更突出的、被加以放大的卻是唱頌的歌聲以及發自內心的肢體語言,
也就是詩歌敬拜當中的發聲以及獻祭時的外顯行為。

正因為被放大、被強調的僅僅是外在行為,近代敬拜當中的敬虔觀也跟以前截然不同:
口頭上的「信」(faith)、「讚美」、「感恩」,直接變成了所說之物本身,
「信」甚麼、「讚美」甚麼、「感恩」甚麼,都變得不再重要。

這種敬拜運動的發展方向相當危險,不但在於整個表達方式流於表面、有可能變得虛偽,
也因為背後的觀念會被這些外在行為不斷掏空,令整個敬拜內容變得空洞無物。

----

按著現今敬拜運動的發展,當今的基督徒恐怕也可以被稱為「敬拜讚美教」
——我們被教導要在日常生活中繼續唱詩敬拜、一樣的獻祭,以此榮耀神,
這令詩歌敬拜、獻祭文化同時也變成了一種見證。

但我們更需要小心提防的,卻是避免令這種獻祭文化變成了我們信仰生活的全部。
又或者換個說法,我們要避免重複犯以色列人昔日的錯誤。

摩西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時,神頒布了律法,
當中仔細提及以色列民需要做的各種獻祭,以及各儀式當中的細節。
從那時開始,全以色列民都知道要向神獻祭,
又從所羅門王朝開始,他們都懂得上耶路撒冷聖殿。

但真正認識神的人,例如撒母耳、大衛和眾先知,卻會說「聽命勝於獻祭」
——獻上再好的祭物,還不及聽從神的吩咐、跟從聖經的教導。

「聽命勝於獻祭」的教導自此貫穿了往後的聖經記載:
以色列王的功過是靠有否「遵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作為標準 (而不是獻上了多少)、
我們獻祭前要先去跟人和好、重新建立關係、
「我喜愛良善,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神,勝於燔祭」......
(例子多不勝數,小弟相信讀者有能力舉一反三。)

回看眾多近代詩歌的敬拜內容,是教導我們去獻祭的較多?
還是教導我們去聽從神的吩咐、跟從聖經教導的較多?

所以我們必須小心,不要因為獻祭而卻忘記了更重要的聽命。
眼看不少教會領袖教導信徒,要把日常生活場境當作祭壇,
不斷強調那是獻祭的地方,卻沒有強調那是聽命的地方。小弟對此感到可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