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9日 星期一

隨想隨寫——信仰群體和存在價值 (二十六)

雖然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週年已經是上一年的事,但直到最近我才有相關的感想。

宗教改革之前,聖經只有希伯來文、希臘文和拉丁文的版本。
平民百姓不得私藏聖經,僅限聖職人員可以持有,亦只有他們有權詮釋聖經。
在宗教改革成功之前,因為翻譯聖經而被天主教教庭處死的人士不計其數。
因為馬丁路德感覺到教庭對聖經的詮釋錯漏百出,教庭本身的行為也偏離聖經教導,
所以他寧願冒死都要把聖經翻譯成德文,讓大眾都能夠知道聖經本來的教導。

知道這段歷史後再回看神學界最近的新聞,真使我感到可笑又可悲。

香港的神學界不久前發生了一場風波,
不同神學院的老師起初只是爭論聖經經文,後來卻演變成學派、小圈子之間互相討伐。
其中一位老師經常質疑同道「是否懂得希臘原文」,
言下之意,是藉著質疑對方的外語知識水平,繼而認定他的聖經詮釋不夠準確、有問題。

無論如何都要追溯聖經原文、當代歷史文化背景,在學術上或者仍然可取,
但同時也帶出了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必須要用原文才有機會準確詮釋聖經,
我們為何還繼續聖經翻譯工作?信徒走去學外語豈不更合理嗎?
個人認為,聖經本身以甚麼語言出現都不重要。基督徒能夠曉得當中的道理,
是靠神的啟示而不是單靠自己的能力 (言下之意,信徒自己仍需努力)。
不斷強調自己懂得外語,因此覺得比其他人更懂得聖經,這無疑是自大。

使我感到可笑又可悲的不只是學院老師,也包括台下的信徒,也就是我們自己。
眼見身邊不少信徒倚賴教會領袖等位高權重的人,盲目相信他們的教導而不加以驗證,
令我覺得他們是跟從權威 (loyal to authority) 多過跟從神。
馬丁路德昔日所主張的「信徒皆祭司」精神,到了今日恐怕也不能倖免地被扭曲,
只用作鼓勵信徒勇於承擔教會中的服侍,群體當中的階級觀念卻仍然根深柢固。

----

信徒不再願意分辨,不再勇於指出其他人的不足,也不再對主流作出反抗。

Protestant 不再 Protest,結果會如何?
Protestant - Protest = Ant !? 不再 Protest 的我們,會否好像螞蟻一樣,
營營役役一生,卻不知道是為了甚麼,還自以為是奮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