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個人化信仰」與自我中心

敬拜詩歌中大部份歌詞都是描述神與「我」的個人化關係
祈禱讀經也如是,留意神如何向「我」顯露祂的意念,與神建立私人關係
每個行動、回應、服侍,都是由「我」開始

難怪弟兄姊妹在崇拜中的經驗總是:「我」在這裡敬拜、「我」唱歌讚美神、
聖靈提醒了「我」、「我」有甚麼領受、「我」應該如何回應......
而平時的分享都是「我」的信仰經歷、「我」所感恩的事、「我」生活上的需要

信仰永遠由自己開始,難怪稱之為「個人化」

只是既然作為起步點,就意味著隨著靈命成長,這個「我」應被淡化
難怪牧者強調「生命的主權在於神,不在自己」時總覺得是當頭棒喝
這其實也合乎信仰教導 (「犧牲的愛」、「捨己」等等)

信仰永遠由「我」開始,但之後要「放低自我」?
小弟終於明白為何聽到別人分享信仰經歷時總覺得不對勁:

每件事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結果在好多事上都只留意到「我自己」
不見一人,除了見到神之外,就只見到自己

在教會群體生活多年,明白「捨己」是一回事,是否做到「捨己」卻是另一回事

習慣於自己那套信仰模式,難怪對弟兄姊妹的感恩和喜樂尚且有共鳴
卻不懂得回應他人的苦難、疑問和失落,甚至因此傷害關係,製造更多問題

----

既然教會是人所組成,這種自我中心就不只在個人層面成立;
教會作為群體,也可以顯得自我中心

籌錢建立教堂,其實是擴展「我們」的教會
外出佈道,其實是傳「我們」的福音
向外界發表聲明,其實是表達「我們」的立場

所有看似合理的事,原來當中都有自我中心的本質?
會否只是把眼光從「我」稍稍放大到「我們」,
然後就覺得「我自己」的奉獻、付出很無私,必定是好事?

難怪信仰群體之間,即是「我們」與「我們」之間,都可以有大大小小的衝突
也難怪有些屬靈偉人千叮萬囑「不要祈求神選擇自己的立場、感動對方悔改」

----

有破壞,也要有建設;小弟在此提出反建議:

1.「從神的角度開始」
若說「要從神的角度看」,恐怕也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要問「如何才知道甚麼是神的角度」
然後第三步是要分辨「甚麼是神的角度、甚麼不是」
最後第四步是反思應用,並嘗試實踐出來

倘若只懂得說「要懂得從神的角度出發」而沒有進一步解釋
不但沒有意義,甚至可以說是不負責任


2.「他」與「他們」
只停留在本身的群體,大家都是同聲同氣,其實容易變得自我封閉
無論面對弟兄姊妹或未信者都要學懂放下自我,不急於表達自己意見或立場
嘗試感受其他人所感受到的、關心其他人所關心的 (講出來容易但好難做到)


但願我們不只顧著自己的事,不只是看見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