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隨想隨寫——信仰群體和存在價值 (十二)

愈退愈後的基督教信仰,還可以退到哪裡去?
教會在地上預表著神的國,正好成為信徒的避難所。
於是,信仰就一直後退到教會那裡去。

宏偉的教堂確實彰顯了神的榮耀,吸引人前來認識信仰。
只是,教堂的宏偉都在向外誇耀,其中的教會生活卻顯得內向。

我們都懂得指定時習、指定地點、指定方式的敬拜讚美。
這其實是小圈子的哈利路亞;神僅在該地理位置被高舉。
我們有時候當然懂得突破這些因素 (特別是當我們獨處時),
卻從來沒有想過群體的敬拜讚美一樣可以如此 (例如街頭敬拜、甚至快閃模式)。

在教會團契時,焦點常常落在出現於團契中的人,而不是團契以外的人。
結果常常出席團契聚會的人都會變成核心會員,
無論是感恩、疑問還是抱怨,都容易得到大家的注意。
相反,不常參與團契的人難以獲得這種待遇。
那些一直都不在團契中的人會完全被忽略——這群人卻是社會中的大多數。

----

舒適的環境、令人陶醉的敬拜音樂、點到即止的講道訊息、
適切的托兒服務、團契友善的氛圍、溫暖的關懷......
我們在其中被服侍,少不免會跟門徒一樣,覺得「我們在這裡真好」。

今世代的教會被批評愈來愈似中產俱樂部,其實不止如此。
教會同時也變成了這世代的耶路撒冷聖殿,使人覺得來到這裡就可以與神相遇。
結果教會只變成「聚集的教會」而沒有成為「分散的教會」。

新約聖經跟舊約聖經其中一個最大分別,就是教導信徒「進入」社會,
使自己的信仰和生活都能夠給外人看見,使他們不在教會都能認識神。
(注意是「信仰和生活」,不是「信仰生活」,兩者是有分別的;
我們是應該又有信仰又有生活——按聖經教導過現實的生活,
而不是過著「信仰生活」——把個人生活切割成只剩下信仰的部分。)
對比新約聖經教導,現今的教會卻貼近舊約的獻祭文化
——「基督徒都必須按著節期,定時上教堂,把詩歌和感恩作祭物獻給神」。
結果「返教會」這行為被視為理所當然,變成一種傳統,變成一種習慣。

教會要靠絡繹不絕的人流才得以興旺,沒有人前來聚集就變得凋零,
她在地上的形態淪落到跟其他宗教的寺廟並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