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隨想隨寫——信仰群體和存在價值 (七)

「成功神學」在北美教會早已不是新鮮事,
但這名詞對香港不少教會而言還是頗為新鮮,又或者是頗為陌生。

「成功神學」宣稱上帝希望所有跟從祂的人都可以得到祝福,
這祝福的表現形式主要是身體上的健康,以及物質上的財富。
「成功神學」也鼓勵信徒藉著對神有信心、以正面的言辭建立造就人、
各種類的奉獻支持教會及其他宗教機構來換取這些祝福。
(「換取」這詞語並沒有誤用。某程度上,
這種人與神之間的互動恰似現今的商業交易,雙方是達成協議、明碼實價的。)
「成功神學」同時把生病和貧窮視為詛咒,
又因此教導信徒要趨吉避凶,盡力避免陷入那些狀態。

「成功神學」在二戰後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得到教會青睞。
整個社會經過數十年急速發展,眾人都視之為金科玉律而不會加以反思。

----

「成功神學」除了以上的個人層面描述之外,我至少還可以描述另外三個層面:

第一個是教會層面:不少教會中人一講到「教會發展」,還是以商業管理的角度出發。

教會建築物愈大、愈冠冕堂皇就愈好。
教會人數 (無論是參與崇拜人數還是會友數目) 愈多愈好。
教會愈有魅力吸引不同人回來、愈能照顧不同人的需要就愈好。

把「成功神學」的思維套用在教會身上,
教會若是得到神的祝福,教會人數和建築物必定能夠不斷擴張,
而教會奉獻收入下降、資產貶值、會友人數下降會被為教會受到詛咒。

不少人只看見教會事工的方式有問題 (例如傳銷式佈道、貼近慕道者的意識形態),
又質疑教會的存在意義是否只在照顧會友、擴堂、人數增長,
卻甚少留意到教會這些問題其實都是來自「成功神學」。

----

第二個層面也是甚少人討論的:教會如何描述神?

靈恩派教會的魅力正正就是在於那些超自然恩賜放大了一部份對神的描述:
「權能」、「醫治」、「釋放」——這些都是人本來就十分渴求的東西。

留意一下教會的詩歌敬拜、講道內容、禱文,
會發現這一代教會總是選擇性地描述這些神的屬性,
比起其他屬性 (例如「公義」、「聖潔」、「忌邪」) 多好多。

我不打算評論教會如此迎合人的渴求是故意為之還是無意中的巧合,
但在這些教導之下,信徒如何理解神?信徒與神之間的關係會是如何?

----

第三個層面在於「成功神學」如何塑造出教會現有的文化。

教會中那些「雲彩般的見證」其實十分成功主義。
「我祈求神,神應允我,所以我最後得到了、做到了......」
「感謝主,我可以如何如何」......

基本上都是過度正面,並且是有意無意間建立起一種意識形態:
「因為我信主,所以我在這些事情上達到一定程度的成功。」

我甚至可以斷言,基督徒描述他們與神之間的關係時幾乎也是如此:
「當我禱告時,我聽到有聲音對我說......」、
「我讀聖經時,神開我眼,使我見到......」、「我得到從天上而來的領受」......

「我信神,所以神與我特別親近」。這足以做成「靈命上的優越主義」。

----

走筆至此,我還是要再問:
教會所宣講的是不是福音?此等教會文化或教會生活是否仍符合神的心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