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隨想隨寫——信仰群體和存在價值 (十一)

(這系列本來只有十篇,但我突然改變主意,嘗試加至十五篇。)

----

我認為不少信徒的信仰觀都可以用一個詞語來形容:「退回」。

「退回」自古以來都是深受信徒歡迎的屬靈操練。
大公教會初期有修道院和沙漠教父,這一代也有各式各樣的退修活動;
不少領袖都教導要「退回」神那裡,認為「回到」神那裡才是最終極的完滿狀態。

「先去 (回去) 看看聖經、祈禱問問神的心意,再下決定。」
「正如耶穌退到曠野一樣,我們也需要有一個特定時間、空間,
使自己與外界各種滋擾隔絕,藉此親近神。」

我並不打算完全否定、抹殺這種教導,卻想在此提出這套教導本身的限制。

----

「回到」神那裡確實是最終極的完滿狀態——尤其是末日來臨、我們都要見主面時。
只可惜末日在這一刻尚未來到。如此,只強調「退回」的信仰觀反而顯得不足;
「退回」固然重要,聖經確實也有這些教導,但是不止於此。

如果在現世當中「回到」神那裡才是功德完滿、大團圓結局的話,
福音書講到「登山變像」、門徒讚嘆「我們在這裡真好」後就應該完結。
但福音書卻繼續記載,他們之後還是再一次下山,
各種各樣的事蹟、耶穌的教導......有更多是之後才出現的。

如果這一代信徒每當心裡感到不安、混亂時就必須要煞有介事地「退回」,
請問他們幾時才會再一次「進入」這現實的社會?
表面上稱之為「要先回到神那裡」,實際上卻是自己缺乏安全感,
藉著靈修方式作手段,以屬靈原因合理化自己對安全感的追求,這真是合理嗎?

結果當信徒常常說:「在這紛亂、太多聲音的世代,我們要尤其懂得回到神那裡。」
在世人眼中他們卻只是愈退愈後——社會愈多元愈紛亂,他們就站得愈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