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Hymnology 18

牧師在退修會的中後段作出不少提醒,以下是其中一部分:
「......小心某些詩歌歌詞當中有好多『我』和『你』,
聽起來似是情歌,好像是以異性伴侶作對象多於以神為對象......」

敬拜詩歌中的「我」和「你」描述了人與神之間的個人化關係
雖不至於偏離信仰,但若被過度強調或放大卻是不太健康

但講到這些「我」和「你」,其實還有另外一項要注意
留意以下詩歌:盛曉玫的《有一天》Eternity Girls的《回家》JCz Band的《家》

這些詩歌有一個共同點:
歌詞中的神是以第三人稱出現,但同時又有第二人稱的「你」出現
倘若敬拜時使用這些詩歌,或者我們要問「到底我們是唱給誰聽?」
歌詞中是有對神的描述 (及讚美),但作為對象的「你」卻明顯地不是上帝本身
這似乎跟「神是我們唯一的敬拜對象」的概念有抵觸;
如果有人回答「可以是唱給身邊的人」,
那我就會再問「那麼,神在這敬拜中的角色到底是甚麼?」

這就是為何有些前輩刻意地把這些詩歌分類為「福音歌曲」,與「敬拜詩歌」分隔開
亦只在佈道場合中使用「福音歌曲」:在台上唱歌的是第一人稱的「我」,
台下的參與者是第二人稱的「你」,神仍然是第三人稱
這樣的服侍概念就解決了「唱給誰聽」的角色定位問題

小弟的見解也是跟那些前輩一致:
選歌時需要留意每首詩歌的性質及「使用方法」,
並且在一般的崇拜場合盡量少唱那些「福音歌曲」,避免以上問題出現

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Hymnology 17

分享上次那篇文章之後,小弟得到不少迴響,相信他們對這種經歷這種掙扎也身同感受
我知道在這路途上我並不孤獨,但能夠得到別人的回應仍值得感恩

當身邊的人有近似的見解時,自己卻仍然在意論資排輩、「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回事
若講正式的崇拜領詩經驗,小弟其實只有上年十月那次
所以其他前輩是絕對有資格批評小弟「得把口」,哈哈

----

剛剛完了牧區敬拜服侍團隊的退修會;坦白而言,要進入狀態的難度很高
身邊有人抱怨「本身已經不夠時間用,但不好意思拒絕同工」
——若果教會內部溝通不足,傳道人未必知道你牧區或教會以外的情況如何
所以小弟回應「有些時候是要先考慮自己健康,把情況清楚說出來其實何妨」

很少特意再思考「個人層面的領受」;不是沒有領受,是有領受但不太多
當一般聚會已經有很多「個人層面」的東西時,
再有一個強調「個人化」的活動於我眼中是一件不合理的事
(想知道個人方面的領受請私底下詢問;非個人化的領受才是這次分享的正題)


先講總結:退修會之後,我腦海中的疑問其實是增加了。


Q1:「我們想盡辦法設計一個最理想、最切合時代的敬拜模式及程序,
希望更多人敬拜神;不過我們亦不能清楚知道神是否悅納這種敬拜模式及程序。」

1a. 當我在退修時見到這種論述,我會期望作者繼續論述下去
——所謂最理想、最切合時代的敬拜模式及程序有否根據?符合聖經或神學原則嗎?
但作者在此完結這段落,正是「帶人進入了一個問題卻沒有給人答案」
結果使我都抱有這一疑問,卻不知如何尋找答案,難道只靠祈禱尋求?

1b. 又以另一角度講,「最理想、最切合時代的敬拜模式」真的是問題嗎?
回想一下上年十月,有哪一次敬拜內容跟社會局勢完全無關?
對會眾而言,能夠有如此貼身、「有時代觸覺」的信仰體驗不也是很好嗎?



Q2. 我們所認知的「聖詩」是甚麼?傳統聖詩還是近代敬拜歌?

2a. 英文尚且有Hymn、Song之分,但中文卻似乎愈來愈混淆
實際上就連中文的詩歌集也有點混淆,《齊唱新歌》等等都是明顯的例子
敬拜服侍團隊本身也是會眾,那麼他們本身所接觸的詩歌有多少?
(所講的多少並非止於不同隊工不同語言,卻也在於不同體裁、不同文化、不同理念)

2b. 作者在文中所講的是傳統聖詩,但觀乎牧區所使用的幾乎都是近代詩歌
見到當中「每一節 (歌詞) 的思想及情感是有結構的」、
「鼓勵尋道者及初信者漸漸明白聖經及聖詩」
我就知道作者所講的context跟牧區的context根本不一樣
——問題是「我知道,但其他人呢?」

(FYI,很多傳統詩歌集都是頗厚、頗沉重的,
我音樂老師那些英文詩歌集每本都有幾百首舊歌,有一本甚至超過一千首
就連老師都表示他自己並不是完全認識當中所有詩歌)



Q3. (這個跟退修會不太有關係) 敬拜的層次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我們在敬拜團隊中總是充滿著感恩:
團隊中的都是有心人,一齊玩音樂 (夾 Band) 的同時又能夠敬拜、讚美神
這樣是好的,但是否只停留在這階段呢?

想像一下若干年後的自己,(理論上) 靈命應該有所不同
- 到時還能否接受非常著重音樂、甚至著重音樂元素過於信仰元素的敬拜讚美?
- 如果一年當中數十個星期、上上下下不同牧區的敬拜都是如此方式,你接受到嗎?

如果你覺得這確實是一個長遠的問題,現在就要開始思考如何應對了

(分享完)

----

之前已在面書分享
西伯一連三篇「教會與音樂機構,誰拖著誰的手?」的文章
以下連結是最後的第三篇: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89225&Pid=2&Version=1445&Cid=641

若要使用更多粵語詩歌敬拜,留意本地音樂事工機構的生態也是常識吧

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講道筆記20150523

《申命記選讀(3) 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申6:1-9)
講員:岑詠君傳道

一. 遵行律法得好處 (v.1-3)
強調建基於立約的關係,得著應許 (v.1),長久的福份 (v.2)
功利主義?遵行律法只為一己利益?但舊約一直都如此
就好像以賞罰分明的制度對待小朋友一樣,使小孩子容易明白接受
當時以色列人剛剛脫離埃及的奴隸生活,到底是依靠神、還是依靠物質、地緣?

文學分析「誡命、律法、典章」 (v.1)
希伯來文通常以動詞開始,但這句是以名詞開始

似乎很容易?但其實好難做到?
選擇性讀經?選擇性行道?
當我們總想以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報時,
是否也想以遵行小小的律法得到大大的福份?
安全感的來源?


二. 愛祂因祂是獨一的 (v.4-5)
申命記的獨一神觀 vs 附近地方不同層面的多神文化:
生育的神、栽種的神、大自然的神等等

「盡心」:內心 (以前的人覺得是心,現在的人會說是腦)
「盡性」:靈魂
「盡力」:力量、全力以赴

外在的敬畏行為是出自內心對神的愛
就好像子女和父母之間的愛:是愛到盡、毫無保留的


三. 愛神就會用心記著神的話 (v.6-9)
重視神 => 用心記著、殷勤教導子女 (「殷勤」在此有磨利的意思)
「坐下、起來、行走、躺臥」包括了人一日中的所有活動

以字面意思解讀 (v.8-9)
家庭和社區也依照神的道去處事 (城門是當時進行貿易及審判的地方)


反思:
對著所愛的人的人尚且可以給他 (她) 想要的、
記著他 (她) 所說的話、為他 (她) 戒掉壞習慣,對神又如何?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唔小心流左幾滴奶茶落件T恤度...

只有幾滴,不過因為係白色衫,所以都幾明顯

半小時後才開始處理奶茶漬:
將肥皂擦在污漬上後,用一支舊牙刷 (總之唔會再用黎刷牙的) 刷佢幾分鐘
再用水洗下就甩左;好彩唔算難搞,救得番件衫

2015年5月16日 星期六

點解我今晚要睇李?

終於有機會睇《今晚睇李》,諗起以前讀中學時暑假無野做
夜晚十一、二點會轉去國際台睇《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

TBB最大的敗筆在於話《今晚睇李》係一個清談節目
David Letterman唔止可以同藝人明星傾倒計 (有時問問題都幾尖銳)
佢自己一個talk show時亦可以藉機講講當時熱門topic
甚至會利用小布殊總統的公開片段製造笑話
對比之下,要求CCTBB做番個好似《頭條新聞》咁既節目
講下社會同政治,甚至用黎講笑同諷刺,其實無乜可能

正因為TBB唔能夠講政治,單立文同Palwerful Band出現的比重多左好多
對比之下,原本那隊CBS Orchestra其實只有開場間場可以出現
如果David Letterman有好多野講好多野搞,Paul Shaffer (單立文的原型) 都要行埋一邊

如果一定要搵第二個敗筆黎講下,咁一定要講講主持
李思捷其實真係無乜內涵 (起碼佢show唔到俾我地睇),同埋佢太show-off
就算唔講政治,搵吳君如甚至喬寶寶做主持都應該好過李思捷

都係o個句:「妖,TBB黎既喂!」

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信仰 vs 小圈子 (3):小圈子生態充斥於教會內外

以下是我看過文章《香港教會資訊新時代》之後的感想:

文章十分殘忍地道出了「信仰媒體嘗試控制資訊流通」這回事
都是信仰分享平台,只是背後的人有不同理念和做法,結果就相差甚遠

之前對社會未有太多接觸時,會覺得《時代論壇》似乎有點與別不同
但觀察到這機構與D100該等組織的關係,我就知道上文的描述是正確的
——這其實也是另一把有自己的政治宣傳和立場的傳聲筒

不難想像,能夠開明地接受會眾意見 (甚至因此而改變) 的教會不多
所以就有愈來愈多這類批判現況及既有觀念的文章訴諸公眾
中國人有一句說話:「以不變應萬變」
有些教牧也很相似地說「以不變的信仰面對萬變的社會」
信徒聽從這句說話,是否就可以完全不需要對社會有 (看似是非信仰方面的) 回應呢?
「不變的信仰」是否就等於「不變的教會」呢?
也就難怪基督教界總想在香港社會竭力維持「話事權」
使他們的意見 (特別是道德議題方面) 都能夠受到社會重視
但他們從來不曾需要為社會作出改變

真正不變的恐怕只有既定的神觀 (神是自有永有的、耶穌死後第三天復活等等)
若果「以不變的信仰面對萬變的社會」是正確的,
為何會人提倡「信仰本土化、建立本土神學」
就連學者都提倡「公共神學」來應對現今的香港社會?
(參考以下網頁:)
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12-21-2014/20135
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02-22-2015/21326

最近愈來愈多人開始公開討論「教會的事」
這種境況使我想起宗教改革,歷史也一直證明著一個事實:
教會能夠改革,很多時候都是靠那些被教會體制排斥於外的人去推動
——耶穌基督如此,馬丁路德也是如此

只是仍有很多人願意有教會生活,卻對社會和基督教界時事不聞不問
這使教會生活變成了「山頭主義」的小圈子生態,也令教會變成社會中的一個小圈子
小圈子生態充斥於教會內外,莫過於此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驀然回想(四十三)

這個Blog中除了每篇文字都極需要花時間完成外
為每篇文字加上標題也是十分費神的事

以前還是XG的年代,因為看官都能夠一次過瀏覽標題及全文
所以有時會不設標題,有時標題與當中內容毫無關連
也有試過標題簡述一件事,後文又講另外第二、三、四件事

對比之下,轉平台之後我總是把標題視為「讓人從外面Click進來瀏覽文章的捷徑」
所以標題與內容完全無關的情況已甚少出現 (「千錘百煉」系列明顯屬於例外)
也因為以前的標題都很短,為了避免重複,標題也就只能變得愈來愈長

兩個月前我在面書上轉載了第一次去摩星嶺作伴奏的經歷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決定把標題命名為「從緊張到無奈——摩星嶺之旅」
在此之前我曾打算將標題定為「一個男仔如何在一班妹妹仔當中而不失霸氣?」、
「往港島西『取西經』」、「一星期坐N次的士」、「女校男生」等等
這當然是因為那次經歷實在太特別,才可以把標題改完又改
不過多年來在這項目中不斷發揮創意也算是一種自我挑戰

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講道筆記20150503

《回歸上帝.連繫家庭》(詩127篇)
講員:何羅乃萱師母

(開場白:書籍推廣時間,其中包括何志滌牧師的《真理基石》、《真有此理》、
何師母的《家傳之寶》、《慢教.良品》、《愛不容辭》、
《好孩子調教法》、《還我父母本色》、《選擇放手》、《整故造句》等等)

----

詩127篇:所羅門上行之詩 => 以色列每年上行三次 (參考《出23:14-17》)
眾人齊心誦讀,使他們能夠專心集中

三種關係:
1 與上帝的關係:耶和華建造與看守
2 與工作的關係:勞碌工作與安然睡覺
3 與孩子的關係:手中的箭與不致羞愧

1. 與上帝的關係:耶和華建造與看守
「房屋」讓人有「家」的聯想
「枉然」源自自以為是,心中無神的態度;參考《申8:17-18》
「看守」,因怕有意外;但禍害其實是「定期」的:《傳9:11-12》

(分享來自網上的以下一段說話)
忙碌的時候,別忘了禱告。煩躁的時候,別忘了讀經。
順利的時候,別忘了感恩。不幸的時候,別忘了等候。
憂慮的時候,別忘了交托。有理的時候,別忘了謙卑。
生別人氣的時候,別忘了認自己的罪。
談論神的時候,別忘了自己是人。
做人、為人的時候,別忘了神。

2. 與工作的關係:勞碌工作與安然睡覺
「耶和華所親愛的」=>《撒下12:25》中的「耶底底亞」
「安然睡覺」可以代表神所賜的福氣或祂賜恩的時間或方式
認定自己乃「耶和華所親愛的」,向祂禱告交託:《詩8:4》、《來2:6》
(另外《雅1:5》你們當中既有欠缺智慧的,
就該祈求「那全心全意和不苛責人地」賜予的上帝,上帝必賜給他。)

3. 與孩子的關係:手中的箭與不致羞愧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父母要讓子女獨立
與兒女關係要像箭一樣,要磨也要放:《箴9:10, 22:6, 16:22-23》

猶太人對智慧有三種看法:
生命的智慧 (來自上帝)、生存的智慧 (來自老師)、生活的智慧 (來自父親)

(之後何師母分享從一位殘障的小朋友身上學懂「不願意同流合污的沉默」
又分享自己成為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原因:「愛吾家以及人之家」
——「只有自己的家沒有事,而別人的家卻不然,其實是很失敗的」)

(網上有同一篇講道的投影片,各位有心的可以自行搜尋瀏覽)

----

後記:
今次寫筆記發生了一件小意外:用作書寫的原子筆中途斷墨
有十分鐘以上的時間都是寫「無字天書」,要靠紙張反光才見到筆跡
另外有些比較個人的經歷分享並沒有在此記下

這次聽道之後,覺得何師母的寫作分享跟講台上所說的似乎有明顯分別
之前已經見過不同網友對那些文章的批評
我的見解是「百貨應百客」:那些分享是專為某類人士而寫的 (例如未信者)
若果對那些文章反感,只不過證明了自己並不是那些人士
反之,如果靈修分享好像這篇筆記一樣有好多屬靈字眼和聖經經文
又如何能夠吸引未信或初信的群眾呢?

2015年5月1日 星期五

Hymnology 16

繼續討論「現代詩歌所帶出來的信仰觀念始終有偏差」這個議題
(第一部分:歌詞未能深入描述耶穌基督昔日的犧牲 --> Hymnology 7)
(第二部分:詩歌有太多「我」就跌入自我中心的圈套 --> Hymnology 8)
(第三部分:我們與神之間的對比及態度 --> Hymnology 10)
(第四部分:過度強調神的應許反令信仰觀念變得狹隘  --> Hymnology 11)

第五部分:引用經文時所表達的意思跟原意有落差
以下是《親眼看見你》的歌詞,是出自基恩敬拜的:
有你,我生命不一樣,有你,我生命再燃亮,
有你,我不害怕困難,有你,我有滿足的喜樂,
我在深處裏求告你,你在天上聽我禱告,你是我堅固避難所,我讚美你直到永遠。
太陽還存,月亮還在,人要敬畏你直到萬代。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我親眼看見你。

歌詞所引用的聖經經文大部分是來自讚美神的《詩篇》,而且副歌那兩句是直接引用的:
第一句是直接引用《詩72:5》,第二句是直接引用《伯42:5》
《詩72篇》歌頌神的公義,並拯救屬於祂的子民;這與對上一句的歌詞相關
但《伯42:5》那一句「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我親眼看見你。」又如何?

《約伯記42章》描述約伯自知無法辯駁神從旋風中的反問 (第40-41章)
在回應中坦然承認自己的無知 (42:3)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聖經譯本都在之後那一節 (42:6) 加上「因此」(Therefore / Wherefore)
意味著「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我親眼看見你。」這句說話並不在此完結,
反而卻要把前後兩節經文一同觀看,得出「遇見神而厭惡自己、懊悔」的意思

根據聖經記載,這種「遇見神後感到羞愧而認罪」的經歷並非只在約伯身上出現
《以賽亞書6:1-5》中以賽亞先知的經歷也是非常相似
(牧者所說的「經歷到神的聖潔,會更加覺得自己不潔」恐怕就是這種意思)

把經文和歌詞比較一下,就會發現歌詞剛好在《伯42:5》作結
即是只引用看見神的經歷,卻沒有描述或引用之後那帶有羞愧的回應
(又或者是「聖靈自由運行,我們可以有不同回應」?)

----

又聽到另一首叫《藏不住》的詩歌,是出自讚美之泉的,頭四句歌詞如下:
你說,經過我,看見我雖在罪中,卻可存活,
你說,經過我,看見我正動愛情,外衣披上我屬於你
你說,將我放在心上愛如印記,愛如戳記,
你說,愛情如死堅強眾水不能息滅,淹沒藏不住。

後面兩句歌詞是引用《雅歌8:6-7》
因為《雅歌》本來就是新郎和新娘之間對唱的情歌
以此借喻神對我們的愛,所以算是引用恰當;
頭兩句歌詞所引用的是《以西結書16:6,8》,又是否引用恰當呢?

《以西結書16章》從頭到尾都是主耶和華的話語
形容耶路撒冷的雙親都是本應被消滅的外邦人,並且一出世就已經被厭惡 (16:3-5)
全因為靠神的賜予,才有「王后的尊榮」(16:6-14)
但之後所描述的卻是以色列輕看誓言、背棄盟約
(16:15-63當中出現「行邪淫」、「淫亂」的次數極多)
跟前面的經文形成了很誇張的對比

所以歌詞所引用的那兩節經文並不是原文作者想強調的重點
那兩節經文只不過是用作解釋「全靠神的賜予」
跟後來「以色列違約的悖逆」成為對比,從而帶出神的不滿和審判;
實際上,16章以及前後幾章經文都是神的審判
可見詩歌作者引用經文時只著緊那一、兩節經文中的字面意思
卻沒有在意前文後理及原文真正想表達的訊息

----

後記:
「詩歌歌詞引用聖經經文」其實是一個很棘手的議題
因為從古至今的詩歌歌詞都總會有作詞者本人的詮釋
這些見解就好像「三位一體」一樣,聖經是沒有清楚描述的,只能靠默想或意會得出
只是觀乎上面《藏不住》一例,那詮釋幾乎可以說是斷章取義,對此我實在無言以對

或者會有人說:「神有無窮的智慧和能力,人類只有有限的文字和語言」
這一點是正確的,但並不能以此作為藉口而不去嘗試「把最好的歌詞獻給神」

最近開始提醒自己不要被這些問題影響自己投入敬拜、親近神
我覺得如此是浪費了親近神的機會
若果我不能克服這障礙,我會選擇以禱告幫助自己放下這些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