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主多年 (恐怕今年是第十年了),從來都不太熱衷傳福音。
因為在此事上連我都不太了解自己,所以從來不曾跟其他人分享過。
但來到今日,稍為理順一下思緒,希望在此娓娓道來。
最近我愈來愈覺得基督徒的宣教總是顯得煞有介事,
所關心的地方及族群不但很遙遠,並且總是跟自己原來的生活毫不相干。
於是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基督徒遠離自己的成長地,
在一個跟自己生活無關的地方就可以大發熱心,無私地付出很多努力。
但回到自己所居住的城市,重新走入自己的社群時,
卻少有同樣的熱心和付出,甚至顯得缺乏生命力。
那種猶如沒有盼望的精神世界竟然跟未信者相似。
倘若講到生活迫人,恐怕世界上不同角落也是如此。
所以我認為問題不完全在於生活,卻在於佈道觀念:
傳福音由本來的日常生活分割出來,顯得完全無關。
結果所傳的福音也完全不會提及人本來所倚賴的日常生活,
福音就因此完全喪失了社會向度,剩下個人及宗教層面。
難怪有些基督徒的日常生活顯得乏力,好像沒有盼望。
因為他們真是好像聖經描述「承認自己在世上不過是客旅,是寄居的」。
結果不但對社會議題毫不關心,還陷入了盧雲神父所提出的問題:
很多信徒認同「這世界非我家,天堂才是永遠家鄉」的那種末世神學,
其實是把福音簡化作「信徒死後可以移民到天堂」的一張入場券。
另外還有一點是我們都心知肚明,卻又不敢承認的:
我們心裡或者是願意捨去、付代價的,但在行動上卻總是斤斤計較,
又引入各種經濟考量,於是在傳福音的事上都要計較成本及效益。
這種怕蝕本怕輸的態度,就好像僕人從主人手上得到一千兩銀子,
但又不敢拿去投資、做買賣,於是選擇直接埋在地底,結果被主人驅逐。
走筆至此,我就明白為何自己總是不太熱衷傳福音了。
其實我並非反對主動傳福音,我只是不認同其他信徒對福音的理解。
因為福音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狹窄,也不需要我們去吝嗇。
「我們心裡或者是願意捨去、付代價的,但在行動上卻總是斤斤計較,
回覆刪除又引入各種經濟考量,於是在傳福音的事上都要計較成本及效益。」
這大抵也是很多香港人的想法吧?是資本主義底下的思維? 做事講回報。
唔....不過這樣又好像和你說的「在一個跟自己生活無關的地方就可以大發熱心,無私地付出很多努力。」有矛盾
是很多香港人的想法,不過不是資本主義,而是實用主義。這一點不少教內的人都察覺到。
刪除「在一個跟自己生活無關的地方就可以大發熱心,無私地付出很多努力。」其實我可以再加以解釋這觀察:在一個跟自己生活無關的地方,我們可以為所欲為。就算發生意外,我們仍然有「返回原本所生活之地」的最後一著。但是在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卻會有所顧忌,因為發生意外,我們沒有另外一個住處可以容身,結果只能浪跡天涯。
以這角度來看,信徒是因為把盼望完全放在「死後上天堂」這觀念上,所以也只是表面上符合「承認自己在世上不過是客旅,是寄居的」這描述,在日常生活中卻還是留戀自己所生活的地方。
「但是在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卻會有所顧忌,因為發生意外,我們沒有另外一個住處可以容身,結果只能浪跡天涯。」
刪除很有趣,你的說法,令我想起梁文道之前寫的一篇關於愛國主義的文章:
http://www.commentshk.com/2017/08/blog-post_20.html
「不必冒險,不必付出代價,不賠穩賺的愛,這樣的愛還能叫做愛嗎?也許可以。例如近日澳洲一列華人開車上街,抗議印度侵犯中國邊境,有的車子上還貼着「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標語。這些人當中有早已宣誓效忠澳大利亞,放棄中國國籍的移民。」
其實性質很類似,是為了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已經做了應該做的事,有點阿Q精神。
今日看到的文章,很值得參考,我比較認同這種以實踐為主的態度。
http://bkb.mpweekly.com/cu0001/20171201-59933
梁文道那篇文章所講的都很準確。你也說得對,覺得自己已經做了應該做的事,甚至覺得是仁至義盡。
刪除我也很認同另外那篇文章。見證從來都是要靠「揼石仔」,而不是「得把口」。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