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講道筆記20160228

《不被看中的人生》(創4:1-12)
講員:張祥志先生 (香港神學院)

「上帝看不中我,卻看中身邊的人」?

「獻祭」=「送禮」:使人開心、向人賠罪、表達感謝或建立關係

傳統解經:亞伯獻上了「頭生的」,所以該隱也應該獻上「初熟的」
這是否合理?(v.5)「供物」可解作「素祭」;參考《利2章》,
獻上初熟之物只不過各種素祭的其中一種,似乎也不是各種素祭中最好的一種

因此「疑點利益歸於被告」

----

聖經中從沒有解釋「看不中」的原因
「隱祕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神的;惟有明顯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申29:29)

聖經不會滿足我們理性的要求,但卻講現實人生

「為何他成績比我好?」「因為他比你聰明。」
「為何他比我聰明?」 「因為他記性比你好。」
「為何他記性比我好?」「因為他DNA比你好。」
「為何他DNA比我好?」「因為他父母的DNA比你父母的好。」
「為何他父母的DNA比我父母的好?」...... => 沒完沒了

別人比我好,就問為什麼;我比別人好,卻不會問為什麼

(v.7) 該隱不高興,仍未犯罪但要用力控制;神在此讓他選擇如何回應
原文無「行」字 => 可解作「看為好」

----

經文重點不在於問神為什麼
真正重點是:既然「神看不中」已成事實,我們應該如何回應?

(v.8) 該隱沒有選擇制伏罪
(v.9)「看守兄弟的是耶和華,你自己去找他吧!」

該隱不服「神看不中他」,就斷絕了所有關係,包括與神、兄弟、大地的關係
聖經中強調亞伯是他的兄弟,但該隱不服上帝,卻連兄弟都殺了

「神不接納你的奉獻,但接納了你旁邊那人的奉獻,於是你把他殺了,其實好荒謬」

但其實我們總因為這些事質問神:
他事奉果效比我好、家庭比我好、父母比我好、子女比我好、際遇比我好......
為何我會遇上意外、疾病......

----

上帝祝福大地,使該隱能夠獻祭,神後來拒絕祭物
神拒絕祭物其實沒有令該隱有所失;該隱始終有所得

再看《創世紀》:神看中我們的多,還是看不中我們的多?
始終是看中的多 (物質、親情),但我們常因為某些看不中的就埋怨上帝

如何看人生?如何看上帝的「看不中」?
比較一下「神看重的」和「神看不重的」,原來「神看重的」仍然還有好多

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404 Error 後遺症:帶著情緒服侍的挑戰

《404 Not Found Error》本來只限於年初六的夜晚,那餐晚飯令我們心情沉重。

晚飯後不到十二小時,小弟將會面對詩班員,牧師將會在講台上證道。
我們都知道我們所見、所思、所感的,其他人不一定會明白,也不一定會同意。
他們只會想我們「最緊要放得低情緒」,卻閉口不談令我們有情緒的原因。
他們總以為那些事、那些原因是「屬世」的,應該及早放下才得到所謂「福樂」。

我們都知道各自將要帶著情緒服侍,是Mission Impossible。
「聽日仲有事奉啊!牧師,點算啊?你好似都要講道喎?」
「大家加油啦......我原本只打算在情人節求求其其講下『愛』,點諗到而家咁?
......Gary你聽日返黎聽我講道,睇下我表現點。」

當晚小弟難以入睡。

----

星期日晨早醒來,仍然是心情沉重。
如果勉強出席練習,可能會在詩班員面前展露出自己的不滿、怨恨、哀傷、憂愁。
既影響詩班員關係,也阻礙練習進度。
對比起來,詩班缺少司琴的代價反而更小,所以最終決定臨時請假。

回到教會時心情仍然沉重。進入禮堂前就見到牧師。

「今朝請左假。」
「(大聲) 哈!(細聲) 頂唔順啊?」

----

初七人日、農曆新年後第一個週日暨情人節,程序表上第一首詩歌是《耶和華喜樂靈》。

我又想起為何有人認為「教會有Propaganda」,例如聖誕節一定要傳「好訊息」、
新年一定是開開心心,彷彿約定俗成的元素都是必然正確。

但這個新年還能夠開心度過嗎?我做不到。
此刻教會只強調「喜樂」、「蒙福」,若不是逃避現實,就是跟社會現況脫節。

結果小弟坐在一角,一直都黑面,不想跟人打招呼;
《最好的福氣》只唱半首,其他歌全部無唱。
身邊的弟兄姊妹跟平時一樣投入,我卻常常望著窗外的風景。

沒有甚麼比平行時空更諷刺。

----

終於等到牧師那篇「求求其其」的講道,卻在末段把話題轉移到初一晚的事。

小弟軟弱,以請假逃避了情緒上的難關。
對比之下牧師選擇在講台上取難不取易,challenge accepted,小弟感到佩服。

怎料來到最後一段祈禱,牧師卻突然情緒失控。

----

弟兄姊妹期望講台上只見神的威榮,不見人性的軟弱。這一點本來就值得深究。
但小弟也理解網上錄音刪去了牧師最後那段祈禱的原因:
那段祈禱不但跟牧師的形象不相符,祈禱內容本身就很可怕。

只是他所說、所問、所感的,其實我們都曾經歷過。
因此小弟在台下也一樣感受到當中滋味。
見到牧師在這難關中顯得無助,心中非常難過,結果也開始大哭。
想唱《三一頌》和差遣歌,但都唱不下去。
弟兄姊妹趕著離去時,小弟仍坐原位。不再哭,但情緒仍未平復。

----

捨得離開座位時情緒已得到釋放,也終於得回一點微笑。
又見到牧師時,幾乎是忍著眼淚問他:「又話求其既?」
之後的握手、相擁,就好像戰爭終於完結,士兵能夠跟生還的親友重聚一樣。

當日每逢弟兄姊妹向牧師回應聽道感受,
牧師一見到我都必定向他們揶揄:「最衰都係Gary!!!」

----

404 Error 的後遺症非常深遠。事隔一星期,仍覺得這種經歷非我們所能夠承受。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從「宗教右派」談「香港的政教勾結」

不久前一位弟兄向我提出「宗教右派」的概念,認為我可以去留意一下。
結果我留意到這篇文章超過一萬字的文章: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6663

羅永生教授這篇文章乃以社會政治倫理角度分析,本身並沒有任何基督教信仰元素。
但基督徒閱畢全文後卻能夠對香港基督教會的生態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

先概括一下羅教授的見解:
1.「宗教右派」希望以宗教力量重新駕馭國家,領導社會,管控文化。
出於文化和政治上的需要,把豐富的信仰內容壓縮成一種「保守主義意識形態」。

2. 墮胎、安樂死、同性戀、婚前性行為、濫葯等議題成為公權力介入私人生活的切入點。

3. 「宗教右派」在1997年成立專注性道德問題的明光社,
後來又在1998年成立大衛城文化中心,並引入「貞潔運動」。
此後不斷成立其他針對青少年的非堂會基督徒組織,
重點不外乎「性道德」或「家庭價值」。
這些組織旨在針對中產信徒維持家長權威的願望,
把基督教信仰重新包裝為一種靈性市場上的商品。

4.「宗教右派」不關心理念分析、邏輯是否一致,而在於可以指導行動。
他們以宗教熱情動員信眾投入政治,並傾向以民粹主義和煽情反智的方式謀取支持,
卻不會烙守理性辯論、透過協商尋求共識。

5. 羅教授後來認為香港的「宗教右派」受靈恩派神學家魏格納 (Peter Wagner) 影響。
這套教導改變基督教教會過去一直以來只關注教會內的靈性工作,
轉而變成主動介入社會,使社會不同角落愈來愈「基督教化」。
他們又主張「聖靈復興」的關鍵不在於使屬靈的人去事奉教會,
而是影響社會上的七個界別 (即家庭、教育、政府、經濟、藝術與媒體、宗教),
要讓他們在這些界別登上高位、掌握權力,如此神國才會實現。
受這些教導的人不會只留在教會當牧師、傳道,卻會進佔那些界別的高位,
期望「透過影響社會而事奉上帝」。
對他們而言「事業成功」和「靈性要求」不但毫不矛盾,
而且這些「成功」往往就直接被視為「聖靈作工」,能夠見證「得救」。

6. 香港的「宗教右派」自以為是「推動中國文明向前推進的力量」。
但這力量所帶來的不是民主、公義、人權等理念,反而是中共政權常常強調的「和諧」。

----

雖然羅教授早已完成文章多年,但小弟發現按著「宗教右派」的論調,
竟然能夠把近年來基督教界所發生的大事都串連起來:

A. 反同性婚姻立法、113教團、518遊行、強調「家庭價值」、夫妻節
使香港教會被外界批評「選擇性社關」:只關注道德議題,卻無視社會當前矛盾

B. 政府高官中基督教背景人士甚多:林鄭月娥、曾俊華、張建宗、蘇錦樑、譚志源
、曾蔭權、邱騰華、容永祺、陳茂波、葉劉淑儀、黃成智、梁美芬、李慧瓊......
每逢他們公開談及信仰,都充分反映出「透過影響社會而事奉上帝」的精神。
(例如林瑞麟表示離職後會去讀神學、譚志源表示官員之間總會一齊祈禱)
但他們卻常常被批評「雙重標準、龍門任搬」:以數之不盡的理由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好些言論甚至毫無邏輯、互相排斥、完全違反以前的決定

C. 本身與上流社會頗有接觸的牧者仍然沿用「家長式權威」、從上而下的牧養模式
當中有好些領袖在兩性關係、家庭倫理、個人靈性等領域中頗有高見
但在社會議題上卻偏向噤若寒蟬或是相當偏頗
(例如吳宗文牧師發表「順服掌權者」言論,先後被不同的神學院老師反駁)

D. 面對社會各種問題和矛盾仍然只懂得強調「平安」、「大愛」、「祝福」、
「靠著福音就可以改變香港的處境」,結果反而令基督教形象更負面
(例如《成報》頭版刊登「神呀!請打救香港」、舉辦「主愛臨香江」等大型福音聚會)

E.「幸福音」、「中產教」等負面標籤,反映出基督教信仰教導已被扭曲

----

最後,小弟提出自己的見解:

在現時的美國,「宗教右派」正與共和黨同一陣線。共和黨所提出的「反對同性戀」、
「反對墮胎合法化」等等的保守道德議題,正是基督教勢力長期支持共和黨的原因。
相比之下香港的基督徒人數比例不如美國,因此同樣的政治操作並沒有在香港出現。
倘若香港信徒人數比例大幅上升,香港教會將會形成一股政治勢力。
教會領袖會高調地動員信眾投入政治,令「反同」議案更容易通過,
也會左右選舉結果,務求帶著基督教背景的政治人物能夠躋身權力機關內。

綜合以上分析,小弟恕不能同意「教會應該避談政治」這論點。
表達這種論點的弟兄姊妹絕對是一廂情願,沒有意識到這種政教勾結本身已存在多年。
小弟甚至認為有好些牧者或領袖也沒有留意到這種關係,或者因為利益關係而選擇妥協,
結果每當「宗教右派」公開提出「反同」、「和諧社會」,教會也是偏向盲目附和。

另一方面,小弟卻慶幸愈來愈多牧者領袖和神學老師留意到香港教會當前的處境。
雖然他們旨在解決「如何正確理解聖經教導、教會如何重新走入社會」,
卻無意中與「宗教右派」形成對立,各自理念也相去甚遠。

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

年初一晚的事件對信仰群體的警號

當基督教常常講社關,總是離不開關心弱勢社群,實質行動包括關顧、探訪、派飯等等。
多年以來總有弟兄姊妹認為這些行動是治標不治本,
背後的問題根源或矛盾,例如貧富懸殊、地產霸權、官商勾結從來沒有真正解決。
但這些意見始終不被信仰群體重視,更多的信徒卻是不聞不問,或缺乏足夠能力理解。

結果當這些利益衝突或矛盾演變成更嚴重的事態 (例如反對高鐵、網路廿三條、拉布等),
信仰群體都是感到意外,彷彿不曾預料這種事情會發生一樣;
當事態再演變成更激烈的抗爭時 (雨傘、警民衝突),
信仰群體和教會更見得徬徨、不知所措,僅有的回應也顯得無力、反應遲緩。
當弟兄姊妹口中說出「點解香港搞成咁」、「點解要咁暴力」時,
其實都反映出他們本身對事態缺乏足夠認知。

教會常常教導弟兄姊妹「要作鹽作光、作和平使者」。
我們幻想自己成為社會中一道清泉、一盞明燈,幻想著我們能夠引導社會變得更好。
但每當出現社會矛盾和紛爭時,反而是作為信徒的我們容易被社會影響、被輿論引導。
我們能夠影響的也不過是身邊的人而已,有時甚至影響不了他們。

年初一晚的事件對作為信徒的我們再一次發出警號:
信仰群體遲遲沒有走入社會當中,真正了解社會的局勢時,其實只會愈來愈被邊緣化。
(「被邊緣化」可以解讀成「被標籤」、「被棄絕」,各位悉隨尊便。)
被邊緣化的結果是:當信仰群體愈強調「要影響社會」,實際影響力卻愈來愈小。

對小弟此等敏感社會局勢的信徒而言,「如何在這環境中自處」本身已是一大難題。
不過相比之下,本身不太了解社會時事的弟兄姊妹胡亂對事件作出批評或回應,
單憑己意說出「暴力本身就不正確」、「抗爭是為了製造混亂」等言論,
卻是當下更麻煩、更急需處理的問題。

最後以一個類比作結:
當「警察也不過是普通人」的論點能夠被「一個警察的言行反映出整個警隊」反駁,
同樣「信徒也不過是普通人」也能被「一個信徒的言行反映出整個信徒群體」反駁。
警隊的公信力尚且下降,那麼教會的整體形象會是如何?

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404 Not Found Error)

上星期六沒有開組,直接出去食飯。
當晚的分享多不勝數,但我深知道自己不需要為此長篇大論,因為必會有人代勞:

《後生仔被警察打既時候,學者呀老師呀社工呀教會牧者呀個D 人去曬邊?》

《為什麼教會只關心林淳軒?》

當晚討論過的事不止於此,在飯桌上都是笑著說出來,但事件本質上是使人嘆息的。

小弟在此只列一例:
「我 (Gary) 不會主動離開教會,反而會堅持自己繼續留低。
除非有人趕我走,但到時我會在面書上鬧這個人。
如果教會不能容納的話,其實好 Fail。」

2016年2月12日 星期五

未曾了斷的恩怨情仇 (四.最終回):Bring Balance to the Force

討論接近尾聲,話題基本上都不是由我決定。

「Gary,回想當初教會被建立時,是同時有出版社和神學院,為何現在都不見了?」
「你期望我能夠回答這問題?我怎會知道答案!
不過按我見解,當創辦人和他的追隨者都離去後,總會有一些傳統會失傳。」
「我在想:能否重新建立這些傳統?」
「如何才能夠做到?我自己都不認識的,又如何重新建立?」

----(以下改用口語)----

「Gary,我開始懷疑:身邊D人覺得我們對信仰太認真。」
「唔止係懷疑,我都幾肯定D人係咁諗。你尚且留意下:
無論大過我地既、定係細過我地既,有邊個好似我地咁?」
「都唔係架,我識得有D都幾認真下架,但都係少 Lor!
(顯得不甘心) 我好擔心,再咁搞法我地會Lost左好多野。
教會咁多好既野,我唔想我地呢一代敗哂佢 Lor!」
「點能夠期望身邊既人好似我地咁樣諗?
我地而家係少數族裔喎,聚到幾個志同道合既人就要去做野!
無辦法,講到呢D野,唔能夠一味等架啦,
既然佢地行佢地o個套,咁我地咪行我地o個套,大家各有各做 Lor。
所以我先至話:要 Bring Balance to the Force!」
「Bal 唔到!引用會計師講法,Bal 唔到!」
「(語重心長) 你要對神有信心呀。」
「講呢D!」
「呢句說話係咁用架播!」

----(未曾了斷的恩怨情仇.全系列完)----

2016年2月11日 星期四

Hymnology 26

對於應否指出歌詞有斷章取義之嫌,小弟常常感到猶豫
因為那些詩歌確實觸動人心,小弟始終不能抹殺詩歌被神大大使用的可能性
但如果詩歌歌詞能夠引致對信仰或經文的誤解,小弟似乎不能隨便擱置

----

最近再有機會接觸《親眼看見你》這首詩歌,小弟早在《Hymnology 16》中作出評論:
把經文和歌詞比較一下,就會發現歌詞剛好在《伯42:5》作結
即是只引用看見神的經歷,卻沒有描述或引用之後那帶有羞愧的回應

事隔大半年,小弟卻有另一問題:「親眼看見」到底是甚麼意思?
為此,需要重新查考《約伯記》,並進入更深層次的反思。

(注意:以下內容假設了各位對《約伯記》有基本認識)

約伯的經歷確實非比尋常:極其痛苦、極其難過、心中非常哀傷
根據《約伯記》頭兩章的描述,神對此事彷彿是沉默、刻意隱藏自己
約伯後來也有這種感覺,也為此質問神
神終於出現,為約伯帶來安慰,也幫助他重新建立新生活

難怪弟兄姊妹會說《約伯記》猶如童話故事
——童話故事式的超現實、峰迴路轉、大團圓結局
以此等籠統的想法理解神最終的出現,難免會有「約伯終於等到神啦!」的感想

按著同一種想法又能否把「親眼看見」視為「我終於見到神」?
「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能否解作「聞名不如見面」?
以歌詞引用經文的方式,似乎可以如此理解;但約伯當時的意思是否也如此?

正如小弟已經在《Hymnology 16》暗示:
約伯所說的「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不是重點,
那句說話只是為了表達「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這意思

這句說話的出現時間其實十分關鍵:
他說這句話的時候,神還沒有使他回復至原來的生活,甚至還沒有醫治他身上的瘡
這句話出現之前,神所做的其實只有「出現」和「回答」

這其實牽涉到《約伯記》一個極難答的解經問題:
神如何回答約伯「為何有苦難、為何我要承受苦難」的提問?
經文中神並沒有直接回答約伯,但當神描述祂的超然性後,約伯就開始顯得謙卑、慚愧

神僅僅「出現」和「回答」就已經使約伯有這種反應
可見約伯所說的「親眼看見你」絕非「終於見到你」的意思
按小弟見解:詮釋作「重新認識神」或「重新經歷神」比較恰當

(舊約中以色列人見到神會招致殺身之禍,這情況一直到基督降生後才終結
這也是另一個不能按字面意思詮釋「親眼看見」的原因)

----

未信者、初信者以至大部份信徒都會認為敬拜詩歌的歌詞是理所當然地符合聖經教導
他們 (也就是我們) 是不會刻意觀察詩歌歌詞本身的意思是否跟聖經經文有出入
因此詩歌歌詞絕對能夠令信徒產生一些根深柢固的觀念
這些觀念並不是重新查考相關經文後就能夠立即糾正過來
這正是小弟說「如果詩歌歌詞引致對信仰或經文的誤解,小弟不能隨便擱置」的原因

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

如此禱告,我怎能說阿門?

聽到弟兄姊妹所祈求的事,我總會感到納悶。

1.「求主醫治、求主祝福、求主看顧」
對舊約有多少認識的,都知道神可以隨時隱藏自己、可以隨時沉默;
知道並說出神是「醫治的神」、「看顧全地的主」是一回事
但期望「神聽完禱告後就一定醫治、看顧」卻是另一回事
君不見幾多人因為神沒有聽此等禱告而對神失望,甚至離開信仰?

2.「神必使這間教會復興」
敢問一下:耶路撒冷的聖殿被人拆了多少次?
文革時期的教會呢?最近又有幾多教會被ISIS和共產黨破壞?
難道他們沒有求「神的同在」?

3.「為此感恩」
感恩上車買到樓?感恩炒基金賺錢?
對著這些「幸福的煩惱」,我們不但嫉妒
更對你這種「把自己的感恩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感到不滿

4.「求有喜樂、平安」
不是不能求,但你所講的「喜樂、平安」到底是甚麼?
生活常常如意、沒有甚麼煩惱就叫「喜樂」?生活安逸順利、無風無浪就叫「平安」?
所求的會否只是「你心目中的喜樂、平安」?這是《聖經》的教導嗎?

5.「紛爭遠離這地方」
任何弟兄姊妹都不會想有紛爭出現,除了一位,名叫耶穌。
當我們求「紛爭遠離這地方」時,為的是祝福別人,還是說只想讓自己好過一點?

6.「為元首祈禱、為政權祈禱,賜予他們智慧」
這幾乎是各教會的一致口吻,問題何在?
如果政權迫害基督徒、喪失人性、蔑視生命
你只會以祈禱作唯一反應嗎?你還會祈求他們「更有智慧」嗎?

7.「求主使我們能作好見證」
如何理解「好見證」?只求正面的人際關係、近乎潔癖的言行舉止?
反而不覺得對事情 (例如聖經教導) 一知半解,「人講你就信」的印象非常影響見證嗎?

如此禱告,我怎能說阿門?

----

當我提高警覺,開始把懷疑、反思的精神帶入教會群體後
我並沒有質疑我的信仰,卻使我質疑身邊的群體
——質疑他們既有的觀念是否合理,甚至也質疑他們的教導是否合理

2016年2月9日 星期二

未曾了斷的恩怨情仇 (三):成為信徒領袖的條件

日落後兩個小時,原本是不著邊際的對話,討論範圍正不斷收窄、內容漸趨集中。

開始討論到「信徒領袖的條件」這話題,對此小弟也感到棘手。

「其實我一直都認為:信徒領袖的角色不是任何人都能作,是需要講條件的。」
「甚麼條件?」
「例如想做執事,不是在教會若干年日就可以擔任吧?條件是否應該提高?
例如讀過神學、或有相當強的異象 / 方向 / 視野?總不能想擔任就能擔任吧?」
「牧者在此應該會有評核吧?你所說的條件未免太難達到吧?」

(之後,話題又由執事轉至組長、導師......)

「如果我說牧區內的屬靈二代正失去對群體的影響力,Gary你同意嗎?」
「(思考片刻) 同意,但你可否解釋得更詳細?」
「其實不難察覺到,牧區多年來這種影響力正逐漸減少,到現在已近乎沒有影響力。
屬靈二代倘若自小從教會長大,在同輩中應該能夠作出領導吧?」

(這一點小弟當時表示同意,不過事後回想起來
其實應該按個人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畢竟只有神能夠叫人成長。)

「(又思考片刻) 同意;但按我的見解,問題的成因不在牧區以內。
——這問題的責任不在你身上,你只不過是這問題的受害者。」
「我只不過是提出問題,想不到你立即能夠歸因......」

「以前我所認識的導師雖然未能完全融入我們的世界
他們未必會明白和接受我們所講的「潮語」
但他們至少能夠展現出跟我們當時不一樣的言行——生命影響生命的見證;
到了現在,導師雖然算是能夠融入組員的世界,卻似是失去了對他們的影響力
甚至可以說是反被他們影響,沒有抗拒潮流的能力,也沒有自覺。」

(以上內容經過修飾;聰明的你們一定能夠知道當中意思。)

心中太多聲音,只能長話短說。

嚴寒下驅趕露宿者、大時大節驅趕無牌小販,可見政府毫無人性。
當大事小事都一意孤行,反彈自然強烈。
如此亂局,政府反而更有理由強硬鎮壓。

李波事件已經使不少人聯想到二戰時的納粹。
「獅子山下」已經過時,「渴望香港重回正軌」也是奢望。
對不講道理的,就算堅持「和理非」也不會有出路。

在這時勢生活是艱難的,因為要時刻保持警覺。
以往覺得不以為然的、理所當然的,現在會開始懷疑、反思、甚至抗拒。
當外間的聲音只能說出事情的局部時,
我們更有責任去問「為什麼」,重新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不問世事當然能夠使自己心境平穩、「開心指數」高。
但期望置身事外,卻是妄想。

2016年2月8日 星期一

重新立約的「屬靈二代」

神向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顯現:
(創26:24)「當夜耶和華向他顯現,說:我是你父親亞伯拉罕的神,不要懼怕!
因為我與你同在,要賜福給你,並要為我僕人亞伯拉罕的緣故,使你的後裔繁多。」

神向以撒的兒子雅各顯現:
(創28:13)「耶和華站在梯子以上 (或作站在他旁邊),說:
我是耶和華─你祖亞伯拉罕的神,也是以撒的神;
我要將你現在所躺臥之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

神向摩西顯現:
(出3:6上) (神)又說:「我是你父親的神,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

這句「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在聖經多次出現
耶穌以此說明「神是活人的神,不是死人的神」
靈修書通常會以此證明「神是由始至終都看顧以色列人,因此也必由始至終看顧我們」
但如果我們代入「屬靈二代」的身份 (例如以撒、雅各) 又會如何?

兒子的經歷、所面對的困境不一定跟父親相似;兒子經歷神的方式也不會跟父親一樣
或許這解釋了為何神要不斷重新立約——「個人化的信仰經歷、個人化的與神立約」

這種論點放諸以後的聖經記載皆準:
父子關係——雅各和十二兒子 (特別是約瑟)、大衛和所羅門
甚至乎師徒關係——摩西和約書亞、以利亞和以利沙、巴拿巴和保羅

這或許提醒了我們:

1. 後輩不能盲目向神尋求照板煮碗、一式一樣的信仰經歷
(不過我們總會問「為何神沒有在這刻做甚麼神蹟,猶如以色列人的經驗一樣?」)

2. 前輩也不能胡亂把自己的信仰經歷強加於後輩身上
(諷刺的是仍然有不少人在「超自然恩賜」一事上仍然有此等想法)

2016年2月7日 星期日

未曾了斷的恩怨情仇 (二):世代鬥爭的覺悟

「......話唔定過左幾十年之後會有另一個Gary出現
每件事都有好多意見,咁到時你點算先?」

「我其實有諗過呢個處境:幾十年後我地都會老左好多
但面對後生仔既時候,我地仍要記得自己以前都係咁
——識得代入番佢地既角度,明白佢地當時的需要、所面對既野會有幾唔同
所以我先話:如果可以,我想盡量避免有任何高位
因為咁樣會令我忘記好多野,也會被時代淘汰

但問題係:我有咁既諗法姐,年紀大過我既係咪都係咁諗先?」

未曾了斷的恩怨情仇 (一):離地的教會永不荒涼

忽然又再提起那《天使心的名單》(哇,簡直都是極品!)
從當中的人物其實可以歸納出幾個共同點:
都是頗有地位的人、都屬於有錢人的大教會、都是甘於基督教建制之內

從這些人身上不難留意到一個上流階級的社會網絡
無論所關心的事、所教導的,都是針對他們所關心的既定群體

就算被人批評「離地」又如何?這些教會總不會荒涼
因為我們從小都被灌輸要力爭上游、「要爭上位」
政治正確的說法是:這些教會大開方便之門,提供「向上流動」的機會
難聽的說法是:人的本性容易使人利用此機會結識權貴、「拉關係」

因此這些教會的教導就算缺乏營養,卻仍然可以人山人海
教會領袖也就大玩數字遊戲,又說「神大大祝福我們」云云

最後小弟問:以上種種合乎聖經教導嗎?合乎基督的教導嗎?

2016年2月6日 星期六

講道筆記20160206

《如鷹展翅上騰》(賽40:27-31)
講員:魏金泉牧師

弟兄姊妹需要檢視生命是否進入「停滯期」:
延遲作出決定、容許別人影響自己生命、無學習興趣
、缺乏作出行動的動力、生活顛倒等等 (總共十二點但不夠時間紀錄下來)
若進入「停滯期」,就需要如鷹展翅上騰的重新得力

(一) 如鷹展翅上騰的需要出現
以色列人被擄,失去了自己的國家,生活沒有保障,沒有盼望
整個民族沒有方向目標,陷入迷失當中,覺得神不理會他們
=> 少年人疲乏困倦,強壯的人也會跌倒
生理上、心理上、情緒上受壓抑冤屈,並沒有簡單的出路、答案

(二) 如鷹展翅上騰的力量來源
(v27)「為何說」神不理會?
(v28)「豈不曾」=> 本來就知道神的能力
對神的懷疑引致我們不相信神是力量來源

只看見一時一刻的方法手段 (例如「科學救國」)?
有否留意神的終極目標?神如何讓我們走入歷史?

神可以超然於所有方法、邏輯、分析之上,不是我們一時可以理解,所以要相信神

(三) 如鷹展翅上騰的得力要訣
「等候」吩咐、差派、神的臨到,「停止」自己衝動的行為
「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神,因為我的盼望是從祂而來。」(詩62:5)

借用十個童女的比喻 (太25:1-13) 解釋「等候的屬靈守則」:
1. (v.3-4) 要有預備,所以要裝備自己,「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2. (v.5-7) 警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
3. (v.8-9) 不能過份倚賴別人 (靈命上的獨立)

懂得「等候」,才懂得「飛翔」

----

感想:
最近覺得大小先知書在此時此刻非常有時代感,這想法再一次得到確認
回想起魏牧師所講的「不在一時一刻」、「視野」、「不能過份倚賴別人」
原來他的教導對小弟有非常明顯的影響 (雖然從沒有跟他交談過)
這難免使我好奇教會在他的帶領下可以如何發展

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天使心》的名單

多年來都見到教會雜誌架上有一本叫《天使心》的月刊,但從沒有興趣翻閱
不知哪來的鬼主意,留意一下幕後的同工團隊,我開始明白為何這本雜誌不能吸引我

婉轉、不得罪人的講法:百貨應百客。小弟不是這些人的客,更感榮幸。

2016年2月4日 星期四

驀然回想(五十一)


這裡是我曾經的住處。
說是曾經,因為我在入讀幼稚園後就搬出了。

問問父親,眼前這地方幾十年以來都是公園。
每次回來,都覺得格外寧靜、舒暢。

變了環境格局,人也變了,某些感覺卻仍然留住。

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以勒基金》與《士師記》的教訓

《以勒基金》1月29日的禱文已經上了蘋果新聞。

以為只有「為不育的夫婦禱告」和「求主掌管全球貨幣政策」有問題?
細心查看每一篇禱文,所祈求的其實都是「自己的心意」而不是「神的心意」。

所以從各禱文中可以看見那位弟兄姊妹心中期望:見到苦難就求神快快處理
、使政府有智慧有效施政、火速解決所有民生政治問題使社會回復秩序、
使香港盡可能遠離紛爭混亂天災人禍——也使自己盡可能遠離紛爭混亂天災人禍、
所有對自己不利的事(例如人民幣貶值)立即停止。

禱告背後的視野非常狹隘、也很自私。

----

聖經記載以色列人至少犯了一次類似的錯誤:
《士師記20章》以色列人聚集起來攻打便雅憫支派的記載

(v20:18)「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與便雅憫人爭戰呢?耶和華說:猶大當先上去。」

沒有求問「與便雅憫人爭戰」一事是否合乎神的心意,卻問「誰當首先上去」
大前提 (一定要攻打便雅憫人) 已經錯,之後的祈禱和行動都會出問題
但以色列人沒有自我反省,以為有求問神、神又有回覆,就一直按自己的心意行事
同時又把「祈禱」和「祈福」混淆:以為向神「祈福」就能夠使自己「得福」
要求神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如此禱告其實是操縱神

(所屬教會主任牧師兩年前的講道錄音:http://101.78.212.50/preachaudio/20140803.mp3
這錄音檔案應該不會存留至翌年,建議弟兄姊妹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