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弟兄向我提出「宗教右派」的概念,認為我可以去留意一下。
結果我留意到這篇文章超過一萬字的文章: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6663
羅永生教授這篇文章乃以社會政治倫理角度分析,本身並沒有任何基督教信仰元素。
但基督徒閱畢全文後卻能夠對香港基督教會的生態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
先概括一下羅教授的見解:
1.「宗教右派」希望以宗教力量重新駕馭國家,領導社會,管控文化。
出於文化和政治上的需要,把豐富的信仰內容壓縮成一種「保守主義意識形態」。
2. 墮胎、安樂死、同性戀、婚前性行為、濫葯等議題成為公權力介入私人生活的切入點。
3. 「宗教右派」在1997年成立專注性道德問題的明光社,
後來又在1998年成立大衛城文化中心,並引入「貞潔運動」。
此後不斷成立其他針對青少年的非堂會基督徒組織,
重點不外乎「性道德」或「家庭價值」。
這些組織旨在針對中產信徒維持家長權威的願望,
把基督教信仰重新包裝為一種靈性市場上的商品。
4.「宗教右派」不關心理念分析、邏輯是否一致,而在於可以指導行動。
他們以宗教熱情動員信眾投入政治,並傾向以民粹主義和煽情反智的方式謀取支持,
卻不會烙守理性辯論、透過協商尋求共識。
5. 羅教授後來認為香港的「宗教右派」受靈恩派神學家魏格納 (Peter Wagner) 影響。
這套教導改變基督教教會過去一直以來只關注教會內的靈性工作,
轉而變成主動介入社會,使社會不同角落愈來愈「基督教化」。
他們又主張「聖靈復興」的關鍵不在於使屬靈的人去事奉教會,
而是影響社會上的七個界別 (即家庭、教育、政府、經濟、藝術與媒體、宗教),
要讓他們在這些界別登上高位、掌握權力,如此神國才會實現。
受這些教導的人不會只留在教會當牧師、傳道,卻會進佔那些界別的高位,
期望「透過影響社會而事奉上帝」。
對他們而言「事業成功」和「靈性要求」不但毫不矛盾,
而且這些「成功」往往就直接被視為「聖靈作工」,能夠見證「得救」。
6. 香港的「宗教右派」自以為是「推動中國文明向前推進的力量」。
但這力量所帶來的不是民主、公義、人權等理念,反而是中共政權常常強調的「和諧」。
----
雖然羅教授早已完成文章多年,但小弟發現按著「宗教右派」的論調,
竟然能夠把近年來基督教界所發生的大事都串連起來:
A. 反同性婚姻立法、113教團、518遊行、強調「家庭價值」、夫妻節
使香港教會被外界批評「選擇性社關」:只關注道德議題,卻無視社會當前矛盾
B. 政府高官中基督教背景人士甚多:林鄭月娥、曾俊華、張建宗、蘇錦樑、譚志源
、曾蔭權、邱騰華、容永祺、陳茂波、葉劉淑儀、黃成智、梁美芬、李慧瓊......
每逢他們公開談及信仰,都充分反映出「透過影響社會而事奉上帝」的精神。
(例如林瑞麟表示離職後會去讀神學、譚志源表示官員之間總會一齊祈禱)
但他們卻常常被批評「雙重標準、龍門任搬」:以數之不盡的理由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好些言論甚至毫無邏輯、互相排斥、完全違反以前的決定
C. 本身與上流社會頗有接觸的牧者仍然沿用「家長式權威」、從上而下的牧養模式
當中有好些領袖在兩性關係、家庭倫理、個人靈性等領域中頗有高見
但在社會議題上卻偏向噤若寒蟬或是相當偏頗
(例如吳宗文牧師發表「順服掌權者」言論,先後被不同的神學院老師反駁)
D. 面對社會各種問題和矛盾仍然只懂得強調「平安」、「大愛」、「祝福」、
「靠著福音就可以改變香港的處境」,結果反而令基督教形象更負面
(例如《成報》頭版刊登「神呀!請打救香港」、舉辦「主愛臨香江」等大型福音聚會)
E.「幸福音」、「中產教」等負面標籤,反映出基督教信仰教導已被扭曲
----
最後,小弟提出自己的見解:
在現時的美國,「宗教右派」正與共和黨同一陣線。共和黨所提出的「反對同性戀」、
「反對墮胎合法化」等等的保守道德議題,正是基督教勢力長期支持共和黨的原因。
相比之下香港的基督徒人數比例不如美國,因此同樣的政治操作並沒有在香港出現。
倘若香港信徒人數比例大幅上升,香港教會將會形成一股政治勢力。
教會領袖會高調地動員信眾投入政治,令「反同」議案更容易通過,
也會左右選舉結果,務求帶著基督教背景的政治人物能夠躋身權力機關內。
綜合以上分析,小弟恕不能同意「教會應該避談政治」這論點。
表達這種論點的弟兄姊妹絕對是一廂情願,沒有意識到這種政教勾結本身已存在多年。
小弟甚至認為有好些牧者或領袖也沒有留意到這種關係,或者因為利益關係而選擇妥協,
結果每當「宗教右派」公開提出「反同」、「和諧社會」,教會也是偏向盲目附和。
另一方面,小弟卻慶幸愈來愈多牧者領袖和神學老師留意到香港教會當前的處境。
雖然他們旨在解決「如何正確理解聖經教導、教會如何重新走入社會」,
卻無意中與「宗教右派」形成對立,各自理念也相去甚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