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講座筆記 - 20141129

基督徒與潮流文化講座 (二) 中產文化
《對香港中產意識形態及教會中產化的反省》
講員:趙崇明博士 (香港神學院)

「曾經著作一本書叫《港式中產》,當中有批判中產
後來有人回應:為何批判、批評中產?中產是不好的嗎?
因此在開始講解之先,需要先澄清概念......」

「中產」——其中一個社會階層,每一個國家都有;如何定義?
- 有人話中產是「夾心階層」,既沒有李嘉誠如此富有,但又不需要政府及社會救濟
- 以入息定義
- 以職員或工作性質定義;較高學歷通常都容易成為管理層、專業人士
(- 文化資本:知識份子、社區工作者、文化人等對社會有貢獻者)

「中產文化 / 價值觀」——不一定凡是「中產文化 / 價值觀」的都要反對
生活方式與所有人都有關,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選擇
「弟兄組雖然查經係差少少,但聚會時一齊飲酒食芝士、風花雪月、打高爾夫有問題嗎?」
中產也有美德:克勤克儉、願意維護秩序、追求效率

「獨斷的中產意識形態」——「有口話人,也要先話自己」
要反對、批判的只是「強勢、霸道而帶有某些問題」的中產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 Ideology ——意識底層的捆綁

----
《以弗所書6:12》惡魔是「執政及掌權的『權勢』」
論「佔中」?有同意也有不同意的地方 (詳見Q & A部分)
----

有關「中環價值」的定義請參考龍應台女士的《香港,你往哪裡去?》
獨大的「中環價值」——「教會已被中環價值佔領?」

問題在於「壟斷、唯一的標準」——問題未必在於「中環價值」或資本主義本身
「中環價值」的「權勢」主宰了香港人的生活文化
香港人把「中環價值」當作唯一的價值去堅持
——賺錢不是問題,但要反省賺到「盡」的心態

過度追求經濟而犧牲利益,並且影響了各方面 / 每個角落
——「教育商品化」、「醫療商品化」、「社會福利商品化」
——「人際關係商品化?」「教會生活商品化?」

資本主義的類宗教性——資本主義彷彿變成一個宗教讓人去膜拜
很多人都認為資本主義當中有很多神聖的元素:
「無形之手」、「不干擾政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神學家 Richard Foster認為人所面對的三大試探:性、錢、權勢
《提摩太前書6:10》:金錢是萬惡之根
「萬惡之根是金錢,不是貪心?」
「錢帶有魔力,不是中性的」

《馬太福音6:24》:不能事奉神,又事奉瑪門;「事奉」在此與「敬拜」同義
把瑪門人格化,變成一種敵擋基督的靈媒
=> 我們是否也陷入「拜物教」、「拜瑪門」的景況?

《馬太福音4:8》耶穌在曠野所受的第三個試探是「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
「萬國」是政治,「榮華」是經濟 => 這是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試探

當整個社會甚至國家都講錢,就會令每一個人都受薰陶
金錢背後可能有其他東西 (例如事業前途),本身也可代表成就感

----

高舉個人主義——信仰私有化
強調「個人得救」不是錯,但福音卻因此變得不整全
主禱文: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再求「我們」——尚且不是「我自己」!
=> 太重視自己的成就得失?

《馬太福音4:17》天國近了 => 呼召門徒
「上帝作王」=> 神有絕對主權,包括政治層面上
廣義上是整個世界、整個宇宙的王;狹義上是每一個人的王

(v.4:20, 22) 因為呼召而捨了網、船,又別了父親
=> 門徒有「捨、別」的標記;「網、船」代表事業前途,「父親」代表家庭
但這些都是每一個人最重視的!
=> 不是不用賺錢、不是可以拋棄家庭,但需要自問「自己最上心的是甚麼?」
=> 教會祈禱會、團契聚會所分享的都是關乎「我自己」的事?

基督精神很吊詭:先捨才有得
=> 信了主仍是自我中心?

----
澄清:「政教分離」的「政」是「政府」——宗教和政治權力必須分開
但現在的人錯以為那是「政治」,因此 (錯誤地) 產生「只講經濟,不講政治」的文化
----

「公民意識」的「公」是公共 (與自我中心相對)
「中產」在社會中是既得利益者,因此 (容易偏向) 維護、追求秩序

但信仰本身就是一種冒險!「中產恐怕是最難學懂的」
亞伯拉罕離開本地、獻長子是冒險;以色列人進入不能棲身的曠野也是冒險
因此有前人說:「信仰叫我們定不下來」、
「信仰有如旅行——不是日本、泰國、台灣那些香港人常去的地方,
而是洪都拉斯、危地馬拉那些完全陌生的地方」
Joerg Rieger《行旅:客途上的信仰與群體》:尋求不測——尋求不能預測的事

失落了這些,也因此:
不明白何謂「信靠神」(靠自己)
不明白何謂「恩典」
不明白何謂「合一」——原來弟兄姊妹的關係在社會紛亂時顯得不堪一擊

「時間關係,不能分享餘下的部份 (教會中產化的反省) ......」

----

Q & A 時間
Q1. (離題) 可否講講趙博士為何不認同「佔領中環」?
A1. (以下是趙博士個人立場)

戴教授提及七個元素,最重要的不是「追求真普選」而是「公民社會覺醒」
以往的議會都是代議制民主,若沒有成為選民就沒有權利
但他提倡相討式民主,是從下至上的方式 (現時一直都是從上至下)
因此有很多D-day和622電子投票,想「佔中」成為一個討論平台
(也令愈來愈多教會開始討論政治)

以上是認同的,以下是不認同的:

對使用如此脅迫的方式爭取民主有所保留
- 實效成疑
- 信仰方面 (天國的政治國度倫理)
- 雖然是「和平非暴力」,但始終是「手段」,也容易被騎劫
- 就算有普選也難保香港以後不再混亂

「不過抗爭以現時 (11月29日) 發展情況而言,已算不錯」

Q2.「別了父親」——愛與情感等各方面的難關?
A2.「香港人是否太重視自己的工作、前途?其實不太重視家庭?」
「敬拜」、「真愛」都是講求捨己
=> 先懂得放手,回到神當中得到神的愛,再以此愛人;都是容易明白但難以實踐的

Q3.「信仰個人化」——因此不應使用「福音橋、五色珠、三福、四律」等工具傳福音?
A3. 工具都是人所造的 (難免有不足或缺憾)
不是不能用!但使用時就必須注意其不足,不要只傳當中的內容,使福音內容受到限制

「整全福音」——可參考洛桑會議 (洛桑世界宣教大會),當中有提出:
罪:有個人層面的原罪,也有社會結構性的罪
信仰:有個人層面的,也有社會層面的

「但我們只著緊福音能否令我們上天堂!?」
盧雲神父:「死後去邊」其實只是一個關於移民的問題
——盼望只在天堂,卻不在耶穌?(盼望只在死後,不在這刻?)

耶穌升天,差遣聖靈
=> 預備自己的生命
=> 要問自己為誰而活
=>「死」使我們思考如何「生」

----

後感:
跟組長感想一樣,有好些分享已經不是頭一次聽到
事實上小弟在這一年中已經有這方面的感概:Hymnology 8這世代的信仰觀

身邊的人都認為第二講不及第一講精彩,又因為沒有分享最後那部分而感到可惜
但我認為第二講比第一講艱辛,因為內容比較貼身,有更多反省

王牧師在講座完結後的私人分享:「信仰的社會層面不只是關懷社會中的弱勢社群,
也可以是留意社會結構性的問題 (罪),並且盡自己作為基督徒的責任而有所回應;
最近一次洛桑會議甚至把「環境保護」列入福音的社會層面當中,可想而知福音是何等豐富

在社會當中擔當基督徒的特別身份:
社會制度有問題,我們有責任公開講出來;
但見到身邊的人使用暴力,我們有責任制止他們——這確實是個不討好的角色」

至此,我回想起今年五月的「愛爸媽愛我家」遊行之後
那三位支持遊行的宗派領袖被質問「為何聯署支持518遊行卻不聯署支持六四和七一遊行?」
也因此令基督教界被批評是「選擇性發聲」;
社會對「基督徒」是有這樣的期望,我們不在意
基督教界有這些討論 (洛桑會議是全球性的),我們也未曾了解
這又是否算是自我中心的另一種表現?

----

小弟在此拋磚引玉,引發大家思考:
「身邊的人總覺得教會中的分享或別人的見證分享的方式跟傳銷手法相似,
都是只強調接受福音的好處,使所傳的都容易變成『幸福音』,我們應該如何回應?」

這問題其實跟上面Q3的性質相近,理論上答案也可以跟A3相近:
「傳福音技巧都是人所設立的 (難免有不足或缺憾)
不是不能用!但必須注意其不足,不要使福音內容受到限制」

但是以更深入的角度去思考,必定會發現更多問題:
- 以「傳銷手法」傳福音豈不是「福音商品化」嗎?
- 傳銷手法助長趨吉避凶、追求利益的心態嗎?會使人以為信耶穌不用改變自己心態?

(同理,以名人佈道的方式似乎也值得大家反思......)

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余牧師在今日下午的婚禮以5條A作訓勉

1. Aware 察覺、承諾
順服不是權力遊戲,不是賺得多錢就有話事權
為對方犧牲的愛,正如基督為教會犧牲

2. Accept 接受
拍拖前溫文爾雅,拍拖後、結婚後、生育後卻變了另一個人,但仍然要懂得包容遷就
約一4:18

3. Assist 協助
分擔煩人的家務,對方不適時更要守護
創2:22-24

4. Address 對應
以行為表達愛意
婚姻不是上岸,以為可以埋首工作等事會輸掉婚姻
解決問題不比對應對方感受重要
林前4:13-18

5. Appreciate 欣賞
婚姻是非常現實,容易互相挑剔、指責,但要懂得互相欣賞
傳道書4:9-12

結語:不只用語言、用心,也要花時間和精神維繫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Vision #13: 沒有回頭路

一個月前有一位弟兄曾經問我:情況會如何發展?我答:沒有回頭路

游擊戰術其實就是累鬥累:
本身已經反感的仍會覺得村民礙事,破壞香港秩序;認同抗爭將會繼續令警隊聲譽插水。

只懂得問為何不再和理非、不再愛與和平?有幾多人在這非常時刻能有這種堅持?

正如曾鈺成所言,中央將愈來愈壓制香港,村民將會更加投入抗爭之路;
中港矛盾陷入惡性循環,沒有回頭路。這矛盾已存在十數年,831人大決定只是一個引爆點。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Untime

1. 青崇開始前在禮堂門口派晨星
敬拜隊的司琴需要早退,結果被領會者臨時要求幫手彈回應歌
也只有數分鐘時間可以讓我粗略地跟伴唱和樂手們練習一次

雖然詩班練習經常都會使用那部鋼琴
但青崇時鋼琴入面的咪高峰以及場地的回音使我非常不習慣不適應
見到王牧師最後示意想唱尾句結果都被迫放棄直接祈禱結束
使我感覺到互相遷就是何等重要

----

2. 去點心居食晚飯
席間聽到有人引用《約伯記》講苦難,也就順便講講約伯三個朋友的過失:
本來都是不發一言地陪伴約伯,後來一開口卻都說是約伯先犯錯而受苦
令約伯跟他們進行激烈的辯論,幾乎連友誼都失去

另外也講到16-17世紀時聖公會如何影響英國政治歷史
相信稍後仍會花時間留意英國教會文化

----

3. 週日夜晚的旺角小聖堂

小聖堂於下午六時已進行天主教彌撒,所以當晚九時沒有祈禱會
當晚小聖堂只有守門口的人留駐,間中又見有路人上前拍照留念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合唱團、詩班的四種表現程度

整理樂譜時尋回一幅不久前的繪畫,順便分享一下:

第一層是「呼吸、發聲、咀形」:
都是平時要勤力操練的基本功,是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
若果聽到「唔夠support、聲好弱傳唔得遠」這些批評的話
恐怕就要留意自己有否做好這部分

第二層是「音準、節奏、歌詞」:
就算是獨唱都可以「走音、快左或慢左、唱錯歌詞」——都是音樂方面的基礎毛病

第三層是「四部和奏、四部音色平衡」:
進入團體層面,不止自己唱得好,還要跟其他人唱和
要互相聆聽、互相留意和弦、音量平衡等細節;
指揮有責任留意這範疇 (最理想情況是指揮不需要處理第一、二層)

第四層是「演繹」:營造整體效果
這部分只有指揮能夠處理,不同的指揮會有不一樣的演繹
(這是指揮最需要鑽研的部分;因此指揮不能把練習時間和心思全花在第一至三層)

(整個概念是Sally姐姐教的,說起來還要多謝她的教導)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Scouting & Vision (4)

小弟必須承認自己對很多事情都充滿著偏見
如果覺得我今次 (又) 有講錯的話,請指正,謝謝

----

一直以來我都對「美式教育」有偏見
覺得這種牧養方式會令信徒出現不去思考、不尋根究底、不重視傳統這些壞習慣
(雖然也有很多聖公會會友不知道自己宗派的歷史根源——傳統教派也算不得是甚麼)

沒有想到當時的準牧師竟然會邀請我食飯——只有我和他
我知道他本身是帶著牧養角度出發的 (因為之前有一段時間我並不常在牧區)
所以一開頭都是講生活上的難處、事奉上的難處,時間管理等

食完飯後去了陪他配眼鏡 (那時覺得他有點似Rick Warren......)
回到教會後所討論的卻都是關於教會的事
(很記得他感恩成為同工前就已經留意到美國教牧人員的家庭和心理狀況調查
使他有意識要在牧養和家庭之間保持平衡、又有充足的心理準備等等)
原來他心目中的想法其實跟小弟沒有衝突,只不過是作風方法不同

----

(其實以上都只是引言,下面開始才是重點)

很記得當時我向他講過「在星期六和星期日需要面對不同的年齡層,表現好像不太一致」
——在青崇講道時總嘗試跟我們「同聲同氣」,在星期日卻顯得比較保守
另外又覺得教牧同工牧養弟兄姊妹好像養育兒女一樣,容易因為他們的不成熟而乾著急

(時間從過去回到現在) 來到這時刻,再留意幾位教牧的一言一行:

1. 一位牧師憶述當年發生六四時,教會呼籲弟兄姊妹聚會完結後上街
之前又特別勉勵曾經去了今年七一遊行的弟兄姊妹,讚賞他們有這份勇氣

2. 另外一位牧師是人際關係的專家
最近卻在面書異常活躍,分享很多神學、時事等內容,價值觀基本上都跟青年人一致

3. 又另外一位牧師常常跑去示威區,次數比好些「激進」的弟兄姊妹還要頻密

4. 又另外一位牧師,全家都不在香港多年,卻時刻關心香港的一舉一動

以上種種情況很不幸地符合我在上一篇中提出的論點
整體而言,教牧同工的視野、信仰觀未能在我們起來服侍的這一群中得到傳承
教牧同工有心推動屬靈氣氛,也未能得到我們適切的輔助
換言之,問題的關鍵不是教牧同工那一群 (或那一輩份) 不願意「下放權力」,
卻在於「走出來服侍的那一群、那些輩份」——在於我們的視野不足、靈命有待進深

又回想牧師在台上常常都作這類的提醒,連他自己都覺得是「洗腦教育」:
「平安不是追求無病無痛、凡事順順利利」
「敬拜讚美不只是回來在教會唱幾首聖詩」
既是要作出提醒,就即是說教會有好些人仍是如此思維
在信仰態度上能夠如此偏頗,恐怕在面對社會時也是如此偏頗

換句話說,很多教牧同工都面對著有口難言的境況
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不能隨意以教牧身份向會眾灌輸——所謂的「教會政治中立」
各種行動也是要以個人身份「在暗中」參與

----

之前我還特別地問到「在青崇稍為偏向保守是否比較恰當?」
到了這時刻恐怕我要收回這句說話了
反之,我應該問「為星期日的會眾舉行更多研討會是否比較恰當?」
因為有些人並非選擇偏向保守,也不是選擇「走入人群」
而是選擇了逃避、不問世事,也沒有尋根究底的精神

小弟這個"Scouting & Vision"系列一直都是以領袖級信徒為對象
勸諭各位前輩:勿忘基督精神的初衷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風琴音樂文化——歷史政治、基督宗教、音樂文化的重疊處

音樂老師放低左份17-18世紀的英國音樂作曲,之後又想考起我:
「你知道當時英國發生咩事嗎?」
「(斷估) Civil war?」
「Ahuh~ 咁你有無聽過Puritan?」
「清教徒?」
「Ahuh~ 那時英國已經脫離左羅馬天主教變成英倫教會 (聖公會),
但呢班清教徒除左改革政制外亦嘗試改革宗教,所以當時的詩歌歌詞都得以保留,
但好多教會風琴都被破壞。所以同德國法國比,當時的英國風琴音樂發展係顯得較落後」
「......」

講真,世史只有初中程度,
到而家仲記得Charles I、Constitutional Monarchy我已經覺得好威威架啦~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我和她去鰂魚涌

又去做聲樂伴奏,性質跟上年六月那次一樣輕鬆
今次只伴奏《Carmen》和《Memory》兩首歌,都是十分著名的
其中第二首歌是臨時安排好的,我都是之前一日才得知這決定

在台下又有精彩的交談:「有否探究的精神?
我有個朋友對聖公會那些儀式背後的精神感到很好奇,於是四圍去問人
怎料從普通會友到牧師都答不出來,結果卻在天主教的慕道班上全都學會了......
神學院又如何?做教導的本應該比做神學生的知道得多,
但就連他們都可以是隨隨便便、得過且過......
先撇開贊成反對抗爭的立場,我相信你都看見,兩邊的人馬都很強硬」
「當然啦,中國人死要面子」
「正是如此,所以兩邊都不願退讓,就算有一方肯讓步,另外一方恐怕都不會妥協......」

「......是不是有肚腩的人唱歌都比較容易發出共鳴聲?」
「可以用自己身體做共鳴,但效果遠不如利用週圍環境做共鳴
這就是為何在廁所總能唱得好的原因:因為利用了廁所的牆壁!
唱歌與哼歌不同:如果音量跟平時談話的相近,那只是哼歌,不是唱歌
若真是唱歌,音量應該比平時談話的大很多,可以接近五倍!」

因為我真的不算彈得好,跟她的互相遷就更顯得她擁有著非凡的功力
總而言之,這些機會真是難得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講座筆記 - 20141107

環球聖經公會、天道書樓 合辦
《飲於智慧古泉——公義傳統及靈恩傳統的現代意義》講員:楊文立博士

(當日講員完全依照筆記演說,因此小弟只補充筆記中沒有的,其餘的部分從略)

I. 六個屬靈傳統的特性與功能 (引言)
(小弟當晚遇上塞車,遲了約十分鐘,當時講員剛剛講到第一頁的最底部份)
「今日會講那六個sector中最少人講的那兩個傳統 (公義傳統及靈恩傳統)」

II.「公義傳統」與聖經
 A. 耶穌基督與「公義憐憫傳統」的生命
  1. 最小的身上:太25:31-46——小心明星效應
  2. (不要只是) 做外表的事:太23:23——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內在的憐憫、正義、信實

 B. 舊約經文參考
  1. 《彌6:8》——除了上街 (遊行),其實還有其他方面的
   這段經文是對著領袖說的,以領袖級信徒作為對象
   舊約中的「憐憫」一詞專指上帝對人的心腸 (跟「可憐他人而產生的自傲」相對)
  3.「此段箴言跟之前A1『最小的身上』那論點一脈相承」
  4. 《約拿書》一百年後有《那鴻書》;那鴻本身沒有去尼尼微,但有講到那裡受審判
   崇拜中朗讀:對象是神的子民,尼尼微當地的人卻不會知道
   「正如新約的對象是基督徒,公義憐憫是由信徒先做的,未信者是不懂得的」

 C.「公義憐憫傳統」近代歷史人物——馬丁路德金 (非暴力抗爭)
  「有很強烈的浸信會背景;非暴力除了顯露於行動之外,也在於背後的靈性」
  1. 「身體上被動,思想及心靈上主動的吊詭」
  2. 不尋求打敗或挑釁對手,而是贏取對他的友誼和了解,目標是救贖與復和
  3. 不針對人,但針對政府、勢力、機構;「高官可能也只是邪惡下的受害者」
  4. 心靈毫無苦毒,不會也不打算報仇、以耶穌的愛愛可惡的人,但仍恨惡罪本身
  5. 「不傷害原則」:一貫地拒絕將傷害加諸別人身上;
   避免外在暴力,更要避免心靈暴力
  6. 過程與結局都要非暴力:不接受不道德的手段去成功
  7. 最後的信念:上帝會站在公義的那一方——公義永遠屬神
  「因此以目前情況,雨傘運動算好好,起碼無燒車無擲石頭......」

 D.「公義憐憫傳統」的主要思想
  1. 公義與憐憫是相輔相成的——「公義有憐憫,憐憫有公義」
  2. 公義與憐憫是基於神的本性——不基於人的能力,但從神而來,所以也無人能奪去
  3. 公義與憐憫尊重人的平等和尊嚴——互相尊重
  4. 公義與憐憫是愛神愛人的具體表現;是證據,不是功德
  ——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如何愛神愛人,「愈參與社會運動愈覺得弟兄姊妹沒有愛心?
    這就跌入了功德的陷阱,是違背聖經教導!」
  5. 公義與憐憫不忘人的墮落、神的最後審判和現今的責任
  「否則就會變成烏托邦的理念;現實總有醜陋的人和事,
   就算我們想去改善都未必能夠解決,但神總會『包底』......」

 E. 公義憐憫傳統的操練——「除了上街瞓街還可以做乜?」
  1. 「從留意開始」其實是困難的,因為我們的生活都太忙碌
  2. 可以是一篇禱文,比直接講話、對話更好
  3. 不在背後講他人的秘密,遠離語言暴力的陷阱
  5. 《彌6:8》——在外面 (社會) 愈有作為,愈難「謙卑與神同行」?
  6. 從別人汲取得失的經驗
  7. 「使命」也講研究 (背後經文引證、個案探討、數據支持),也要有同路人
  10.「所以某位大主教解錯經!」
  13. 探討參與社會行動的準繩和底線,你會參加示威遊行嗎?
   大前提:有甚麼是出自聖經教導?有甚麼可算是自由?有甚麼是過了火?
  16.「教會在歷史中都曾經做錯過好多次!」
  17. 集體智慧
  18. 具體的資金及計畫!

----

第一部分 Q&A
Q1. 若果神最後有審判,為何自己仍要進行非暴力抗爭?
A1. 雖然神有其角色及工作,但基督徒本身也有屬於自己的責任,是 (屬靈) 生命的流露
(正如我們開口祈禱之先,神已經知道一樣)

Q2. 如何「探討參與社會行動的準繩和底線」?
A2. 那建議只是一個出發點,準繩和底線會按情況有所不同,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確的

----

「靈恩傳統」:學習得力的生命
「又熟悉又陌生又使人害怕又......今日專講其盲點,免得你們走火入魔」
《創1:2》「運行」可譯作「撲擊」(而鷹的撲擊動作帶有「保護」之意)

A. 舊約中聖靈 (RUAH) 的工作 (這部分從略,請參考筆記上的經文)

B. 新約中聖靈的工作
1. 舊約已有聖靈,為何新約又有「五旬」?
——新的時代要展開,聖靈明顯地和活躍地在人身上工作

C. 恩賜與靈恩——「講靈恩就是講恩賜的運用......」(這部分從略)

靈恩運動 (charismatic movement) 歷史
A. 簡介
 1. 第二世紀:孟他努主義 (MONTANISM)——聖靈行神蹟的恩賜
  不是近代才興起的,當時被判為異端
 2. 五旬節運動「給教會帶來很大傷害」——靈洗、預言、方言、醫病、趕鬼、激情敬拜
  甚麼是「靈洗」?信耶穌有第一次「靈洗」,
  第二次「靈洗」就 (必定) 有講方言的能力
  方言可解作「天上的語言」、「自己不懂得的外語」、以及「謊言」(冷笑話)
  方言又結合預言、預知能力
  「有次在台上講靈恩的好處,被思想傳統的弟兄姊妹鬧到想搵窿捐......」
 4. 第三波靈恩——權能佈道、權能醫治、敬拜更新
  另外又有「葡萄園運動」(Vineyard Movement)
  「讚美之泉的游牧師本身都是靈恩派,『敬拜隊』這概念本身也是靈恩派的產物!
  「讚美之泉其中有一年有搞甚麼敬拜醫治培靈大會......」

  「你遲到,是被遲到鬼附身,我要幫你趕鬼!
  大家唔好當講笑,靈恩派有些人真有如此想法的......」

B. 重點
 2. 傳統著重操練 (讀聖經、默想) vs 被聖靈擊倒的即時體驗
 「我親眼見到耶穌!你只在聖經中見到?
  我見到異象!你只見到社會教會現象?你未免太『水皮』?」
 「只不過是大家不同路,我師從少林寺,你練鐵沙掌......」
 3.「他們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鬼:遲到鬼、閒話鬼......咁容易趕鬼未免太理想化?」

C. 強弱點
 「經歷到神的能力,卻以為是自己的能力,所以都不太熟悉聖經」
 「能力可使人上癮:下次要更勁更強的——若果今次醫感冒,是否之後能醫癌症?」
 「只在教會中做到,在現實社會中卻做不到?」
 神學上聖靈是隱藏的,想我們藉此更了解耶穌;但靈恩派卻是反其道而行

D. 反省 / 應用
 4. 不斷更新的著重 (vs 強調、死守某一傳統)
 6. 祈禱的著重——有好多人出席靈恩祈禱會,傳統教會的卻十分凋零?

靈恩傳統中心思想 (這部分從略)

靈恩傳統的操練
A. 等候聖靈,認罪、對話、聆聽,敏感聖靈引導,小心考究那聲音是否來自聖靈
B. 先看釋經書,不應憑空默想
C. 每位信徒都有恩賜
「以前做詩班員,唱高低音都無問題,但做牧師後就不能了,不運用的恩賜是會被收回
 講道傳道也是一種恩賜,需要尋求」
D. 聖靈有引導,只是我們有否知道、有否接受
E. (從聖靈而來的) 恩賜不只是為了自己;
 操練要夠具體——訂定時間、地點、目標、「如何才算是達到目標」

今週朗讀經文——「都是關於人神相遇的經文」
A. 創15:1-12, 17-18 (神與亞伯拉罕立約)
B. 詩篇27 (耶和華的保護)
C. 腓3:17-14:1 (學習效法正確的榜樣)
D. 路13:31-35或9:28-36 (耶穌愛耶路撒冷)

----

第二部分 Q&A
Q3. 傳統教會和福音派教會對靈恩派、靈恩運動有普遍的教導嗎?
A3. 很可惜地沒有;教會通常都有「聽道傳統」但沒有「操練傳統」

Q4. 若果只專注於關心社會等對外行動會否變得對其他事冷漠,及因為熟讀聖經而自傲?
A4. 所以一開頭講那六種信徒氣質只有一型都不健康,要夠全面

Q5. 關於那六種信徒氣質,應該增強自己的長處還是改善自己的短處?
A5. 所有種類都應該嘗試!但傳統教會普遍著重查經、沉思、道德、聽道、返教會 (習慣)

Q6. 如何解釋「傳統教會的祈禱會總是不多人出席」這個現象?
A6. 教會商業化——有需要才祈禱、祈禱會都帶有目的;但沉思運動本身是生命栽培!

----

後記:
今次講座有很多人出席,跟上次去聽智慧傳統講座時「只有一半出席率」的情況不同
但跟以往一樣,願意聽這些講座的人通常都是較年長,好像小弟這種年齡的寥寥可數
(可能是因為這種年齡的都上街去了——年長信徒所說的「不夠冷靜」)

「非暴力抗爭」那部份有很好很仔細的解釋
之前聽過的解釋都著重抗爭形式、行動等,但這一次解釋卻集中講背後理念、靈性
只是如何把這種理念付諸於行動還是一大難題

靈恩方面,本身認識非常淺薄,所以又學到很多新事物
只是中間一大堆評論小弟真是完全未聽聞過,也不知如何確認
(但長輩說:「有何出奇?台北靈糧堂不也是靈恩派嗎?)
只是讚美之泉本身的詩歌風格和敬拜方式正是講員口中那種「激情敬拜」
如此說法,現今教會能夠做到「敬拜更新」,豈不都是靈恩派的功勞?
(當然,是功是過要另作評論......)

雖然講員說是「無意談論甚麼立場」,但卻明顯表露心中對抗爭及靈恩的想法
問答環節末段,講員被一位台下的姊妹追問:
「你拒絕了靈恩發展的方向,算是抗拒神的旨意嗎?」
「我是經過了長時間的考慮,心中抱著『若我有選擇權,而神又容許的話』這種想法......」
「但那都是出於人的決定吧?憑己意偏行己路,牧師你要悔改?」
結果令講員難以下台,迫著要說「是的,我有悔改的,多謝姊妹提醒......」

這使我有一奇想:
台上的講員對著台下的會眾會否都抱著「父母教子女、恨鐵不成鋼」的心態?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信仰 vs 拍拖 (5):年尾旺季

新人結婚通常都會選年頭年尾 (因為夏天太熱)
對我而言,弟兄姊妹的婚禮是一個很特別的場合:
留意新人的一言一行,已經能夠對他和她、以及他們對家人的態度有初步印象
另外牧師傳道人的訓勉總有意想不到的笑點

跟農曆新年一樣,在這些喜事的場合見到其他男男女女都會關心別人的感情狀況
單身的會被鼓勵去拍拖、已拍拖的又會被詢問幾時結婚
(正如弟兄姊妹出席教會浸禮也會被鼓勵上浸禮班)
使本身仍未為此計畫的男男女女不知如何回答

倒是有些人特意在這些場合物色「有潛質的」對象
觀禮的本來目的不是要見證和祝福別人的家庭嗎?
或者再等十年八載,我的想法又會完全不同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千錘百煉(拾貳) - 亡羊補牢

今日詩班有聯誼活動,十數人一齊去了行山。前幾日一直下雨,今日卻見到陽光,很神奇。選行的山路不算長也不太辛苦,詩班員平時都有鍛煉身體,顯得游刃有餘。

於我而言,這真是一段很美好的時光:不單因為詩班員能夠一同離開繁忙都市去享受大自然氣息、彼此加深認識、一同分享帶來的食物,也因為小弟能夠藉此活動重新檢視詩班這群體的溝通模式和溝通氣氛。

弟兄姊妹的說話方式都很特別:有一開始就擺明立場的、講個人想法的、直接講結論的、欲言又止的、不知可以如何平衡意見的、也有些好像小弟一樣不發一言只聆聽各人見解的,結果被一姊妹揶揄為「智者」的。

我之前已經講過:「若有不同見解,就算是平心靜氣的溝通都未必能達到互相接納、甚至互相包容的理想程度。」今日我才知道原來我一直忽略了一項前提:有溝通平台才可以溝通——群體的負責人到底想那群體入面的人如何溝通?小弟作為詩班職員卻從來沒有特別留意這一點,自己沒有想法也不知道其他詩班員有甚麼想法,說起來有點慚愧。

結果小弟花了一點時間去想有甚麼需要注意的地方,結果有以下各點:
1. 群體當中的人本身有意欲討論嗎?
2. 職員團隊或負責人的意見又如何?有共識嗎?若沒有共識,誰有最終決定權?
3. 若開放討論空間,如何訂立規矩避免引起爭執?
4. 若某些「敏感」議題不能開放討論,如何明確界定一件事是否「敏感」?
5. 承上題,誰去設立這界定?誰有權決定那件事是否「敏感」?

望著以上各點,我終於明白為何這個群體有一種不鼓勵溝通的印象,這種感覺就好像是沒有為球賽訂立明確的規矩一樣。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受邀旁聽帶敬拜訓練

話說羅牧師和師母暗中定期為弟兄姊妹提供帶敬拜訓練
當他們得知小弟需要在白田領詩時,也邀請小弟出席旁聽;大好機會,豈容錯過?

根據師母形容,第一次的帶敬拜訓練是數十人一齊受訓的
(當時應該是教會剛決定改用現代詩歌敬拜,恐怕都已經是超過十年前的事了)
之後都改為暗中邀請合適的弟兄姊妹參與,湊夠三數個才會開班授課

課堂中牧師和師母教了很多東西,相信都是必定要銘記在心
一開始教祈禱——非常重要的準備工夫,不但要為自己即將編訂的敬拜流程禱告,
也要為敬拜隊、樂手、影音、影文、台下的會眾禱告
(最後一項是小弟從來沒有考慮過的,但細心想想:
在教會帶敬拜不就是要讓會眾經歷神嗎?豈能不為他們祈禱?)

之後講敬拜主題、如何選歌及編排詩歌次序
「從快歌到慢歌、需要一兩首歌的時間才開始進入狀態」等觀點之前都已經聽過
倒是「讚美 -> 默想 (神的屬性) -> 認信/回應」這種以詩歌性質作次序的見解比較新鮮

講完原則上的東東,又講帶敬拜時要注意的細節:
帶領技巧:要有自信、如何及何時提供手勢和提示、與會眾的互動、留意會眾的狀態、
如何處理歌與歌之間的連結和音樂特性 (風格、高低音等會否相差太遠) 等等

確實是有無數事項需要注意,甚至比我所認知的還要多
(所以牧者一直都說「敬拜主席不是人人適合,要視乎那人有否帶敬拜的恩賜」)
其中師母花特別多時間講解以下幾點:

1. 如何處理歌與歌之間的連結——連結也有強弱輕重之分
「輕連」的例子:把詩歌串連起來連續唱
「重連」的例子:以一大段禱文作兩首歌中間的轉折 (禱文跟前後兩首歌都有關連)
師母認為每次敬拜有一「重連」就已經足夠,多過一次就會有內容太多太沉重的風險
也因此那「重連」最好跟敬拜主題相輔相承,其他詩歌以「輕連」處理就已經足夠;
另外必須事先要讓影文知道連續唱快歌的安排

2. 忌唱詩歌同時朗讀歌詞——會眾不能一心二用,因此只會阻礙會眾敬拜
(若果想朗讀歌詞,應在詩歌長音或停頓處進行)

3. 選歌的規限
- 不宜太多新歌,建議每次最多一首
- 詩歌不宜太個人化——「有些詩歌很仔細地描述自己的遭遇、境況,
那些只適合自己個人敬拜,但不適合會眾一同敬拜,因為未必能引起會眾的共鳴」

4. 如何編製敬拜流程——以表格形式
清楚列明唱甚麼詩歌、唱幾多次、歌與歌之間的如何轉折
特別為司琴預留表格最右面的一列,清楚列明每一環節的指示

----

既然是「小班教學」,當然也有讓弟兄姊妹作實際演練的機會
能夠同心投入敬拜、留意其他主席的鋪排、又得牧師和師母的事後檢討,真是好得無比
因為其他主席的敬拜流程都是開始受訓前就已經準備好
所以都跟小弟一樣犯了細節上的毛病——可以改善唱歌、祈禱等項目的次序
以及「太貪心」——想一次過達成太多目的

一同受訓的弟兄姊妹當中,其中一位的姊妹已經在不久前的清晨堂帶了一次敬拜
另外又有一位姊妹是羅牧師特別邀請,除了一同受訓外也同時充當司琴的角色
(這位司琴的過人之處,小弟之前已經不止一次在此表達欣賞及敬佩
倒是這一年以來她都很受到牧師的重視,
證明就連牧師都覺得這是「偶然遇上的驚喜」,需要好好珍惜,哈哈)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平常心

上星期六下午二時牧區有婚禮
但在十二小時前的凌晨兩點,小弟卻仍然為詩班的服侍和觀禮的衣著傷腦筋
又跟老師約了上午十一時要去學風琴,所有的環境因素都好像是要使我放棄觀禮的念頭

原本跟老師約了十一時在上堂的地點見面,怎料他又遲了超過半小時
下課後要趕回家換過衣服再去教會,仍然能夠在二時前抵達
只是當日陽光猛烈,回到教會又是汗流浹背

來到一樓禮堂,出席的人沒有想像的多
同組組員都有他們的位置 (御風導師、影音服侍) 而不能與小弟同坐
碰巧見到平時很難遇上的一位姊妹,於是就在她身旁坐下

數小時後,於青崇開始之前遇到某位已結婚的前輩
他突然問小弟是否跟「女朋友」出席婚禮,使小弟感到錯愕:
「你唔識佢咩?牧區都有一齊服侍喎!」
之後那位前輩又繼續用「已上岸」的心態鼓勵小弟爭取機會,使我更感無奈

----

J牧在婚禮的訓勉中提出了 Rule of Benedict 的其中三點:
1. obedience - 對神對人 (配偶) 的順服,信仰和二人關係應該同時維持
2. stability - 承諾及堅忍
3. conversion of manners - 另建議 No Complaint Week,一週內盡力不講負面的事、抱怨等等

之後在青崇證道又講《林前13:4》- 愛是恆久忍「受」
難免令我懷疑之前的訓勉在J牧心目中也是講道的一種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講道錄音分享 - 20140705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北角堂堂慶48周年培靈會
「身處時代危機、面對關係撕裂、確認多重身分、共建仁義和平」
《在這個時代如何作基督的門徒?》講員:盧龍光牧師

按此下載錄音
http://www.methodistnp.org.hk/speech/speech/sound/2014/20140705.mp3

說是培靈會,當中卻充滿了政治議題,真神奇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驀然回想(三十六)

父母是否走在科技潮流尖端?
手機都用三星、電腦是Win 7、上網懂得用Chrome和Firefox
就算不是走在最前,都肯定不會落後於人

只是擁有了這些電子產品,思維卻難以跟得上
母親經常說未適應Office 2010,覺得比2003年版麻煩
父親也常說以前的XP很好用
甚至想要在Win7上重用XP版的Windows Movie Maker v2.1

其他諸如防毒、虛擬光碟等事項基本上還是要假手於人 -_-

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引用] 李振康博士《脫胎換骨:從哈該書和撒迦利亞書看事奉的更新》



「先知引述神的話語,說:『這百姓說,建造耶和華殿的時候尚未來到。』﹝該1:2﹞單從經文的內容,可以推想神的語氣,祂有不甚滿意以色列人的態度。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段經文出現之前,以色列人當中曾有人談論重建聖殿的事宜,雖然工程停頓了十六年,總會有些人提及,奈何大部分人都認為不是時候。在工程停頓期間,以色列人有沒有保持敬拜呢?應該有!有沒有參與某種事奉呢?應該有!有宗教活動,就有事奉。然而他們事奉的方向或焦點是否合乎神的心意呢?從經文的內容和語氣來看,神並不滿意。而且經文的內容反映了以色列人的心態,他們對建殿的工作顯得漠不關心,並且一直推託。他們說現在不是時候,但時候是否適合,應由誰決定呢?


神的子民參與事奉是應該的,但以色列人並沒有『急神所急,想神所想』,這是神要他們反省的。基督教很流行的一句話:『各人領受不同。』這其實也是合乎真理,但我們要留意,我們所參與的是從神而來的領受?或是我自己所喜歡的呢?當我們反省時,可以問自己,我可否坦然對神說,我們所做的,正是祂的心意,合乎祂對我的期望?嚴格來說,神並不需要我們事奉祂,祂使用我們,也並不是我們有甚麼過人之處。祂讓我們參與,主要是讓我們經歷祂。在討祂喜悅和榮耀祂的同時,神要讓我們看到祂的實在、能力、智慧、供應、引導、計劃、安排,使我們的靈命得以提升。」﹝第18-25頁﹞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講道筆記 - 20141026

《常在基督愛裡的喜樂》(約15:9-11)
講員:羅耀基牧師

常在基督愛裡的喜樂,就有喜樂人生

信耶穌的「魔力」?
不如意的事卻仍然會發生,甚至令我們開始質疑神的存在、神有否愛自己?
只看見不開心的事或經歷,忽略了與耶穌的關係而失去喜樂?

信仰的(其中)三個誤會:
1. 神賜無痛的人生?
——神賜痛而不苦的人生;痛是一種訊號,提醒自己需要遠離危險之中

2. 神不愛我們?
——神無條件的愛我們!這跟人與人之間以各種交換作條件的愛並不相同
《帖前》5章當中提及「常常禱告,凡事謝恩」,凡事即是不論好事壞事,都要謝恩
(=> 看似是壞事,其實未必就一定是壞事,甚至有可能是好事)

3. 神賜屬世的喜樂?
——神所賜的是非一般的喜樂,是不能從物質(、其他人)等途徑當中得到
神賜的是屬天的喜樂!弟兄姊妹初信主時常常都會無緣無故地喜樂,那就是屬天的喜樂

反之,沒有改變自己求逸樂的思想,信主後甚至認為有一個求的對象?
=> 順境就一定有喜樂或快樂嗎?那種快樂恐怕不會長久!

與耶穌的關係,當中有沒有愛 => 自己有沒有喜樂
但我們卻以為財富能夠帶來喜樂,結果愈追求反而愈不快樂

----

後記:
這是小弟在白田領詩後所聽的訊息
根據徐姑娘所言,當日羅牧師是第一次在白田證道,相信以後還會再來

因為羅牧師今年在晨禱會的主題是「喜樂工程」——塑造喜樂的人生
所以總覺得有點似曾相識,也因此覺得自己好像置身於祈禱會當中,難怪後來會有睡意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講座筆記 - 20141015

建道神學院 爾道自建聖經講座「小人物、大故事」系列
《歷代志的小詩班:希幔、亞薩及耶杜頓的敬拜神學》

主持人 (使人無奈的) 開場白:
有一次到外面教會講道,崇拜不夠時間用
被台下的人舉牌提醒講員只能講多兩分鐘,時間到要自動下台?
為何領詩不需遭受這對待?「因為有聖靈感動嘛!」
敬拜有聖靈感動,難道講道就沒有聖靈感動?

----
----

第一部分講員:陳韋安博士——以新約聖經、教會歷史、神學角度看敬拜
「既然戲肉是歷代志,我現在講新約也可算是前菜......」

(投影片:旺角街道上、第一次清場前的聖壇)
「在旺角設立會幕敬拜,還設有公禱書和不同聖經譯本,
無論天主教、東正教、聖公會等宗派都可以使用......」
外面的人都說「拜耶穌」,但我們卻不會如此說?——「拜」vs「敬拜」
「敬拜的對象是誰?如何敬拜?對著耶穌的畫像敬拜嗎?」
亞他拿修:我們敬拜耶穌,就證明了耶穌有其神性的一面

James D. G. Dunn:第一世紀的基督徒會敬拜耶穌嗎?
耶穌說:「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祂。」(路4:8)
敬拜誰?是耶穌還是父神?因為「三位一體」,所以沒有分別?

敬拜 Proskynein
表達完全的倚靠或順服,承認自己卑微,也承認敬拜對象的超然
那敬拜對象是有很高的權威性地位
聖經中的敬拜對象幾乎都是父神,只有保羅、《啟》有提及「敬拜羔羊」

敬拜習慣 Practice of worship
1. 禱告對象 2. 歌頌 3. 敬拜之地 4. 獻祭

羅1:8, 7:25、林後1:20
——感恩、阿們的對象都不是耶穌基督,但卻是「藉著耶穌基督」到達父神那裡

又參考:西3:17、羅16:27、猶1:25
榮耀在經文中多次出現,但耶穌基督是榮耀的對象嗎?
——因為是「靠著耶穌基督」到父神,所以不能分開

Proskynein 這字在新約出現的次數並不多;耶穌並不是榮耀的對象
那麼,甚麼是「敬拜耶穌」?我們應否「敬拜耶穌」?
——可以,不過有附帶條件:
《來》當中有天使敬拜耶穌的描述
第一世紀的信徒敬拜耶穌,是藉著祂 (through Him) 及在祂以內 (in Him)
耶穌是Logos (道路),是神人之間的橋樑;敬拜耶穌,也藉著祂敬拜父神
=>「在三一神入面敬拜三一神」

約4:21-23 - 從舊約到新約:因著耶穌,不必只在耶路撒冷敬拜,也不必只在聖殿敬拜
=> 在聖靈和真理 (耶穌)入面敬拜父神;三一的議題
例如:敬拜和祈禱都是「奉主名求」
「奉」原文不是動詞 ("In" Jesus name);「名」即是「同在」——藉著耶穌的同在
猶1:20「在聖靈裡禱告」=> 在聖靈及耶穌裡向父神禱告,也是符合三一神的框架

耶穌自比為聖殿,沒有固定地點,但卻在聖靈裡,因此被拆毀後也必復活

----
----

第二部分講員:高銘謙博士——講歷代志
「新舊約必須一齊研讀 (才知道作者的真正意思)」

約1:51:「我 (耶穌) 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
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 」
實際上是引用《創28:12》:
「(雅各) 夢見一個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頭頂著天,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
=> 耶穌就是那把梯子

約2:20-21:
猶太人便說: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嗎?
但耶穌這話是以他的身體為殿。
「耶穌就好像是一部吸塵機,把舊約的概念吸到自己身上」

----

猶太人的世界觀:在錫安山上的聖殿
所有聖殿都是在山上,因為山頂比較接近天 (天上的神)
在聖殿入面敬拜禱告,這聖殿就好像一條 LAN線連接到天上,必蒙天上垂聽
如果在聖殿外面時,就必須面向著聖殿
結38章:那地在世界中間,「原文作肚臍」,是全球的中心

地上的敬拜、祭壇都是要如實反映出天上的模樣
「必先了解聖殿,之後才了解詩班的角色
就是利未人如何唱歌也是反映出天上的天使如何唱歌
所以敬拜隊服侍的角色是何等重要!」

代上28:11-19這一段反映了《代上》中獨有的神學,這不曾在《撒》、《王》中出現過
這一段中總共提及四次「樣式」,而其中11-12節和18-19節是首尾呼應:

28:11 遊廊、旁屋、府庫、樓房、內殿,和施恩所的樣式
28:12 被靈感動所得的樣式
28:13 (中文譯本有「樣式」兩字但原文沒有)
28:18 用金子做基路伯 (原文有「的樣式」,中文譯本沒有)
28:19 一切工作的樣式

所以這四個「樣式」是反映了天上聖殿的藍圖,將來交託所羅門興建

可以理解「物理結構的樣式」,但如何解讀「祭司和利未人的班次」?
代上24、25章就有詳細交代「班次」這一回事
(《死海古卷》當中的《安息日之歌》有提及天上的天使也是24班次)
而祭司和利未人也是對應天上的天使,各分24班

利未人在祭司獻祭時唱歌,一直唱到獻祭完
——完全燒掉祭物時「熄滅歌聲」,此為橫向的同步化 (horizontal synchronization)
至於與天上的獻祭作天上地下的同步,就是縱向的同步化 (vertical synchronization)

經文之後所提及的「器皿」有三種解釋:
1. 原本字面的意思 (container)
2. 一種武器
3. 樂器
「即是詩班的樂器是從天上掉下來,是不能夠在通利琴行中買到的?」
甚至不能彈奏別的樂器,都一定要是出於大衛王,因為只有他是被靈感動
出19章「(從天而來的) 角聲」=> 天上也有樂器

=>「分別為聖的樂器」;聖化的概念
「因為天使只唱聖哉聖哉聖哉,所以詩班員不能唱K?」
「聖潔」即是進入神的領域
「我們的事奉有任期屆滿,但利未人有嗎?
只有利未人能夠唱頌,他們若唱凡音會被擊殺?」

----

神與子民的信約——代下7:12-16
交叉配列結構:
A  聽、禱告、選擇、殿宇 (7:12)
 B 天、地 (7:13)
  C 我名下的子民、自卑、禱告,尋求、轉離 (7:14上)
 B 天、地 (7:14下)
A 聽、禱告、選擇、殿 (7:15-16)

「即時報應論」——達到條件就得赦免和醫治
詩班就是為了這應許而歌唱的!
關乎天地的事、聖殿的事;當中有把詛咒變成祝福的條件,逆轉惡運,帶來祝福

利未人窮一生的使命:使人相信這應許

----

大衛作先知典範的例子:代上22:11-13
「耶和華與你同在......謹守遵行耶和華藉摩西吩咐以色列的律例典章」
代上28:9「你若尋求......」、28:20「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不要驚惶、耶和華神與你同在」
以上都是引用了書1:9
=> 以攻打迦南地的難度類比建造聖殿的難度,
現實中看似不可行,但因為神的應許及永約而無所懼怕

----

(代上22-27章是事奉人員名單,當中24章數點了祭司、25章數點了歌頌者、
26章數點了帶刀守門口的人、27章數點了庫房和軍隊的人)

「大衛和眾首領......掣籤分了班次」、「分派」= 分別為聖
代上23:13 - 只有祭司和歌頌者這兩職位有「分派」,亦只有他們有24班次

仔細看代上25章的利未歌頌者
這「琴」不是豎琴,「考古研究顯示形狀像是一個木桶」,是高音樂器,共有八個調 (tune)
而「古瑟」是低音樂器,所以琴瑟是高低音和應
鈸 (cymbal) 能夠掌握節奏、拍子,「所以鼓手應該成為敬拜隊長?」

唱歌 (原文是說預言!?):不是講將來的事,只是作神的代言人
所以有責任代言神的話語 (及其他符合神啟示的訊息)
「因此,建議台下各位有心作曲作詞的弟兄姊妹都應該去讀神學」

「都歸亞薩指教」(代上25:2):不一定是兒子,也可以是師徒制下的徒弟
因此耶杜頓是眾首領之首

利未人總共有38萬人 (代上23:2)
大衛王安排當中四千人作敬拜者 (代上23:5-6)
分別為聖後的師徒制,總共288人的歌頌者 (代上25:7-8)
掣籤分了24班次 (Watch System):288 = 12x24 (代上25:9-31)

「遵王的旨意 (說預言)」當中的王是大衛王 => 跟從大衛王 (從神得到) 指示的樣式:
唱歌、祈禱等詞都是大衛王所寫的 (詩篇),聖殿是根據大衛王所得的藍本而完成興建
=> 大衛王是這些儀式敬拜的設立者 (不是犘西,因為五經中鮮有描述音樂)

音樂是聖殿敬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使人相信在聖殿中禱告就得那應許
例子:代下20章約沙法王的禱告 (此段落是《代下》獨有經文)
(代下20:3-6) 歌頌者的任務:尋求、禁食 (自卑的表現)、說 (向神說 = 禱告)、自己的回轉
「耶和華殿的新院前」= 聖殿前
=> 完全符合代下7:12-16中的條件!

(代下20:14) 向上數算亞薩的五代祖宗——亞薩是第五代徒弟,是先知也是利未歌頌者
(代下20:15) 提醒王及百姓相信這應許
「所以詩歌從來都不是娛樂會眾,卻是能夠激勵他們的信心
不會恐懼的信心,猶如昔日《出》過紅海時的情形一樣」
(代下20:19) 唱回應歌;「極大」也亦解作「大能」
(代下20:20) 原文字根有三次Amen:"Amen"耶和華、"Amen"他的先知、就必 "Amen"
(代下20:21)「慈愛」原文作「對盟約的委身」=> 神的應許永遠不會失去!

=> 敬拜形式不是重點;重點在於達成使命和效果,
讓弟兄姊妹信心堅定、得到鼓勵;破碎的靈得到醫治、犯罪的人生可得赦免;
不要把重點放在如何吸引人、如何增加娛樂性
但要把重點放在「天上的音樂」、醫治的動力

敬拜的人生——相信神是掌權的,眼目也不止於眼前

----

台下Q & A:
Q1. 可否向耶穌和聖靈禱告?
A1. 根據「三一」的觀念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我們有時太強調「一神」而忽略「三位格」
耶穌就是那把梯子、那座聖殿;「神的靈」雖不一定是聖靈,但也是很積極活躍
「這也是近二三十年內各牧會所爭論的議題,歡迎各位弟兄姊妹進深了解」

Q2. 可以如何應用「24班」?
A2. 一年內每班輪流服侍兩次,就承擔了24x2=48個星期的敬拜服侍
剩餘那四個星期是住棚節、逾越節(、吹角節、贖罪日),可以是各班次一起參與的聯合崇拜
「甚或可以按照猶大歷法或天上的歷法?」

「一定要跟24班嗎?」恐怕各教會都未必有這般龐大的服侍團隊
但因著耶穌,我們可以放下很多舊約規條,起碼不用宰牛灑血
不一定要嚴格遵守24班,但可以適時用作提醒敬拜服侍的嚴謹性

Q3. 既然有犘西之歌、米利暗之歌,又怎能說「五經中鮮有描述音樂」?
A3. "Century of Silence"——五經只確立了獻祭文化,有跳舞但沒有唱歌
唱歌獻祭的文化是大衛王所設立的,在當時是新鮮的
犘西、米利暗雖然沒有利未歌頌者的角色,但都是先知,
所以一樣遵循那些 Institutionalized practice

Q4. 敬拜隊真的不能再唱K嗎?
A4. 舊約中的聖潔是有等級之分:從至聖所、聖壇一直到內院、外院,再到聖殿外
但新約卻提倡「信徒皆祭司」=> 耶穌廢除了這等級之分
「自己還不是特別的聖潔,但這職位有其嚴謹性,所以要常常提醒自己那神聖的使命」

----

後記:
第一次去聽關於敬拜的講座,很新鮮,學到好多新事物
寫了八頁A4紙,也算是一種紀錄
能夠知道自己在敬拜服侍上可以有如此的角色可以承擔,很受鼓勵

弟兄姊妹若果還有印象的話,應該就會感覺到阿Sir在10月19日的練歌前、
小弟10月26日在白田所帶的敬拜都是受了這講座的第二部分所啟發
只是阿Sir強調主仍然堅守信約,是掌權的神,有祂的超然工作及地位
而小弟則讓會眾可以同心,藉代下7:12-16那信約同得神的應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