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星期日,是頌光詩班本年度第四次在白田獻詩
今次由小弟帶領敬拜,所以特別有意義,有此事奉機會真是既緊張又興奮
講到帶領敬拜,當然也要面對揀選詩歌這個恆久的難題
根據教牧同工的建議,因為那邊的長者比較多
詩歌最好是之前曾經唱過的,以粵語敬拜為主,太難唱或速度輕快的可免則免
這一個月內社會事態急速變化,也對在台前領詩的弟兄姊妹加添壓力
正如前輩所言,若果之前一日見到使人不安的場面,翌日的敬拜好可能會不夠力
——尤其是當領詩者想宣告「神好愛我們每一個」、「神賜你們平安」等訊息的時候
若果再加上情緒等個人因素,就更加麻煩了
所以事件最近稍為降溫,總算沒有令小弟心煩意亂,算是可以感恩
結果小弟揀選了以下三首詩歌:
《讚美造物主》、《主啊,求你側耳聽》、《以感恩為祭》
只有第三首是白田會眾之前唱過的,而第二首是普通話詩歌
(Well,凡事都總要有第一次,可以唱更多的詩歌難道是不好嗎?)
小弟把敬拜流程交給羅牧師伉儷過目,練習時又問了敬拜隊的意見
回覆都表示「大致上都沒有問題,不過唱歌、祈禱、讀經等細節的次序改一改比較好」
因此也就按照他們的建議稍作修改了
練歌也使我稍為感到煩惱,因為司琴們都太忙了
結果最後只能在之前一日 (星期六) 的下午練習
原本是預算練九十分鐘的,結果用了大約七十分鐘就練好了
連阿Sir都話「唔似係第一次帶敬拜......」
----
還未曾嘗試在青崇領詩,第一次正式在台前帶敬拜就要穿整套西裝
很多詩班員都是當日才知道小弟會帶領敬拜
第一次見小弟穿整套西裝,覺得小弟很悅目 (話說,比去觀禮的衣著還要隆重)
詩班練習過後,到了敬拜隊試音響的時間
Tiff 好像是到了那一刻才知道我會帶敬拜 (哈哈)
其實到了那一刻已開始有點緊張,幸好從負責影音的弟兄身上得到一點鼓勵
正式敬拜的氣氛比想像中好——起碼比下午堂好
(小弟甚至覺得可跟牧區相比,只是未曾在青崇的台上事奉,不能妄下判斷)
有好一些細節出乎小弟意料之外 (例如想等一個bar再唱副歌但會眾已急不及待先唱了)
領詩者反變了被帶領,真神奇
可能是太著緊細節上的處理,在台上的敬拜反而沒有練習時那般投入,有點可惜
幸好禱告內容有充足準備 (小弟十分清楚知道自己的style:敬拜中的禱文是我的必殺技)
敬拜後為詩班伴奏,水準稍微跌了watt,也是有點可惜
起初見到羅牧師講解新約的題目,擔心自己的敬拜主題不太配合
結果卻還是稍有配合之處,又是很神奇
只是精神不太好,羅牧師的訊息跟晨禱會有點接近,聽了不久開始有點睡意......
----
離開白田後再向羅牧師詢問檢討之處
他表示小弟有點缺乏自信,言氣可以再強硬一點
流程方面,他認為主題不夠清晰
在牧師心目中,小弟今次敬拜好像是「由一首歌轉另一首歌再轉另一首」
(是有主題的,只是不能三言兩語表達之;第一次領詩還是犯了貪心的通病)
他認為這樣雖然是可行,但長遠而言應該避免如此,否則會眾會不太清楚主席的目標是甚麼
又認為敬拜主題最好可以一句說話就能表達出來
若能在宣召、歌詞、讀經、祈禱中都有強調就會十分理想
牧師後來表示,多年以來他領詩的主題還未曾重複過,小弟感到非常佩服
從各人口中所得的評價都相當正面
只是因為詩班每兩個月才去一次白田的緣故,若果再有領詩的機會都必定是下年的事了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講道筆記 - 20141025
《突破時代的厄困》(斯4章)
講員:李懷蓉傳道
開場白:伊斯蘭國對庫爾德族的種族清洗
vs「中國內地對香港的清洗」?
----
哈曼與末底改的個人爭鬥演變成猶太人的種族危機
猶太人的選擇:逃離?反抗?同歸於盡?
悲哀、禁食、哭泣、哀號;「躺在灰中」=> 想其他人見到、聽到
王的命令一出,無人可以阻擋;但末底改不肯認命
為拯救民族的準備:期望以斯帖王后有正面回覆,可以拯救民族
以斯帖王后的難處 -> 末底改的質問 -> 以斯帖的回覆
如何解釋「從別處得解決蒙拯救」?
若末底改真相信神會出手,又怎會向以斯帖王后求救?
「父家也滅亡」其實自己也受牽連——「你若閉口不言,還有其他機會嗎?」
=> 付代價:尋求比自身更大的利益
例子:
德國、荷蘭的電單車黑幫到敘利亞協助庫爾德族對付聖戰分子、
SARS時願意留在前線的醫護人員
總結:信主的我們,應該有比爭取普選更高的目標
----
個人感想:
平時有留意Ellen的面書,其分享都頗為「抽水」
只是在牧區如此公開抽水式講道似乎不太恰當 (反對抗爭的會眾不知有何反應?)
「種族清洗、有甚麼選擇、想其他人見到聽到、王的命令一出,無人可以阻擋、
若閉口不言還有其他機會嗎、 尋求比自身更大的利益......」
各細節都跟現時的社會議題有關連,而且讓人感覺到當中有立場
雖然沒有明言,只是個人感覺,仍然很容易使人誤以為講員呼籲會眾支持抗爭
結果「強調應該有更高目標」的總結似乎有力挽狂瀾卻又力不從心的感覺
Sosin之後已向講員回應「講道訊息很黃」
教會的牧者還真的需要各位支持、守望
講員:李懷蓉傳道
開場白:伊斯蘭國對庫爾德族的種族清洗
vs「中國內地對香港的清洗」?
----
哈曼與末底改的個人爭鬥演變成猶太人的種族危機
猶太人的選擇:逃離?反抗?同歸於盡?
悲哀、禁食、哭泣、哀號;「躺在灰中」=> 想其他人見到、聽到
王的命令一出,無人可以阻擋;但末底改不肯認命
為拯救民族的準備:期望以斯帖王后有正面回覆,可以拯救民族
以斯帖王后的難處 -> 末底改的質問 -> 以斯帖的回覆
如何解釋「從別處得解決蒙拯救」?
若末底改真相信神會出手,又怎會向以斯帖王后求救?
「父家也滅亡」其實自己也受牽連——「你若閉口不言,還有其他機會嗎?」
=> 付代價:尋求比自身更大的利益
例子:
德國、荷蘭的電單車黑幫到敘利亞協助庫爾德族對付聖戰分子、
SARS時願意留在前線的醫護人員
總結:信主的我們,應該有比爭取普選更高的目標
----
個人感想:
平時有留意Ellen的面書,其分享都頗為「抽水」
只是在牧區如此公開抽水式講道似乎不太恰當 (反對抗爭的會眾不知有何反應?)
「種族清洗、有甚麼選擇、想其他人見到聽到、王的命令一出,無人可以阻擋、
若閉口不言還有其他機會嗎、 尋求比自身更大的利益......」
各細節都跟現時的社會議題有關連,而且讓人感覺到當中有立場
雖然沒有明言,只是個人感覺,仍然很容易使人誤以為講員呼籲會眾支持抗爭
結果「強調應該有更高目標」的總結似乎有力挽狂瀾卻又力不從心的感覺
Sosin之後已向講員回應「講道訊息很黃」
教會的牧者還真的需要各位支持、守望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講座筆記 20141017
環球聖經公會、天道書樓 合辦
《教你讀智慧文學》講員:黃天相博士
「今明兩日的講員之間是沒有關係的,請各位會眾不要誤會;
但姓黃的弟兄似乎都對舊約相當有興趣......」
讀智慧文學最大的問題:把其中一個角度理解成聖經全部的教導
「賄賂沒有問題?聖經有教?」(這問題稍後再回答)
舊約兩大傳統
1. 律法傳統
存在的原因:神與以色列建立關係——立約的根基
(跟挪亞,亞伯拉罕等先祖在西乃山上的傳統)
十約只是內容及原則,律法範疇其實很廣泛
可以包括神學、儀式、政治 (立王)、社會民生 (耕種、收割)
不必死守,但要追求在地上過著合乎神的生活
原因只有一個:因為神是聖潔的
現實有很多掙扎,如何遵循?
實際上,以色列聖殿被毀後已無聖殿,相關律例又如何能遵從?
——對象是民族的整體 (因為整個以色列民族都是神的子民)
利26章:應許和懲罰都是整個民族一同面對的
(所以若果自己做得好而別人做得不好,還是一樣要受罰!)
2. 先知傳統
律法由利未人教導,先知是宗教場所以外的角色
代求者——亞伯拉罕、摩西、阿摩司
守望者——先知與會眾同受應許和懲罰
=> 做時代的先知是注定失敗的,因為注定了沒有人會聽
先知的信息:神的王權、公義、所介入的工作
神要施行懲罰,之後才施行拯救 =>「最緊要捱得過之前那段日子!」
拯救是將來的,現在要先面對掙扎、災禍!
「惡人有惡報?真的嗎?若果沒有,為何要守律法?」
——「定期」的觀念,按神的時間進行審判,因此我們需要耐心等候
國破家亡,聖殿被毀,以色列人四散,沒有了國家使信仰變得個人化
聖經中也有提及其他地區的智慧:埃及 (賽19:11-12)、以東 (耶497、俄8)、
腓尼基 (結27:8-9, 28:3)、波斯 (斯1:13-14)、巴比倫 (但1:20)
以色列的智慧傳統不是憑空出現,主要來自兩方面:
1. 受以色列民族本身文化累積的生活觀念影響
2. 受古代近東文化的影響
例:巴比倫的《吉加墨施史詩》(Gilgamesh Epic) vs 傳道書9:12
是抄襲?相似不等於一定是抄襲,只是文化影響
例:埃及《善辯的農夫》(The Eloquent Peasant)
「其他人說《善辯的農夫》跟約伯記相似,為何我總看不出?」
表達的手法:父親教導兒子、王寫作的詩詞
求「智慧」?——智慧文學不是教你解決問題
非宗教性的:處事的圓滑技巧、判斷辨別的能力、統治百姓的才幹、擁有豐富的知識
這些東西都只是知識而不是智慧
宗教性的:生命中顯出道德倫理及信仰的素質,明白異象和預兆
是「學習」而不是「求」,因為「求」表示自己並不知曉
兩種教導智慧的方式:訓誨 (箴1:2-6)、勸戒 (1:30)
神從不指引你的道,但只要你持守,神就會把道路修直
「有三份工作,求神幫我去揀?」
如果神真的會選擇,又為何給你三份工作?不就是想你自己去選擇嗎?
無論選擇甚麼,神都會與你同行,「但結果有幾多人會熱切期待返工?」
----
(中場休息)
----
智慧文學的神學觀念
箴10:1-5:頭尾都是講智慧、愚昧,為何中間第三節講飢餓?好似沒有關係?
從第二節到第三節 => 因為有神,所以不需要貪心
從第三節到第四節 => 說是不要貪心,但也不要游手好閒
之後第五節 => 提倡勤力
一. 因果關係的態度
(1) 善惡之分
1. 善行帶來好處;惡行帶來壞處 (箴10:4, 28:19)
2. 惡行不排除有好處 (箴17:8, 21:14)
「聖經教人賄賂?如何分辨?不應只看一兩節或半節,但要看聖經整體教導」
(2) 控制與否之分——關係是否能控制
1. 機會增加的因果關係 (傳10:8-9, 箴26:27)
2. 可以用方法解決的因果關係 (傳10:10-11)
「轉工可令自己條氣更順?收人工唔包順氣播!頂癮?因為你自己見識得少!」
「只靠屬靈經驗令自己更親近神?」
3. 可以預先控制的因果關係 (傳10:18, 箴6:27-29, 23:1-2)
「面對現時的環境,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嗎?」
4. 沒法控制的因果關係
傳7:5, 8:14——「惡人無惡報?聖經一早講左啦,係你自己無睇!?」
箴30:21-23——不能控制也不能解決
=> 勞碌中享受應得的份,未死前記念主,因為將來有審判
「擦鞋擦出面老細都唔知?難得有人肯講,欣賞肯講的態度?」
箴25:21-23——公義與對象無關
「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令人慚愧,自知錯誤
二. 神人的關係存在距離
(1). 神的智慧與人的智慧不同
1. 特定的地方 (傳3:11)
一切都是美好,包括我們覺得是不好的東西;按神的時間,人不能明白
2. 特定的界限 (伯28:12-14——智慧的限制)
3. 特定的道路 (伯28:20-22, 23-28)
=> 不能問「為何我不能知道?」;人的限制,不是人能夠知道的
不是靠尋求,不是靠尋找,但是靠敬畏神的經歷
(2). 神的禍福標準與人的標準不同 (伯38:8-11)
神不曾將惡滅絕:以光限制黑暗、以陸地限制海洋
「為何創造只能帶來破壞的冰雹?你入過雪庫嗎?」(伯38:5)
經驗到痛苦是正常?(伯38:1-6)
自己覺得那種事、東西沒有價值,因為本身就不是為你而設的
(伯39:13-17, 18-25) 覺得痛苦是因為未曾面對過、未曾受歷練?要對痛苦毫無底線?
(3). 神的介入與定期的觀念 (傳3:1)
神不出手,因為未到期 => 是神容許這刻的狀況!
人作惡可以無事非必因為神的赦免,可能只是這刻神容許,時候到了就出手
三. 得到智慧的方法
(1). 明白智慧的秩序 (箴22-33章)
(2). 順服在神的智慧
伯28:28——只是智慧的「開端」而不是全部!人不能控制也不能完全明白
箴9:10——靠敬畏神得到智慧的經驗
箴1:7——「感動」真是來自神的嗎?靠知識可以少行冤枉路
「靠估無痛苦?」就算藉禱告尋求神都未必會答!
總結:
1. 敬畏神
2. 謹守神的律法、誡命 (加上行動)
3. 遠離惡事 (否則軟弱的日子會不斷重複!)
《教你讀智慧文學》講員:黃天相博士
「今明兩日的講員之間是沒有關係的,請各位會眾不要誤會;
但姓黃的弟兄似乎都對舊約相當有興趣......」
讀智慧文學最大的問題:把其中一個角度理解成聖經全部的教導
「賄賂沒有問題?聖經有教?」(這問題稍後再回答)
舊約兩大傳統
1. 律法傳統
存在的原因:神與以色列建立關係——立約的根基
(跟挪亞,亞伯拉罕等先祖在西乃山上的傳統)
十約只是內容及原則,律法範疇其實很廣泛
可以包括神學、儀式、政治 (立王)、社會民生 (耕種、收割)
不必死守,但要追求在地上過著合乎神的生活
原因只有一個:因為神是聖潔的
現實有很多掙扎,如何遵循?
實際上,以色列聖殿被毀後已無聖殿,相關律例又如何能遵從?
——對象是民族的整體 (因為整個以色列民族都是神的子民)
利26章:應許和懲罰都是整個民族一同面對的
(所以若果自己做得好而別人做得不好,還是一樣要受罰!)
2. 先知傳統
律法由利未人教導,先知是宗教場所以外的角色
代求者——亞伯拉罕、摩西、阿摩司
守望者——先知與會眾同受應許和懲罰
=> 做時代的先知是注定失敗的,因為注定了沒有人會聽
先知的信息:神的王權、公義、所介入的工作
神要施行懲罰,之後才施行拯救 =>「最緊要捱得過之前那段日子!」
拯救是將來的,現在要先面對掙扎、災禍!
「惡人有惡報?真的嗎?若果沒有,為何要守律法?」
——「定期」的觀念,按神的時間進行審判,因此我們需要耐心等候
國破家亡,聖殿被毀,以色列人四散,沒有了國家使信仰變得個人化
聖經中也有提及其他地區的智慧:埃及 (賽19:11-12)、以東 (耶497、俄8)、
腓尼基 (結27:8-9, 28:3)、波斯 (斯1:13-14)、巴比倫 (但1:20)
以色列的智慧傳統不是憑空出現,主要來自兩方面:
1. 受以色列民族本身文化累積的生活觀念影響
2. 受古代近東文化的影響
例:巴比倫的《吉加墨施史詩》(Gilgamesh Epic) vs 傳道書9:12
是抄襲?相似不等於一定是抄襲,只是文化影響
例:埃及《善辯的農夫》(The Eloquent Peasant)
「其他人說《善辯的農夫》跟約伯記相似,為何我總看不出?」
表達的手法:父親教導兒子、王寫作的詩詞
求「智慧」?——智慧文學不是教你解決問題
非宗教性的:處事的圓滑技巧、判斷辨別的能力、統治百姓的才幹、擁有豐富的知識
這些東西都只是知識而不是智慧
宗教性的:生命中顯出道德倫理及信仰的素質,明白異象和預兆
是「學習」而不是「求」,因為「求」表示自己並不知曉
兩種教導智慧的方式:訓誨 (箴1:2-6)、勸戒 (1:30)
神從不指引你的道,但只要你持守,神就會把道路修直
「有三份工作,求神幫我去揀?」
如果神真的會選擇,又為何給你三份工作?不就是想你自己去選擇嗎?
無論選擇甚麼,神都會與你同行,「但結果有幾多人會熱切期待返工?」
----
(中場休息)
----
智慧文學的神學觀念
箴10:1-5:頭尾都是講智慧、愚昧,為何中間第三節講飢餓?好似沒有關係?
從第二節到第三節 => 因為有神,所以不需要貪心
從第三節到第四節 => 說是不要貪心,但也不要游手好閒
之後第五節 => 提倡勤力
一. 因果關係的態度
(1) 善惡之分
1. 善行帶來好處;惡行帶來壞處 (箴10:4, 28:19)
2. 惡行不排除有好處 (箴17:8, 21:14)
「聖經教人賄賂?如何分辨?不應只看一兩節或半節,但要看聖經整體教導」
(2) 控制與否之分——關係是否能控制
1. 機會增加的因果關係 (傳10:8-9, 箴26:27)
2. 可以用方法解決的因果關係 (傳10:10-11)
「轉工可令自己條氣更順?收人工唔包順氣播!頂癮?因為你自己見識得少!」
「只靠屬靈經驗令自己更親近神?」
3. 可以預先控制的因果關係 (傳10:18, 箴6:27-29, 23:1-2)
「面對現時的環境,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嗎?」
4. 沒法控制的因果關係
傳7:5, 8:14——「惡人無惡報?聖經一早講左啦,係你自己無睇!?」
箴30:21-23——不能控制也不能解決
=> 勞碌中享受應得的份,未死前記念主,因為將來有審判
「擦鞋擦出面老細都唔知?難得有人肯講,欣賞肯講的態度?」
箴25:21-23——公義與對象無關
「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令人慚愧,自知錯誤
二. 神人的關係存在距離
(1). 神的智慧與人的智慧不同
1. 特定的地方 (傳3:11)
一切都是美好,包括我們覺得是不好的東西;按神的時間,人不能明白
2. 特定的界限 (伯28:12-14——智慧的限制)
3. 特定的道路 (伯28:20-22, 23-28)
=> 不能問「為何我不能知道?」;人的限制,不是人能夠知道的
不是靠尋求,不是靠尋找,但是靠敬畏神的經歷
(2). 神的禍福標準與人的標準不同 (伯38:8-11)
神不曾將惡滅絕:以光限制黑暗、以陸地限制海洋
「為何創造只能帶來破壞的冰雹?你入過雪庫嗎?」(伯38:5)
經驗到痛苦是正常?(伯38:1-6)
自己覺得那種事、東西沒有價值,因為本身就不是為你而設的
(伯39:13-17, 18-25) 覺得痛苦是因為未曾面對過、未曾受歷練?要對痛苦毫無底線?
(3). 神的介入與定期的觀念 (傳3:1)
神不出手,因為未到期 => 是神容許這刻的狀況!
人作惡可以無事非必因為神的赦免,可能只是這刻神容許,時候到了就出手
三. 得到智慧的方法
(1). 明白智慧的秩序 (箴22-33章)
(2). 順服在神的智慧
伯28:28——只是智慧的「開端」而不是全部!人不能控制也不能完全明白
箴9:10——靠敬畏神得到智慧的經驗
箴1:7——「感動」真是來自神的嗎?靠知識可以少行冤枉路
「靠估無痛苦?」就算藉禱告尋求神都未必會答!
總結:
1. 敬畏神
2. 謹守神的律法、誡命 (加上行動)
3. 遠離惡事 (否則軟弱的日子會不斷重複!)
Labels:
信仰講座 / 課堂筆記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講座筆記 20141018
環球聖經公會、天道書樓 合辦
《教你讀敘事文》講員:黃天權博士
釋經:研究背景、原文字眼、文法
但文學結構卻容易被忽略;這些文學結構能否給予我們更多的亮光?
1. 特定文學結構
不同聖經編者可能已進行分段,但各段之間好像有相關的事?
=> 以結構組成段落
2. 透過結構帶出意義 (與字眼的意義相對)
作者使用寫作技巧含蓄地表達另類的意思
結構不單出現於敘事文體,也包括先知書、詩篇等
不同文化背景也有其偏好的文學結構
例如:
英美國家:每段以中心句開始,之後作解釋
南歐、俄羅斯:主線中常有枝節
東方國家:婉轉而不直接
希伯來文:平衡結構,著重秩序、對稱
----
1. 嵌板結構 (Panelling)
多元化的文學單元,通常都比較長
每塊嵌板有相近主題,相同表達次序,使作者懂得一併研讀這些嵌板
例子一:十災 (出埃及記7-11章)
嵌板甲 嵌板乙 嵌板丙 嵌板丁
A 水變血 (7:14-24) 蠅 (8:20-30) 雹 (9:13-35)
B 蛙 (7:15-8:15) 畜疫 (9:1-7) 蝗蟲 (10:1-20)
C 虱 (8:16-19) 瘡 (9:8-12) 黑暗 (10:21-29)
D 殺長子 (11:1-12:39)
A:吩咐摩西早晨去見法老,預告將要降的災 (7:15, 8:20, 9:13)
B:吩咐摩西「進去見法老」,預告將要降的災 (8:1, 9:1, 10:1)
C:沒有向法老預告災難,直接透過摩西和亞倫降災 (8:16, 9:8, 10:21)
D:災難直接來自耶和華而非透過摩西和亞倫 (11:4-5, 12:29)
嵌板甲:首兩災埃及術士也能作但不能把災拿走 (7:22-24, 8:7-8)
(因為埃及術士可以照板煮碗,所以法老沒有理會,但術士不能化解,結果令埃及人受災。)
第三災埃及術士不能作 (8:18)
嵌板乙:首兩災只影響埃及人,卻不影響以色列人 (8:22-23, 9:4-6)
第三災埃及術士站立不住 (9:11)
嵌板丙:首兩災耶和華和旁述者都強調災難史無前例 (9:18, 9:24, 10:6, 10:14)
嵌板丁:包含上述三項:摩西在埃及人眼中為大 (11:3);
災難只影響埃及人,卻不影響以色列人 (11:7);災難空前絕後 (11:6)
十災的漸進程度:
術士做到但術士化解 (第一、二災)
-> 術士做不到 (第三災)
-> 神分開以色列人和埃及人,只令埃及人受災 (第四、五災)
-> 術士站立不住 (第六災)
-> 災難史無前例 (第七、八災)
-> 以上的集合 (第十災)
=> 作者想透過次序和方法讓讀者知道神的性質和能力
例子二:士師記8:4-21——梅花間竹的結構
嵌板甲 嵌板乙
A 兩個以色列王拒絕支持 (8:4-9) 懲罰兩個以色列城市 (8:13-17)
B 捉拿兩個米甸王 (8:10-12) 處決兩個米甸王 (8:14-21)
起初兩個城市拒絕幫助,因此遭到報復是罪有應得?
但第17節「殺城樓的人」似乎是過了火
根據聖經以往紀錄,外族的王皆必被殺死
但基甸「指著神起誓」(即是非常認真的意思),表明兩個王若不殺其兄弟就不會被殺
=> 公報私仇,可考慮放過外族的王卻殺了不支持的以色列人 => 基甸的劣跡
例子三:阿摩司書第1, 2章
頭六塊嵌板都是外邦,是以色列的敵人 (因此吸引以色列人來聽先知的說話)
第七塊嵌板是南國猶大 (阿摩司是北國先知,當時南北國正開戰
七又是完整之數,可想像以色列人聽到先知鬧猶大國會是何等的興奮)
第八塊是北國以色列 (在完整之數後,顯得意料之外)
頭七塊嵌板皆數四罪,但第八嵌板卻數七罪 => 焦點在以色列人身上,其餘的只是陪襯
----
(中場休息)
----
2. 交叉配列結構
無論中間是單數抑或雙數都是全段最重要的內容
這種結構不難發現,但不是所有段落都符合這結構,需要遵從嚴謹的標準:
從A至B、從B至C之間的主題要相近,字眼也要相近
例子一:路加福音1:6-25
A 撒迦利亞和以利沙伯在神面前是義人 (1:5-6)
B 以利沙伯不育 (1:7)
C 撒迦利亞供祭司的職分 (1:8)
D 撒迦利亞進殿 (1:9)
E 百姓在殿外面禱告 (1:10)
F 主的天使站在壇前向撒迦利亞顯現 (1:11)
G 撒迦利亞害怕 (1:12)
H 天使宣告以利沙伯將生下約翰,並啟示約翰的使命 (1:13-17)
G 撒迦利亞疑惑 (1:18)
F 站在神面前的天使向撒迦利亞說話 (1:19-20)
E 百姓在殿外等候撒迦利亞 (1:21)
D 撒迦利亞出來後不能說話 (1:22)
C 撒迦利亞供職完了回家 (1:23)
B 以利沙伯懷孕 (1:24)
A 主眷顧撒迦利亞,除掉他的羞恥 (1:25)
=> 焦點在施洗約翰及其使命
例子二:士師記6:33-7:25
A 米甸人過約旦河安營,基甸聚集瑪拿西,亞設,西布倫,及拿弗他利人爭戰 (6:33-35)
B 基甸藉羊毛向耶和華求拯救的印證 (6:36-40)
C 耶和華吩咐基甸減少軍隊的人數,免得以色列人以為拯救是出於自己 (7:1-8)
B 耶和華藉米甸人的夢主動給基甸得勝的印證 (7:9-15上)
A 開戰後拿弗他利,亞設和瑪拿西人追趕米甸人,
以法蓮人阻止米甸人過約旦河,打敗米甸人 (7:15下-25)
這一戰是神親自出手的,榮耀應該要歸予神
但以色列人卻說是基甸救他們脫離米甸人的手 (8:22)
=> 基甸口講不想作王,但實際上有作王的野心
從座騎上有金飾、擁有紫袍、命名兒子作亞比米勒、
要求士兵大喊「耶和華和基甸的刀」等事上可以印證
----
3. 首尾呼應——好像一對括號,是一個單元的首末
例子一:士師記6:11, 8:32
6:11 耶和華的使者到了俄弗拉,坐在亞比以謝族人約阿施的橡樹下。
約阿施的兒子基甸正在酒醡那裡打麥子,為要防備米甸人。
8:32 約阿施的兒子基甸,年紀老邁而死,
葬在亞比以謝族的俄弗拉,在他父親約阿施的墳墓裡。
例子二:士師記最頭兩章,最尾兩章
嵌板甲 嵌板乙
A 以色列人問誰先去打迦南人, 以色列人問誰先去打便雅憫人,
神要猶大先去 (1:1-2) 神要猶大先去 (20:18)
B 以色列人最初都成功, 以色列人最初兩次被打敗,
之後卻屢次失敗 (1:3-36) 後來成功擊殺便雅憫人 (20:19-48)
C 以色列人聚集在波金 (即伯特利) 以色列人聚集在伯特利哭泣,
哭泣,並向耶和華獻祭 (2:1-5) 並向耶和華獻祭 (21:1-4)
神明言禁止與外族人通婚,但以色列人做不到
卻又起誓不與便雅憫人通婚 => 把便雅憫人當成外邦人 => 打算把便雅憫人殺盡
對外邦人忍心,對自己人卻狠毒
整件事的動機及方法都是錯誤的,價值觀被顛倒
「作者沒有明言,但透過結構等細節暗示這訊息」
《教你讀敘事文》講員:黃天權博士
釋經:研究背景、原文字眼、文法
但文學結構卻容易被忽略;這些文學結構能否給予我們更多的亮光?
1. 特定文學結構
不同聖經編者可能已進行分段,但各段之間好像有相關的事?
=> 以結構組成段落
2. 透過結構帶出意義 (與字眼的意義相對)
作者使用寫作技巧含蓄地表達另類的意思
結構不單出現於敘事文體,也包括先知書、詩篇等
不同文化背景也有其偏好的文學結構
例如:
英美國家:每段以中心句開始,之後作解釋
南歐、俄羅斯:主線中常有枝節
東方國家:婉轉而不直接
希伯來文:平衡結構,著重秩序、對稱
----
1. 嵌板結構 (Panelling)
多元化的文學單元,通常都比較長
每塊嵌板有相近主題,相同表達次序,使作者懂得一併研讀這些嵌板
例子一:十災 (出埃及記7-11章)
嵌板甲 嵌板乙 嵌板丙 嵌板丁
A 水變血 (7:14-24) 蠅 (8:20-30) 雹 (9:13-35)
B 蛙 (7:15-8:15) 畜疫 (9:1-7) 蝗蟲 (10:1-20)
C 虱 (8:16-19) 瘡 (9:8-12) 黑暗 (10:21-29)
D 殺長子 (11:1-12:39)
A:吩咐摩西早晨去見法老,預告將要降的災 (7:15, 8:20, 9:13)
B:吩咐摩西「進去見法老」,預告將要降的災 (8:1, 9:1, 10:1)
C:沒有向法老預告災難,直接透過摩西和亞倫降災 (8:16, 9:8, 10:21)
D:災難直接來自耶和華而非透過摩西和亞倫 (11:4-5, 12:29)
嵌板甲:首兩災埃及術士也能作但不能把災拿走 (7:22-24, 8:7-8)
(因為埃及術士可以照板煮碗,所以法老沒有理會,但術士不能化解,結果令埃及人受災。)
第三災埃及術士不能作 (8:18)
嵌板乙:首兩災只影響埃及人,卻不影響以色列人 (8:22-23, 9:4-6)
第三災埃及術士站立不住 (9:11)
嵌板丙:首兩災耶和華和旁述者都強調災難史無前例 (9:18, 9:24, 10:6, 10:14)
嵌板丁:包含上述三項:摩西在埃及人眼中為大 (11:3);
災難只影響埃及人,卻不影響以色列人 (11:7);災難空前絕後 (11:6)
十災的漸進程度:
術士做到但術士化解 (第一、二災)
-> 術士做不到 (第三災)
-> 神分開以色列人和埃及人,只令埃及人受災 (第四、五災)
-> 術士站立不住 (第六災)
-> 災難史無前例 (第七、八災)
-> 以上的集合 (第十災)
=> 作者想透過次序和方法讓讀者知道神的性質和能力
例子二:士師記8:4-21——梅花間竹的結構
嵌板甲 嵌板乙
A 兩個以色列王拒絕支持 (8:4-9) 懲罰兩個以色列城市 (8:13-17)
B 捉拿兩個米甸王 (8:10-12) 處決兩個米甸王 (8:14-21)
起初兩個城市拒絕幫助,因此遭到報復是罪有應得?
但第17節「殺城樓的人」似乎是過了火
根據聖經以往紀錄,外族的王皆必被殺死
但基甸「指著神起誓」(即是非常認真的意思),表明兩個王若不殺其兄弟就不會被殺
=> 公報私仇,可考慮放過外族的王卻殺了不支持的以色列人 => 基甸的劣跡
例子三:阿摩司書第1, 2章
頭六塊嵌板都是外邦,是以色列的敵人 (因此吸引以色列人來聽先知的說話)
第七塊嵌板是南國猶大 (阿摩司是北國先知,當時南北國正開戰
七又是完整之數,可想像以色列人聽到先知鬧猶大國會是何等的興奮)
第八塊是北國以色列 (在完整之數後,顯得意料之外)
頭七塊嵌板皆數四罪,但第八嵌板卻數七罪 => 焦點在以色列人身上,其餘的只是陪襯
----
(中場休息)
----
2. 交叉配列結構
無論中間是單數抑或雙數都是全段最重要的內容
這種結構不難發現,但不是所有段落都符合這結構,需要遵從嚴謹的標準:
從A至B、從B至C之間的主題要相近,字眼也要相近
例子一:路加福音1:6-25
A 撒迦利亞和以利沙伯在神面前是義人 (1:5-6)
B 以利沙伯不育 (1:7)
C 撒迦利亞供祭司的職分 (1:8)
D 撒迦利亞進殿 (1:9)
E 百姓在殿外面禱告 (1:10)
F 主的天使站在壇前向撒迦利亞顯現 (1:11)
G 撒迦利亞害怕 (1:12)
H 天使宣告以利沙伯將生下約翰,並啟示約翰的使命 (1:13-17)
G 撒迦利亞疑惑 (1:18)
F 站在神面前的天使向撒迦利亞說話 (1:19-20)
E 百姓在殿外等候撒迦利亞 (1:21)
D 撒迦利亞出來後不能說話 (1:22)
C 撒迦利亞供職完了回家 (1:23)
B 以利沙伯懷孕 (1:24)
A 主眷顧撒迦利亞,除掉他的羞恥 (1:25)
=> 焦點在施洗約翰及其使命
例子二:士師記6:33-7:25
A 米甸人過約旦河安營,基甸聚集瑪拿西,亞設,西布倫,及拿弗他利人爭戰 (6:33-35)
B 基甸藉羊毛向耶和華求拯救的印證 (6:36-40)
C 耶和華吩咐基甸減少軍隊的人數,免得以色列人以為拯救是出於自己 (7:1-8)
B 耶和華藉米甸人的夢主動給基甸得勝的印證 (7:9-15上)
A 開戰後拿弗他利,亞設和瑪拿西人追趕米甸人,
以法蓮人阻止米甸人過約旦河,打敗米甸人 (7:15下-25)
這一戰是神親自出手的,榮耀應該要歸予神
但以色列人卻說是基甸救他們脫離米甸人的手 (8:22)
=> 基甸口講不想作王,但實際上有作王的野心
從座騎上有金飾、擁有紫袍、命名兒子作亞比米勒、
要求士兵大喊「耶和華和基甸的刀」等事上可以印證
----
3. 首尾呼應——好像一對括號,是一個單元的首末
例子一:士師記6:11, 8:32
6:11 耶和華的使者到了俄弗拉,坐在亞比以謝族人約阿施的橡樹下。
約阿施的兒子基甸正在酒醡那裡打麥子,為要防備米甸人。
8:32 約阿施的兒子基甸,年紀老邁而死,
葬在亞比以謝族的俄弗拉,在他父親約阿施的墳墓裡。
例子二:士師記最頭兩章,最尾兩章
嵌板甲 嵌板乙
A 以色列人問誰先去打迦南人, 以色列人問誰先去打便雅憫人,
神要猶大先去 (1:1-2) 神要猶大先去 (20:18)
B 以色列人最初都成功, 以色列人最初兩次被打敗,
之後卻屢次失敗 (1:3-36) 後來成功擊殺便雅憫人 (20:19-48)
C 以色列人聚集在波金 (即伯特利) 以色列人聚集在伯特利哭泣,
哭泣,並向耶和華獻祭 (2:1-5) 並向耶和華獻祭 (21:1-4)
神明言禁止與外族人通婚,但以色列人做不到
卻又起誓不與便雅憫人通婚 => 把便雅憫人當成外邦人 => 打算把便雅憫人殺盡
對外邦人忍心,對自己人卻狠毒
整件事的動機及方法都是錯誤的,價值觀被顛倒
「作者沒有明言,但透過結構等細節暗示這訊息」
Labels:
信仰講座 / 課堂筆記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一場猶如中學學生「鬥up」的辯論
我相信市民想看見的是會談能夠有突破性的共識
但至今看見的只是你們特別的辯論技巧
為何那五位學生不懂得「反建議」?
反對「袋住先」、反對1200人的提名委員會
那麼為何不藉這機會表達你們心目中理想的提名委員會及其他可行的制度或方案?
「公民提名」只是口號嗎?為何完全沒有交代細節?
那五位學生當中是有人讀政治法律系的吧
難得可以面見政府高官,又難得地在全香港面前發言
結果講的卻仍然是「市民在出面捱左好耐、已經讓左好多步......」這些言論
其他人可能仍然認為那些學生有理有節,但我只覺得他們是在做政治show
譚局長難得地老實:「我自己都係那七成入面......
唔好下下問政府官員有冇良心,我份工唔係要我憑良心做野。」
多謝譚局長使市民更了解清楚你們的心聲。
個人分析:
是次會談未能為社會局面降溫,抗爭將會把社會帶入一條不能回頭的道路。
「時也、運也、命也,非我之不能也。」各位被選中的香港市民一路好走。
但至今看見的只是你們特別的辯論技巧
為何那五位學生不懂得「反建議」?
反對「袋住先」、反對1200人的提名委員會
那麼為何不藉這機會表達你們心目中理想的提名委員會及其他可行的制度或方案?
「公民提名」只是口號嗎?為何完全沒有交代細節?
那五位學生當中是有人讀政治法律系的吧
難得可以面見政府高官,又難得地在全香港面前發言
結果講的卻仍然是「市民在出面捱左好耐、已經讓左好多步......」這些言論
其他人可能仍然認為那些學生有理有節,但我只覺得他們是在做政治show
譚局長難得地老實:「我自己都係那七成入面......
唔好下下問政府官員有冇良心,我份工唔係要我憑良心做野。」
多謝譚局長使市民更了解清楚你們的心聲。
個人分析:
是次會談未能為社會局面降溫,抗爭將會把社會帶入一條不能回頭的道路。
「時也、運也、命也,非我之不能也。」各位被選中的香港市民一路好走。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Vision #12:「天下烏鴉一樣黑,天下政客一樣狗」的絕望真相
我讀預科之時曾經講過一句說話:「天下烏鴉一樣黑,天下政客一樣狗。」當時的同學見到我勁搞爛Gag,都以為這句說話只是為了搞笑。
因為立法會的建制派都是支持政府,所以泛民派就一定是支持市民?很糟糕的邏輯。民主黨等等的傳統泛民派別為了政治上的「入閘」而選擇妥協,在超級區議會等事件中表露無遺,也因此被相對激進的公民黨、人民力量、社民連一直狙擊。
那麼,相對激進的政黨就是支持市民了嗎?可惜他們都不是。想一想為何他們會被人形容「為反而反」?為何他們的政治理念可以脫離民生,幾乎只為反對政府而存在?為何每逢立法會討論備受爭議的政策時,某部分議員卻選擇「議會暴力」而被趕遂離場?這些「議會暴力」真的可以禁止受爭議的政策在立法會通過嗎?
整個立法會根本就是一場大龍鳳,所謂「建制派」「泛民派」其實都只是這場大龍鳳的正派反派。開始討論議題後,正派奮力維護政府,反派用盡手段打擊。結果正派必勝,可以對外宣稱「民心所歸」;反派雖敗,仍然可以光明磊落地口稱「問心無愧」,爭取市民的支持。反建制的市民只看見議會的制度失衡、只看見議會內的泛民不夠多,也就因此排除了「泛民就是內奸」的嫌疑。可惜因為沒有確實的證據足以證實這嫌疑,所以這種論調一直都被市民當成陰謀論。
結果雨傘運動一發不可收拾,市民方才發現原來所有口稱支持市民的政黨政客都是出賣市民的,都是著重自己組織的利益多於市民長遠的利益。就連佔中三子、學聯、學民思潮也是如此。
市民到了此時才知道他們身邊有數之不盡的內鬼,不是絕望真相是甚麼?
因為立法會的建制派都是支持政府,所以泛民派就一定是支持市民?很糟糕的邏輯。民主黨等等的傳統泛民派別為了政治上的「入閘」而選擇妥協,在超級區議會等事件中表露無遺,也因此被相對激進的公民黨、人民力量、社民連一直狙擊。
那麼,相對激進的政黨就是支持市民了嗎?可惜他們都不是。想一想為何他們會被人形容「為反而反」?為何他們的政治理念可以脫離民生,幾乎只為反對政府而存在?為何每逢立法會討論備受爭議的政策時,某部分議員卻選擇「議會暴力」而被趕遂離場?這些「議會暴力」真的可以禁止受爭議的政策在立法會通過嗎?
整個立法會根本就是一場大龍鳳,所謂「建制派」「泛民派」其實都只是這場大龍鳳的正派反派。開始討論議題後,正派奮力維護政府,反派用盡手段打擊。結果正派必勝,可以對外宣稱「民心所歸」;反派雖敗,仍然可以光明磊落地口稱「問心無愧」,爭取市民的支持。反建制的市民只看見議會的制度失衡、只看見議會內的泛民不夠多,也就因此排除了「泛民就是內奸」的嫌疑。可惜因為沒有確實的證據足以證實這嫌疑,所以這種論調一直都被市民當成陰謀論。
結果雨傘運動一發不可收拾,市民方才發現原來所有口稱支持市民的政黨政客都是出賣市民的,都是著重自己組織的利益多於市民長遠的利益。就連佔中三子、學聯、學民思潮也是如此。
市民到了此時才知道他們身邊有數之不盡的內鬼,不是絕望真相是甚麼?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羅范椒芬在AM730專欄中的聖經謬誤
原文網址:http://www.am730.com.hk/column-231291
(應該是馬可9:50,可能是手寫,50睇錯了30)
如果強調「和睦」,又如何解釋前面那幾節經文「要把使自己跌倒的肢體砍下來,
寧願一手一腳一眼入永生,都好過雙手雙腳雙眼落地獄」,
跟「合一、和睦」不是自相矛盾嗎?
鹽是有防腐及淨化的功用,「彼此和睦」與「作鹽——防腐及淨化的使命」是不可分割的。
馬太12章那節經文是形容趕鬼,
言下之意即是當了市民是撒旦是鬼,可以「奉主耶穌的名趕逐」吧?
聖經不是這樣斷章取義的;那是神的話語,不能以斷章取義支持個人立場的。
(應該是馬可9:50,可能是手寫,50睇錯了30)
如果強調「和睦」,又如何解釋前面那幾節經文「要把使自己跌倒的肢體砍下來,
寧願一手一腳一眼入永生,都好過雙手雙腳雙眼落地獄」,
跟「合一、和睦」不是自相矛盾嗎?
鹽是有防腐及淨化的功用,「彼此和睦」與「作鹽——防腐及淨化的使命」是不可分割的。
馬太12章那節經文是形容趕鬼,
言下之意即是當了市民是撒旦是鬼,可以「奉主耶穌的名趕逐」吧?
聖經不是這樣斷章取義的;那是神的話語,不能以斷章取義支持個人立場的。
Labels:
靈命成長,
Christianity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20141016
A. 不流人血的罪
一直以來都嘗試壓制自己,提醒自己:生物學層面而言,穿著制服的仍然是人,把人不當成人就是蔑視他人的生命,是罪。此時此刻這種不願意「一竹篙打一船人」的想法確實是無比的天真,對此我有以下兩方面解釋:
1. 《創世紀18章》中後段,神定意要滅所多瑪和蛾摩拉兩城,亞伯拉罕卻不斷跟神談判,因為亞伯拉罕始終認為城中還有「義人」的存在。(除非你認為亞伯拉罕的游說只為了拖延時間救羅得,那麼我無話可說。)
2. 《六國論》「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不濫權者以濫權者喪、不暴力者以暴力者喪」,在我眼中警民兩邊都是「蓋失強援,不能獨完」的。(然後你提出「既然搭同一艘沉船,不如齊心迫政府下台」?我又無話可說。)
----
B. 基督教界憑甚麼叫人溝通?
江湖地位?敢問一句 "How old are you?" (你老幾?) 身教?聽說更正教跟市民一樣,都是群龍無首,無人做到代言人
同時又敢問一句,今年有518遊行、622全民電子公投、71遊行以及現在的雨傘革命,為何有「跨宗派祈禱會」的同時,研討會卻只能由個別組織舉辦?是小弟有所忽略?還是各位前輩不願意?抑或已經「打定輸數」認為此舉只會加速教內分裂?還是完全沒有考慮可以讓我們「互相了解」的意圖?
----
C. 後話
單手豈能拍掌。這種局面演變下去,只會加強對立,沒有回頭路。
此時此刻,能夠有家長們重拾良知,願意虛心接受這從下而上的教導,仍然值得感恩。
一直以來都嘗試壓制自己,提醒自己:生物學層面而言,穿著制服的仍然是人,把人不當成人就是蔑視他人的生命,是罪。此時此刻這種不願意「一竹篙打一船人」的想法確實是無比的天真,對此我有以下兩方面解釋:
1. 《創世紀18章》中後段,神定意要滅所多瑪和蛾摩拉兩城,亞伯拉罕卻不斷跟神談判,因為亞伯拉罕始終認為城中還有「義人」的存在。(除非你認為亞伯拉罕的游說只為了拖延時間救羅得,那麼我無話可說。)
2. 《六國論》「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不濫權者以濫權者喪、不暴力者以暴力者喪」,在我眼中警民兩邊都是「蓋失強援,不能獨完」的。(然後你提出「既然搭同一艘沉船,不如齊心迫政府下台」?我又無話可說。)
----
B. 基督教界憑甚麼叫人溝通?
江湖地位?敢問一句 "How old are you?" (你老幾?) 身教?聽說更正教跟市民一樣,都是群龍無首,無人做到代言人
同時又敢問一句,今年有518遊行、622全民電子公投、71遊行以及現在的雨傘革命,為何有「跨宗派祈禱會」的同時,研討會卻只能由個別組織舉辦?是小弟有所忽略?還是各位前輩不願意?抑或已經「打定輸數」認為此舉只會加速教內分裂?還是完全沒有考慮可以讓我們「互相了解」的意圖?
----
C. 後話
單手豈能拍掌。這種局面演變下去,只會加強對立,沒有回頭路。
此時此刻,能夠有家長們重拾良知,願意虛心接受這從下而上的教導,仍然值得感恩。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風琴考試 (附上相片+短片)
這部電風琴是屬於老師的,聽說是從赤柱的聖士提反堂購入
Roland這品牌在各電子樂器中的名氣都不錯,品質都是數一數二的
不過這風琴只有兩層鍵盤,應付浪漫時期及近代的作品時會有技術難題出現,非常麻煩
風琴的正對面放著一部鋼琴,除了方便學習音樂的進程之外
也能夠讓音樂考試官在風琴考試時以此進行聽覺考試 (打拍子、聽唱等測驗)
也因此要在考試之前特意叫師傅來調音,避免因鋼琴問題影響自己的考試成績
雖然是直立式鋼琴,但根據師傅經驗這部三十年歷史的Steinway至少還值二十萬元!
2011年改了Syllabus,之後就有了這本1-8級風琴的scales, arpeggios & exercises
所謂exercises就是要考生彈奏的指定樂句,當中絕大多數都是用腳彈奏的Pedal Solo
這是四級Sight-reading的例題,每題有八個小節
題目以音量指定了應該要用的organ stops,但速度及演譯需要考生自行判斷
預備時間只有三十秒,跟鋼琴的Sight-reading一樣
但這預備時間是包括了選擇organ stops的時間,而這個過程起碼佔了十秒
因此真正熟習時間只有廿秒,但要同時熟習左手、右手及腳三個部份,難度很高
這是五級Sight-reading的例題,每題有十二個小節,三部之間獨立性的要求相對提高
也開始有中途轉換聲部的情況 (樂譜中間那些 "Gr."、"Sw." 符號)
以目前小弟的能力只能勉強應付4級Sight-reading的難度,5級的題目基本上都必定有錯失
但老師卻說評核準則著重三聲部的整體平衡、氛圍、拍子及最後的終止式 (perfect cadence)
所以就算小弟未能完全兼顧三聲部,只要維持節奏感、確保音樂氣氛接近題目要求、
最後的終止式處理恰當 (終止式彈奏速度甚至可以減慢一倍),就能夠確保這部分會合格
最後附上準備考試時的練習片段
自我檢討時總覺得有斷斷續續的感覺,連音、節奏等方面還有改善空間
ABRSM Organ Grade 5 Exam List B #5 (Syllabus from 2011)
Prelude in C by Jules Massenet (1842-1912)
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這世代的信仰觀
A. 個人化的信仰
我們見到弟兄姊妹會關心個人靈命及生活狀況,見到未信親友會希望其個人靈魂得救;傳福音以個體作單位,也著重個人層面的決志和認信;只要是歌詞有「恩典、憐憫、寬恕」的詩歌,它所描述的幾乎都是「神」與「我」之間的個人化關係;有一些諸如「我得著了甚麼、我要讚美、我要起來回應」等歌詞都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這種自我主義的精神跟基督教捨棄自我的精神背道而馳。
B. 愛心 vs 思想
因為聖經已清楚界定何謂「愛」,我們總能有效地以關愛的行動作見證,結果卻容易使我們誤以為「最重要是愛」。講到愛,總會聽到有人背誦哥林多前書13章:「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這些都是單憑字眼就可以使我們理解及自我反省的;惟獨「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是例外,因為「不義」和「真理」需要我們去判斷、去分辨。通常就在這些時候那句「各人不同領受,沒有絕對答案」就會出現:怕麻煩,因此最好就簡化作黑白二分;又怕引起紛爭得罪人,因此就都歸納為「從神而來的領受」。
C. 尋根究底的精神
腓立比書1:9-11:「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別是非(或作:喜愛那美好的事),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神。」
知識和見識能夠影響判斷,這本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我們這一代倒是相當缺乏探究的精神。我們總是喜歡表態、選擇立場、評論不同的事不同的人,卻未必認真了解社會的人和事、探究教會的過去及前景、甚至連聖經章節和信仰疑難都未有認真思考,更遑論質疑、反覆求證自己的想法及判斷是否正確。
D. 深層次矛盾?
以上三項還未能完全剖析這世代的信仰觀,卻已經能夠讓我們知道今時今日信徒之間的溝通為何總是困難重重。我們總是以為要達至有效的溝通必先考慮言辭、語氣、心理質素等個人條件,但就算符合以上條件信徒之間的溝通還不見得一定有效。請看看以下例子:
例子(一):
A君認為本著基督的精神,需要關注社會公義,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B君認為只需要在社會中活出神的愛已經足夠;
C君一直以來只認為基督教著重個人修行,不曾知道何謂「信仰的社會層面」。
例子(二):
D君認為社會制度上的執政者都是神所設立的,因此要順服掌權者,對抗任何社會制度也就是抗拒神的命令;
E君認為雖然執政者的權柄是出於神,但也要視乎執政者所作的是否符合神的心意,若果違反神的心意,不順服這執政者也是合理的。
F君是現時的社會制度都是人類所訂立、是不完美的,唯有呼求神親自彰顯祂的公義。
可以想像到就算信徒之間溫和地表達了各自的見解而沒有出現關係撕裂,他們仍然需要付出更多才可以達至互相尊重、甚至互相接納的程度。不過現實情況卻是弟兄姊妹未必能夠做到互相接納,所以唯有避談某些話題才可以「互相包容、互相守望」。
信徒之間的關係撕裂幾乎都發生在意見分歧之時,也就是每一位信徒透過了解、觀察和思考後作出自己的判斷之時。不同信徒的見解、觀察和思考方式可以差天共地,我們也就可以想像得到這世代的信仰觀是如何的「多元」。
只是聖經已經清楚教導我們「不可論斷人」,我們因為懼怕犯上這罪的緣故,甚至不敢去判斷各式各樣的信仰觀以及這種「多元」到底是否符合聖經教導。
我們見到弟兄姊妹會關心個人靈命及生活狀況,見到未信親友會希望其個人靈魂得救;傳福音以個體作單位,也著重個人層面的決志和認信;只要是歌詞有「恩典、憐憫、寬恕」的詩歌,它所描述的幾乎都是「神」與「我」之間的個人化關係;有一些諸如「我得著了甚麼、我要讚美、我要起來回應」等歌詞都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這種自我主義的精神跟基督教捨棄自我的精神背道而馳。
B. 愛心 vs 思想
因為聖經已清楚界定何謂「愛」,我們總能有效地以關愛的行動作見證,結果卻容易使我們誤以為「最重要是愛」。講到愛,總會聽到有人背誦哥林多前書13章:「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這些都是單憑字眼就可以使我們理解及自我反省的;惟獨「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是例外,因為「不義」和「真理」需要我們去判斷、去分辨。通常就在這些時候那句「各人不同領受,沒有絕對答案」就會出現:怕麻煩,因此最好就簡化作黑白二分;又怕引起紛爭得罪人,因此就都歸納為「從神而來的領受」。
C. 尋根究底的精神
腓立比書1:9-11:「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別是非(或作:喜愛那美好的事),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神。」
知識和見識能夠影響判斷,這本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我們這一代倒是相當缺乏探究的精神。我們總是喜歡表態、選擇立場、評論不同的事不同的人,卻未必認真了解社會的人和事、探究教會的過去及前景、甚至連聖經章節和信仰疑難都未有認真思考,更遑論質疑、反覆求證自己的想法及判斷是否正確。
D. 深層次矛盾?
以上三項還未能完全剖析這世代的信仰觀,卻已經能夠讓我們知道今時今日信徒之間的溝通為何總是困難重重。我們總是以為要達至有效的溝通必先考慮言辭、語氣、心理質素等個人條件,但就算符合以上條件信徒之間的溝通還不見得一定有效。請看看以下例子:
例子(一):
A君認為本著基督的精神,需要關注社會公義,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B君認為只需要在社會中活出神的愛已經足夠;
C君一直以來只認為基督教著重個人修行,不曾知道何謂「信仰的社會層面」。
例子(二):
D君認為社會制度上的執政者都是神所設立的,因此要順服掌權者,對抗任何社會制度也就是抗拒神的命令;
E君認為雖然執政者的權柄是出於神,但也要視乎執政者所作的是否符合神的心意,若果違反神的心意,不順服這執政者也是合理的。
F君是現時的社會制度都是人類所訂立、是不完美的,唯有呼求神親自彰顯祂的公義。
可以想像到就算信徒之間溫和地表達了各自的見解而沒有出現關係撕裂,他們仍然需要付出更多才可以達至互相尊重、甚至互相接納的程度。不過現實情況卻是弟兄姊妹未必能夠做到互相接納,所以唯有避談某些話題才可以「互相包容、互相守望」。
信徒之間的關係撕裂幾乎都發生在意見分歧之時,也就是每一位信徒透過了解、觀察和思考後作出自己的判斷之時。不同信徒的見解、觀察和思考方式可以差天共地,我們也就可以想像得到這世代的信仰觀是如何的「多元」。
只是聖經已經清楚教導我們「不可論斷人」,我們因為懼怕犯上這罪的緣故,甚至不敢去判斷各式各樣的信仰觀以及這種「多元」到底是否符合聖經教導。
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
講道筆記 - 20141004
《同哀,同求》(詩31、44篇)
講員:祝宗麒牧師
詩31及44篇皆屬哀歌文體
「以下所講的都參考自楊牧谷牧師的見解.....」
未能經驗到原本應該有的應許,例如喜樂、平安,結果令自己感到悲哀
想快速處理好情緒?作出安慰、認為是無事、講道理?
以色列悲哀的歷史
1. 在埃及勞苦
2. 四十年曠野生活
3. 探子回報哀訊,怕跟以色列人開戰
4. 外族人的頻繁入侵
5. 南北國分裂與滅亡
以色列人多愁善感?神經敏感?——被剝奪的情緒
格式: 詩31篇 詩44篇
開頭 / 宣告 v.1-7 v.1-2
投訴 / 埋怨 v.11-13 v.18-19
哀求 / 原因 v.14-17 (講員沒有提及)
仰望 / 讚美 v.21-24 (講員沒有提及)
信仰容許失落、憤怒的情緒,以及向神的不滿
為何哀傷?
面對敵人、自己
(與別人、自己、神的) 關係撕裂
害怕失去 (平安、利益、關係、自由、未來、希望等等)
神的靜默不語
----
(講道暫時中斷,3-4人小組分享時間,分享自己所哀傷、擔心或害怕的,約10分鐘)
----
如何走下去?信神的人要回到神當中尋找答案
提供出路,繼續與神溝通 (否則一直在傷痛中會以為自己失去與神溝通的機會)
1. 禱告、敬拜——來到神面前
2. 明白受長時間傷痛的人是需要長時間的醫治
3. (參考胡志偉牧師)
不應只站在事情的黑白面、道德高地,也不應保持「中立+袖手旁觀」的態度
不應發放假訊息,不要扮演先知、烈士等 (自視過高的) 角色,避免深化矛盾
4. 自省認罪:認清邪惡本相、真正敵人
5. 談論時要小心如何談、談論對象、如何表達
建議:直接講自己的恐懼而不是講道理
6. 服侍、臨在、聆聽、諒解
7. 不要被悲傷、恐懼阻礙日常生活,小心自己的限制
講員:祝宗麒牧師
詩31及44篇皆屬哀歌文體
「以下所講的都參考自楊牧谷牧師的見解.....」
未能經驗到原本應該有的應許,例如喜樂、平安,結果令自己感到悲哀
想快速處理好情緒?作出安慰、認為是無事、講道理?
以色列悲哀的歷史
1. 在埃及勞苦
2. 四十年曠野生活
3. 探子回報哀訊,怕跟以色列人開戰
4. 外族人的頻繁入侵
5. 南北國分裂與滅亡
以色列人多愁善感?神經敏感?——被剝奪的情緒
格式: 詩31篇 詩44篇
開頭 / 宣告 v.1-7 v.1-2
投訴 / 埋怨 v.11-13 v.18-19
哀求 / 原因 v.14-17 (講員沒有提及)
仰望 / 讚美 v.21-24 (講員沒有提及)
信仰容許失落、憤怒的情緒,以及向神的不滿
為何哀傷?
面對敵人、自己
(與別人、自己、神的) 關係撕裂
害怕失去 (平安、利益、關係、自由、未來、希望等等)
神的靜默不語
----
(講道暫時中斷,3-4人小組分享時間,分享自己所哀傷、擔心或害怕的,約10分鐘)
----
如何走下去?信神的人要回到神當中尋找答案
提供出路,繼續與神溝通 (否則一直在傷痛中會以為自己失去與神溝通的機會)
1. 禱告、敬拜——來到神面前
2. 明白受長時間傷痛的人是需要長時間的醫治
3. (參考胡志偉牧師)
不應只站在事情的黑白面、道德高地,也不應保持「中立+袖手旁觀」的態度
不應發放假訊息,不要扮演先知、烈士等 (自視過高的) 角色,避免深化矛盾
4. 自省認罪:認清邪惡本相、真正敵人
5. 談論時要小心如何談、談論對象、如何表達
建議:直接講自己的恐懼而不是講道理
6. 服侍、臨在、聆聽、諒解
7. 不要被悲傷、恐懼阻礙日常生活,小心自己的限制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Vision #11: 無論我們如何,世界的巨輪一直轉動,歷史也一直重複
自由行、水貨客搶日用品、霸醫院孕婦床位、
金融旅遊地產壟斷香港經濟、樓價被炒高到不能應付首期、
政府官員漸見短視、虛假、貪腐、無恥無良心
我們正面對一個這樣的社會,也竟然無力改變一個這樣的社會。
回想起《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又回想起清末的腐敗引致八國聯軍入侵、不斷的割地求和
原來一直「和平理性」的忍讓只會被人視為軟弱,結果被欺壓的情況只會惡化
那時的孫中山明白到這一點,結果他發起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結束帝制
中國古人及近代史已經啟示了我們
我們有能力決定香港的命運與未來,只在乎我們的選擇及態度
無論我們如何,世界的巨輪一直轉動,歷史也一直重複
「你係明既,我唔駛再講;你係唔明既,我再講都係哂口水。」
金融旅遊地產壟斷香港經濟、樓價被炒高到不能應付首期、
政府官員漸見短視、虛假、貪腐、無恥無良心
我們正面對一個這樣的社會,也竟然無力改變一個這樣的社會。
回想起《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又回想起清末的腐敗引致八國聯軍入侵、不斷的割地求和
原來一直「和平理性」的忍讓只會被人視為軟弱,結果被欺壓的情況只會惡化
那時的孫中山明白到這一點,結果他發起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結束帝制
中國古人及近代史已經啟示了我們
我們有能力決定香港的命運與未來,只在乎我們的選擇及態度
無論我們如何,世界的巨輪一直轉動,歷史也一直重複
「你係明既,我唔駛再講;你係唔明既,我再講都係哂口水。」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培靈會後感 + 遮打革命感言
這豈止是不同立場之間的爭競
這豈止是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爭競
我說,這是一個世代與世代之間的爭競
已經看淡社會、對各事不再大驚小怪、強調「現實」的一代
對未來愈來愈沒有希望、愈來愈多聲音意見、強調「理想」的一代
他們之間的衝突正在各種群體各種地方上演
我們都嚮往「家長式權威」:
執政的是「父母官」、回歸前叫「事頭婆」、回歸後改叫「阿爺」
(教會當中也是不乏「牧師傳道話乜就係乜」)
這只是一種管治方式,本身不應該有對錯之分
但可見的是強調「理想」的這一代已經對這種模式愈來愈反感
父母輩對此知道多少?對這一代又認識幾多?抑或仍然是「我講野你就要聽」的態度?
----
我跟教會其他前輩講過,培靈會中有好一些論調小弟已經聽聞過
事實上,神學院及教牧同工皆不乏關心社會的人
而當中又有不少是傾向支持學生、反對濫權的
所以我一直都認為老師們已盡心盡力教導
只是這一代的「教會中產化」使信徒活出了「個人化的福音」
就連敬拜所唱的詩歌也只是愈來愈強調神與自己之間的個人化關係
這樣的信仰觀如何教我們面對充滿苦難的逆境、充滿負面態度的社會?
市民面對強權、甚至面對暴力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
他們未必都信主,但他們的膽識及言行卻跟舊約的先知們無異
單就這一點已經可以教我們慚愧
我們所信的、所堅持的到底是甚麼?我們所活出來的「見證」到底又是甚麼?
這豈止是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爭競
我說,這是一個世代與世代之間的爭競
已經看淡社會、對各事不再大驚小怪、強調「現實」的一代
對未來愈來愈沒有希望、愈來愈多聲音意見、強調「理想」的一代
他們之間的衝突正在各種群體各種地方上演
我們都嚮往「家長式權威」:
執政的是「父母官」、回歸前叫「事頭婆」、回歸後改叫「阿爺」
(教會當中也是不乏「牧師傳道話乜就係乜」)
這只是一種管治方式,本身不應該有對錯之分
但可見的是強調「理想」的這一代已經對這種模式愈來愈反感
父母輩對此知道多少?對這一代又認識幾多?抑或仍然是「我講野你就要聽」的態度?
----
我跟教會其他前輩講過,培靈會中有好一些論調小弟已經聽聞過
事實上,神學院及教牧同工皆不乏關心社會的人
而當中又有不少是傾向支持學生、反對濫權的
所以我一直都認為老師們已盡心盡力教導
只是這一代的「教會中產化」使信徒活出了「個人化的福音」
就連敬拜所唱的詩歌也只是愈來愈強調神與自己之間的個人化關係
這樣的信仰觀如何教我們面對充滿苦難的逆境、充滿負面態度的社會?
市民面對強權、甚至面對暴力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
他們未必都信主,但他們的膽識及言行卻跟舊約的先知們無異
單就這一點已經可以教我們慚愧
我們所信的、所堅持的到底是甚麼?我們所活出來的「見證」到底又是甚麼?
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教會2014年培靈會筆記 (第三、四講)
主題:活在被擄中的信仰
講員:黃嘉樑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
「之前講到神的榮耀在巴比倫向以西結顯現
但黑暗仍然持續至少七十年;無條件的愛其實不易接受......」
----
第三講:石心肉心、上主更新 - 以西結書36:16-32
《以西結書》總共可分為三部分:
第1-24章:審判以色列人的惡
第25-32章:審判外邦人的惡
第33-48章:宣講復興
和合本把16-21節分段作「以色列人因罪受鞫」(即是因罪受審判)
但和修本卻是把16-32節分段作「以色列人得新生命」
甚麼是「復興」?是靈命低落之時,等候一個特會被振奮,從而靈性高漲?
第32節屬於另外一段?非也。
第22節及第32節都有「我行這事不是為你們」=> 首尾呼應,應為一段
「復興」先講過去罪孽、過失:不只眼望前方、思想正面,也要明白過去
檢視罪行
1.「流人血」
不一定就是殺人,而是「將人的特質或生命的特質除去」,「唔當人係人」
把人當作工具,滿足自己需要?為自己利益出賣別人?
「逼不得已?職責所在?......電視新聞多有虛偽,你知道嗎?」
2. 拜偶像——「以一個不應有神地位的人或物當作神」
我們看重人心、言行,多過敬拜神?
「要正視自己以前拜偶像、甚至現在仍然在拜偶像的問題」
想像將來受壓力、危機,逼使自己面對「流人血」、拜偶像的試探?若未有就應當感恩!
這些行為「使神的聖名被褻瀆」
以「行經的婦人」作比喻 (「希望無人控告歧視......」)
——不是禮儀的不潔,只是道德上的不潔,但具有傳染性
例如:「語言偽術」非常普遍,甚至滲入教會
早期某主教的七一言論——「講者何嘗不是藉著講壇反對自己想反對的人?」
日常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當人人都有,就會覺得普遍,不會再大驚小怪
結果就演變成「石心」
「行這事不是為你們,乃是為我 (神) 的聖名......」
「為了神的聖名」vs「為要拯救我們」?
「神愛我所以為我犧牲?」——神所做的事還需要向人 (我們) 交代?
做了甚麼?歸回本地、潔淨身體、石心變肉心
以色列人不能靠自己遵行律例,需要靠靈「使」自己能夠遵行
=> 神的「復興」不在乎我們認罪悔改!
在以西結眼中,人甚至是無力悔改的 (就好像濫藥、好賭的人一樣)
「(若非神的拯救),我們應該死左好耐?」
不能高估自己行善的能力及身心靈
是因為人的悔改帶來神的拯救?不是!
是神的拯救使人見到自己的惡行,抱愧蒙羞
「作為神學院老師,都會好似看電影般回想自己一幕幕的惡行......」
出於神的拯救,我們才能夠認識自己
因自己厭惡自己、與心目中的「復興」相距甚遠?
在以西結眼中「新心新 (生) 命」才是真正的復興
----
(中場休息)
----
第四講:榮耀重臨、敬拜上主 - 以西結書43:1-12
第10節:量度殿的尺寸與慚愧有何關係?
(v40:1)隔了廿年,在異象當中被帶到以色列地
40-42章都是量度,原因就是帶出43:10中的「慚愧」
量度幾乎都是無高度 => 平面圖?
不是未來聖殿的規範,只是藍圖而已,「是為了甚麼?」
提示在42:20:量度是為了分別聖地與俗地 => 進入的規限
從外圍一直量度到至聖所,愈來愈窄,規限不斷提高
=> 今時今日我們沒有空間感、認知感,腦海中無聖俗之分?
敬拜上主就要分聖潔與凡俗
去到教會未開始敬拜就不斷談天,從來不覺得這是聖地?
「衛房」即是守衛的房間,擅進聖殿者會有守衛擊殺之
聖殿是透過結構建立「聖、俗」的觀念,臨近聖殿就是進入神聖之地
尊重神聖的地方
關掉響鬧裝置只為了不騷擾人,而不是為了尊重神?
為何只從人的角色出發?不自知?無所謂?
另一例子:教會聚會服裝穿著的準則,原因通常都跟敬拜無關?
「為了之後的服侍」也算是世俗的理由!
凡俗的考慮影響了教會崇拜的元素?
由闊入窄,塑造對神的心及尊重
例如跪墊——提醒自己「甚麼才是敬拜、仰望神?」
第8-11章:神的榮耀從向東面的門離去
43:2:從東面回來 => 神真在這裡,但神其實是可以不在這裡的!
=> 重視神的同在
為何是神等著我們,而不是我們戰戰兢兢地等候神、敬畏神?
神不是「老奉」等大家來敬拜祂的!
如何測試自己是否重視?
1. 帶著甚麼心情、感受回來教會
2. 如果神這一刻就回來,自己有何反應 (好開心好輕鬆,抑或戰戰兢兢?)
講員 (台上事奉) 的掙扎:
著重人反應?表現自我?還是做流通的管子,重視神的同在?
台下的掙扎:不去判斷台上事奉者的表現
----
改變三種惡行
1.「行淫」——交易 (在第二講已提及)
2. 在錫安高處埋葬君王
有分析認為就是替代奉獻的石碑——「替代」的問題:
A. 讀經替代靈修,又自我感覺良好?
B. 回來教會的時間、甚至是事奉的時間替代了親近神的時間?
C. 奉獻金替代愛神的心?
有太多種替代的渠道;我們需要學會重新敬拜上主,重新建立自己與神的關係
3.「門貼門」——身在教會卻同時敬拜別神
選擇教會也是因為世俗的考量?
不是為了愛心、屬靈程度,卻是為了上流社區、人際關係、子女前途?
----
總結:分清聖俗,重視神的同在勝過一切
遠離「交換」、「替代」、「敬拜別神」
見到神 -> 使自己回看過去 -> 知罪 -> 抱愧蒙羞
回歸敬拜的生活態度,不受聖俗模糊化的影響
「不需灰心,因為神的的榮耀總會同在,
只需放膽宣講神的話語......(之前筆記都已經有,不再抄了)」
講員:黃嘉樑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
「之前講到神的榮耀在巴比倫向以西結顯現
但黑暗仍然持續至少七十年;無條件的愛其實不易接受......」
----
第三講:石心肉心、上主更新 - 以西結書36:16-32
《以西結書》總共可分為三部分:
第1-24章:審判以色列人的惡
第25-32章:審判外邦人的惡
第33-48章:宣講復興
和合本把16-21節分段作「以色列人因罪受鞫」(即是因罪受審判)
但和修本卻是把16-32節分段作「以色列人得新生命」
甚麼是「復興」?是靈命低落之時,等候一個特會被振奮,從而靈性高漲?
第32節屬於另外一段?非也。
第22節及第32節都有「我行這事不是為你們」=> 首尾呼應,應為一段
「復興」先講過去罪孽、過失:不只眼望前方、思想正面,也要明白過去
檢視罪行
1.「流人血」
不一定就是殺人,而是「將人的特質或生命的特質除去」,「唔當人係人」
把人當作工具,滿足自己需要?為自己利益出賣別人?
「逼不得已?職責所在?......電視新聞多有虛偽,你知道嗎?」
2. 拜偶像——「以一個不應有神地位的人或物當作神」
我們看重人心、言行,多過敬拜神?
「要正視自己以前拜偶像、甚至現在仍然在拜偶像的問題」
想像將來受壓力、危機,逼使自己面對「流人血」、拜偶像的試探?若未有就應當感恩!
這些行為「使神的聖名被褻瀆」
以「行經的婦人」作比喻 (「希望無人控告歧視......」)
——不是禮儀的不潔,只是道德上的不潔,但具有傳染性
例如:「語言偽術」非常普遍,甚至滲入教會
早期某主教的七一言論——「講者何嘗不是藉著講壇反對自己想反對的人?」
日常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當人人都有,就會覺得普遍,不會再大驚小怪
結果就演變成「石心」
「行這事不是為你們,乃是為我 (神) 的聖名......」
「為了神的聖名」vs「為要拯救我們」?
「神愛我所以為我犧牲?」——神所做的事還需要向人 (我們) 交代?
做了甚麼?歸回本地、潔淨身體、石心變肉心
以色列人不能靠自己遵行律例,需要靠靈「使」自己能夠遵行
=> 神的「復興」不在乎我們認罪悔改!
在以西結眼中,人甚至是無力悔改的 (就好像濫藥、好賭的人一樣)
「(若非神的拯救),我們應該死左好耐?」
不能高估自己行善的能力及身心靈
是因為人的悔改帶來神的拯救?不是!
是神的拯救使人見到自己的惡行,抱愧蒙羞
「作為神學院老師,都會好似看電影般回想自己一幕幕的惡行......」
出於神的拯救,我們才能夠認識自己
因自己厭惡自己、與心目中的「復興」相距甚遠?
在以西結眼中「新心新 (生) 命」才是真正的復興
----
(中場休息)
----
第四講:榮耀重臨、敬拜上主 - 以西結書43:1-12
第10節:量度殿的尺寸與慚愧有何關係?
(v40:1)隔了廿年,在異象當中被帶到以色列地
40-42章都是量度,原因就是帶出43:10中的「慚愧」
量度幾乎都是無高度 => 平面圖?
不是未來聖殿的規範,只是藍圖而已,「是為了甚麼?」
提示在42:20:量度是為了分別聖地與俗地 => 進入的規限
從外圍一直量度到至聖所,愈來愈窄,規限不斷提高
=> 今時今日我們沒有空間感、認知感,腦海中無聖俗之分?
敬拜上主就要分聖潔與凡俗
去到教會未開始敬拜就不斷談天,從來不覺得這是聖地?
「衛房」即是守衛的房間,擅進聖殿者會有守衛擊殺之
聖殿是透過結構建立「聖、俗」的觀念,臨近聖殿就是進入神聖之地
尊重神聖的地方
關掉響鬧裝置只為了不騷擾人,而不是為了尊重神?
為何只從人的角色出發?不自知?無所謂?
另一例子:教會聚會服裝穿著的準則,原因通常都跟敬拜無關?
「為了之後的服侍」也算是世俗的理由!
凡俗的考慮影響了教會崇拜的元素?
由闊入窄,塑造對神的心及尊重
例如跪墊——提醒自己「甚麼才是敬拜、仰望神?」
第8-11章:神的榮耀從向東面的門離去
43:2:從東面回來 => 神真在這裡,但神其實是可以不在這裡的!
=> 重視神的同在
為何是神等著我們,而不是我們戰戰兢兢地等候神、敬畏神?
神不是「老奉」等大家來敬拜祂的!
如何測試自己是否重視?
1. 帶著甚麼心情、感受回來教會
2. 如果神這一刻就回來,自己有何反應 (好開心好輕鬆,抑或戰戰兢兢?)
講員 (台上事奉) 的掙扎:
著重人反應?表現自我?還是做流通的管子,重視神的同在?
台下的掙扎:不去判斷台上事奉者的表現
----
改變三種惡行
1.「行淫」——交易 (在第二講已提及)
2. 在錫安高處埋葬君王
有分析認為就是替代奉獻的石碑——「替代」的問題:
A. 讀經替代靈修,又自我感覺良好?
B. 回來教會的時間、甚至是事奉的時間替代了親近神的時間?
C. 奉獻金替代愛神的心?
有太多種替代的渠道;我們需要學會重新敬拜上主,重新建立自己與神的關係
3.「門貼門」——身在教會卻同時敬拜別神
選擇教會也是因為世俗的考量?
不是為了愛心、屬靈程度,卻是為了上流社區、人際關係、子女前途?
----
總結:分清聖俗,重視神的同在勝過一切
遠離「交換」、「替代」、「敬拜別神」
見到神 -> 使自己回看過去 -> 知罪 -> 抱愧蒙羞
回歸敬拜的生活態度,不受聖俗模糊化的影響
「不需灰心,因為神的的榮耀總會同在,
只需放膽宣講神的話語......(之前筆記都已經有,不再抄了)」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