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故事的主人翁是自由律俳人松尾あつゆき:
松尾あつゆき本身有一妻子和四個子女
當長崎市受到原子彈攻擊後家園盡毀,家人不知去向
翌日在馬路旁遇到受重傷的妻子及兩名兒女
兩名兒女分別是一歲和四歲,都在當日死去
另外又在地堡中發現了讀中學一年級的大兒子的屍體
三名子女都由他本人親自進行火葬;
再過三日,妻子也追隨孩子而去,遺下丈夫和重傷的大女兒
正當他在15日為妻子進行火葬時,傳來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
松尾あつゆき以俳句創作記下了自己在這段期間的感受,包括悲傷、哀痛及憤怒
後來那些俳句被統稱為「原爆句抄」並流傳至今,變得十分有名
----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以下這幅相片
相片是由美國記者 Joe O’Donnell 於火葬場拍攝所得
他奉命於原爆後前往長崎,記錄美軍空襲及原子彈對日本所造成的各種損毀
後來這位記者受到當地採訪時,道出了這張相片背後的故事:
「(中文翻譯) 我見到一個大約十歲的男孩走近,當時他背著一個嬰兒。
在那些日子,孩童背著自己的弟妹一同玩耍是常見的事,但這男孩卻明顯地不一樣。
他赤著腳、面色凝重,似乎是帶著特別的原因前來這地。
嬰兒的頭仰天,猶如睡著一樣。這男孩就一直在原地站了五至十分鐘。
戴著白色口罩的人員走近那男孩,靜靜地解開了包著嬰兒的繩。
我在那一刻才知道原來那嬰兒已經死了。
工作人員抱著嬰兒的手和腳,小心翼翼地放在火堆上。
那男孩仍在原地站立,望著火不斷地燃燒,咬著下唇,甚至流出血來。
火焰的顏色好像日落時的陽光。那男孩終於轉身,靜靜地離去。」
不少人都覺得這故事猶如《再見螢火蟲》的真實版;
實際上該齣動畫的背景是二戰時的神戶大空襲,難怪是一樣的悲傷和殘忍。
----
相對於前兩個故事,最後一個故事——永井隆博士的一生是非常振奮人心:
明治41年 (1908年),永井隆博士出生於島根縣松江市,本來是出雲大社的信徒
不過考入長崎醫科大學後,每天都聽到浦上天主堂傳來的祈禱鐘聲
並從教授身上認識 Blaise Pascal 及他的作品,當中的《思想錄》對他影響深遠
之後又認識了森山家族 (連續七代都是避世隱居的虔誠天主教徒)
後來因為日軍攻打中國衝擊了他對日本文化的信念,使他願意轉信天主教
於1934年6月受浸,同年8月跟森山家族的森山綠結婚
永井博士在長崎醫科大學畢業後從事放射線醫學治療和研究
同時積極投身於當時最嚴重的疾病——結核病的治療工作
但因為經常接觸幅射而不幸患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長崎原爆前兩個月,他被醫生告知「只剩餘3年生命」,當時只有38歲
原子彈爆炸當日,正在大學醫院的永井博士身受重傷,右顳動脈被切斷
兩個子女因為避居至四國松山而存活,但在家中的妻子卻慘被燒死
(原本有一子三女;另外兩個女兒分別於出生後及兩歲時夭折,跟原爆無關)
永井博士後來於著作《長崎和平鐘聲》中描寫當時的場景:
「地獄!地獄!聽不到任何呻吟。名副其實的死後世界!」
遭遇原子彈轟炸後,仍受重傷的永井博士堅持參與救援工作,並埋葬好夫人的遺骨
從8月12日起,連續58天擔任第11醫療隊隊長
在長崎市光山町設立救護所,醫治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傷者
期間他不止一次陷入昏迷狀態,以為就此死去,最後都奇蹟地恢復過來
永井博士於1946年升任長崎醫科大學教授,卻在同年7月於長崎站病倒
此後就一直臥在病床,不過他卻把握這段時間,以驚人的毅力開始寫作
兩年後放棄了大學職位,搬進「如己堂」休養 (名稱取自「愛人如己」的聖經教導)
在這地方永井博士完成了其他著名的作品,包括:
《この子を残して / 留下這個孩子》、《生命の河》、
《花咲く丘 / 開滿鮮花的山坡》、《いとし子よ / 愛子》等等
當時永井博士已經非常著名,吸引無數人前來探訪,其中包括:
1948年10月18日,正在日本的海倫凱勒女士無預先通知下突然前來造訪
1949年5月27日,昭和天皇前來慰問原爆傷者,期間接見了永井博士
永井隆博士後來在1951年5月1日死於白血病,享年43歲
1952年,以永井家族私人財產建立的書室被改建成長崎市立永井圖書館
並與「如已堂」一同開放供人參觀;圖書館後來改名為長崎市永井隆紀念館
又於2000年翻新,繼續由永井家族的後人管理 (至今已是第三代)
永井隆博士的經歷也被拍成電影《All That Remains: The Story of Takashi Nagai》
永井博士的遺作充分表達了對和平的祈願,以及通過愛他人而達到永久和平的心願
當《日本國憲法》於1947年5月3日實施後,他在《和平塔》一書中寫道:
「從沒有像這一次一樣,大家真心確信不會再發動戰爭了。這完全是這兩顆原子彈所賜。
憲法已經明確表示日本將放棄戰爭,因此我們必須讓戰爭從人們心中徹底根除。」
----
(三個原爆受害者的故事到此結束,下回開始繼續長崎的旅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