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我開始使用一個 hashtag #生與死的課題
當時純粹是無心插柳,沒有想到這也能成為一系列分享
在這課題上,最使我震撼的莫過於連續有學生自殺的事
可惜因為傳媒操守、避免使更多人輕生的關係,主流輿論不能持續探討這議題
時間一過,似乎又跟其他議題一樣被人遺忘
帶著避免使更多人輕生的動機,卻反而沒有令我們真正解決這問題
當時網友紛紛指摘局外人「哦,佢一時諗唔開」的想法
認為他們沒有真正了解輕生者的心境,以及他們所面對的處境
我們總以為這些學生是受情緒影響,彷彿他們經歷的都只是失戀分手或親人離世
實際上他們所承受的是學業壓力,而這正正牽涉到「期望、前路、未來」
那麼,問題是否出於學生所受到的灌輸:
「入大學是求職基本要求,要成績好才可以入到大學」?
「投身某些行業才可以生活無憂,因此必須要成績好」?
小弟認為這些都只是問題的表面,問題的根源卻在扭曲的社會制度下:
物價高、娛樂貴、樓價更貴、交通費用有加無減、
拍拖要花錢、不夠錢結婚、不夠錢養育子女、不夠錢供養父母、
不夠錢生活、不夠錢付醫療開支;倘若自己死去,家人也要付一大筆錢安葬
我們身處的社會已經扭曲到一個地步,把決定人生成敗的時間從退休年齡不斷推前
孩童三歲時的命運足以決定能否活至八十歲,果真是「三歲定八十」、「贏在起跑線」
因此學生們還未走入人生最燦爛的階段,卻已經發現他們的人生可能會好失敗
不再只是情緒上的「一時諗唔開」,而是理性上沒有出路的絕望
「有一種活著比死更痛苦」大概就是這種意思;
「生存」本身的意義已經被扭曲,「生存」本身就成了負擔和折磨
不只是對自己的負擔和折磨,也是對身邊人的負擔和折磨
可以想像得到,當意志堅定的學生放下打算輕生的念頭後
就會嘗試重新認清生存的意義和目的;
面對畸形的社會體制、人人都受壓迫,
又會毅然嘗試改變社會體制,並尋求各種政治手段
結果,改變社會體制不再只是實踐心目中的社會政治理念,更是生存的理念
因此是「生」影響「死」,「死」再影響「生」
無論選擇「生」或「死」,都是一種控訴
不止是口講出來的控訴,而是生命本身就變成那控訴
在這扭曲的社會中,這些人作出有聲的、無聲的吶喊
最被忽視的控訴,一直期待著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