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讀書小組筆記 - 20160723

《信為何物》第五次開組:我信獨一神聖大公使徒的教會

開場白:很難把父子聖靈和教會相提並論?
當我們嘗試以「信」神的那一種「信」去「信」教會
卻見到教會如何如何時,似乎好難繼續「信」下去?

把這種信心放在對應的信仰群體上?如何能夠關聯上?
=>「信任」耶穌基督建立這教會
=> 不是叫人盲目相信現有的教會,卻要重新尋找可信教會當中的痕跡


第一個特徵:聖禮 (聖餐、浸禮)
人藉著浸禮能夠證明聖徒的身分、與上帝的關係 (「聖」)、
並且是開放讓公眾知道的 (「公」);所以聖徒是我們必須接受的身份

Q. 其他人說「決志後就成為基督徒」,有衝突嗎?
A. 沒有衝突;不一定透過浸禮才與神有關係,但水禮無疑是一個有效的見證場合

至於聖餐:聖徒相通的一個渠道,同領一酒一餅
Communio Sanctorum 原文解「共用聖物」

「變質說」:進行聖餐時,餅和酒會真實地變為基督的身體和血
雖然這說法已不再被人 (天主教以外) 廣泛接受
但「聖餐作為上帝能力的延伸」這意思卻仍然存在


第二個特徵:聖經 (神的話)
特別在於「同聲朗讀」,正如神自己在說話
如此一來,聖經內容本身是否屬實並不重要


(討論環節)
1.  那麼,應如何理解「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提後3:16)?
 聖經上有小字:可另解作「凡神所默示的聖經」

2. 如何確定哪些才是「神所默示的」,哪些不是?
=> 有教會才有「正典」(Biblical canon)
(保羅寫這書信時有否料到後人會把它編入聖經?)

3. 一定要透過聖經才可以「信」神嗎?

4. (因此) 不能只以字面理解聖經經文

5. 次經的重要性:其他教派會把次經編入正典,或收入附錄中;
更正教雖然完全不收錄次經,但仍不會否定次經的存在意義

6. 如此,為何還要「信」聖經?
聖經記錄了前人的見證、記錄了前人如何「信」
「信」聖經就是「信」前人的記載,也跟以前的人一同領受這些見證或教導

----

(沒有問題可以討論之下,又回到書本內容)

總有某些時刻能夠使外人從教會感受到上帝
例如2000年各教會聯合向銀行呼籲放寬債務、
教會在貧民區的社區建設 (不一定要傳福音)


(之後基本上都是問題討論環節......)

7. 是耶穌建立教會?還是基督徒靠聖靈引導下才組織教會?

8. 開場白的「信」似乎仍未解決?難道「信」教會就只在進行聖禮或見證時?

9. 上帝在聖經之上:使徒信經並沒有「我信聖經」

10. 按前人的標準,新書卷是「有被納入正典的可能」,
但要得到各宗派、各信仰群體的認信卻是非常困難;
換句話說,不能排除有人得到從神而來的「啟示」,說「以往的聖經都是不真確的」
但同樣,如此「啟示」要得到各宗派、各信仰群體的認信也是極其困難

11. 屬上帝的信仰群體本身有權威,因此使他們所認信的聖經都有權威
因為是從歷代各教會而來的,所以是過千年的權威

12. 神透過人的會議去確立聖經 => 神也有參與其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