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教會歷史,有一點頗為特別:
1. 耶穌基督指摘法利賽人假冒為善,被當時的宗教領袖排斥
後來分裂成猶太教和基督教
2. 馬丁路德因為反對羅馬教廷的權威地位而被排斥
結果分裂成舊教 (天主教) 和新教 (更正教)
3. 約翰衛斯理被按立作聖公會牧者
卻有著向社會低下階層傳福音的理念、富有情感的講道方式
結果不被當時的聖公會接受而被排斥,自行創立了循道會
這三點的共處之處是:
被排斥於體制外的人竟然能夠使教會分裂,甚至帶來了宗教改革和信仰復興
在今時今日的香港,教會也無可避免地陷入世代紛爭、所謂「撕裂」當中
離開教會的年輕人甚至成年人不在少數 (注意:只是離開教會而不是離開信仰)
他們都覺得原本所屬的信仰群體只懂得口講「作鹽作光、為社會作見證」
但實際上卻是對社會上的各種狀況視而不見,失去了本來應有的社會角色
這些人離開教會後,他們就會開始建立屬於他們自己的教會和信仰群體
之後這些群體就會帶來新的「宗教改革」或「信仰復興」
----
當一個群體重視聯誼過於信仰,群體當中的人能夠察覺到
當信仰群體的著眼點都只在「我」或「我們」時,群體當中的人能夠察覺到
當群體似乎沒有做好見證時,群體當中的人能夠察覺到
他們能夠選擇的,或是留下改變現狀,或是主動離去,尋找另外一片新天地
這正是每一位平信徒所能夠做的決定,這些決定足以影響未來的教會發展
原來我們是可以走在不同的信仰道路上
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和而不同」,只是這種情況甚難出現
既然如此,「道不同不相為謀」其實也未尚不可。(全文完)
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原來我們是可以走在不同的信仰道路上 (三之二)
這一代的詩歌大部份都是描述神與「我」的個人化關係
之後的講道也同樣地容許「各人可以有不同領受」
結果弟兄姊妹在崇拜中的經驗幾乎都是個人化的經歷:
「我」在這裡敬拜、「我」唱歌讚美神、聖靈提醒了「我」、
「我」從聽道中得著了甚麼、「我」應該如何回應......
因此在任何時刻弟兄姊妹的焦點都很容易放到自己身上:
分享「自己」的信仰經歷、感恩「自己」的事、祈求「自己」的需要
難怪弟兄姊妹平時的分享總是家庭、工作和身體狀況了
因為那正是「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身體
也更難怪弟兄姊妹總是對分享信仰經歷和疑難沒有回應 (或者是不懂得回應)
甚至會說出「那是屬於你自己的問題,你自己去解決吧」這種話
----
「事奉呢?擴展教會呢?傳福音呢?
總不能說關心這些事、為這些事付出很多的人是自我中心吧?」
小弟的回應是:以「個人」的角度來看,付出時間、金錢和心力服侍或奉獻,
這些事仍然是應該被鼓勵而又非常值得去做的;但如果不以這個角度來看呢?
以比較抽離的角度來看,擴展「我們」的教會、傳「我們」的福音
其實就只是把焦點從「我」轉到「我們」而已,眼光只是僅僅遠了一點
----
「無私」可能比較難做到,但避免「自我中心」卻不難:
1. 多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
若說「要從神的角度看」,就要問自己「如何才知道甚麼是神的角度,甚麼不是」
答案就是要熟讀聖經及多祈禱,藉著了解神的心意才能夠有正確的判斷
只懂得說「要從神的角度看」,其實沒有太大意義
除此之外也可以從不同人的角度看,感受其他人所感受到的、關心其他人所關心的
無論是聆聽弟兄姊妹的分享抑或進入社區服侍,也要學懂放下自己的身份
(對象是能夠留意到這一點的,也會使他們感到被尊重)
2. 多留意群體以外的人和事,並且把這些觀察互相分享
正如我覺得Star Wars好精彩,我也會很想跟別人分享一樣
弟兄姊妹所關心的人和事,他們總會與人分享,身邊的人總會有所聽聞
見到有一些非常好的事可以借鏡參考或者幫助推廣;
不好的事可以引以為鑑,互相提醒;
遇到不滿、疑問或掙扎至少仍可以喚起身邊人的關注
並且一齊集思廣益,思考如何解決或者應對
----
回到這篇文章的起點——個人化的崇拜經驗似乎屬於主流,恐怕難以逆轉
小弟作為一個平信徒,對此等狀況未能作出任何實質行動,暫時只能夠繼續接受
很多人都認為「平信徒所能作的影響近乎微不足道」
不過小弟將會讓各位看到一幅大圖畫,或者能夠令各位改觀,請看下回分解
之後的講道也同樣地容許「各人可以有不同領受」
結果弟兄姊妹在崇拜中的經驗幾乎都是個人化的經歷:
「我」在這裡敬拜、「我」唱歌讚美神、聖靈提醒了「我」、
「我」從聽道中得著了甚麼、「我」應該如何回應......
因此在任何時刻弟兄姊妹的焦點都很容易放到自己身上:
分享「自己」的信仰經歷、感恩「自己」的事、祈求「自己」的需要
難怪弟兄姊妹平時的分享總是家庭、工作和身體狀況了
因為那正是「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身體
也更難怪弟兄姊妹總是對分享信仰經歷和疑難沒有回應 (或者是不懂得回應)
甚至會說出「那是屬於你自己的問題,你自己去解決吧」這種話
----
「事奉呢?擴展教會呢?傳福音呢?
總不能說關心這些事、為這些事付出很多的人是自我中心吧?」
小弟的回應是:以「個人」的角度來看,付出時間、金錢和心力服侍或奉獻,
這些事仍然是應該被鼓勵而又非常值得去做的;但如果不以這個角度來看呢?
以比較抽離的角度來看,擴展「我們」的教會、傳「我們」的福音
其實就只是把焦點從「我」轉到「我們」而已,眼光只是僅僅遠了一點
----
「無私」可能比較難做到,但避免「自我中心」卻不難:
1. 多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
若說「要從神的角度看」,就要問自己「如何才知道甚麼是神的角度,甚麼不是」
答案就是要熟讀聖經及多祈禱,藉著了解神的心意才能夠有正確的判斷
只懂得說「要從神的角度看」,其實沒有太大意義
除此之外也可以從不同人的角度看,感受其他人所感受到的、關心其他人所關心的
無論是聆聽弟兄姊妹的分享抑或進入社區服侍,也要學懂放下自己的身份
(對象是能夠留意到這一點的,也會使他們感到被尊重)
2. 多留意群體以外的人和事,並且把這些觀察互相分享
正如我覺得Star Wars好精彩,我也會很想跟別人分享一樣
弟兄姊妹所關心的人和事,他們總會與人分享,身邊的人總會有所聽聞
見到有一些非常好的事可以借鏡參考或者幫助推廣;
不好的事可以引以為鑑,互相提醒;
遇到不滿、疑問或掙扎至少仍可以喚起身邊人的關注
並且一齊集思廣益,思考如何解決或者應對
----
回到這篇文章的起點——個人化的崇拜經驗似乎屬於主流,恐怕難以逆轉
小弟作為一個平信徒,對此等狀況未能作出任何實質行動,暫時只能夠繼續接受
很多人都認為「平信徒所能作的影響近乎微不足道」
不過小弟將會讓各位看到一幅大圖畫,或者能夠令各位改觀,請看下回分解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原來我們是可以走在不同的信仰道路上 (三之一)
最近又重新看一次這篇文章:http://doctormashirito.blogspot.hk/2015/10/blog-post_27.html
「為甚麼在教會的場境中,與人真誠地談信仰那麼困難,
面對的,是很多用宗教術語包裝起來的廢話。
在團契的分組時間中,大家只會講三件事:
呻工作上的辛苦,深入一點會觸及到家庭,然後就是身體大大小小的毛病。」
我見到的大多數情況是:弟兄姊妹本身已經被工作、家庭所拖垮
回到教會時已經疲憊不堪,出席崇拜、聚會對他們而言可能已是很大的付出;
不過如果講到其他人都感興趣的話題,卻仍然能夠樂此不疲地談個沒完沒了
但那些話題除了弟兄姊妹本身有經歷過或本身值得感恩的事之外,通常都是閑談
小弟或許要問:如果大家都認同這段時間是很重要的話,
我們所做的、所分享的是否也流露著這種態度?
導師們總會要求在群體中分享聽道感想、感恩的事、靈修得著、信仰經歷和疑難等等
對部分弟兄姊妹而言可能確是非常公式化而又頗為沉悶
但如果沒有人在群體中分享這些事,還有甚麼因素把這群體叫做「信仰群體」?
這種少有分享信仰話題的氛圍其實非常容易被察覺到
仍然想分享信仰話題的弟兄姊妹會另外尋求群體或對象
願意留低在這群體的弟兄姊妹都會慢慢接受這種習慣
結果這些群體都逐漸變成團契模式,若非弟兄姊妹保持聯絡溝通,甚至會感到疏離
「信仰」在這些群體中似乎不是最重要,聚餐和戶外活動卻永遠受歡迎
而領袖們、導師們又會不滿「群體似乎失去了方向」
----
小弟記得牧者曾經講過:
信仰群體可分類為大型 (一同崇拜)、中型 (團契)、小型 (小組),以及超小型 (單對單)
小弟將會把以上提出的問題引申至大型的崇拜群體當中,請看下回分解
「為甚麼在教會的場境中,與人真誠地談信仰那麼困難,
面對的,是很多用宗教術語包裝起來的廢話。
在團契的分組時間中,大家只會講三件事:
呻工作上的辛苦,深入一點會觸及到家庭,然後就是身體大大小小的毛病。」
我見到的大多數情況是:弟兄姊妹本身已經被工作、家庭所拖垮
回到教會時已經疲憊不堪,出席崇拜、聚會對他們而言可能已是很大的付出;
不過如果講到其他人都感興趣的話題,卻仍然能夠樂此不疲地談個沒完沒了
但那些話題除了弟兄姊妹本身有經歷過或本身值得感恩的事之外,通常都是閑談
小弟或許要問:如果大家都認同這段時間是很重要的話,
我們所做的、所分享的是否也流露著這種態度?
導師們總會要求在群體中分享聽道感想、感恩的事、靈修得著、信仰經歷和疑難等等
對部分弟兄姊妹而言可能確是非常公式化而又頗為沉悶
但如果沒有人在群體中分享這些事,還有甚麼因素把這群體叫做「信仰群體」?
這種少有分享信仰話題的氛圍其實非常容易被察覺到
仍然想分享信仰話題的弟兄姊妹會另外尋求群體或對象
願意留低在這群體的弟兄姊妹都會慢慢接受這種習慣
結果這些群體都逐漸變成團契模式,若非弟兄姊妹保持聯絡溝通,甚至會感到疏離
「信仰」在這些群體中似乎不是最重要,聚餐和戶外活動卻永遠受歡迎
而領袖們、導師們又會不滿「群體似乎失去了方向」
----
小弟記得牧者曾經講過:
信仰群體可分類為大型 (一同崇拜)、中型 (團契)、小型 (小組),以及超小型 (單對單)
小弟將會把以上提出的問題引申至大型的崇拜群體當中,請看下回分解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講道筆記20151227
《活出公義的挑戰與祝福》
講員:彭家業博士 (恩福聖經學院)
開場白:在香港,見到阿婆跌倒會去扶她的,請舉手;
換了在大陸,仍然會扶她嗎?為何我見到你們的手都放低了?
十幾年的大陸,給街童錢,最多只會派盡身上的錢;
現在的大陸卻會有十倍的小朋友一直跟著你
我們活出愈來愈不公義的社會,應該要做的我們沒有做 (或做不到)
一. 活出公義的挑戰
A. 嫉妒 (箴24:19; 3:31; 24:1; 23:17)
這四段經文好像一個過程:
不嫉妒惡人 -> (因為想似他們) -> 不求與他們共處 -> (想法化作行動)
-> 不可選擇他所行的一切道路 -> 只要常常敬畏耶和華
要有長遠的眼光,不求眼前的利益
B. 惡人的陷阱 (28:10a) —— 陷阱的目標是正宜人
C. 邪惡世界的敵對 (29:10, 27; 14:19)
舊約的「敵對」通常都跟神有關
此敵對帶有相關行動:破壞他所擁有的,甚至奪其性命
二. 如何面對挑戰
A. 認定神的供應 (箴10:3; 詩37, 73)
(箴10:3) 不貪這財也能生存;原是貪念,是神不喜悅的,要懂得知足常樂
(詩37) 1. 信靠神平反
2. 等待神介入 (詩37:7)
「靜默無聲」除了寂靜之外,也可以是選擇不去行動、等候 (祈禱)
祈禱也是求按照祂的方法,而不是告訴神如何介入
3. 控制憤怒 (詩37:8-9, 14-15)
決定等候神但神沒有行動,情況急轉直下?(v.15) 靠信心!
4. 學懂以神的眼光看事物——學習神的數學 (詩37:16-19)
就算沒有了財產,但仍有與神的關係 (這也是一種財產)
B. 尋求神庇護 (箴18:10; 詩11)
(詩11) 大衛的朋友叫他走但大衛不肯,他的三個原因是:
1. 神完全知道所有惡人的計劃 (v.4)
2. 這是義人的考驗 (v.5)
3. 信靠神終極的正義 (v.6-7)
C. 未來的希望
(箴13:6) 以公義保護自己
(箴4:18) 黎明:起初是黑暗,但愈走愈光明,直到正午
(箴4:19) 惡人不會知道幾時、如何跌倒
三. 活出公義的祝福
A. 平安穩妥 (箴28:10, 16:7, 3:33, 2:21, 10:30)
(3:33) 惡人所破壞的,神會供應;惡人詛咒的,神會祝福,所以義人永不動搖 (10:30)
(16:7) 義人能夠與敵人和好 (甚至使他們歸向神)
B. 禱告蒙應允 (箴15:8, 29; 10:24)
必先行公義,所求的才蒙垂聽,所獻的才蒙悅納
(10:24) 義人不是心想事成,但他了解神的心意,所以他的禱告蒙應允
結語:見到不公義,不只是別人的過錯,自己也有責任
(不一定代表自己有錯,但自己要有行動)
講員:彭家業博士 (恩福聖經學院)
開場白:在香港,見到阿婆跌倒會去扶她的,請舉手;
換了在大陸,仍然會扶她嗎?為何我見到你們的手都放低了?
十幾年的大陸,給街童錢,最多只會派盡身上的錢;
現在的大陸卻會有十倍的小朋友一直跟著你
我們活出愈來愈不公義的社會,應該要做的我們沒有做 (或做不到)
一. 活出公義的挑戰
A. 嫉妒 (箴24:19; 3:31; 24:1; 23:17)
這四段經文好像一個過程:
不嫉妒惡人 -> (因為想似他們) -> 不求與他們共處 -> (想法化作行動)
-> 不可選擇他所行的一切道路 -> 只要常常敬畏耶和華
要有長遠的眼光,不求眼前的利益
B. 惡人的陷阱 (28:10a) —— 陷阱的目標是正宜人
C. 邪惡世界的敵對 (29:10, 27; 14:19)
舊約的「敵對」通常都跟神有關
此敵對帶有相關行動:破壞他所擁有的,甚至奪其性命
二. 如何面對挑戰
A. 認定神的供應 (箴10:3; 詩37, 73)
(箴10:3) 不貪這財也能生存;原是貪念,是神不喜悅的,要懂得知足常樂
(詩37) 1. 信靠神平反
2. 等待神介入 (詩37:7)
「靜默無聲」除了寂靜之外,也可以是選擇不去行動、等候 (祈禱)
祈禱也是求按照祂的方法,而不是告訴神如何介入
3. 控制憤怒 (詩37:8-9, 14-15)
決定等候神但神沒有行動,情況急轉直下?(v.15) 靠信心!
4. 學懂以神的眼光看事物——學習神的數學 (詩37:16-19)
就算沒有了財產,但仍有與神的關係 (這也是一種財產)
B. 尋求神庇護 (箴18:10; 詩11)
(詩11) 大衛的朋友叫他走但大衛不肯,他的三個原因是:
1. 神完全知道所有惡人的計劃 (v.4)
2. 這是義人的考驗 (v.5)
3. 信靠神終極的正義 (v.6-7)
C. 未來的希望
(箴13:6) 以公義保護自己
(箴4:18) 黎明:起初是黑暗,但愈走愈光明,直到正午
(箴4:19) 惡人不會知道幾時、如何跌倒
三. 活出公義的祝福
A. 平安穩妥 (箴28:10, 16:7, 3:33, 2:21, 10:30)
(3:33) 惡人所破壞的,神會供應;惡人詛咒的,神會祝福,所以義人永不動搖 (10:30)
(16:7) 義人能夠與敵人和好 (甚至使他們歸向神)
B. 禱告蒙應允 (箴15:8, 29; 10:24)
必先行公義,所求的才蒙垂聽,所獻的才蒙悅納
(10:24) 義人不是心想事成,但他了解神的心意,所以他的禱告蒙應允
結語:見到不公義,不只是別人的過錯,自己也有責任
(不一定代表自己有錯,但自己要有行動)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Hymnology 24
老師向我提及英國每年聖誕都有的《Nine Lessons and Carols》
在此分享他們所唱的《In dulci jubilo》
(話說,英國聖公會的Choir真是世界級水準)
幸好網友能提供歌詞,拉丁文還不是小弟所認識的語言
(以下括號部份是從拉丁文翻譯,本身並不唱的):
In dulci jubilo (In sweet jubilation)
Let us our homage shew;
Our heart’s joy reclineth
In praesepio, (the manger)
And like a bright star shineth
Matris in gremio. (on His mother's lap)
Alpha es et O! (Who is Alpha and Omega)
O Jesu parvule, (O infant Jesus)
I yearn for thee alway;
Listen to my ditty,
O Puer optime, (Child most excellent)
Have pity on me, pity,
O princeps gloriae! (O Prince of glory)
Trahe me post te! (Draw me after Thee)
O Patris caritas, (O love of the Father)
O Nati lenitas! (O gentleness of the Son)
Deeply were we stain'ed
Per nostra crimina; (For our sins)
But thou hast for us gain'ed
Coelorum gaudia. (The joys of heaven)
O that we were there!
Ubi sunt gaudia, (Where are those joys)
Where, if that they be not there?
There are angels singing
Nova cantica, (New songs)
There the bells are ringing
In Regis curia: (In the King's court)
O that we were there!
----
以聖誕節為主題的詩歌大部分都是歷史悠久的
雖然是歷史悠久,卻不是一面世就立即變得家喻戶曉
德文歌詞的《平安夜》是在1818年寫成的,但其編曲僅有主旋律和結他配樂
有一說法是因為教會的管風琴損壞了,才需要以如此簡樸的音樂「應急」
幾十年後,英文歌詞才面世,從那時開始這首歌才變得著名;
現今我們所聽到的《平安夜》通常都又慢又靜,猶如安眠曲一般
但原作者 Franz Xaver Gruber 本身的主意是採用輕快的6/8拍,猶如一首舞曲
《新生王歌》於1739年初次出版,但作者 Charles Wesley 本身所寫的首句歌詞是
"Hark how all the Welkin rings, Glory to the Kings of Kings" (Welkin 中譯穹蒼)
作者也列明這些歌詞能夠以《Christ the Lord Is Risen Today / 基督今復活》的曲調唱出
所以無論從歌詞或配曲方面分析都能夠推論出這本來並不是聖誕歌
後來到了1754年,George Whitefield 改編了歌詞,才有我們今日所唱的
"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 Glory to the new-born King!"
一百年後的1855年,英國有一位音樂家叫William Hayman Cummings
他借用Felix Mendelssohn一首非基督教的作品來配上歌詞,才變成今日我們所認識的版本
我們今日所唱的《新生王歌》是輕快的,但原作者本身的要求是又慢又有莊嚴的
(如同 "Christ the Lord Is Risen Today / 基督今復活" 那種曲風)
幾百年之後這些詩歌是否又會改頭換面、面目全非?
小弟認為:倘若仍能夠以改頭換面的形象出現,必定已熬得過時間的考驗
否則那些詩歌恐怕早已失傳、無人問津了
在此分享他們所唱的《In dulci jubilo》
(話說,英國聖公會的Choir真是世界級水準)
幸好網友能提供歌詞,拉丁文還不是小弟所認識的語言
(以下括號部份是從拉丁文翻譯,本身並不唱的):
In dulci jubilo (In sweet jubilation)
Let us our homage shew;
Our heart’s joy reclineth
In praesepio, (the manger)
And like a bright star shineth
Matris in gremio. (on His mother's lap)
Alpha es et O! (Who is Alpha and Omega)
O Jesu parvule, (O infant Jesus)
I yearn for thee alway;
Listen to my ditty,
O Puer optime, (Child most excellent)
Have pity on me, pity,
O princeps gloriae! (O Prince of glory)
Trahe me post te! (Draw me after Thee)
O Patris caritas, (O love of the Father)
O Nati lenitas! (O gentleness of the Son)
Deeply were we stain'ed
Per nostra crimina; (For our sins)
But thou hast for us gain'ed
Coelorum gaudia. (The joys of heaven)
O that we were there!
Ubi sunt gaudia, (Where are those joys)
Where, if that they be not there?
There are angels singing
Nova cantica, (New songs)
There the bells are ringing
In Regis curia: (In the King's court)
O that we were there!
----
以聖誕節為主題的詩歌大部分都是歷史悠久的
雖然是歷史悠久,卻不是一面世就立即變得家喻戶曉
德文歌詞的《平安夜》是在1818年寫成的,但其編曲僅有主旋律和結他配樂
有一說法是因為教會的管風琴損壞了,才需要以如此簡樸的音樂「應急」
幾十年後,英文歌詞才面世,從那時開始這首歌才變得著名;
現今我們所聽到的《平安夜》通常都又慢又靜,猶如安眠曲一般
但原作者 Franz Xaver Gruber 本身的主意是採用輕快的6/8拍,猶如一首舞曲
《新生王歌》於1739年初次出版,但作者 Charles Wesley 本身所寫的首句歌詞是
"Hark how all the Welkin rings, Glory to the Kings of Kings" (Welkin 中譯穹蒼)
作者也列明這些歌詞能夠以《Christ the Lord Is Risen Today / 基督今復活》的曲調唱出
所以無論從歌詞或配曲方面分析都能夠推論出這本來並不是聖誕歌
後來到了1754年,George Whitefield 改編了歌詞,才有我們今日所唱的
"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 Glory to the new-born King!"
一百年後的1855年,英國有一位音樂家叫William Hayman Cummings
他借用Felix Mendelssohn一首非基督教的作品來配上歌詞,才變成今日我們所認識的版本
我們今日所唱的《新生王歌》是輕快的,但原作者本身的要求是又慢又有莊嚴的
(如同 "Christ the Lord Is Risen Today / 基督今復活" 那種曲風)
幾百年之後這些詩歌是否又會改頭換面、面目全非?
小弟認為:倘若仍能夠以改頭換面的形象出現,必定已熬得過時間的考驗
否則那些詩歌恐怕早已失傳、無人問津了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看電影《十年》後感
第一個故事有效地演繹了「中國式的處事方式」
我能夠預測到整個故事的發展
以此作開頭還算不錯
很多人都不明白第二個故事
太偏向藝術電影風格,反令一般人覺得難以理解
其實就是對「社區發展凌駕一切」的一種控訴
這故事其實也表達了社運人士的心境:
「我們所做的、覺得是有意義的,其他人會否反感、覺得多餘?」
也因為沒有任何人回應和互動
使他們感到自己與世隔絕、生活在自我封閉的世界中
直到他們把自己製成標本時還是如此
很有意義的故事,但表達得太過隱晦
第三段故事應該是最使人感動和印象深刻的
當中有不少橋段能夠使人勾起上年年尾所發生的大小事
只是心頭太高、想講的事太多,結果大部份都是急急帶過而不能好好解釋
所以我覺得這故事應該獨自成為一套電影;
另外我不滿意片末高潮位的表達手法:
把一件傷心、不人道的事包裝成充滿「正能量」,然後說「這不是絕望而是希望」
太離譜,簡直想講粗口
最後兩個故事很小品、很地道,但其實當中的問題已經在現實中出現
為了觀眾的緣故,應該要把問題的嚴重性和長遠影響表達得更明確
最後電影引用《阿摩司書》「......時勢真惡。你們要求善,不要求惡,就必存活。」
以及「為時未晚」表達對未來仍然存有希望
(對聖經熟悉的人而言,甚至可以解作「在絕境中仍然存有希望」);
不過就我觀察所得,入場觀看電影的始終都是年輕的有心人
我只覺得已有既定立場的人始終會不為所動、裝睡的人永遠不會睡醒
我能夠預測到整個故事的發展
以此作開頭還算不錯
很多人都不明白第二個故事
太偏向藝術電影風格,反令一般人覺得難以理解
其實就是對「社區發展凌駕一切」的一種控訴
這故事其實也表達了社運人士的心境:
「我們所做的、覺得是有意義的,其他人會否反感、覺得多餘?」
也因為沒有任何人回應和互動
使他們感到自己與世隔絕、生活在自我封閉的世界中
直到他們把自己製成標本時還是如此
很有意義的故事,但表達得太過隱晦
第三段故事應該是最使人感動和印象深刻的
當中有不少橋段能夠使人勾起上年年尾所發生的大小事
只是心頭太高、想講的事太多,結果大部份都是急急帶過而不能好好解釋
所以我覺得這故事應該獨自成為一套電影;
另外我不滿意片末高潮位的表達手法:
把一件傷心、不人道的事包裝成充滿「正能量」,然後說「這不是絕望而是希望」
太離譜,簡直想講粗口
最後兩個故事很小品、很地道,但其實當中的問題已經在現實中出現
為了觀眾的緣故,應該要把問題的嚴重性和長遠影響表達得更明確
最後電影引用《阿摩司書》「......時勢真惡。你們要求善,不要求惡,就必存活。」
以及「為時未晚」表達對未來仍然存有希望
(對聖經熟悉的人而言,甚至可以解作「在絕境中仍然存有希望」);
不過就我觀察所得,入場觀看電影的始終都是年輕的有心人
我只覺得已有既定立場的人始終會不為所動、裝睡的人永遠不會睡醒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一餐淡味的冬至筳席
這個星期六晚小弟所屬的教會舉行大型佈道會
小弟未能邀請新朋友出席,如果堅持出席佈道會恐怕會霸佔了新朋友的座位
所以小弟決定藉此機會改去出席另外一間教會的青年崇拜
臨近冬至及聖誕節的關係,聚會的出席人數似乎不太多
除了第一首敬拜詩歌是聖誕節詩歌之外,其餘的敬拜內容都以耶穌基督作為焦點
台上的事奉人員只有領詩者、伴唱、琴手和結他手四人,
組合非常簡單,彈奏出來的音樂也非常樸素
講道以《路1:39-45》提到因為神的介入,伊利沙伯高齡懷孕、馬利亞未婚懷孕
她們如何面對生命中的轉折、回應神的旨意 (信而順服) 並因此蒙恩
繼而藉著聖誕節的來臨反思自己該為耶穌基督作甚麼
----
算得上是一次自我放逐,不過卻使自己的信仰疑問得到解答:
敬拜和講道都是非常的簡單,甚至可以說是樸素,使我回想起多年前出席青年崇拜的經歷
其中一個特點是「有著單純的心態」,令自己願意被更新被改變
多年後的今日卻偏向「求真而尋根究底的精神」
不但問題多多,也大膽懷疑既有觀念的正確性
如此一來,究竟我們應該追求「單純」還是「求真」?抑或兩者缺一不可?
另一方面,體驗了這間教會在招待新朋友的功夫,對比起來使我感到慚愧
又話說,原來我本身所屬的教會是相當有名氣的,若自己再不勤作主工就未免太差勁了
如此看來,或許我應該不斷「增廣見聞」、以這些經歷裝備自己,哈哈
小弟未能邀請新朋友出席,如果堅持出席佈道會恐怕會霸佔了新朋友的座位
所以小弟決定藉此機會改去出席另外一間教會的青年崇拜
臨近冬至及聖誕節的關係,聚會的出席人數似乎不太多
除了第一首敬拜詩歌是聖誕節詩歌之外,其餘的敬拜內容都以耶穌基督作為焦點
台上的事奉人員只有領詩者、伴唱、琴手和結他手四人,
組合非常簡單,彈奏出來的音樂也非常樸素
講道以《路1:39-45》提到因為神的介入,伊利沙伯高齡懷孕、馬利亞未婚懷孕
她們如何面對生命中的轉折、回應神的旨意 (信而順服) 並因此蒙恩
繼而藉著聖誕節的來臨反思自己該為耶穌基督作甚麼
----
算得上是一次自我放逐,不過卻使自己的信仰疑問得到解答:
敬拜和講道都是非常的簡單,甚至可以說是樸素,使我回想起多年前出席青年崇拜的經歷
其中一個特點是「有著單純的心態」,令自己願意被更新被改變
多年後的今日卻偏向「求真而尋根究底的精神」
不但問題多多,也大膽懷疑既有觀念的正確性
如此一來,究竟我們應該追求「單純」還是「求真」?抑或兩者缺一不可?
另一方面,體驗了這間教會在招待新朋友的功夫,對比起來使我感到慚愧
又話說,原來我本身所屬的教會是相當有名氣的,若自己再不勤作主工就未免太差勁了
如此看來,或許我應該不斷「增廣見聞」、以這些經歷裝備自己,哈哈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The tank games duo
Yes, it's about World of Tanks, but now it has a rival called Armored Warfare.
Some may contend that since WoT is about historic tanks and AW is about modern tanks,
they are not directly competitive to each other.
While this statement is valid, it's still worth to mention the following:
1. For WoT players who have tried AW, most of them consider AW is better.
2. WoT population has dropped since AW open beta.
3. Advertisements of AW have already appeared on different websites, such as Youtube.
Before these ads appear, these websites are used to promote WoT.
Noticably these websites are willing to promote AW instead of WoT, and the old ads are replaced.
So that's the question: How is AW better than WoT?
1. While being a F2P game, a lot of features of WoT require players to spend real money.
Some of them like garage slots and barracks spaces are essential for long-time players.
In forum some players say WoT is "milking the cash cow",
i.e. trying to get squeeze as much money from players as possible;
On the other hand, while AW is still not far from its launch,
most of its contents do not require real money.
Players still can enjoy the game without paying.
2. WoT have some gameplay imbalance issues,
some of which are considered as "the game's biggest flaws" by some players.
Some players are also frustrated by the degree of randomness (or luck) appeared in WoT.
3. WoT has a huge game population in Russia, much larger than that in Europe and USA.
Game developers obviously concerned more about the opinion of Russian players.
As a result, there are much more premium Russian tanks than other countries,
and Russian tanks are generally more capable in the battlefield;
A lot of Europe and USA players are unhappy about this but most are ignored for years.
This gives AW an opportunity to establish itself.
AW also use marketing strategies that are directly opposite to WoT, making AW to be superior.
----
So, will I leave WoT? Well not quite.
I will still play WoT as I have not reached the higher tiers yet,
but will not spend as much effort and time as before.
When I get frustrated in WoT, I can always switch to AW PvE mode to relax.
(PvE mode is what I play the most in AW, so far I really enjoy it.)
And above all, I can still play these games without paying.
Some may contend that since WoT is about historic tanks and AW is about modern tanks,
they are not directly competitive to each other.
While this statement is valid, it's still worth to mention the following:
1. For WoT players who have tried AW, most of them consider AW is better.
2. WoT population has dropped since AW open beta.
3. Advertisements of AW have already appeared on different websites, such as Youtube.
Before these ads appear, these websites are used to promote WoT.
Noticably these websites are willing to promote AW instead of WoT, and the old ads are replaced.
So that's the question: How is AW better than WoT?
1. While being a F2P game, a lot of features of WoT require players to spend real money.
Some of them like garage slots and barracks spaces are essential for long-time players.
In forum some players say WoT is "milking the cash cow",
i.e. trying to get squeeze as much money from players as possible;
On the other hand, while AW is still not far from its launch,
most of its contents do not require real money.
Players still can enjoy the game without paying.
2. WoT have some gameplay imbalance issues,
some of which are considered as "the game's biggest flaws" by some players.
Some players are also frustrated by the degree of randomness (or luck) appeared in WoT.
3. WoT has a huge game population in Russia, much larger than that in Europe and USA.
Game developers obviously concerned more about the opinion of Russian players.
As a result, there are much more premium Russian tanks than other countries,
and Russian tanks are generally more capable in the battlefield;
A lot of Europe and USA players are unhappy about this but most are ignored for years.
This gives AW an opportunity to establish itself.
AW also use marketing strategies that are directly opposite to WoT, making AW to be superior.
----
So, will I leave WoT? Well not quite.
I will still play WoT as I have not reached the higher tiers yet,
but will not spend as much effort and time as before.
When I get frustrated in WoT, I can always switch to AW PvE mode to relax.
(PvE mode is what I play the most in AW, so far I really enjoy it.)
And above all, I can still play these games without paying.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Little chit-chat
師母不久前考取聲樂的Fellowship (相等於碩士程度的演奏水平)
難度極高,也極難合格,幾十年以來全香港也僅有一至兩人考到
雖然從老師口中得知這消息,非常難得
不過師母卻說:「夠啦!你咁樣四圍講,就黎半個地球既人都知道我考到啦!」
----
講到Fellowship程度的演奏試,在聲樂考試的Quick Study部份
考生需要在幾分鐘內準備好一首大約有八級難度的樂曲
考核範圍包括音準、節奏、咬字、基本的演繹等等
但八級考試時至少還有伴奏 (樂手的彈奏技巧對考生的演唱有適量的幫助)
對比之下,Fellowship程度的Quick Study卻是要求考生清唱,失去了從伴奏中得到的提示
就連老師也不滿:「本來就是一首有樂器伴奏的歌,現在卻要求考生清唱,很不公平。」
這使我聯想到管風琴考試的sight-reading部分
很多管風琴手彈奏時身邊總有一位助手負責掀譜及轉音效 (轉Organ stops)
但Sight-reading卻要求考生一人包辦,也就是要同時兼顧彈奏和音效的設置
而Fellowship程度的Quick Study跟聲樂相約,曲目也是接近八級的難度
轉Organ stops的次數可能是非常的頻密,對考生而言也是Mission Impossible
就連老師聽完我這聯想後,都感到有點不公平......
難度極高,也極難合格,幾十年以來全香港也僅有一至兩人考到
雖然從老師口中得知這消息,非常難得
不過師母卻說:「夠啦!你咁樣四圍講,就黎半個地球既人都知道我考到啦!」
----
講到Fellowship程度的演奏試,在聲樂考試的Quick Study部份
考生需要在幾分鐘內準備好一首大約有八級難度的樂曲
考核範圍包括音準、節奏、咬字、基本的演繹等等
但八級考試時至少還有伴奏 (樂手的彈奏技巧對考生的演唱有適量的幫助)
對比之下,Fellowship程度的Quick Study卻是要求考生清唱,失去了從伴奏中得到的提示
就連老師也不滿:「本來就是一首有樂器伴奏的歌,現在卻要求考生清唱,很不公平。」
這使我聯想到管風琴考試的sight-reading部分
很多管風琴手彈奏時身邊總有一位助手負責掀譜及轉音效 (轉Organ stops)
但Sight-reading卻要求考生一人包辦,也就是要同時兼顧彈奏和音效的設置
而Fellowship程度的Quick Study跟聲樂相約,曲目也是接近八級的難度
轉Organ stops的次數可能是非常的頻密,對考生而言也是Mission Impossible
就連老師聽完我這聯想後,都感到有點不公平......
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絕對音感 / Absolute Pitch / Perfect Pitch」?
(這其實已經是多年前的事,當時正讀預科)
不知是否因為每次哼音都相當準確的關係
音樂老師問:「Gary你是不是有Perfect pitch?」
我反問:「甚麼是Perfect pitch?」(當時真的完全不知道,哈哈)
簡單而言,就是在沒有其他聲音作比較之下,仍然能夠作出以下的事情:
1. 判斷出各種聲音的音高 (不是 sol-fa names 而是 letter names,即是 A, B-flat, C-sharp等)
2. 承上,把這音高重新唱出來;或在不需要臆測的情況下用樂器重新奏出
3. 認出一段樂曲的調
4. 直接把樂譜上的音高唱出來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覺得這種能力不可思議,甚至視之為超能力
不過近來愈來愈多人認為這種能力是同時需要先天的敏銳聽覺和後天的音樂訓練
與此同時,也有研究指出世上有好些語言乃以音調分辨文字、音節也較多,
以這些語言作為母語的人較容易擁有這能力
因此也有人提出「黃金學習期」:要在非常小的年紀開始培養這能力
多年來也有課程嘗試教導成年人掌握這能力,只是以上意見皆未有實質數據支持
至於我自己:六歲開始學吹口風琴,九歲轉學鋼琴,一直學了超過十年
與其說是與生俱來,我反覺得是靠後天培養出來的
——以超過十年的彈鋼琴經驗,記熟鍵盤上的十二個音應該不算太難吧?
只是第二、四點雖然是做到,但也曾試過出錯 (不久前就有一次感冒的情況下判斷錯誤)
絕對音感這能力對學習音樂有幫助嗎?
我的答案是「一半一半」;最主要的壞處是絕對音感本身有兩項前設
第一項前設是「標準音高」
現代調音標準普遍接納 Concert Pitch (A440) 作為標準音高,但這標準只有幾十年歷史
在此之前的標準音高皆按地域、場合、樂器組合而有所調整
例如Bach時期的 Baroque pitch 是 A415、Chorton pitch 是 A466 等等
第二項前設是「十二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
(這其實有一個冷知識:十二平均律極有可能由中國人最先發明,
然後才西傳至歐洲並成為現今世界通行的標準)
鋼琴鍵盤上的八度只有十二個音,十二平均律就成了理所當然的標準
只是在其他樂器上至少還有五度相生律 (Pythagorean tuning)、純律(Just intonation)
(這也是管弦樂器跟鋼琴合奏時,樂器之間的調音方法總需要互相遷就一下的原因)
因此在這時代擁有絕對音感的人若果忽略了A440、十二平均律這兩項前設的話
當聽到不是這些標準的音樂 (例如時期音樂) 就會感到不適應,甚至會以為音樂走調
既然如此,倒不如專心學習掌握「相對音感 / Relative Pitch」
能夠比較音的高低、根據標準音唱出和音、辨認出各種音階就已經非常好了
在此推薦各位嘗試這 Adaptive Pitch Test:http://tonometric.com/adaptivepitch/
可以測試自己聽覺的敏感度;也可以藉著反覆測試提升敏感度
以下是小弟的測試結果,原來自己能夠分辨低至 0.3hz 的差別:
(低於 0.1hz 的題目;這是我的極限)
看來我的確有相當敏銳的聽覺,難怪指揮總是對我有較嚴格的要求,哈哈
----
延伸閱讀:
《調音筆記.音感》
《絕對音感究竟有多絕對?》
不知是否因為每次哼音都相當準確的關係
音樂老師問:「Gary你是不是有Perfect pitch?」
我反問:「甚麼是Perfect pitch?」(當時真的完全不知道,哈哈)
簡單而言,就是在沒有其他聲音作比較之下,仍然能夠作出以下的事情:
1. 判斷出各種聲音的音高 (不是 sol-fa names 而是 letter names,即是 A, B-flat, C-sharp等)
2. 承上,把這音高重新唱出來;或在不需要臆測的情況下用樂器重新奏出
3. 認出一段樂曲的調
4. 直接把樂譜上的音高唱出來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覺得這種能力不可思議,甚至視之為超能力
不過近來愈來愈多人認為這種能力是同時需要先天的敏銳聽覺和後天的音樂訓練
與此同時,也有研究指出世上有好些語言乃以音調分辨文字、音節也較多,
以這些語言作為母語的人較容易擁有這能力
因此也有人提出「黃金學習期」:要在非常小的年紀開始培養這能力
多年來也有課程嘗試教導成年人掌握這能力,只是以上意見皆未有實質數據支持
至於我自己:六歲開始學吹口風琴,九歲轉學鋼琴,一直學了超過十年
與其說是與生俱來,我反覺得是靠後天培養出來的
——以超過十年的彈鋼琴經驗,記熟鍵盤上的十二個音應該不算太難吧?
只是第二、四點雖然是做到,但也曾試過出錯 (不久前就有一次感冒的情況下判斷錯誤)
絕對音感這能力對學習音樂有幫助嗎?
我的答案是「一半一半」;最主要的壞處是絕對音感本身有兩項前設
第一項前設是「標準音高」
現代調音標準普遍接納 Concert Pitch (A440) 作為標準音高,但這標準只有幾十年歷史
在此之前的標準音高皆按地域、場合、樂器組合而有所調整
例如Bach時期的 Baroque pitch 是 A415、Chorton pitch 是 A466 等等
第二項前設是「十二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
(這其實有一個冷知識:十二平均律極有可能由中國人最先發明,
然後才西傳至歐洲並成為現今世界通行的標準)
鋼琴鍵盤上的八度只有十二個音,十二平均律就成了理所當然的標準
只是在其他樂器上至少還有五度相生律 (Pythagorean tuning)、純律(Just intonation)
(這也是管弦樂器跟鋼琴合奏時,樂器之間的調音方法總需要互相遷就一下的原因)
因此在這時代擁有絕對音感的人若果忽略了A440、十二平均律這兩項前設的話
當聽到不是這些標準的音樂 (例如時期音樂) 就會感到不適應,甚至會以為音樂走調
既然如此,倒不如專心學習掌握「相對音感 / Relative Pitch」
能夠比較音的高低、根據標準音唱出和音、辨認出各種音階就已經非常好了
在此推薦各位嘗試這 Adaptive Pitch Test:http://tonometric.com/adaptivepitch/
可以測試自己聽覺的敏感度;也可以藉著反覆測試提升敏感度
以下是小弟的測試結果,原來自己能夠分辨低至 0.3hz 的差別:
(低於 0.1hz 的題目;這是我的極限)
看來我的確有相當敏銳的聽覺,難怪指揮總是對我有較嚴格的要求,哈哈
----
延伸閱讀:
《調音筆記.音感》
《絕對音感究竟有多絕對?》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講座筆記 - 20151128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 遙距教育課程 專題講座
《揀選教義——猶太教與基督教的觀點》 講員:黃福光博士
(是次講座有派發筆記並設有錄音,兩者皆有版權保護,
因此小弟在這裡記下的都是博士口講出來的內容,印在筆記上的內容會盡量刪減)
「揀選」是近期學術界上的Hot Topic (熱門議題),主要是因為以巴衝突
啟蒙運動也使「揀選」這概念被挑戰
猶太學者Jon Levenson的觀點:
人被揀選,之後卻通常是試煉挑戰,未必感覺到有好多祝福,例如:
- 亞伯拉罕的名份是自己選擇的,之後卻兩次幾乎失去妻子
- 雅各搶他哥哥的名份,之後卻要在拉班家中作多年奴僕「供老婆」
- 約瑟的名份是父親給予的,結果卻在埃及作至少10-20年奴僕
(相比之下) 基督徒非常容易接納「被揀選」的概念
——因為「恩典」,所以得著「揀選」
但猶太教徒認為「必須遵守律法」才得著「揀選」
為何神特別喜悅亞伯?經文沒有說原因
該隱以為兩兄弟都一定會受到神喜悅,他接受不了「神可以只揀選一人」的可能性
(創18:19) 揀選因為行公義
(賽43:10) 在多神觀的社會文化下見證「獨一神觀」這普世性概念
為何是以色列這民族被揀選,而不是其他民族?
(申7:7-8) 因為神的愛:不是以色列自己配得,完全出於神的選擇
猶太學者Joel Kaminsky的觀點:
啟蒙運動 =>「普世性」就是真理;「揀選」卻似乎不是普世性,是神偏心嗎?
寬容的排他主義:尊重別人的非選民身分
舊約提出了揀選的三個類別:elected, not elected, anti-elected (敵視選民的)
(暫時不要聯想到新約的「要落地獄」......)
Rolf Knierim 反問:如果人人都被揀選,誰才是不被揀選?
Jorge Pixley 反問:如果所有民族都被揀選,哪一個民族沒有被揀選?
=> 人如何面對自己的「不被揀選」?
「揀選」與「聖戰」沒有大關連;舊約聖經反而教我們「要善待孤兒、寡婦和外邦人」
基督教的觀點
創1至11章:人類一開始就是敬拜耶和華的;
所以耶和華不只是「猶太人的神」,卻是普世的神
挪亞那時期必定有人認識耶和華,否則滅世審判會顯得不公平
另外閃的族人也是敬拜耶和華的
創12:3的兩種翻譯意思:
預表彌賽亞會賜福給其他國家 (被動式) vs 其他國家授引亞伯拉罕的名字去求福 (主動式)
保羅引用創12:3,卻指向、預表耶穌 (被動式);七十士譯本也是接近被動式的意思
(申4:37) 神的愛不講是否公平,也不講權柄 (基督教認為人會沉淪,本來不配得被揀選)
(申10:15) 講「愛」引發對神的忠心
舊約時代無人會質疑神的權柄,受啟蒙運動影響的後現代人卻會
寫聖經時沒有這種問題,但這段經文可以解答這種問題
Q:猶太人的幽默:為何神不登廣告「招募」選民?
A:當我們接受神是全知的時候,神就不需要登廣告
所以神揀選以色列,是因為這民族好?
No,因為舊約先知也如此說
Yes,因為以色列確實曾經滅國;死海古卷確定了猶太人的手抄功夫確實了得
揀選是必要的嗎?
基督教認為必要:揀選是因為彌賽亞要出現——要在某家族中出現
(Sidetrack:傳福音也要有舊約框架:贖罪祭、彌賽亞都是出自舊約的概念)
不被揀選就要像迦南人被滅?
猶太人對外邦人好,只是對猶太人更好
舊約教導猶太人對外邦人如同自己弟兄一樣
他們對外邦人要有公義,對自己人卻有公義加恩典:寬容的排他主義
亞伯拉罕在埃及時,神沒有審判埃及;僅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審判埃及
同理,迦南七族不是因為不被揀選而被「種族清洗」,而是他們敵對神;
——敵對神的必受審判,這與揀選無關
例:亞倫兩兒子獻凡火、亞倫米利暗對抗摩西
因為神創造天地萬物,祂不只是「猶太人的神」,而是所有人的神
創6章第一次滅世已顯示神有掌握萬物生死的權柄
對比之下僅滅迦南七族就會顯得平常,更何況他們沒有跟神立約
(創15:16)「時候未到」——神本來就要審判迦南,不是因為亞伯拉罕無地方住
(利18:24-27, 申9:4-5) 警告猶太人若仿效迦南人會有同樣下場
實際上,神想滅所多碼蛾摩拉兩城時,亞伯拉罕也有質疑「一個義人都沒有?」
諷刺地真的一個義人都沒有,就連羅得的太太、兩個女兒、羅得他自己都不是
(聖經已經表明,只是我們不能接受)
----現場發問環節----
Q1. 新約「nice D」?
A1. 不是「nice D」而是「遲D」:耶穌再臨是另一次創6章的滅世
只有我們基督徒好開心等末日到,到時可以上天堂?
Q2. 如何解讀《羅9》中所講的「揀選」?
A2. 參考《瑪1》:神不恨以掃,其實以掃、雅各兩兄弟都有後代和各自的民族,
兩人得到的祝福其實一樣,只是以掃「沒有被揀選」;
神要求人要行公義之先,神自己都要有公義,否則會似暴君
Q3. 我們相信神,是神揀選我們,還是出於我們自己的選擇?
A3. 不講新約,因為有得拗:
神揀選我們,所以initiate恩典,使我們信?有幾多部分是我們有得揀?
不知道其實更好,可以更努力傳福音!
順便解答「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問題
(這部分講員一口氣說完,小弟未能及時抄下,建議買錄音收聽)
Q4. 如何解讀《傳道書7:27-28》?
A4. 若神執著,恐怕是「一個義人都沒有」;
當時耶路撒冷只有幾千人,所以作者暗示「那一個義人」是自己?(全場大笑)
Q5. 如何解讀十字軍?聖戰?ISIS?
A5. 錯不在動機,因為他們認為是神指示他們如此行動的;
錯在「敬拜別神」、「流無辜人的血」
Q6. (問題已失)
A6. 聖經已表明猶太人其實都不敬虔的,在多神的社會文化中先知其實是「小數民族」
被擄歸回的猶太人都是屬於最敬虔的那一群人,當中包括以斯拉、尼希米
所以他們不肯跟撒瑪利亞人同建聖殿
保羅問:「誰是真以色列人?」以前認為按血統,後來認為是概念
Q7. (問題已失)
A7. 外邦人不需守律法,但猶太人信耶穌後仍會守猶太人的傳統習俗
這是「寬容的排他主義」的另一種體現
----
以下是講座完結後講員跟神學生們的討論,相信不會包括在講座錄音中:
1. 摩西五經可謂「舊約中的舊約」;猶太人都認為「先祖都把律法破壞了」
實際上是先祖有這些個案後,神才頒布律法禁止
2. 猶太人是被揀選的族群,但他們殺掉耶穌?
(猶太教認為耶穌及基督徒是異端,所以千萬不要在他們面前講這些題目)
其實耶穌當時已預示審判:出於神的公義,第二聖殿會被毀
後來中世紀、希特拉都用類似「God Killer」的藉口殘害猶太人
(筆記完;個人感想從略)
《揀選教義——猶太教與基督教的觀點》 講員:黃福光博士
(是次講座有派發筆記並設有錄音,兩者皆有版權保護,
因此小弟在這裡記下的都是博士口講出來的內容,印在筆記上的內容會盡量刪減)
「揀選」是近期學術界上的Hot Topic (熱門議題),主要是因為以巴衝突
啟蒙運動也使「揀選」這概念被挑戰
猶太學者Jon Levenson的觀點:
人被揀選,之後卻通常是試煉挑戰,未必感覺到有好多祝福,例如:
- 亞伯拉罕的名份是自己選擇的,之後卻兩次幾乎失去妻子
- 雅各搶他哥哥的名份,之後卻要在拉班家中作多年奴僕「供老婆」
- 約瑟的名份是父親給予的,結果卻在埃及作至少10-20年奴僕
(相比之下) 基督徒非常容易接納「被揀選」的概念
——因為「恩典」,所以得著「揀選」
但猶太教徒認為「必須遵守律法」才得著「揀選」
為何神特別喜悅亞伯?經文沒有說原因
該隱以為兩兄弟都一定會受到神喜悅,他接受不了「神可以只揀選一人」的可能性
(創18:19) 揀選因為行公義
(賽43:10) 在多神觀的社會文化下見證「獨一神觀」這普世性概念
為何是以色列這民族被揀選,而不是其他民族?
(申7:7-8) 因為神的愛:不是以色列自己配得,完全出於神的選擇
猶太學者Joel Kaminsky的觀點:
啟蒙運動 =>「普世性」就是真理;「揀選」卻似乎不是普世性,是神偏心嗎?
寬容的排他主義:尊重別人的非選民身分
舊約提出了揀選的三個類別:elected, not elected, anti-elected (敵視選民的)
(暫時不要聯想到新約的「要落地獄」......)
Rolf Knierim 反問:如果人人都被揀選,誰才是不被揀選?
Jorge Pixley 反問:如果所有民族都被揀選,哪一個民族沒有被揀選?
=> 人如何面對自己的「不被揀選」?
「揀選」與「聖戰」沒有大關連;舊約聖經反而教我們「要善待孤兒、寡婦和外邦人」
基督教的觀點
創1至11章:人類一開始就是敬拜耶和華的;
所以耶和華不只是「猶太人的神」,卻是普世的神
挪亞那時期必定有人認識耶和華,否則滅世審判會顯得不公平
另外閃的族人也是敬拜耶和華的
創12:3的兩種翻譯意思:
預表彌賽亞會賜福給其他國家 (被動式) vs 其他國家授引亞伯拉罕的名字去求福 (主動式)
保羅引用創12:3,卻指向、預表耶穌 (被動式);七十士譯本也是接近被動式的意思
(申4:37) 神的愛不講是否公平,也不講權柄 (基督教認為人會沉淪,本來不配得被揀選)
(申10:15) 講「愛」引發對神的忠心
舊約時代無人會質疑神的權柄,受啟蒙運動影響的後現代人卻會
寫聖經時沒有這種問題,但這段經文可以解答這種問題
Q:猶太人的幽默:為何神不登廣告「招募」選民?
A:當我們接受神是全知的時候,神就不需要登廣告
所以神揀選以色列,是因為這民族好?
No,因為舊約先知也如此說
Yes,因為以色列確實曾經滅國;死海古卷確定了猶太人的手抄功夫確實了得
揀選是必要的嗎?
基督教認為必要:揀選是因為彌賽亞要出現——要在某家族中出現
(Sidetrack:傳福音也要有舊約框架:贖罪祭、彌賽亞都是出自舊約的概念)
不被揀選就要像迦南人被滅?
猶太人對外邦人好,只是對猶太人更好
舊約教導猶太人對外邦人如同自己弟兄一樣
他們對外邦人要有公義,對自己人卻有公義加恩典:寬容的排他主義
亞伯拉罕在埃及時,神沒有審判埃及;僅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審判埃及
同理,迦南七族不是因為不被揀選而被「種族清洗」,而是他們敵對神;
——敵對神的必受審判,這與揀選無關
例:亞倫兩兒子獻凡火、亞倫米利暗對抗摩西
因為神創造天地萬物,祂不只是「猶太人的神」,而是所有人的神
創6章第一次滅世已顯示神有掌握萬物生死的權柄
對比之下僅滅迦南七族就會顯得平常,更何況他們沒有跟神立約
(創15:16)「時候未到」——神本來就要審判迦南,不是因為亞伯拉罕無地方住
(利18:24-27, 申9:4-5) 警告猶太人若仿效迦南人會有同樣下場
實際上,神想滅所多碼蛾摩拉兩城時,亞伯拉罕也有質疑「一個義人都沒有?」
諷刺地真的一個義人都沒有,就連羅得的太太、兩個女兒、羅得他自己都不是
(聖經已經表明,只是我們不能接受)
----現場發問環節----
Q1. 新約「nice D」?
A1. 不是「nice D」而是「遲D」:耶穌再臨是另一次創6章的滅世
只有我們基督徒好開心等末日到,到時可以上天堂?
Q2. 如何解讀《羅9》中所講的「揀選」?
A2. 參考《瑪1》:神不恨以掃,其實以掃、雅各兩兄弟都有後代和各自的民族,
兩人得到的祝福其實一樣,只是以掃「沒有被揀選」;
神要求人要行公義之先,神自己都要有公義,否則會似暴君
Q3. 我們相信神,是神揀選我們,還是出於我們自己的選擇?
A3. 不講新約,因為有得拗:
神揀選我們,所以initiate恩典,使我們信?有幾多部分是我們有得揀?
不知道其實更好,可以更努力傳福音!
順便解答「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問題
(這部分講員一口氣說完,小弟未能及時抄下,建議買錄音收聽)
Q4. 如何解讀《傳道書7:27-28》?
A4. 若神執著,恐怕是「一個義人都沒有」;
當時耶路撒冷只有幾千人,所以作者暗示「那一個義人」是自己?(全場大笑)
Q5. 如何解讀十字軍?聖戰?ISIS?
A5. 錯不在動機,因為他們認為是神指示他們如此行動的;
錯在「敬拜別神」、「流無辜人的血」
Q6. (問題已失)
A6. 聖經已表明猶太人其實都不敬虔的,在多神的社會文化中先知其實是「小數民族」
被擄歸回的猶太人都是屬於最敬虔的那一群人,當中包括以斯拉、尼希米
所以他們不肯跟撒瑪利亞人同建聖殿
保羅問:「誰是真以色列人?」以前認為按血統,後來認為是概念
Q7. (問題已失)
A7. 外邦人不需守律法,但猶太人信耶穌後仍會守猶太人的傳統習俗
這是「寬容的排他主義」的另一種體現
----
以下是講座完結後講員跟神學生們的討論,相信不會包括在講座錄音中:
1. 摩西五經可謂「舊約中的舊約」;猶太人都認為「先祖都把律法破壞了」
實際上是先祖有這些個案後,神才頒布律法禁止
2. 猶太人是被揀選的族群,但他們殺掉耶穌?
(猶太教認為耶穌及基督徒是異端,所以千萬不要在他們面前講這些題目)
其實耶穌當時已預示審判:出於神的公義,第二聖殿會被毀
後來中世紀、希特拉都用類似「God Killer」的藉口殘害猶太人
(筆記完;個人感想從略)
Labels:
信仰講座 / 課堂筆記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