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信徒與門徒

(參考文章:信徒身分與責任感的迷思)

小弟頭幾年教會生活時,已經從傳道人口中得知「信徒和門徒的分別」:
信徒 (believer) 所想的是「如何以信仰面對自己的人生;重點仍在自己的人生」
門徒 (disciple) 所想的是「了解神的心意,遵從耶穌的教導;重點在實踐使命」
(「信徒」和「門徒」在此純粹是兩個詞彙,並不對照任何聖經經文;
經文中這兩個詞語是共通的,至少這是作者的想法)

聖經確實有教導如何應對人生大事 (例如事業、感情生活、家庭、財政)
但論到做門徒,教導卻是截然不同:先求神的國神的義、思念天上的事、追求永恆價值

事隔多年,小弟才偶然回想起這分別;我們太容易忘記這種分別了
也就難怪當我們把時間都放在應對人生各種議題時
我們就彷彿永遠都不會成為門徒,天國始終未曾出現

了解到這種分別,對耶穌所教導的理解會截然不同:「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耶穌那三年傳道生活其實已經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但門徒卻一直只有十二個
其餘的人都只是求醫治、求飽足、求見到神蹟、求耶穌證明自己的信念正確......

耶穌沒有拒絕這些「期望以信仰解決生活難題」的人 (倒是拒絕了試探祂的法利賽人)
不過耶穌總是在看似不適當的時候要求他們「捨棄一切、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祂」
結果就好像某些牧者所言:不是耶穌拒絕人,而是人選擇拒絕耶穌

----

又想起「教會發展應該追求數量還是質量?」這條老題目
小弟仍然認為教會群體應該追求「質量」,但在此大前提下,有些想法倒是改變了:
我們除了要不斷反問自己有否做門徒的勇氣之外 (畢竟,門徒是難做的)
也要認清「群體當中門徒從來都是較少,信徒始終是較多」這客觀狀況
免得自己在此愈來愈感到失望、不滿,或變得自義、不斷批評其他人;
小弟認為,如果信仰群體能夠時常把「成為耶穌的門徒」作為成長目標
教會在運作上追求「數量」仍然是合理的

但正因如此,令小弟感到不滿的,不是教會,而是教會以外的機構
尤其是那些出版書籍刊物、舉辦課程招收學生的大機構:
這些人只著眼於信仰群體的渴求 (wants),卻不留意他們的需要 (needs)
因此,坊間出現了不少跟以下題目相似的書籍、文章、講座:
「信徒應該如何談戀愛」、「信徒如何避免陷入錢財的誘惑」
「基督徒管教兒女101」、「基督徒在職場上做好見證的十種守則」等等

澄清一下:這些服侍仍然是有合理的存在價值,對信徒的服侍仍然是適切的
但整體而言,這些服侍都只是「幫助信徒信長,以信仰面對人生各種難題」
教導他們「如何成為跟隨耶穌的門徒」的服侍卻相形見絀、毫不吸引

如果連刊物、課程這些教育渠道都不勇於挑戰「弟兄姊妹要做門徒」
反而只是幫助他們解決生活難題、使他們滿足於做信徒
難怪弟兄姊妹愈來愈少「求神的國神的義」,卻更著緊於自己的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