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耶穌的因由》(太11:16-19)
講員:祝宗麒牧師
當人拒絕或懷疑信仰,有時並非因為不信
卻因為外來的新事物或新事件,使人覺得那事比耶穌更迫切、更貼身
施洗約翰的疑問:「我所傳講的道並沒有拯救我?」
正如這代的人都問:「信耶穌有飯食嗎?」
「可以幫我處理____________嗎?」「與我何干?」
(v. 11:16-19) 玩遊戲場合,想載歌載舞
施洗約翰被人以為發瘋,耶穌被人批評貪食、好酒
但智慧總能 "vindicates" 一切誤解
(v. 20) 人民始終沒有悔改
1. 不是信或不信,而是「信」變成了次要的事
2. 求神蹟
(忘記了是否有第三......如有請告知)
我們總找到理由拒絕耶穌
我們想要有甚麼神蹟?甚至使耶穌後來晦氣地說「不配有神蹟」?
我們太學術地討論信仰,使後來情況不如我們所想時大失所望?
Fixate (小弟在此解作「信仰定型」)
福音同時有兩種極端:
一邊是「世上無一個是義人,無人能靠自己得救」
另一邊是「凡投靠耶穌就得救」
我們對信仰擺姿態?
例如:「求悔改,就赦免」
有人認為太便宜,所以不合理;也有人認為「本乎恩,因著信」,所以合理
兩者因此爭執,互相指責對方沒有真理 (但其實兩個極端可以同時存在)
難怪福音對著聰明人顯得愚拙,對著小孩等卻顯得明白
我們有著狹隘的信仰觀?因此神的同在、工作違背我們的期望?
福音其實就是兩個極端皆有
你想要「喜」,卻收到「悲」;我想要「悲」,卻收到「喜」
當我們有偏好、取態時,這些取態反而容易阻礙我們回到神面前
最後一段經文 (v.28-30) 看似沒有關聯?
無論我們如何,只要願意回到神面前就得安息;與神同在,一齊負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