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將會是《Scouting & Vision (8)》的延伸
那篇文章所說的大多是個人感受,但當中有不少事情並沒有解釋清楚
(尤其是「教會生態極不理想」這描述),因此小弟會用以下這篇文章解釋
----
無論甚麼時候都會有批評教會的聲音,但現時的情況跟以往有別
細心留意會發現神學老師們的指摘、不信者的批評和對教會不滿的聲音竟然是一致:
A. 未能從教會看見基督精神,也認為教會沒有實踐聖經教導
B. 過度被社會文化影響,既沒有抵抗的觸覺也沒有嘗試了解
C. 彷彿失去了本身的角色定位和作用,也使外人未能察覺教會和社會之間應有的分別
D. 教會不敏感社會的轉變,使牧養年輕人出現困難,也加速了年輕信徒的流失率
曾經私底下跟牧師討論,他表示「現時所流行的教會文化或主張包括:
1. 按齡牧養——把信仰群體互相切割,鮮有跨年齡層的信仰分享
2. 個人化信仰——使信徒的視野變得狹隘,也影響了他們如何理解聖經和信仰
又因強調信仰的主觀性過於客觀性,使神學、思考、批判和邏輯皆被輕視
3. 偏向流行歌的敬拜文化——偏向著重音樂元素、煽情,卻不太重視歌詞的質素
4. 成功神學使人誤以為信耶穌保證生活改善、百毒不侵、問題迎刃而解、心想事成
5. 功利主義——把管理公司的方法帶入教會
過度重視業績和數字,結果盲目追求人數增長和宏偉的建築,著重數量過於質量
這些主張都在北美教會奉行了數十年,香港教會只不過是跟隨北美的潮流
北美那邊的基督教界已經有不少學術研究批判這些文化,這些聲音亦開始在香港出現」
這正是牧師慨嘆「年輕的信徒需要解決上一輩信徒所遺留的信仰問題」的原因:
上了年紀的信徒並不察覺他們以往的主張已經過時、也不察覺當中所衍生的各種問題
結果跟社會狀況一樣,年輕信徒有心想「撥亂反正」都可能被保守的教牧管理層阻撓
----
無論甚麼時候都會有批評教會的聲音,但幾十年前資訊還不如現時流通
弟兄姊妹感到不滿,不知道應該如何申訴;每一個弟兄姊妹都以為自己是孤立無援
但近年開始弟兄姊妹都在面書和Faith100等平台分享這些經歷
使弟兄姊妹知道「原來自己有不少同路人」,甚至連神學老師也是同聲同氣
結果這股力量不斷發酵、壯大,演變成今日不再受教會領導層控制的局面
觀乎現時香港教會的處境,使小弟想起兩段教會歷史:
第一段歷史是二戰時的德國教會:教會想置身事外、又因為既得利益的緣故
選擇趨向建制,甚至附和政權,又對社會各種問題無動於衷
結果當執政者濫用權力、欺壓弱勢社群時,教會仍然視而不見
後來執政者使用極權、甚至開始迫害基督徒時,教會也自身難保,只能沉默
忍耐到苦難過後 (納粹政權於二戰後瓦解),教會才開始集體懺悔
現時香港教會已經重複了「趨向建制、附和政權」、「對社會各種問題視而不見」
以及「對執政者迫害 (內地) 基督徒保持沉默」三項錯誤,小弟為此感到擔憂
第二段歷史是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對教會不滿的聲音愈來愈明顯,將會使香港教會的分裂「政治化」
立場溫和的弟兄姊妹尚會說「雖然對信仰的理解不一致,但心裡始終有合一的期望」
但比較激進的卻可能會把異見者標籤成異端,不斷抹黑和攻擊
這種情況將會猶如當年新舊教之間的衝突一樣明顯,教外群體甚至也會留意到
牧者們在這處境中的選擇非常關鍵,因為單憑口講「合一、共融」已經沒有任何作用
弟兄姊妹倘若仍然有心留在教會,他們期望見到實質行動的「合一」而不是單純的口號
他們期望牧者能夠「接納他們」——下放權力,容許他們把教會「撥亂反正」
這實際上是要求牧者放下身段、承認自己的無能,對年長的牧者而言其實是非常困難
但當牧者未能做到這一步,又或者過於固執、看不見這種狀況的話
弟兄姊妹可能會選擇離開教會,甚至是另外建立一間教會,引致分裂的局面
結果既有的教會面臨老化,教導跟時代脫節及偏向「離地」
新建立的教會相對地偏向「落地」,在年輕的信仰群體中甚或會有復興
----
各位如果看畢全文,又能夠明白和認同當中內容的話
就會明白為何小弟會說出「社會生活環境極不理想,教會生態也極不理想
但年輕的弟兄姊妹卻要在此情況下承擔起信仰傳承的使命」這種說話
也會明白牧師為何慨嘆「年輕的信徒似乎要為上一輩所遺留的信仰問題執手尾」了
話雖如此,小弟始終對未來感到樂觀——有「危」就必定有「機」
小弟也深信神始終是真正的掌權者,祂必會引導我們走過這境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