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講座筆記 - 20160109

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基道文字事工合辦 《神學與公共系列講座》第二講
《香港教會的平行時空?——香港.教會.啟示錄》
「啟示錄的敘事世界與香港教會的平行時空?
啟示錄的後殖民天啟視野,
如何與今天香港教會的處境接軌並展現其古代文本的生命力?」

講員:曾思瀚博士 回應講員:鄧紹光博士

(請注意:以下內容的括號部分是小弟按意思自行加上的)
----
(第一部分由曾思瀚博士主講)

「各位晚安......(台下反應冷淡) 各位唔係好好啊呵?」(台下一片笑聲)

甚麼是《啟示錄》中的教會?
從兩方面:教會本身是在地上,但《啟示錄》中的教會是在天上
是超越時空的教會,兩者能彼此呼應

後雨傘時代教會仍然在尋找其定位
有一次坐的士,的士司機說:
「你地基督徒都有好有錢,星期日成日搭的士,建築物又大又高」
這反映了基督徒給外人的印象

到底教會所說的、跟教會在地上的影響力、跟其他人所感受到的是否一樣?

地上教會的當然不是最理想,但應該要有甚麼特徵?
1. 承認耶穌基督是王
祂是君王元首 (1:5)、也有國度 (1:9)
教會應能夠展示出耶穌基督是王

當時這宣告其實帶有顛覆性:承認凱撒是王 vs 承認耶穌基督是王
——不是唱詩而已,也不是抽象理論 (而是實際的抉擇、掙扎)

《啟示錄》有不同的描述、不同的敘事,包括戰場上的敘事、敬拜的敘事

(5:8) 其實在那年代的「燒香」通常是給予凱撒神像
因此不只是描述四活物和24位長老的敬拜儀式,卻也在對比當時供奉凱撒王的儀式
=> 顯明耶穌基督是王;凱撒不是王

(8:3-4) 誰坐在寶座上?受國家民眾的敬仰?
燒香是給死人的;經文中君王沒有死但人照樣燒香
=> 再一次強調耶穌基督是王;凱撒不是王

很多人讀新約會看使徒保羅和彼得的寫作,卻甚少看《啟示錄》
聖經一直有說「為君王祈禱」,但約翰卻沒有在《啟示錄》寫上此話
——甚麼情況之下作甚麼回應?
約翰當時經歷的羅馬社會已經開始迫害基督徒,所以約翰的回應與眾不同

《啟示錄》實際上是詛咒 (在地上掌權的) 君王
但有些教會卻不會講《啟示錄》,只懂得講「為君王祈禱」

在地上掌權的說:「我的權柄甚大,所以你們必定要服從我。」
約翰卻說:「耶穌基督是王,祂的權柄比那些在地上掌權的還要大。」
所以教會不應該只幫君王祈禱


2. 拒絕邪惡
講以弗所教會——「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
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看出他們是假的來。
你也能忍耐,曾為我的名勞苦,並不乏倦。」(2:2-3)
=> 外來與內在的教會危機

「某情況下不會容忍」、「為主的名勞苦忍受」
=> 教會要懂得分辨「甚麼事可以容忍,甚麼事不可以容忍」

不應絕對包容:敵擋真理、濫用權柄、假使徒皆不能容忍
最重要的是「為主的名在極不理想的情況下勞苦忍受」
=> 反思教會有否包容邪惡的事?有否包容假的教導?

教會拒絕邪惡是要付代價,為此勞碌

作戰的敘事 (7:4)「144000」這數字代表甚麼?
猶太人?非也,因為有些支派沒有出現
只是要湊夠144000這數目;也不可能要求各支派都是剛剛好12000人

聖經中每逢是12的倍數就是跟「神的子民」有關
每逢是7的倍數就是跟「完全」有關
所以144000代表「神的子民」

《出埃及記》當中的十二支派需要進入迦南地——他們需要以戰爭佔領那些地方
天庭上的敘事 (7:9) 約翰見到144000人
身穿白衣的人跟之前那144000人是一樣的,僅是身處地方不同
——天庭上是144000人,下面是無數人

為何要記低這些數字?
正如舊約大衛王數點人數一樣:是為了戰爭

=> 教會在地上要有作戰的形態,不應有享受的形態
但今日的教會卻想在地上享受,無意識要有作戰的定位

再談的士司機的經歷:
基督教給人的印象是「很富有」=> 教會失去了本身 (關懷貧窮、財富均分) 的作用
沒有傳達該傳的訊息;其他人也不能藉著教會看見基督

「作戰」以現代術語就是「抗爭」
當然不是拿起致命武器殺人,但卻是為了自我保護


3. 遵守神的命令
這跟第二點有關:神是這軍隊的帥領
所以舊約才有「妥拉 / Torah」

(1:3) 只「念這書上預言的」是不足夠,還要「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才是有福
=>《啟示錄》並非只有一個寫作目的,卻還有第二個

「沒有向邪惡說不,難怪我們的信仰群體搞成咁」

戰爭的畫面 (12:17) 守神誡命
在教會和自己所屬的群體中活出信仰,外人就不會見到其他文化,卻會見到基督
也會見到耶穌基督是王、見到公義被成全、真理被宣講

「家庭」的寓意乃借用當時希臘羅馬文化的「每個家庭只有一個一家之主」
不只是溫馨、窩心,但也遵守作為一家之主的神
耶穌是祂的代表;這是「基督的家庭」


4. 教會不能完全配合社會,兩者之間的張力永遠存在
權柄體系之間有衝突,但聖經的角度從來都是少數群體的角度
《使徒行傳》中傳福音的不是「基督徒」——當時只是信耶穌的猶太教信徒

敬拜偶像的環境當中 (2:12-15)
在當時社會,運動會、大食會都係先祭祀偶像後才開始
因此保羅才需要辯論「應否食祭祀之物」
因為猶太人 (猶太教) 本來就不需要做這些儀式
羅馬的寬容社會政策也沒有迫使猶太人進入這些地方、做這些事
但後來開始有信耶穌的外邦人出現
這些人面對兩難:信耶穌就應該不做,但外邦人本身的習俗是要做
最容易的處理方法是「又信耶穌又拜偶像」,真是「容易的道路」

但教會要以少數群體的角度選擇一條難走的路
《啟示錄》表示教會不能完全融入社會,否則完全無分歧,也就不再另類

=> 教會有責任使外人知道教會本身的信仰是甚麼

(講員最後講述另一位的士司機對基督教的印象
這位司機認為基督教曉得正義,印象偏向正面,使講員感到安心)


----(中場休息十分鐘,之後有收奉獻程序)----
(第二部分由鄧紹光博士回應)

Free Church:自願地選擇相信、信仰活動自主、沒有外來勢力介入
vs 當年羅馬政府強迫所有人受洗,否則就是犯法要受罰
結果出現了很多有名無實的基督徒,引致宗教改革

教會沒有關於政治的教育傳承,甚至不在講台、主日學談任何政府、政治的事
也不處理教會跟政府之間的關係
這跟主流教會 (信義宗、聖公會等) 相對:他們有教義神學傳統
會教導「教會與社會、國家之間的關係是甚麼」、「(教會應該) 如何介入社會、國家」

但每位教徒都是信仰群體中的一員,都有研讀及詮釋聖經的權利
所以人人都可以分享,再互相糾正、互相補充

「Dr. Sam 剛才的解讀是從定位出發,採用了微觀的角度;現在我嘗試用宏觀的角度:」
讀聖經是要以宏觀角度研讀,否則會是支離破碎、也會產生「金句式讀經」

Wesley (小弟聽不清楚是哪一個Wesley) 曾經提出「神的工作是以五幕場景組成」
1. 起初神創造天地、人的第一次墮落
2. 神的第一次拯救——呼召以色列人
3. 耶穌基督的出現,成全了律法 (最關鍵的一幕)
4. 教會活在耶穌基督的帶領下
5. 新天新地
教會在這五幕場景中屬於「過度時期」
——本身不完滿,卻是朝著完滿的方向 (新天新地)

=> 要小心甚麼事可以做,甚麼事不可以做
=> 要留意教會本身的責任、生活形態,在地上要抗拒邪惡

「爭戰 / 作戰」的寓意並不是要用致命武器,也絕不暴力
「抗爭」是比較溫和,偏向「抵抗、抗拒」那些敵對耶穌基督的勢力

但教會自身也有邪惡,所以需要自我抵抗、自我更新
如果不去處理自身的罪就是離開了基督

對付信仰群體中的罪——要講真理
只識講「你是正確的,他又是正確的」,雖然是和氣收場,實際上卻不知道甚麼是正確

靠甚麼力量、甚麼方法?當然不是靠人的計算、資源和手段
但耶穌基督是王,縱然我們有熱血、衝勁,仍需要基督帶領
世界的方式不一定就是神的方式

「想起以前自己寫的一本書」:《不容從眾》
以為跟隨主流群體就一定沒有問題?卻可能是沒有跟隨耶穌
不一定要立即拒絕,但仍然要跟社會、國家的生活方式保持距離

世界上有好多聲音,倘若神的聲音不能藉著聖經而出
信仰群體就會變成跟其他人一樣,沒有見證可言,甚至比非基督徒更糟糕

不能同時服侍兩個主:不能同時承認社會的生活方式是主,又同時敬拜神


----
(第三部分再由曾思瀚博士回應)

最近常常遇到一種沒有絕對答案的問題:「__________合乎聖經嗎?」
做事方法和原則上的張力永遠存在

不應該問「做那種事是否合乎聖經」,卻要問「動機和結果是否合乎聖經」
同時,領袖 (不論基督徒與否) 的人格是否也配合聖經中要求的那些人格嗎 (例如誠信)?


(進入現場發問環節)「好多問題我都不懂得回答......」

Q1. 教會「為福音的緣故」、「為合一的緣故」包容極權,信徒應該如何回應?
A1. 先要問「福音是甚麼?」、「合一是甚麼?」
有沒有熟讀聖經?聖經所講的福音跟我們所傳的有沒有分別?
《羅馬書》證明了就算是已經信主的人都需要福音——福音本來就很廣闊

合一的動機是甚麼?
「根據我的了解」,好多大教會都沒有思考「合一的動機是甚麼」
但其實任何大教會都有這種張力

弟兄姊妹不應該問「大教會能否做甚麼甚麼」
卻應該嘗試尋找有心的同路人,集結成小型群體後就開始行動
否則就只會在教會內不斷批評,卻毫無實質作為


(之後有人問「教會十席」,講員選擇不回答,因此從略)

Q2. 基督徒應否做假帳?
A2. 如果未獲聘請時已知道有這些事發生,你還會繼續應徵嗎?
如果你走進這間公司上班,是否就能夠制止這些行為不再發生?
「如果你走進這間公司後真的能夠作光作鹽,我恭喜你」


Q3. 銅鑼灣書局一事,教會應否予以譴責?
A3.「你已經知道答案......」
其實就算是民主制度都會有濫用權力
有人的地方——甚至是有基督徒的地方就有罪惡
有罪人就有罪,有罪就有邪惡

Degree of evilness (邪惡的程度)
應該自問「可以在不做任何回應的情況下,接納這種程度的邪惡,又仍能做到見證嗎?」


Q4. 倘若教會只懂得宣講「平安」,如何向教會的CEO提出建議?
A4.「教會有CEO的嗎?我都想去做!」

好難改變已有既定想法和立場的CEO
我們只能夠做的是「集結成小型群體後就開始行動」和培訓未來的信徒領袖


Q5. 敢問曾博士會在其他教會的講台上作出同樣教導嗎?
A5.「問問我的學生,看看他們如何回答」
神學院都可以很容易放下「要真真正正地教導神學」的責任;這確是很大的提醒


Q6. 信徒的意見跟教會的不合,應該如何是好?
A6. 是不是有分歧就要分裂?抑或用正面的字眼講——「植堂」?(眾人大笑)

分裂的的原則有二:做法的分歧、基本教義的分歧
先尋出分歧的地方;也要反思問題是否在自己身上

如果只是做法分歧,其實不值得分裂
「但現在的教會卻會為更小的事 (更小的分歧) 而分裂」


Q7. (小弟聽不清楚問題
大約意思是問曾博士「現時是屬於《啟示錄20章》當中哪一個千禧年?」)
A7.「有很多人向我問這條問題,但我仍然不願意回答這條問題」

「如果你認為《啟示錄》當中有一個數字帶有象徵意義
就要把《啟示錄》當中所有的數字都當作帶有象徵意義;
如果認為《啟示錄》當中有一個數字並不是象徵性 (即是實質數字)
就要把《啟示錄》當中所有的數字都當作是非象徵性的實質數字;這是我的見解。」

(筆記完;感想和結語從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