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Hymnology 25

小弟再一次不能出席青少年牧區的敬拜隊訓練
回想起來,這現象好像已經持續了超過五年,莫非當中暗藏啟示?

----

曾經跟身邊的人討論過「事奉專職化」這個概念
簡而言之,就是為了提高事奉水平,不但引入各種標準,就連服侍者也要有足夠資歷
這種現象雖然算是明顯,但有意見的人卻不多

弟兄姊妹常常說:「大教會資源充足,會友當中不乏全職音樂工作者
所以無論教會崇拜、詩班、管弦樂隊,敬拜音樂都較容易達至專業水準」
但實際上,那些人數相對較少、資源較少、
水準尚且不及的群體也是同樣「期望達至某某敬拜事工的專業水平」

換言之,敬拜群體雖有人才、人數、資源上的分別,目標和期望卻頗為接近。

弟兄姊妹對此的回應通常都是「敬拜要更新」、「要為神獻上最好的祭物」等等
小弟並無異議,但小弟卻有兩個問題想在此提出:


1. 我們會否把「敬拜更新」和「音樂更新」混為一談?

作為事奉者,要求不外乎:詩歌要好聽、和音要準確、豐富的音樂元素、
先進的音響設備和技術、甚至要有好好的環境——但這些都是外在的
對比起來,較深層次的、內在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
(例如:敬拜要更流暢、訊息要更清楚、顧及未信者而避免使用某部分詞語等等)

曾經聽過有人問以下的問題:「為何不去 (無論跟基督教有關與否) 演唱會?
如果只是為了追求音樂,總有其他地方比教會好吧?」
同理,我們必須常常留意敬拜吸引之處在於內容 (歌詞、訊息) 還是在於音樂、氣氛和感受
如果敬拜吸引人之處只在音樂,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2.「獻上最好」是否必定跟「專業水準」掛勾?

觀乎其他宗派和傳統教會,答案是必然的
——牧師需要在聖禮儀式中唱歌,對那些教會而言具備聲樂訓練是必要條件
樂手、詩班員的音樂水平也是非常的高,8級音樂考試合格基本上只算是最低門檻
但正正因為那些教會把事奉人員 (或聖職人員) 分隔開的緣故
今日我們才會聽到「信徒」和「平信徒」的概念

不過,當我們被教導「信徒皆祭司」、「各盡其職」、「一同參與」
在各環節上鼓勵我們拋棄這些標籤時,這主張又如何在崇拜實踐?
若非淡化崇拜中的音樂元素,豈不是變相要求所有弟兄姊妹都要識音樂?

(雖然這要求對年輕的信徒不算上是問題
但小弟必須在此讚揚那些唱歌不太好的弟兄姊妹
因為對他們而言,每星期在教會當中唱詩必定不是容易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