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街坊之間的雜談 Vol. 26

2017.10.06 下午

(一百五十六)
之前跟詩班員一起去觀賞John Rutter的音樂會時
我留意到教會中的弟兄姊妹都只認識那些比較貼近現代歌、長度比較短的作品。
但我所認識的John Rutter並非如此——他有創作 Requiem (追魂曲)、Mass (彌撒曲),
還有很多無數拉丁文作品,足以證明他更熟悉禮儀教會的文化和背景。
可能因為John Rutter的現代詩歌都有比較普世性的神學立場,才得以被新教教會接納。
但如果弟兄姊妹只認識他這一部分的作品,可能會誤以為他有新教的背景......
實際上,音樂會當晚跟John Rutter合作的大專生詩班都是非常熟悉那些現代詩歌,
但那些貼近舊教文化的拉丁文作品都是非常不熟悉。
這難免令我懷疑那些詩班員是否都只有新教教會背景。」

----

(一百五十七) (緊接上一段)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古典音樂中不少作品都帶有宗教意味。
例如著名的《Panis Angelicus》其實是一首以聖餐作主題的詩歌。
只是歌詞當中所描述的聖餐比較符合舊教的『變質說』而沒有新教『象徵說』的意味,
結果因為神學立場的緣故,這首詩歌在新教教會完全絕跡。
類似個案還有更多,令很多珍貴的音樂作品單單因為神學原因而不被接納。

音樂老師一直都很樂意向我教導那些作品,我本身也有興趣認識更多。
但當我知道自己不能在教會中彈奏那些作品,就很懷疑應否繼續學習。
萬一我在教會內彈奏那些作品,引起其他弟兄姊妹的好奇心,
令他們想知道那些作品背後的意思,那時我應該如何是好?」

----

2017.10.14 晚上

(一百五十八)
「相對於社會,教會群體應該是較人性化、看重人的生命。
但我所見到的盡是行政手段,彷彿教會把自己當作是政府、公司企業一樣。
我相信就算將來的狀況再麻煩,他們仍可以用 Risk Management 的方式應對。
既然如此,我認為我不需要替他們擔心,為他們顧慮太多。」

----

2017.10.15 早上

(一百五十九)
「我父母那邊的教會原本打算在八月某星期日舉行浸禮,
因為當日有八號風球而改期至今日,怎料又遇上另一個八號風......」

----

(一百六十) (參考 Vol. 24 中的第一百四十六段)
「我對於崇拜講道中聽到那四個信仰成長階段有一點疑問。無記錯的話,
四個階段分別是初信、面對人生各種考驗、脫離那些考驗,以及全時間服侍。
似乎階段二當中要面對的考驗可以在任何時候發生,也可能會持續一段長時間。
如果階段一 (初信) 以至階段四 (全時間服侍) 的人還是要再重新面對階段二的問題,
似乎這四個階段的描述並不是太準確?」

「是的,不過這主要是幫助自己和眾人檢視一下自己的需要,
又避免將不必要的期望放在自己和別人身上。有機會我再詳細解釋,
今次只是拋出來等大家有點概念,所以不能用學校或公司等觀念來量度。」

「按您所說,我們是可能會在不同階段之間來來回回,但您如此界定這四個階段,
我難免會覺得從階段一到階段四會是 linear (線性) 的進程,這似乎有點矛盾。」

「哈哈,這就是箇中的複雜,但又不能避而不談的:
成長某程度上是線性,就像學音樂的階段一樣。不過每個階段要用多少時間去掌握,
又或者因為中途停止了學習,重新開始時可能要先降級,這些都是非線性。
當我們坦白承認這些狀況,就更有機會找到合適的環境再進一步或重新起步。
我希望這最終能帶來釋放,不把人局限在不真實的期望中,
例如返教會一段時間後就必然要脫離初信,去到階段二、三或四,
容許他們可以因為種種原因重新開始。」

「這會否被誤用,為全時間服侍的同工找個理由開脫,使他們不一定要在階段四?」

「當然不排除有這可能,不過若能慢慢建立這牧養機制,我希望能更有效地建立整全的人,
讓信徒不只是認識神學,而是在各方面都愈來愈成熟,也令將來的領袖更有質素。」

「不只是認識神學......當今信徒最欠缺的不是知識。這是我們之間的共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