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講座筆記 - 20170630

思道平台及旺角潮語浸信會合辦
教會生活反思講座系列《種種開會》
講員:鄧紹光博士

前言:
講到如何開會,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開會」
這牽涉到教會體制、教會論的問題,範圍太廣,今日未能詳細討論

自己所在的群體跟其他群體可以有不一樣的考慮,未必認同互相理念
所以認識其他教會的開會方式後不必急著下評論,也不必急於嘗試實踐

----

不同信仰對開會有不同理解
開會是一種生活方式,背後的信仰基礎十分關鍵

浸信會和貴格會都是從英國的宗教改革以來,同樣是針對英國國教的問題
(浸信會神學院最新的期刊分別有文章討論兩會的特質)

浸信會的出現是因為政教分離——教會不應該隸屬任何政權管治 (而不是教會避談政治)
所以又有 free church,是 free from the state、不受國家管治的教會
(偏偏今時今日有些浸信會會友特別對權力有興趣,想去做基督教選委
但其實理念上浸信會是不應該受政權統治)

浸信會實行會友制,所有人都有份參與
強調整間教會的平等性,當中不分階段
所以如果浸信會會友不出席、不參與那些特會,就是放棄了應有的權利,是自甘墜落

浸信會實行「堂會自治」,只有聯會,沒有總會;浸信會的事工都是合作性質
(行總會制的話,大部分人都沒有發言和參與的權利)
浸信聯會僅限名義,沒有實權,不能頒布行政命令,個別堂會亦可以自行退出聯會

當代先賢不是以投票、舉手作決定,而是一同禱告、尋找基督的心意
但現在卻是你一句、我一句,大家講完就投票決定
=> 把時間看得太寶貴,沒有耐性等候
又因為大家都有份一同生活,所以要一同尋求,不能由其他人代替

(一同生活:跟上帝立約,所以在此地一同敬拜,
跟其他弟兄姊妹 walk together,work together,彼此看守、監督
今世代的教會卻高舉個人化信仰
大家只是一起「眾籌」,夾錢買地建教堂、聘請牧師主持聖禮......)

開會時不應該帶著「對事不對人」的想法,因為所提議的事必定會影響到其他人
所以需要先互相了解、互相分享、擔當彼此的生命

教會只有耶穌基督作頭,沒有權力金字塔
沒有層級制度,不相信「主授權某某人在開會時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
「以基督的心為心」、「門徒之間不應該爭大」,都是出自聖經的教導

至於今日那些投票......不至於反對,但其實不是群體下決定的必然方式
投票意味著少數要服從多數、量 (quantity) 的重要性
但少數的是否就是不重要、不需要受到重視?

不應該急於投票 => 基督教的時間觀跟世界一樣嗎?

要先了解對方 => 聆聽的重要性 (聆聽同時又是屬靈操練之一,今世代卻不被重視)

浸信會反對從上而下的管治 (至少當年如此,但今日香港......)
也沒有從下而上的管治,反對「群眾授權」
取而代之的是「委任」——信任、把事交托給人,責任伴隨事件完結就結束
所以應該是「委任」牧者,而不是按這世代的方式簽訂僱傭合約

這世代浸信會教會當中,執事會倒變成了董事會,本來是服侍者
現今卻指導他人「要成為某些事工的服侍人員」,把會友當作教會發展藍圖底下的棋子
不合乎聖經教導,也不合乎浸信會的原則

當代的開會是緊接著崇拜之後,會議紀錄需要置於聖餐桌底下
"under the table" => 基督為所有人而死,我們也是因為祂的死才走在一起
今日教會開會時,當中的人卻是自己作主,把其他人的生命交付給自己
又把教會視為「自己的」,而不是「主的」
應該以放下生命、捨己服侍作為教會開會方向

(這一點可參考禮儀教會:牧師不能自己領聖餐
跟眾人一樣需要從他人領受,反映信仰群體中的互為關係)

開會下決定,不是全靠理性討論,而是靠讀聖經、祈禱 (了解主的心意)
讀聖經尚且也不是金句主義、斷章取義!

這世代總是要求其他人聆聽我,而不是我聆聽其他人——聆聽的重要性
當表達能力差的人嘗試分享時,我們能否聽到他們沒有說出來的意思?

----(中場休息)----

思道平台同工:講到聆聽,
我們在7月12日會舉辦這系列的第二場講座《種種聆聽》
有趙崇明博士在我們當中宣講,歡迎各位報名出席......

----(中場休息完)----

貴格會從十七世紀開始出現,現時有 evangelical、conservative、liberal 三個分流
conservative、liberal 兩派的聚會都以「靜默 / silence」作主要特色
相比之下 evangelical 的分流受到福音派教會影響
發展出詩歌敬拜、講道的崇拜程序,稍稍偏離貴格會原本的方式
但神學上仍有四個的共通點:

1. 所有信徒都能直接、內在地與上帝相遇 (這是信仰核心,並在崇拜中反映出來)
2. 處理教會事務時不以投票作決定 (直接領受神的引導)
3. 每個人都在靈性上平等 (信徒皆祭司)
4. (承上) 重視和好關係,是和平主義者,不以權力、暴力強迫其他人
(所以當代的解放黑奴運動、監獄事工都是由貴格會開始)

平面一體的教會論:信徒平等 (平面)、以基督為首、聖靈作引導、彼此負責任 (一體)
人人都是「聖徒」(浸信會卻說人人都是「平信徒」,把眾人都貶低了)

貴格會有長老、書記、監督,都是群眾委託的非受薪服侍人員
長老負責確保教會崇拜以貴格會原則進行
書記負責教會開會事宜和紀錄 (書記所持的權力不多,跟中共不一樣......)
監督主要負責牧養事宜
都是群眾委託,不是牧師委任:「我覺得你適合擔任某崗位......」

貴格會開會有關於發言的規條,因為言語打破了靜默,可能會被視為攔阻上帝的心意
communication 不是先在乎言說,而是先講求靜默,否則所說的盡是空言、「吹水」

靜默中留意其他弟兄姊妹的言說是否符合神的心意
重視個人領受,但同時需要群體互相印證
所以貴格會也是相當靈恩,但都是非常內在
(以為靈恩就一定是外顯式神蹟奇事,真是 sometimes too simple, sometimes too naive!)

貴格會傳統崇拜沒有唱詩,沒有講道,是等候神、領受神心意的場合
(所以崇拜通常都可以在一小時內完結)
貴格會開會跟崇拜採用同一方式,在靜默中決定教會各事宜及運作方式

人人都可以進行 vocal ministry,但要先進行辨識:
1. 所得的意念是來自神,還是出於自己?
2. 承上,若是來自神,這意念是跟群體有關,還是只跟自己有關?
3. 承上,若是跟群體有關,是否有需要讓大家都知道?
4. 承上,若是要讓大家都知道,是否就要現在就說出來?(時間性的問題)

經過這些問題的考驗,才可以站起來說;站起來代表從上而下的領受,不是出於自己
發言時間有長度限制,甚至連說話方式都不一樣 (正如華人教會有「講道腔」)
發言次數、頻率也受限制,否則會被長老干預
(每人最多十至十五分鐘,參加人數過多時可能只有幾分鐘)

書記由不同人輪流擔任,每次只擔任幾年;只提醒開會時各種規矩,不會主持會議
開會之前不會,也不應該進行討論、遊說工作
——尊重每個人的意願,不急於以自己的想法影響他人

先完成一個議案,才開始進入下一個議程
議程要得到全部人同意,寧願延遲、另外再開會都不急於下決定
=> 不能帶著自己的想法去開會,否則變成欺哄聖靈
心思在領受神的心意當中,而不在教會增長當中

=> 我們今日在教會開會是為了甚麼?
=> 我們是甚麼教會?耶穌基督和聖靈在教會有甚麼位置?

(貴格會增長極其緩慢,現時全球只有四萬人,但因為要進窄門,所以變得不緊要)

貴格會不講求效率、不講求數字、不講求「現在、馬上、立刻」
是完全顛覆了現今資本主義社會的主張。

「當年潘霍華踏足英國時曾接觸貴格會,
有研究發現潘霍華對靜默的理解跟貴格會相近,相信他曾受到後者影響。

我好驚訝貴格會仍能生存到今時今日,近年又再興旺起來,
人類社會學都對這群體產生興趣,
但相關論文尚且還要靠 insider 去完成,中文研究論述也不多。」

----(Q & A環節)----

Q. 請問我們應該如何開會?
A. 如此問題,甚難提供好答案。
按著浸信會的背景,在思考如何開會之前,要知道教會歷史、前人是如何開會。
除了自己知道,也要教導其他弟兄姊妹,使他們都知道。
但同時又要留意:整個信仰群體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去?
是否「祖宗之法不可違」?以往做法值得延續下去、甚至重新發揚光大嗎?

僅以個人力量改變整個群體的開會方式是很困難的。
例如:浸信會本來講求人人平等,但現在大家是否仍然同意?

「想問一下,台下發問者所屬的教會是?」(答:宣道會。)
「唉呀......宣道會名義上有聯會,但實際上卻奉行總會制。
最終權力不在於會友大會,卻在主任牧師身上;主任牧師可以決定教會的開會方式。」

(沒有其他人發問下,講座準時結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