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教會2015年培靈會筆記 (第三、四講)

講員:張祥志先生 (香港神學院)

(註:以下筆記的括號部分都是小弟為了意思完整而自行加上的)

第三講:基督精神 (可11:11-18)

「好詫異你們仍然堅持留低」(回顧部份從略)
為何跟隨基督會走上十字架?今講會討論「十字架」本身的意義

(潔淨聖殿本來是社區性的事件),卻被約化 (簡化) 為「潔淨個人內心的聖殿」
「明明是很高層次的經文描述,卻被約化成個人層面的應用」

「政治、宗教的中心,是總壇」
耶路撒冷本意是「平安之城」;「平安」其實就是神創造世界後那句「看為甚好」
=> 神期望整個世界都變成這種秩序,並且是要由耶路撒冷開始
所以對比起來,耶路撒冷其實就如中南海,聖壇猶如天安門

羅馬政治:猶人治猶,宗教領袖同時擔任社區領袖
正如在執行伊斯蘭教律法的國家禁止攜帶聖經、禁止跟異性在戶外有親密行為、
星期五晚至星期六晚的「安息日」會停止一切公共事務,
「因為宗教就是政治,(兩者) 密不可分」

(11:13) 原文沒有「收」
兩次強調有葉子但沒有果實:無花果象徵聖殿
「耶穌似乎比毓民更激進?」
「聖殿本應是聖潔的地方,所以不應做買賣」?不,這本是必要的!
兌換錢幣:羅馬幣有凱撒頭像 (個人崇拜),所以要換成舍客勒
賣鴿子:坐車的路程也要六小時,難道每次都要帶著動物走這路程?
「如此看來,聖殿中的買賣其實就如歡樂天地的代用幣一樣方便」

耶穌潔淨聖殿的真正原因:萬國禱告的殿變成了賊窩
「經上不是記著說......」:賽56:1-8「當守公平,行公義」
設立安息日非因為神已經造無可造,卻是透過「不創造」來紀念這平安、這最完美的狀態
所以又跟破壞秩序的惡勢力掛勾
外邦人、太監本來不能入聖殿,但現在神容許 (賽56:4, 6)
遵守安息日、持守他的約 (十誡,出19)
(賽56:7)「萬民禱告的殿」的出現
(耶7:1-11)「賊窩」的出現
「不要倚靠虛謊的話、在人和鄰舍中間誠然施行公平、
不欺壓寄居的和孤兒寡婦;在這地方不流無辜人的血,也不隨從別神陷害自己」
vs
「倚靠虛謊無益的話。你們偷盜,殺害,姦淫,起假誓,
向巴力燒香,並隨從素不認識的別神」

(根據舊約先知,) 猶太人確實使聖殿變成賊窩
「反轉再反轉」:先被宗教領袖破壞秩序,之後耶穌嘗試撥亂反正

(可12:35-40)「耶穌有講人壞話......」
潔淨聖殿、叫民眾提防宗教領袖的代價:
損害宗教領袖的既得利益,因此他們買通猶大、獲悉耶穌的行蹤、在半夜抓拿祂
就連彼拉多都知道整件事「是出於嫉妒」

「為何要承受十字架?」為要回復秩序,因此挑戰社會或宗教領袖
下場是十字架的死刑,而耶穌說「要背起十字架來跟從我」=> 堅持的精神

反思:香港的 (社會、政治層面的)「聖殿」在哪裡?
那些領袖使這地變成祝福人的地方還是賊窩?
「七警至今逍遙法外,但以胸襲警就立即被判入獄?辛苦血汗錢買來的樓卻有鉛水?
以前的徙置區似乎比現今的劏房還要好?幾十年城市發展,但人的生活愈來愈艱難?」

耶穌是應有此報?「阻住人搵食,所以抵死」?
因為核心的問題是:耶路撒冷 -> 聖殿 -> 宗教領袖

教會是否只似《可》的上集:提供歡迎、安慰、支持、醫治
而缺乏下集:從來沒有想過為何有人受創傷、受壓抑、受不公義的對待?

----
(中場休息)
----

第四講:你在那裡嗎?(可14:32-52, 27-31, 53-72, 10:35-41, 15:25-27, 42-47)

回看中段耶穌問門徒「我是誰?」(8:27-30)
(8:30) 禁止告訴人的原因是因為門徒仍然不了解耶穌

最難的功課:十字架、死亡
講或唱「背起十字架」並不難——我們把這件事太浪漫化

(14:33-34)「驚恐起來、極其難過、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強烈情緒和恐懼
「那時候、那杯」指十字架
=> 耶穌有自己的意願,也親自經歷過「體貼人 vs 體貼神」的掙扎
卻仍然能說「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14:36)

(14:37)「睡覺」象徵「心靈願意,肉體軟弱」
「西門」這稱呼可圈可點,因為對上一次耶穌以此作稱呼已經是呼召 (未跟從耶穌) 之前
(14:39) 重複禱告 => 真實的掙扎
(14:40)「眼睛甚是困倦」象徵心理狀態
(14:41-42) 耶穌主動面對:「他們來了」

(14:45) 親嘴:最親密的記號、最嚴重的出賣

為何說是「心靈願意,肉體軟弱」?
A. 耶穌承受十架前的彼得
(14:27-31) 最後晚餐之後,彼得所說的似乎是真心話

       耶穌 vs 彼得
    院裡的公會 vs 跟差役一同在前院烤火
  遭受大祭司審訊 vs 被使女詢問
被問足以致命的問題 vs 被問很簡單的問題
 直認「我是基督」 vs 否認與耶穌一起

「不認得」應解作「不認識」
門徒在《可》的最後一次出現是「彼得想起耶穌對他所說的話......就哭了」(14:72)

只是去到公會,還未上到十字架,就已經不認主
使女甚至只是問旁邊的人,彼得也是急著否認

B. 耶穌承受十架時的雅各、約翰
(10:37) 雅各、約翰求「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
爭取榮耀的渴望大過承受十架的代價,真心地答「我們能」(10:39)
結果耶穌被釘十架時只有強盜在祂的右邊、左邊,雅各和約翰卻不見蹤影 (15:25-27)

C. 耶穌承受十架後的各門徒
(14:22) 耶穌在聖餐時把自己的身體給了門徒
(15:42-46) 耶穌受死後,安葬的卻是「大配角」亞利馬太的約瑟,不見任何門徒
(6:29) 第一講的伏筆:就是施洗約翰的門徒也有領屍和安葬,耶穌的門徒竟然沒有
(15:46) 亞利馬太的約瑟「用細麻布裹好」vs (14:51-52) 少年人「丟了麻布,赤身逃走」

百分百相信 vs 現實
「可以來到第四講,全因『我們能 (背起十架)』?聽住先!」
耶穌自己有實踐這價值,也希望門徒能夠如此

反思:充滿邪惡、不公義、挑戰的社會,面對逼迫我們能夠堅持實踐這價值?
出現十個「佔中死士」,最後「死哂去邊」?
身邊的家人朋友被恐嚇就立即畏縮,「不是我們可以笑的」
傳媒界:說真話可以被解僱、被拘捕、甚至被人追斬
政治界、商界等等,行行都有十字架,「卻尚未去到死亡」(註:小弟並不同意引號部分)

(講員分享自己被打劫的經歷)
「在死亡的關口,恐怕我自己都未必會認是基督徒
各位唔好笑,我們在那情況可能差不多,甚至更差......」

幸好耶穌自己行完這條路
耶穌自己可以走下去 => 靠著基督精神得勇氣

耶穌復活在《可》的意思?
宗教領袖終於殺死耶穌,但這個最大的恐嚇對耶穌無效
因為耶穌的最後結局不是死亡,而是復活
「叫門徒返加利利」= 回到起初被呼召的地方 => 跌倒可以重新來過
「哎呀真慘,讀完《馬可福音》的結果是又要從頭讀一次......」

總結:神真正看重的是有否堅持這種價值
「賺得全世界與堅持天國價值,哪一項更難?後者要面對死亡,生命質素更高......」

(全系列完)

----

感想:
第三講的那種「公共神學」小弟之前已經有所認識,反而第四講中對經文的剖析很震撼

特別留意到第四講後段張Sir多番強調「唔好笑別人」
用意是作提醒:在同樣情況下我們也未能做到
但同時小弟也感覺到有會眾在不適當的時候笑
——聽者覺得有趣,但講者當時的態度卻似是認真、沉重

身邊的弟兄姊妹和小弟都對第三講的回應歌《每天的禱告》有意見,認為不太適合
又與之跟《應背苦架 / Many crowd the Savior’s kingdom》(靈糧詩選178;頌主聖歌263) 相比
認為後者歌詞跟講道內容非常接近,似乎更適合作回應詩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