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教會2014年培靈會筆記 (第一、二講)

主題:活在被擄中的信仰
講員:黃嘉樑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

第一講:謹見榮耀、蒙召守望 - 以西結書第1-3章

交代背景:尼布甲尼撒王年代
祭司有尊貴身份,因此「被擄」——知道家鄉在何處但有家歸不得
在陌生的地方,跟心目中的家有一種不可跨越的鴻溝
「移民」也只不過是自願的被擄 - 不熟悉的人、地方、價值觀
被擄只是「暫時而已」??

(昔日) 亞述王西拿基立攻打猶大國
希西家王打算把聖殿內的金進貢卻被西拿基立拒絕
亞述將軍:「信耶和華又如何?有何國家能夠抵抗亞述大軍?」
以賽亞先知卻預言「今明兩年仍有食物可吃,後年可開始耕種」
翌日亞述大軍死了185000人,不戰而退
自此「耶和華神永不放棄以色列,大衛王朝永垂不朽」就成了以色列人的核心價值

只是後來尼布甲尼撒王攻陷了耶路撒冷,國家正式滅亡
以色列人都問「神的應許落空?」=> 以色列人不知道可以再信甚麼
「講大話的神?耶和華神不能保護以色列?」
結果令以色列人拜別神、不去敬拜耶和華神、忘記了自己的家鄉

以西結作為祭司,受訓要一生都在聖殿中服侍,但廿五歲就被擄
巴比倫沒有聖殿,怎麼辦?

五年被擄生涯 => 差不多失去所有盼望?
「地區性的神?」又竟能在外邦中見到神的榮耀!

「香港回歸了十七年,公義、平等、法治特別在近兩年中漸漸失去
於我而言,也是漸漸失去家鄉的感覺
有同學對我講,今晚八點一齊去支持學生 (註:正是這培靈會進行的時間)
這原本是向你們宣講的經文,想不到也是對我自己宣講」

----

神想向以西結說甚麼?說話之先卻給了異象
但都是沒有人能夠明白的,「不要以為是那些美麗的大自然景物」

1. 四活物
人的面孔  => 神所造的萬物中最尊貴
獅子的面孔 => 猛獸中最兇惡
牛的面孔  => 牲畜中最有力
鷹的面孔  => 飛鳥中最威猛

但以上都只是「神的座駕」

第一件要看到的事是「就此而已,幾勁都只是神的創造!」
人的無力,卻又見到神超然而又無限的能力

2. 四輪
無限量移動,無限對眼睛 => 觀看萬事萬物
我們沮喪時,神說「你要見識我有幾勁!」

3. 穹蒼上的寶座
全都是「形狀、形像」=> 人不能看到所有事
縱然神顯現,但人仍然不能掌握神是如何形象
(神人有不可跨越的距離) => 全都是彷彿 => 祂才是真正的主!

「已經舉起雙手沒有襲警還要遭受胡椒噴霧襲擊?正在地震、海嘯現場?
洪水泛濫時耶和華仍然坐著為王!」

都是不容易了解的事,但神就是如此表明
面對週遭不如意、複雜的景況、日子好漫長時,容許我們再被異象震撼

雖然與週遭環境不符,但神仍然坐著為王,就是如此
以西結俯伏在地,有靈進入,「使他站起來」
原來就算面對神吩咐,人根本都無能力作出回應,還要靠靈成就

「面無羞恥,心硬」貌似好熟悉?
無論他們聽從與否,都要宣講,不要怕!

「使我吃這書卷」=> 原來領受神話語也要靠神
跟以賽亞先知相比:「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以西結先知卻只能張開口,「使我吃這書卷」
=> 「遵命」也要神幫助,人所能做的只有很少!

----

「人子」是單數,「世人」是雙數
=>「以西結你只不過是人,耶和華我才是神!」=> 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

(v2:10, 3:3) 哀號、歎息、悲痛的話原來都可以是甜味的

「往以色列家去」vs「宣教都選擇外邦作對象?」
Mission Impossible:從一開始就知道他們心硬無恥
但你放膽講「這是神說的」——原來今日要遵行這命令是十分困難的!

若非看見神的榮耀,擁抱神的能力,如何不斷講神的話,指摘以色列人?
對比之下,今日我們的字句愈來愈隱晦!
要講不是因為出於懼怕,卻是因為這是神的話!

----

(v3:16-21) 守望者的職責——警誡,會多了很多敵人,好孤獨
人如何能遵行?若非靠神的手、神的靈,就根本無能力!

挑戰:不要在乎人的回應,只遵從神的話語及吩咐
但「我們一出生就都是緊張人的回應」=> 自己有無講神要你講的說話?
不在乎環境的惡劣、對象的厚顏無恥、聽眾的回應

神在黑暗中發光,人沮喪時作工,洪水泛濫時坐著為王
然後神向以西結講他要去!
「不需要怕,你會變得如他們一樣堅強」;不在乎人,只遵行神的吩咐

黑暗不會一時過去,更差的還在後頭!
實際上,以西結一生都不能回到耶路撒冷
可能我們的一生都會在黑暗附近徘徊,但為神發光仍是我們的使命!

----
(中場休息)
----

第二講:認識上主、認識自己 - 以西結書第16章

「本章經文屬兒童不宜;酒店也不應存放聖經?」
「行淫」的出現次數極多

首尾呼應
(v.2)「知道」=> 就好似他們不知道自己「可憎的事」
(v.62)「......知道我是耶和華」

了解自己,要從幼年的歷史開始回看
「祖先是本應被消滅的外邦人」vs「亞伯拉罕的子孫」
=> 背景根本就是卑微、不值一提

卑賤、被厭惡——存活不因自己所做所擁有,只因從他旁邊經過的神想它存活
(v.8)「結婚」是因為她好?只因神願意愛!
女子 (以色列) 的角色是完全被動,數算自己一無是處的過去,全部都是神賜的

我們可有正視、意識到這種過去?
(v.15)「過路」與之前的「經過」相同
=> 神經過帶來生命,其他的經過卻帶來淫亂

「一有主動的能力就行淫?」原因:「行淫 = 交易」
=> 有甚麼東西覺得自己缺乏,需要用自己的身體及兒女作貿易?

「需要」vs「希望」
人心豈能滿足? (十億一百億是差不多?十蚊一蚊也是差不多?)
渴求不一定真實,交換是為了滿足期盼,為填補心中空洞
忘記了自己的過去,也忘記了自己手上的都不是屬於自己的
只講錢、只講實際,不也是把子女獻給別神嗎?不一定「經火」,但肯定是「交換」

政治層面:與別國結盟——覺得神不可靠!?
「有兵有馬才算安全」=> 安全感的問題
心理分析:「以色列從來都不信神!」

不記得自己是一無所有,都靠神賜,結果就不斷進行「交易」
不記得自己的幼年,也就覺得神有所虧欠

(v.60) 你不記得,但我還記得立定永約
(v.61) 神的氣度「我記得那約」--> 記念 --> 抱愧蒙羞
重看歷史,追看幼年而知罪
子女以乖巧換取父母的愛?但神對人的愛不是交換而得的
=> 我們仍然不能理解和接受「無條件的愛」?

罪人的本質:不了解自己的過去,不了解神,以交換的人生滿足內心
放下交換的心態,神的愛非靠自己的作為來賺取!

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千錘百煉(拾) - The Replacement

總算是完成了初階指揮訓練 (參考:千錘百煉(玖) - 上指揮班)
碰巧指揮患了感冒,不方便開聲
立即就問Derek Sir:「不是有見習嗎?可以叫他們幫手嗎?」

----

又一次需要代表頌光出席部門會議
詩班所引發的餘波又再一次被公開討論,連我自己都覺得愧疚
同時又很感恩自己能夠代替出席,否則可能會引起紛爭

詩班的職員隊伍還不是完美的,各人都有自己的弱點
只是有一些可以輕鬆處理,有一些卻可以後患無窮

----

遇上啟動佔中的時刻
凌晨向詩班員發短訊:「佔中啟動了,請為這事、這城市禱告,定睛於神」
結果數小時後見到詩班員就被詢問小弟可有親身到現場支持佔中
表達沒有立場的言論卻讓人認為是有政治立場 (這是甚麼邏輯?)
碰巧正詩班長又一次突然請假,小弟臨時需要負責詩班公禱
正好讓小弟有一個公開發言的......機會?考驗?試探?

略略提及詩班員近況後,我如此說:
「昨晚的短訊嚇倒你們嗎?......『立場』於我眼中是『低層次』的
——不應著眼於人所講所做的,反而要著眼於神所講所做的......

我們一起禱告:
神啊,為著這個社會、這個時刻我們禱告祢
人有不完全的地方、社會有不完善不公義、人所設立的制度有其缺憾
但這些都仍在祢掌管之中,神祢依然坐著為王......
教導我們的言行,使我們能夠為祢作見證,免得我們得罪祢......
稍後仍然有練詩時間,求主保守。禱告奉主名求,阿們。」

面對著不太會思考、又容易把立場放在口邊的弟兄姊妹
如何控制自己表達的意見將會是持續的考驗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Vision #10: Generation Clash

這是一個世代之爭的時代
高舉「多勞多得、獅子山下」的一代
對未來愈來愈沒有希望、愈來愈多意見的年青一代
他們之間的衝突正在各種群體各種地方上演

這實際上也是其他國家所面對的問題 (例如日本)
可以想像得到,就算位高權重的人能夠壓得住這一代
那麼之後的後代又會是如何?
不要忘記,年青的人總是能夠站在最前
因為他們不怕失去,也因為他們未曾得到

不好好處理這個問題可以引致雙輸的局面:
衝突可以愈來愈激進,嘗試爭取的那一群犧牲了他們的一切
破壞了社會秩序,位高權重的人以及衝突以外的人都失去了他們的固有利益

不過現代人目光短淺,只會爭取自己想要的
如果連那種避免雙輸的態度都可以被稱為「妥協、犬儒」
那麼我會無話可說,只能引用以下這段文字作提醒:

「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勝過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
這人是從監牢中出來作王,在他國中,生來原是貧窮的。
我見日光之下一切行動的活人都隨從那第二位,就是起來代替老王的少年人。
他所治理的眾人就是他的百姓,多得無數;
在他後來的人尚且不喜悅他。這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道書4:13-16)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Pendulum

自從轉Blog後,這裡的訪客人數少了許多
特別是那些沒有在面書分享的內容 (例如Hymnology等系列)
會特意花時間看的真是少之又少

今期流行感恩Tag,見到不少人連續幾日分享他們眼中值得感恩的事
到底他們是「(只)在小事上感恩」還是「為感恩而感恩」?

----

之前寫了好多信仰內容,都是非個人層面的
或者將來我會寫多一點其他的;做人最忌一成不變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半山.灣仔之旅 - 20140909

中秋節翌日——久違了的公眾假期
跟老姊到港島一遊,主要是陪她看藝術品

經半山行人自動電梯往PMQ元創方
結果在擺花街和嘉咸街路口附近遇到正打算製作閃光彈的ykk,哈哈



逛完後沒啥感覺;「藝術,我識尐乜?」

----

之後去了位於舊灣仔街市的家品店OVO Studio
又去了同區的星街,打算光顧一間專賣別緻產品的「士多」,可惜該店沒有開門營業
卻在星街及聖佛蘭士街街口的公園前見到這木牌:

Situated on the hill above St. Francis Street, Hong Kong's first electric power station,
The Hong Kong Electric Company, Limited, began operations on 1 December 1890 at 6pm,
lighting up the city's first electric street lights.
香港第一所發電廠座落於灣仔聖佛蘭士街對上的山坡。香港電燈有限公司
於1890年12月1日晚上六時正開始為香港服務,亮起香港第一批制燈。

Three-Character Chinese classic verse of
"Three luminaries - the sun, the moon and the stars"
三字經:「三光者,日月星。」

"All the darkness in the world cannot extinguish the light of a single candle." S. Francis of Assisi
聖方濟各:「世上所有的黑暗也不能消滅一根蠟燭的光芒。」

----

之後又去了太原街看玩具
好多人好擠迫,加上對玩具的佔有慾一直以來都不旺盛,所以都是只看不買
看完玩具後已接近日落時分,晚飯後就回家去了,時間還真過得特別快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千錘百煉(玖) - 上指揮班

Derek Sir 今年年初已有計畫邀請四位詩班員上指揮班 (每個詩班各選兩位)
原本是打算六月開始連續有三個月的課節
但因為各詩班員實在太「貴人事忙」,常常與其他事奉有時間上的衝突
結果延遲至七月尾才開始第一課,到了現在也只是上了四課

既然說是學做指揮也就當然少不了實習
——在自己所屬的詩班中有十分鐘的實習時間
只是碰巧詩班剛剛開始練新歌,各詩班員都不熟悉曲調
結果就只能幫他們分部練習,提醒他們音準和拍子上的細節
各詩班員都是埋頭苦幹地譯So-fa names而沒有望指揮,使我充分地體驗到做指揮的辛酸

Derek Sir表示今次只是初階,若果有心進階的話可在崇拜獻詩時嘗試指揮
不過小弟現時仍未能做到左右手同時指揮不同聲部
兼且對聽覺訓練及聲樂認識不足,相信還需要花時間慢慢學習

指揮絕對是詩班群體中的領導角色 (起碼在練歌等音樂方面,牧養方面我有點保留)
所以就連Derek Sir都話「音樂不是最重要,人際關係才是」
「如何好好表達自己意見又不會令班員感到難受」是需要下功夫鍛煉的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Hymnology 11

今次所講的是完完全全屬於信仰靈命的題目
我只不過是以詩歌作為例子表達我的觀點

----

繼續討論「現代詩歌所帶出來的信仰觀念始終有偏差」這個議題
(第一部分:歌詞未能深入描述耶穌基督昔日的犧牲 --> Hymnology 7)
(第二部分:詩歌有太多「我」就跌入自我中心的圈套 --> Hymnology 8)
(第三部分:我們與神之間的對比及態度 --> Hymnology 10)

第四部分:過度強調神的應許反令信仰觀念變得狹隘
詩班曾經唱過一首叫《成長》的詩歌,其歌詞很有意思:

沒有狂風暴雨的洗禮 藍天怎會呈現一片清澄
沒有世間人情的冷暖 生命豈能綻放一季繽紛
苦難原是一份化裝的祝福 引導我們一步一步成聖

沒有熬煉人心的患難 我們怎能學習時時堅忍
沒有千錘百煉的品格 我們怎能與主性情有份
因為聖靈不斷澆灌的慈愛 內心盼望才會存到永遠

我會認為《恩典夠用》、《感謝神》可算是其他性質接近的詩歌
之所以認為性質接近,是因為歌詞表達著一種非常正面非常積極的態度:
正面的事 (事事順利、禱告蒙應允) 固然值得感恩
但負面的事 (身體病痛、遇見障礙、禱告未曾應允) 我們一樣可以感恩;
要懂得追求神美好的應許之餘,也要懂得面對苦難時學會忍耐,藉此被陶造、被建立

那麼,其他的詩歌是如何的呢?以下列舉部分詩歌說明之:
《你的愛長闊高深》、《誰曾應許》、《耶和華的膀臂環繞我》等等
無可否認我們所信的神確實好愛我們、充滿恩典、有憐憫和寬恕的心
歌詞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神的美好,當然是正確的事
但如果一首敬拜歌是如此,另一首敬拜歌也是如此的話
整個敬拜就不是「正面」,而是「單面」了

為何我會說是「單面」呢?
因為這些詩歌只講神給我們的各樣「好處」,卻沒有提醒我們如何面對逆境
遇見負面的事甚或苦難只知要尋求神掌管和引導
卻不知道我們能夠用正面的眼光面對那些負面的事
也沒有想過在另一個眼光之下自己仍然是可以感恩、仍然是可以被建立的
(注意只是「可以」而不是必須的)
結果會眾就只能從聽道、靈修書等途徑中才學習到這種態度

但我相信對更多的人而言
「平安」可能就只是「追求身體無病無痛、凡事順順利利」;
只有自己覺得是好的、可以算得上是「喜事」的才值得感恩;
做錯事、甚至犯了罪也不必難過,因為「神滿有憐憫,必定會原諒寬恕」?
那樣的信仰態度叫「正面」?叫「片面」應該更合理吧?

曾經有一次崇拜唱Hillsong的《Breathe On Me》
我相當明白詩歌表達一個美好的景象,使人被釋放、得醫治、感受神的同在
(順帶一提,現代詩歌所表達的這些景象其實都頗為相似)
但細心一想:"voice of God" 就一定是 "Soft and still" 嗎?
"word of God" 就算是 "heal, restore with light",也一定會是 "Comfort" 嗎?

以上這些疑問難免使我懷疑作詞者的信仰觀念以及對聖經的了解
不過對比之下,現代教會毫無篩選地選唱這些詩歌似乎是更迫切的問題吧?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Hymnology 10

原本只是很無聊地吐糟「教會已經放下了很多被視為傳統的元素」
後來卻變成了分享自己對傳統詩歌、現代詩歌、敬拜音樂元素等等的想法
也表達了自己對現代詩歌頗為反感的各種原因

雖然已經進入第十篇,但仍然是沒有結束的打算
而且可以預料將來都會是繼續探討詩歌歌詞背後的信仰態度
換言之,這系列的重點已經由敬拜音樂元素慢慢轉變至詩歌背後的信仰觀念

----

「詩歌定義了我們的信仰」?
「在會眾未能查考聖經、需要口耳相傳的年代,他們主要靠詩歌認識信仰」
但現今有不同語言不同譯本的聖經,我們又都受過教育、懂得寫字作文
卻仍然是對信仰沒有充分的認識,仍然是靠詩歌認識信仰
只是當代的詩歌與今代的詩歌的神學觀念及內容已經截然不同
我們所持守的道也因此跟原來的大相逕庭

----

繼續討論「現代詩歌所帶出來的信仰觀念始終有偏差」這個議題
(第一部分:歌詞未能深入描述耶穌基督昔日的犧牲 --> Hymnology 7)
(第二部分:詩歌有太多「我」就跌入自我中心的圈套 --> Hymnology 8)

第三部分:我們與神之間的對比及態度
認真消化傳統詩歌的歌詞,就會留意到以前的詩人如何理解他們與神之間的關係:
1. 經常進行神人之間的對比
A. 強調人的軟弱無力,同時也強調神擁有超然的能力及權柄
B. 強調人的罪性以及自己如何不配、如何干犯了神,同時也強調神無限的恩典和憐憫
C. 強調人所面對的苦難及挑戰,同時也強調神的同在、帶領及祝福
D. 強調神已經為我們先付出及犧牲,同時質問人可曾為此願意回應或感恩
E. (其他各種各類對比......)

這種「高舉神、貶低人」的手法容易使會眾感到扎心:
每當焦點放在人時都會感受到自己的不足,提醒自己要依靠神的幫忙
但當焦點放在神時卻會感受到神超然的地位和能力,使人學會謙卑敬畏
如此敬拜可以說是「每一次對比都仿如講道般沉重」

相比之下,現代詩歌的歌詞都比較少而簡單,結果使主題單一之餘又鮮有這種對比
難怪敬拜時我們可以如釋重負、手舞足蹈,全因這敬拜是「又活潑又得力」的

2. 動詞暗示了「我們」的態度
A.「祈求、尋求、呼求」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太7:7-8)
敬拜中高唱「祈求、尋求、呼求」實在是平常不過
不過歌詞只是引導我們向神表明心意,焦點其實還是在「我們」身上
因此很容易就陷入「我們想如何如何」、「我們祈求甚麼甚麼」的自我主義

如此「向神尋求,期望回應」的態度不好嗎?不是不好,只是還有更好:
「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
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55:8-9)
真正懂得尋求神的人除了會為自己的需要祈求以外
還會懂得尋求神祂自己、祂的心意以及祂的眼光

這種概念還可以在《標竿人生》等詩歌中找到
但是其他詩歌大多都只是停留於「我們呼求你」、「我們尋求你面」的層次
——「有神的同在比其他更重要」的精神?
只懂得追求「神的同在」、「神的能力臨到」——要求神幫忙我們渡過難關,
卻沒有想過尋求「神的心意」、「神的眼光」——我們要學習仿效主基督?

B.「歡迎」
信徒若果稍為對文法認真一點的話,難免會對「歡迎」一詞反感:
可以講「我歡迎你」的場合都不外乎是主人家對著客人談話的場合
倘若我們敬拜時高聲唱「神......我歡迎你」,就是混淆了主客之分

讀者可能會以《聖靈,我們真歡迎你》反駁:
既是「聖靈入住在我們當中」,「我們歡迎聖靈」又有何不可?
——「聖靈」只是神三種位格之一,不能相提並論
而且提及聖靈的詩歌多與靈修、祈禱、呼求有關,與其他詩歌的性質不太一樣

「我們有自由意志,可以選擇歡迎不歡迎?」
——當我們認信以後,豈可以一方面口稱是「神的兒女」、「神的僕人」,
卻又在另一方面向神歌唱「我 (選擇或願意) 歡迎你」,向神表明「我自己才是主人」?
當我們相信那位神是至高無上的時候,我們豈會有選擇歡迎或不歡迎的權利?

偏偏讚美之泉就是犯了如此的錯誤,從《我們歡迎君王降臨》
到《我們呼求》及《將天敞開》等等詩歌全部都是表達「我歡迎你」的概念
而且各教會仍然是熱唱如昔,未曾對歌詞提出質疑

問我可有「神歡迎我們」的詩歌?
我暫時只知道有一首普通話詩歌叫《你的歡迎聲音,召我前來相信》

追求音樂豐富之先,應該先追求歌詞內容無誤
只可惜很多現代音樂事工都沒有這種觀念 (特別是作粵語詩歌時)

(第三部分完,第四部分之後再續)

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驀然回想(三十四)

今年Blog中出現了很多新系列
語氣、措辭和用字都稍微認真了一點
每次有內容打算分享之際,偏偏又會感到詞窮

小弟的中文成績本身已經不算好,這果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_-

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千錘百煉(捌) - 交棒、傳承

剛剛舉行了下屆職員選舉,下年仍然是職員
但正副詩班長的位置總算是有其他更合適的前輩來擔任

詩班員看來還不是太清楚各職員的職責
(詩班員想了解清楚的話,反而會被以為是有心想當選職員)
結果每逢有後輩擔任時,都極需要前輩幫忙
以「下放權力」作目標的前輩恐怕還要在此多下功夫

----

以往的聯合詩班都只會由現任詩班員、前詩班員、敬拜隊隊員所組成
但今次按牧典禮的聯合詩班陣容有點特別
——有幾位KFC組員因為Jacky被按牧的緣故而加入聯合詩班

因為那幾位「新朋友」都未曾參與過詩班的服侍
結果需要勞煩羅師母預先提供歌譜及數次練習
通過「試音」才可以順利加入聯合詩班
又因為擔任指揮的Sally姐姐總是很專業很有要求
幾位KFC組員當時是被勸告「若不加倍努力,還是有被叮走的可能」

不過出乎小弟意料之外
Sally姐姐不忍心「各位的熱心被淋冷水」,對各詩班員的態度都是非常好
跟以前每次練習使各詩班員及樂手都倍受壓力的態度相比可謂判若兩人
只是弟兄們因為人數太少、表現又總是不穩定
每次練習都被Sally姐姐揶揄「想我淋你地紅油?」、「尐男人都係信唔過既......」

----

根據Sally姐姐形容,之前七次的練習都有不一樣的表現
但最後一次練習 (9月7日早堂後) 開始之先
Sally姐姐卻已經表示「你地個個都咁High Spirit,今次一定掂!」
正如吳慧儀博士所言「最後的主權在於神,最後還是要依靠、祈求神」

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按牧典禮筆記 - 20140907

講員:吳慧儀博士

《王下2:1-10》對願意事奉神的人有莫大關係
按牧不是開始,皆因牧師會做的現在都已經有做
不是剛剛開始,也不是一個階段的終結

第一節交代背景
有很多事可以記載,但作者選擇了甚麼?
以利亞只是配角,以利沙才是主角
以利亞跟摩西有很多相似之處

「我們正進入偉大的教會傳統」
前人所做的還未完結——歷史的祝福與包袱

以利沙所示範的心態:
三個小段落是大同小異卻充滿張力
原文作拿走你的Head——「頭」或「領袖」
為何以利亞不想徒弟跟隨他?

以利沙鍥而不捨、跟從到底的態度
(屬靈) 眼光、心態的追求
名份背後真正 (從神而來) 的祝福
「老師教得好,都要視乎學生的用心及表現;學生有何成就,與老師無關?」

「不要作聲」 => 認真專注等候神的祝福
「求加倍感動」:充滿盼望、等候

「願我能夠承繼你的角色,並所造的一切」?
所求的不是師傅可以給予的,因為最後的主權在於神
最後還是要依靠、祈求神

最後兩個動詞:「祈求」、「看見」

----

王華燦牧師作訓勉:《彼得前書5:1-4》
牧養人之先,先要被牧養——師母的重要性,給予被牧養的經驗
羊是主的,不是教牧的,不要狐假虎威

出於心?出於責任?出於貪婪?出於面子?

不要轄制、不要追求權力、不要怕無安全感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講座筆記 20140905

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基道文字事工 合辦
《保羅給教會的最後提醒 ── 教會危機與事奉傳承》
講員:曾思瀚博士

(當中有部分內容因為不夠時間抄寫而遺失,會以括號表示)

第一部分:
「先講保羅書信;這部分會比較Technical、需要較多思考」

新約神學通常有三種寫作手法:
1. 把所著重的注意重點重寫一次
2. (另外建立新的定義、見解?)
3. 背後的神學觀——文本的背景、處境、文本前的讀者世界
(「今次我嘗試做這三種以外的突破......」)

保羅從不解釋他所寫的句子
=> 讀者到底知多少?Get到幾多?
我們只當那些作資料,卻不視作溝通的橋樑?

以《提後2:8》作例:
「你要記念耶穌基督乃是大衛的後裔,他從死裡復活,正合乎我所傳的福音。」
看似很簡單,但沒有解釋「大衛的後裔」是甚麼

「背景是甚麼?讀者以甚麼角度理解?認識幾多?跟所傳的福音有何關係?」

學者認為當時最早的福音書卷《可》仍未成書
但可認定書中內容已在教會廣泛流傳,「否則當代信徒信乜?」

參考《可2:28》:「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耶穌引用大衛所曾做的事來 (解釋) 祂所作的事
如何引伸結論?為何會有如此的掛鉤?
安息日是誰設立的?=>「安息日的主」是描述耶穌的神性而不是人性
=> 描寫神所擁有的權柄

另一例子:《可12:35-37》
所引用的是《詩110:1》,但是作者並沒有揭曉答案
——誰是「主」?誰是「我主」?
《詩110:1》:「主」是上帝,「我主」是以色列王大衛;
「我」是以色列民——作者大衛以第三人身份講自己
而《可12:35-37》:「主」是上帝,「我主」是耶穌
「一神宗教叫人去敬拜人?」
=> 耶穌將自己看成與神一樣高 (不同意「大衛的子孫」的身份?)

「神人之間的超自然人物」——天使,在當中有「耶和華的使者」
第一世紀的觀念:以為耶穌是來自那一群體
「仍未解答人為何自己能變成主?就因為是神人之間的那群人!?」
未解答只因未描述到耶穌釘十架的部分!

徒2:34-36——彼得再一次引用《詩110:1》,今次有加上詮釋:
1. 耶穌死而復活——主權
2. 五旬節——聖靈的工作
2A. 表達耶穌的腳蹤
2B. 也令外邦人接觸到聖靈,聖靈的工作也臨到外邦人身上

死而復活,之後升天,預言再來
「猶太人的王」因羅馬律法受死
復活就證明 (耶穌無辜?) 就算是羅馬的權力都不及耶穌基督的權力
「猶太人的王是誰?大衛的子孫!大衛的子孫是誰?安息日的主!」

《羅1:3》=> 保羅期望羅馬教會明白他所說的話
=> 羅馬教會對福音有十分好的認知
「你們覺得內容好複雜?這反映了現代教會對福音認知淺薄!」

縱觀各帝國、政府、權力,服從誰?
只要認識衪是「大衛的子孫」、「死而復活」,就絕對會影響到對權力、政治的看法!
實際上耶穌的主權直接影響了保羅如何看世界——「得勝的主權,但中間會受苦」
=> 受苦不表示不得勝;得勝必先經過受苦

----
(中場休息及收奉獻時間)
----

第二部份:《提摩太後書》
有很多命令式字句 => 著重回應、行動

《提後1:8》——「福音」
甚麼福音?就是第一部份所講!
先針對人的世界觀及心態
「想做甚麼甚麼」不是不好,但背後心態、出發點是如何?
「榮辱社會」——保羅扭曲了對社會的價值觀
「不以福音為恥」=>「為榮」
先以思考、理論出發

《提後1:13-14》——「守」
管家是理應知道他自己要管的是甚麼,確保不變質
無知的熱心?不知道要做甚麼?愈幫愈忙?
「規模」——很多人不知道 / 片面地知道福音的本質 => 回應的方式也受影響

《提後2:1-2》——「傳給下一代」
處境化福音?福音本質本應不變!
神學界趨勢:少人讀神學PHD,少人攻讀聖經研究PHD
好多人上網卻好少在網上寫神學
「神學好 (艱深)?但訓練出來的都是傳道人......屬靈危機每一代都正在發生」

《提後2:8》——「記念」=>「容易忘記」=>「習以為常,好像是忘記了一樣」

《提後2:15-16,22-23》——先後次序
有些事是無傷不雅,有些卻不是,甚至是會「起爭競」的

很好的教導 => 教會是學校
耶穌、保羅作導師;教會是教育群體

《提後3:1》——「你當知道」(知識、週圍環境) => 要理解當時的處境!
「象牙塔的福音」?不能面對社會?
(所以就連保羅這段寫作都有先後次序)
「困在教會,很屬靈」=> 很離地,不能面對社會——「屬靈宅男」?「講方言」?

《提後4:2》=> 寫作時刻是「不得時」
真正愛主,會有正確先後次序
「保羅是很實際,又有負擔又有傳承 (又有知識又有理念又有行動)」

----

Q&A時間

Q1. 如何研讀第二世紀的 (關於聖經文獻的資料)?
A1. 「有第一世紀才有第二世紀、
研究第101年 (某一世紀) 的資料時也不能忽視第97年 (之前那世紀) 的事;不能單獨剝離」

Q2. 《馬可福音》如何流傳?
A2.「口傳」;「今代信徒著重探訪、講道、關顧,
但以前門徒是為耶穌作『見證』——講關於耶穌的事跡或個人經驗
向當地人多次宣講,使他們能夠記下」

Q3. (從埃及) 找到諾斯底主義的文獻,曾博士有何見解?
A3.「可能與其他文獻有同一來源,有很多相似之處,但這不就代表這些文獻有權威性」
「正典確實是有經過篩選的,但是否有經過 Council開會批准?沒有!」

Q4. 耶穌當時可有參與或推動帶有「公民抗命」性質的運動?
A4. 處境根本不一樣!帝制之下「公民抗命」只有死路一條!
「耶穌的顛覆性只限教內,不在政治;
覺得『耶穌做所以我應該照著做』?這邏輯是有問題的!」

----

感想:
第一部分又是講到很複雜
盡量抄錄後再細心回顧才看到曾博士這部分的鋪排脈絡
個人感覺到我們好多時看新約都是偏向靈修層面
卻未必留意到新約當中也有很多「古惑」
——作者對當代以色列人玩文字遊戲或者是引經據典,當代人可以一點就明;
我們看完後卻未必知道作者真正的用意,只知「對自己有何提醒」
(又或者是我們對待新約不如舊約一般,沒有想到看新約也要如此「考古」?)

第二部分雖然是講了很多現實層面的東東,但基本上仍然是圍繞經文引申出來的
若非時間關係,個人期望曾博士能夠講講更多現今的境況
另外有一點我十分認同的是「先從思考、觀念及心態出發」
因為我認為個人靈命必然要經過思考的關卡 (雖然很多人都不認為這是必要)
並且經過這階段後,是能夠對不同事情、意見有全新的見解及回應

話說同行的友人對「屬靈宅男宅女」這一點頗有共鳴
我只能夠提醒自己保持「不離地的生活態度」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Picture

上星期六沒有小組,十數人一齊去食晚飯

席間忽發奇想:
選擇留在這個群體的
都是有心追求信仰、又願意認真討論的
這兩點跟以前青十的群體有點相似

把這種成長模式延續下去,在將來仍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