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Hymnology 27

一個月前,小弟曾經跟一位弟兄分享了一個很新奇的念頭:
以「面對苦難,神與我們同在」作為敬拜主題尚且可行,
「面對苦難,神與我們同行」也是可行,但「面對苦難,神與我們同感」可行嗎?

「同在」不難處理;「同行」開始有點難度;
至於「同感」,聖經中似乎只有福音書中的「耶穌哭了」和客西馬尼園禱告可以作例

選取詩歌也顯得困難重重:描述「神與我們同感」的詩歌不多
描述耶穌哭泣、憂傷等「負面情感」的詩歌更是非常罕見

至於敬拜鋪排方面,若果起初沒有「頌讚」部分的話,一開始就會直接是「苦難」
如果一開始就提及客西馬尼園、「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
其他弟兄姊妹的反應恐怕亦不會太好

結果討論後一致認為:這種念頭太處境性,恐怕只有受苦節崇拜才有機會嘗試

----

兩年前的受苦節崇拜後,小弟寫了《Hymnology 7》
但之後這兩年我一直都對那段文字耿耿於懷:
當時見解不夠深入,使當中的題目仍有待深究,內容也不夠全面

感謝聯合詩班各職員,本年度受苦節崇拜詩歌很切合主題
內容也很純樸「無添加」,幫助我們把焦點集中至基督身上
但中段內容和氣氛也因此變得非常沉重,似乎亦影響到詩班在台上獻唱的表現
小弟在詩班練習時已經試過一時唱不入去,正式獻唱這次也不例外

在小弟眼中,受苦節崇拜本身就像一個喪禮,應該跟「復活」分隔開
當「伯仁因我而死」已成事實,我還要顯得「不亦樂乎」就是變態了
同理,「感謝」一詞不足以表達我對基督捨身的回應
(這也是小弟在《Hymnology 7》抱怨近代詩歌歌詞的原因)

耶穌說:你們說我是誰?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太16:15-16)

最近小弟一直在問自己:我對「受苦、贖罪、捨尊貴、全為愛」了解幾多?
當我嘗試「跟隨耶穌基督」,我又如何看待「基督」?本身認識幾多?

這些問題恐怕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重新再問一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