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沒有在此系列講講自己的經歷;今次分享的經歷,卻都發生在西洋菜北街:
為了一本英文書籍的緣故,在某日傍晚七時去到太子西洋菜北街的一間基督教書室
從門口一直走到收銀處,發現收銀處的正對面有一個放滿聖樂書籍的紅色書架
印象中這畫面好像在面書見過,就用手機翻看
發現那些傳統詩歌集無論是數量和次序都跟圖片所顯示的一樣,真是巧合
講到對敬拜歌曲的認識,或者我需要特別在此澄清:
小弟在2007年才第一次踏足教會,當時的青少年崇拜所唱的是近代詩歌
當時能夠使我受感動的《復興》、《燃燒赤子心》、《神羔羊配得》等等都是近代歌
開始接觸傳統詩歌只不是近幾年才開始的事 (正如Hymnology這系列也是2013年才開始)
相對詩歌傳統那幾百年歷史,小弟必須承認自己所認識的只是九牛一毛
在此只列舉三首個人所喜愛的傳統詩歌就作罷:
《怎能如此 / And Can It Be That I Should Gain?》
《祂甚至也愛我 / He Loves Even Me》
《煉我愈精 / Olives That have Known No Pressure》(註:這首歌是華人創作的)
不過我倒可以肯定一點:接近流行文化的近代詩歌興起只不過是這三十多年之內的事
對老一輩、甚至兩輩的信徒而言 (假設他們在那年代之前已踏足教會),
傳統詩歌始終對他們有較深的影響,也深受他們喜愛
(諷刺的是,這也是長者不喜歡唱新歌的原因......)
----
我本身想尋找的那本英文書叫《Ancient Christian Worship:
Early Church Practices in Social, Historical, and Theological Perspective》
這些講「崇拜」、「Christian Worship (或 Service)」的書籍雖然被歸入「聖樂」類別
但書中會有相當大篇幅講解崇拜禮儀;敬拜唱詩只不過是一小部分
還有聖餐、奉獻、讀經 (不一定包括講道) 等等的儀式
也會講講相關的聖經經文、禱文、節期、文化歷史等等背景
除了這些書籍之外,這書架上還有不少東西使我驚奇
當中包括ACM的《齊唱》歌譜系列、還有一本1995年出版的《更新之歌》第二輯
心中不禁好奇:還有誰會願意買這些東西?
另外有一本書叫《華夏頌揚——華文讚美詩之研究》
目錄竟然是由傳統詩歌集的名稱按出版年份所組成
並且為每本詩歌集花上十數頁的篇幅講解詩歌集的特色、出版製作的歷史等等
----
之後小弟拿起一本Calvin Johannson所著的《Music and Ministry / 音樂與職事》
當中講到對流行音樂的見解,簡直把我嚇個半死:
「......工業和機器在流行文化中是重要的。
在音樂世界裡,科技已擔任越來越吃重的工作......
注意流行文化......音樂的膚淺、生產線的方法及商業化——對流行音樂的影響。
社會,包括教會,已適應了次等的音樂,並且不自覺地接受了......」
最使我不知所措的是作者所引用的例子:
《在花園裡 / In the garden》、《古舊十架 / The Old Rugged Cross》
這些都是已有100年歷史的詩歌;倘若都不能接受,甚麼才可以被接受?
Bach那年代的Chorale可以嗎?還是中世紀的Chant或Plainsong?
以上說法恕我不能同意,在此我重述一次自己的見解 (參考《Hymnology 13》):
今日看來是經典的詩歌,昔日也曾經是「新歌」
只是那年代對音樂藝術和信仰的想法和認知都跟現在的相差甚遠,不能相提並論
那些詩歌能否受到當代信眾喜愛是一回事,詩歌能夠熬過時間的考驗卻是另一回事
所以我才會認為「今代會眾不喜歡的新歌也有機會成為後世的經典」
----
後記:
每一次在這系列的分享在我心目中都是最後一次
——「應該不會再有東西、題目讓我繼續分享吧?」
怎料到此已經是第二十篇了,卻還未有完結的打算,哈哈
這系列從來都不是靠我一己之力能夠寫得出來
實際上,這系列很多分享都是建基於不同的場合、與弟兄姊妹的溝通上
不知道若干年後這系列能否算是一種見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