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Hymnology 19

各位可會覺得奇怪:為何坊間會有這麼多不同的傳統詩歌集 (Hymn Book)?
原因是否跟製作不同譯本的聖經近似?

從詩歌集的出版資料開始,看看能否找到一些端倪:

     詩歌集         出版社        相關宗派 / 組織
《頌主新歌》、《世紀頌讚》    浸信會出版社     浸信會
《青年聖歌》、《生命聖詩》    宣道出版社      宣道會
《頌主聖詩》           道聲出版社      信義會
《齊來敬拜Worship in Concord》   香港路德會文字部   路德會 (信義宗)
《頌主聖歌》、《恩頌聖歌》               福音證主協會
《普天頌讚》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
(*:聖公會、循道衛理會、中華基督教會等)

(其他詩歌集不在此列,各位有興趣的可以自行考究)

可以想像:如果因為自家宗派沒有製作詩歌集的緣故
在教會崇拜時被迫要使用另一宗派的詩歌集
並對當中的譯詞和編曲反感的話,確實令人不服
所以這些宗派組織都願意投放很多資源製作「自家用」的詩歌集
又因為不少宗派都是源自外地,製作詩歌集時可以得到不同國籍人士的協助

在製作「自家用」詩歌集的過程中,最先要做的是留意哪些詩歌經常被選唱
以這些詩歌訂立一張清單並按主題、節期排好次序
本身已有多年歷史的詩歌可以在既有的詩歌集中選出來
同時會仔細研究不同譯本的用詞、意思和編曲,覺得不合適會作出修改或刪除
(研究歌詞時,會留意是否貼近原作者的意思、是否跟宗派的教義有抵觸,
也會留意用字、修辭等文學標準,所以是又困難又極花功夫的);
若干年後的重新出版時也會再做同樣的工序,淘汰那些經不起時間考驗的詩歌,
以新歌取以代之;又為舊曲加上新詞或新的編曲,可以說是「活化」詩歌集

詩歌集通常都有中英對照;實際上詩歌集的對象是整個華人基督教圈子
除了中、港、澳、台的華人教會之外,影響力甚至可達東南亞、北美
因此翻譯中文歌詞時必先考慮普通話讀音而不是粵語

----

最後在此分享一篇文章:《信義報第 101 期——信義小掌故:頌主聖詩》
這篇文章藉著《頌主聖詩》的序言解釋了修編時服侍團隊背後的辛酸
又把詩歌集形容為「屬靈的遺產」,肯定了流傳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