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沒有在此系列講講自己的經歷;今次分享的經歷,卻都發生在西洋菜北街:
為了一本英文書籍的緣故,在某日傍晚七時去到太子西洋菜北街的一間基督教書室
從門口一直走到收銀處,發現收銀處的正對面有一個放滿聖樂書籍的紅色書架
印象中這畫面好像在面書見過,就用手機翻看
發現那些傳統詩歌集無論是數量和次序都跟圖片所顯示的一樣,真是巧合
講到對敬拜歌曲的認識,或者我需要特別在此澄清:
小弟在2007年才第一次踏足教會,當時的青少年崇拜所唱的是近代詩歌
當時能夠使我受感動的《復興》、《燃燒赤子心》、《神羔羊配得》等等都是近代歌
開始接觸傳統詩歌只不是近幾年才開始的事 (正如Hymnology這系列也是2013年才開始)
相對詩歌傳統那幾百年歷史,小弟必須承認自己所認識的只是九牛一毛
在此只列舉三首個人所喜愛的傳統詩歌就作罷:
《怎能如此 / And Can It Be That I Should Gain?》
《祂甚至也愛我 / He Loves Even Me》
《煉我愈精 / Olives That have Known No Pressure》(註:這首歌是華人創作的)
不過我倒可以肯定一點:接近流行文化的近代詩歌興起只不過是這三十多年之內的事
對老一輩、甚至兩輩的信徒而言 (假設他們在那年代之前已踏足教會),
傳統詩歌始終對他們有較深的影響,也深受他們喜愛
(諷刺的是,這也是長者不喜歡唱新歌的原因......)
----
我本身想尋找的那本英文書叫《Ancient Christian Worship:
Early Church Practices in Social, Historical, and Theological Perspective》
這些講「崇拜」、「Christian Worship (或 Service)」的書籍雖然被歸入「聖樂」類別
但書中會有相當大篇幅講解崇拜禮儀;敬拜唱詩只不過是一小部分
還有聖餐、奉獻、讀經 (不一定包括講道) 等等的儀式
也會講講相關的聖經經文、禱文、節期、文化歷史等等背景
除了這些書籍之外,這書架上還有不少東西使我驚奇
當中包括ACM的《齊唱》歌譜系列、還有一本1995年出版的《更新之歌》第二輯
心中不禁好奇:還有誰會願意買這些東西?
另外有一本書叫《華夏頌揚——華文讚美詩之研究》
目錄竟然是由傳統詩歌集的名稱按出版年份所組成
並且為每本詩歌集花上十數頁的篇幅講解詩歌集的特色、出版製作的歷史等等
----
之後小弟拿起一本Calvin Johannson所著的《Music and Ministry / 音樂與職事》
當中講到對流行音樂的見解,簡直把我嚇個半死:
「......工業和機器在流行文化中是重要的。
在音樂世界裡,科技已擔任越來越吃重的工作......
注意流行文化......音樂的膚淺、生產線的方法及商業化——對流行音樂的影響。
社會,包括教會,已適應了次等的音樂,並且不自覺地接受了......」
最使我不知所措的是作者所引用的例子:
《在花園裡 / In the garden》、《古舊十架 / The Old Rugged Cross》
這些都是已有100年歷史的詩歌;倘若都不能接受,甚麼才可以被接受?
Bach那年代的Chorale可以嗎?還是中世紀的Chant或Plainsong?
以上說法恕我不能同意,在此我重述一次自己的見解 (參考《Hymnology 13》):
今日看來是經典的詩歌,昔日也曾經是「新歌」
只是那年代對音樂藝術和信仰的想法和認知都跟現在的相差甚遠,不能相提並論
那些詩歌能否受到當代信眾喜愛是一回事,詩歌能夠熬過時間的考驗卻是另一回事
所以我才會認為「今代會眾不喜歡的新歌也有機會成為後世的經典」
----
後記:
每一次在這系列的分享在我心目中都是最後一次
——「應該不會再有東西、題目讓我繼續分享吧?」
怎料到此已經是第二十篇了,卻還未有完結的打算,哈哈
這系列從來都不是靠我一己之力能夠寫得出來
實際上,這系列很多分享都是建基於不同的場合、與弟兄姊妹的溝通上
不知道若干年後這系列能否算是一種見證?
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再訪馬鞍峰教會
自2013年10月後再一次拜會馬鞍峰教會
現時這間教會逢星期日的崇拜開始時間是下午二時及四時
(不過下星期開始就會改至早上十時及中午十二時,正式開始跟附近教會「搶羊」)
這日下午四時的崇拜有華理克牧師本人親臨演說
但出席人數並沒有想像中的多,只坐滿下層禮堂,大約有四、五百人
講一講敬拜歌;上次是三首英文歌加一首中文歌,而今次卻全部都是英文歌:
1. This Is Amazing Grace
2. Open Up the Heavens
3. How Can I Keep from Singing (Chris Tomlin)
回應歌:Mighty to Save
所有歌詞不設中文翻譯;敬拜主席有嘗試間中講粵語,但始終是講英文比較多
講道題目是《You've Got to Get Connected》(網上搜尋一下就可以找到相關錄音)
馬鞍峰教會特意邀請了一位叫Hugo Chan的牧師為華理克牧師翻譯
崇拜完結後華理克牧師邀請會眾跟他互相擁抱和拍照留念
----(以上是觀察部分,以下開始評論部分,各位看官自重)----
我對崇拜的感覺跟2013年那次一樣:
類似演唱會的氛圍,未至於狂熱但聲浪實在太大,同行的弟兄姊妹也有點不習慣
這種敬拜模式小弟不太熱衷,但也未至於反感
(我反而愈來愈留意到近代詩歌一些共通的盲點,
但因為跟馬鞍峰教會無關,我就稍後另外用一篇Hymnology講講好了)
當我們所認識的「宣教」是需要留意文化差異、並因此調整策略時
馬鞍峰教會所做的卻一直是「文化侵略」:
崇拜、講道以至文化和氣氛都跟北美教會相似
所有教導除了是流水作業式之外,也是「以客人為本」而不是「以神為本」;
跟2013年相比,使用英文的比重似乎是有增無減,因此會眾中也是年輕一輩居多
可以想像不懂英文的人 (例如長者) 是不會想留在這裡的
雖然整篇講道超過七十分鐘,所講的卻是我們受栽培時已學懂的事
不過就個人靈性修養而言仍然是非常好的
牧師有在整篇講道的架構和次序上花了很大功夫,才能夠使我們好好享受
每次引用聖經都是「先講論點,再引經文」:
經文只是用來支持牧師自己的論點,並且無視經文的原文意思、原文背景等等
小弟甚至懷疑牧師為了使經文能夠支持自己所說的話,特意使用不同的聖經譯本
有時只引用半節經文、有時只作意譯、有時只提到書卷而不講哪章哪節
除此之外,有好些觀點 (神的屬性) 在神學層面上是可以引起激烈辯論的
牧師如此的證道方法 (實際上也包括牧師所寫的書) 實在使我大開眼界
(適逢這日早上自己所屬教會的牧師在證道時講了以下一番說話:
「......不要以為牧師所說的就一定是對的;要用自己的悟性和邏輯,有疑問就要提出......」
這種巧合,我都不知道是否偶然)
牧師表示馬鞍峰教會特別之處是「平日聚會人數多過週日崇拜人數」
而我也相信他們所活出的「愛」確實使人能經歷神,這一點我們還需要好好學習;
但除此之外,我在2013年時的總結仍舊有效:
除了「愛」和「恩典」之外,信仰的其他層面似乎都被輕描淡寫或者過度簡化
(2013年那次的觀察和見解仍然可以在此blog中找到;當時自己仍然很無知,
所寫所想的現在看來都很幼稚,因此不打算在此提供連結,有心的自行尋找吧)
現時這間教會逢星期日的崇拜開始時間是下午二時及四時
(不過下星期開始就會改至早上十時及中午十二時,正式開始跟附近教會「搶羊」)
這日下午四時的崇拜有華理克牧師本人親臨演說
但出席人數並沒有想像中的多,只坐滿下層禮堂,大約有四、五百人
講一講敬拜歌;上次是三首英文歌加一首中文歌,而今次卻全部都是英文歌:
1. This Is Amazing Grace
2. Open Up the Heavens
3. How Can I Keep from Singing (Chris Tomlin)
回應歌:Mighty to Save
所有歌詞不設中文翻譯;敬拜主席有嘗試間中講粵語,但始終是講英文比較多
講道題目是《You've Got to Get Connected》(網上搜尋一下就可以找到相關錄音)
馬鞍峰教會特意邀請了一位叫Hugo Chan的牧師為華理克牧師翻譯
崇拜完結後華理克牧師邀請會眾跟他互相擁抱和拍照留念
----(以上是觀察部分,以下開始評論部分,各位看官自重)----
我對崇拜的感覺跟2013年那次一樣:
類似演唱會的氛圍,未至於狂熱但聲浪實在太大,同行的弟兄姊妹也有點不習慣
這種敬拜模式小弟不太熱衷,但也未至於反感
(我反而愈來愈留意到近代詩歌一些共通的盲點,
但因為跟馬鞍峰教會無關,我就稍後另外用一篇Hymnology講講好了)
當我們所認識的「宣教」是需要留意文化差異、並因此調整策略時
馬鞍峰教會所做的卻一直是「文化侵略」:
崇拜、講道以至文化和氣氛都跟北美教會相似
所有教導除了是流水作業式之外,也是「以客人為本」而不是「以神為本」;
跟2013年相比,使用英文的比重似乎是有增無減,因此會眾中也是年輕一輩居多
可以想像不懂英文的人 (例如長者) 是不會想留在這裡的
雖然整篇講道超過七十分鐘,所講的卻是我們受栽培時已學懂的事
不過就個人靈性修養而言仍然是非常好的
牧師有在整篇講道的架構和次序上花了很大功夫,才能夠使我們好好享受
每次引用聖經都是「先講論點,再引經文」:
經文只是用來支持牧師自己的論點,並且無視經文的原文意思、原文背景等等
小弟甚至懷疑牧師為了使經文能夠支持自己所說的話,特意使用不同的聖經譯本
有時只引用半節經文、有時只作意譯、有時只提到書卷而不講哪章哪節
除此之外,有好些觀點 (神的屬性) 在神學層面上是可以引起激烈辯論的
牧師如此的證道方法 (實際上也包括牧師所寫的書) 實在使我大開眼界
(適逢這日早上自己所屬教會的牧師在證道時講了以下一番說話:
「......不要以為牧師所說的就一定是對的;要用自己的悟性和邏輯,有疑問就要提出......」
這種巧合,我都不知道是否偶然)
牧師表示馬鞍峰教會特別之處是「平日聚會人數多過週日崇拜人數」
而我也相信他們所活出的「愛」確實使人能經歷神,這一點我們還需要好好學習;
但除此之外,我在2013年時的總結仍舊有效:
除了「愛」和「恩典」之外,信仰的其他層面似乎都被輕描淡寫或者過度簡化
(2013年那次的觀察和見解仍然可以在此blog中找到;當時自己仍然很無知,
所寫所想的現在看來都很幼稚,因此不打算在此提供連結,有心的自行尋找吧)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Hymnology 19
各位可會覺得奇怪:為何坊間會有這麼多不同的傳統詩歌集 (Hymn Book)?
原因是否跟製作不同譯本的聖經近似?
從詩歌集的出版資料開始,看看能否找到一些端倪:
詩歌集 出版社 相關宗派 / 組織
《頌主新歌》、《世紀頌讚》 浸信會出版社 浸信會
《青年聖歌》、《生命聖詩》 宣道出版社 宣道會
《頌主聖詩》 道聲出版社 信義會
《齊來敬拜Worship in Concord》 香港路德會文字部 路德會 (信義宗)
《頌主聖歌》、《恩頌聖歌》 福音證主協會
《普天頌讚》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
(*:聖公會、循道衛理會、中華基督教會等)
(其他詩歌集不在此列,各位有興趣的可以自行考究)
可以想像:如果因為自家宗派沒有製作詩歌集的緣故
在教會崇拜時被迫要使用另一宗派的詩歌集
並對當中的譯詞和編曲反感的話,確實令人不服
所以這些宗派組織都願意投放很多資源製作「自家用」的詩歌集
又因為不少宗派都是源自外地,製作詩歌集時可以得到不同國籍人士的協助
在製作「自家用」詩歌集的過程中,最先要做的是留意哪些詩歌經常被選唱
以這些詩歌訂立一張清單並按主題、節期排好次序
本身已有多年歷史的詩歌可以在既有的詩歌集中選出來
同時會仔細研究不同譯本的用詞、意思和編曲,覺得不合適會作出修改或刪除
(研究歌詞時,會留意是否貼近原作者的意思、是否跟宗派的教義有抵觸,
也會留意用字、修辭等文學標準,所以是又困難又極花功夫的);
若干年後的重新出版時也會再做同樣的工序,淘汰那些經不起時間考驗的詩歌,
以新歌取以代之;又為舊曲加上新詞或新的編曲,可以說是「活化」詩歌集
詩歌集通常都有中英對照;實際上詩歌集的對象是整個華人基督教圈子
除了中、港、澳、台的華人教會之外,影響力甚至可達東南亞、北美
因此翻譯中文歌詞時必先考慮普通話讀音而不是粵語
----
最後在此分享一篇文章:《信義報第 101 期——信義小掌故:頌主聖詩》
這篇文章藉著《頌主聖詩》的序言解釋了修編時服侍團隊背後的辛酸
又把詩歌集形容為「屬靈的遺產」,肯定了流傳的價值
原因是否跟製作不同譯本的聖經近似?
從詩歌集的出版資料開始,看看能否找到一些端倪:
詩歌集 出版社 相關宗派 / 組織
《頌主新歌》、《世紀頌讚》 浸信會出版社 浸信會
《青年聖歌》、《生命聖詩》 宣道出版社 宣道會
《頌主聖詩》 道聲出版社 信義會
《齊來敬拜Worship in Concord》 香港路德會文字部 路德會 (信義宗)
《頌主聖歌》、《恩頌聖歌》 福音證主協會
《普天頌讚》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
(*:聖公會、循道衛理會、中華基督教會等)
(其他詩歌集不在此列,各位有興趣的可以自行考究)
可以想像:如果因為自家宗派沒有製作詩歌集的緣故
在教會崇拜時被迫要使用另一宗派的詩歌集
並對當中的譯詞和編曲反感的話,確實令人不服
所以這些宗派組織都願意投放很多資源製作「自家用」的詩歌集
又因為不少宗派都是源自外地,製作詩歌集時可以得到不同國籍人士的協助
在製作「自家用」詩歌集的過程中,最先要做的是留意哪些詩歌經常被選唱
以這些詩歌訂立一張清單並按主題、節期排好次序
本身已有多年歷史的詩歌可以在既有的詩歌集中選出來
同時會仔細研究不同譯本的用詞、意思和編曲,覺得不合適會作出修改或刪除
(研究歌詞時,會留意是否貼近原作者的意思、是否跟宗派的教義有抵觸,
也會留意用字、修辭等文學標準,所以是又困難又極花功夫的);
若干年後的重新出版時也會再做同樣的工序,淘汰那些經不起時間考驗的詩歌,
以新歌取以代之;又為舊曲加上新詞或新的編曲,可以說是「活化」詩歌集
詩歌集通常都有中英對照;實際上詩歌集的對象是整個華人基督教圈子
除了中、港、澳、台的華人教會之外,影響力甚至可達東南亞、北美
因此翻譯中文歌詞時必先考慮普通話讀音而不是粵語
----
最後在此分享一篇文章:《信義報第 101 期——信義小掌故:頌主聖詩》
這篇文章藉著《頌主聖詩》的序言解釋了修編時服侍團隊背後的辛酸
又把詩歌集形容為「屬靈的遺產」,肯定了流傳的價值
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偶然收看國際台的《權能時間 / Hour of Power》
不久前見到《權能時間》播放老牧師的紀念特輯,才知道老牧師已經在四月安息了
在網上瀏覽一下關於這方面的文章
不少報導都把他的教導形容為「積極思想 / 可能思想」("positive thinking / possibility thinking")
在回顧他的一生時,也特意提到他在晚年時所遇到的一連串打擊:
家庭糾紛、奉獻金額及聚會人數下跌、教會申請破產保護、
出售水晶大教堂建築群、與董事會的權力及法律糾紛......
正當自己覺得他晚年的際遇跟他宣講的「積極思想」形成了一個非常諷刺的對比時,
不少華人網民都在此事上引用著名佈道家唐崇榮牧師「撒旦投資」的理論:
「如果一個教會得了幾萬會友,就感到很成功,結果他們幾萬會友信他這種福音,
過20年以後,幾百萬人因這種福音而輕看耶穌基督。我說這個叫做撒旦的投資。
......先給你一些的成就,幾十萬的會友在你的教會裏,然後有幾千萬的人看不起基督教,
所以結果還是撒旦得勝,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奇怪的是,雖然水晶大教堂已出售給天主教區,但《權能時間》仍然能夠如常廣播
實際上,因為老牧師的孫子的緣故,一切似乎又重回正軌:
當老牧師和他的兒子都強調正面思想,多過著重聖經經文及相關教導的時候
老牧師的孫子卻著重門徒訓練,又執意教導聖經經文當中的深層意義
(就連他自己受訪時也表示他自己的講道模式是偏向「草根」的)
雖然這位年輕牧師一直避談對「可能思想」的見解
但他的講道確實把焦點放回在基督身上,跟他的祖父和父親有明顯分別
在他的帶領下《權能時間》會有怎樣的未來?恐怕只有主才會知道......
延伸閱讀 (全部都是英文文章):
1. "Rev. Robert Schuller, 88, Dies; Built an Empire Preaching Self-Belief"
2. "Sacred Space: Robert Schuller's Glass House"
3. "Robert Schuller: False teacher and leader"
4. "Bobby Schuller on the Crystal Cathedral exodus"
5. "Bobby Schuller Helps You Find Happiness Through Jesus"
在網上瀏覽一下關於這方面的文章
不少報導都把他的教導形容為「積極思想 / 可能思想」("positive thinking / possibility thinking")
在回顧他的一生時,也特意提到他在晚年時所遇到的一連串打擊:
家庭糾紛、奉獻金額及聚會人數下跌、教會申請破產保護、
出售水晶大教堂建築群、與董事會的權力及法律糾紛......
正當自己覺得他晚年的際遇跟他宣講的「積極思想」形成了一個非常諷刺的對比時,
不少華人網民都在此事上引用著名佈道家唐崇榮牧師「撒旦投資」的理論:
「如果一個教會得了幾萬會友,就感到很成功,結果他們幾萬會友信他這種福音,
過20年以後,幾百萬人因這種福音而輕看耶穌基督。我說這個叫做撒旦的投資。
......先給你一些的成就,幾十萬的會友在你的教會裏,然後有幾千萬的人看不起基督教,
所以結果還是撒旦得勝,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奇怪的是,雖然水晶大教堂已出售給天主教區,但《權能時間》仍然能夠如常廣播
實際上,因為老牧師的孫子的緣故,一切似乎又重回正軌:
當老牧師和他的兒子都強調正面思想,多過著重聖經經文及相關教導的時候
老牧師的孫子卻著重門徒訓練,又執意教導聖經經文當中的深層意義
(就連他自己受訪時也表示他自己的講道模式是偏向「草根」的)
雖然這位年輕牧師一直避談對「可能思想」的見解
但他的講道確實把焦點放回在基督身上,跟他的祖父和父親有明顯分別
在他的帶領下《權能時間》會有怎樣的未來?恐怕只有主才會知道......
延伸閱讀 (全部都是英文文章):
1. "Rev. Robert Schuller, 88, Dies; Built an Empire Preaching Self-Belief"
2. "Sacred Space: Robert Schuller's Glass House"
3. "Robert Schuller: False teacher and leader"
4. "Bobby Schuller on the Crystal Cathedral exodus"
5. "Bobby Schuller Helps You Find Happiness Through Jesus"
Labels:
Christianity
2015年6月19日 星期五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Scouting & Vision (7)
(註:今次分享所提及的內容跟《信仰 vs 小圈子 (4)》有少少關連)
信主已有若干年日的弟兄姊妹,肯定有聽過「浪子回頭的比喻」
雖然不少牧者都用那比喻佈道,但如果一次過閱讀《路加福音15章》會發現另一層意義:
A. 失羊的比喻:就算要放下九十九隻羊,也要把失去的一隻羊找回來
B. 失錢的比喻:一件微小的東西不見了,值得花很多工夫尋回來;
尋得著的話,可以不計成本地為此一同慶祝
C. 浪子的比喻:父親形容小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
=> 招聚那些「離開了神的人」,比維繫那些「已在神家中的人」更加重要
我又回想起多年前在面書分享過的一篇文章:
《耶穌如果做教會青年領袖會被開除的5個理由》
現在看來,似乎我們的牧者相當認同、也正在嘗試文中那些令人側目的舉動和措施
不過到底有幾多人認同這些見解,著緊這些心態呢?
如果他們知道牧者的這些取態,不知道會有何感受?會不會有以下想法?
「先照顧好教會內那群羊,難道不好嗎?」
「不是在教會受薪嗎?怎麼好像不太看重『業績』?將來如何向神交帳?」
「說是牧養教會的領袖,怎麼有如此作風?」
感恩當教會內的牧者有這種心態時,自己仍然可以理解,也沒有對此反感
但相對起來,教會內的「老鬼」實在不少,可以想像總會有其他前輩難以接受
對他們而言,教會可能跟一間電訊公司大同小異
——「積極吸納新客,提供很多優惠;
對長年支持的忠實客戶卻不聞不問,雖然付出的費用一樣,對待卻遠遠不如」
以上的比喻來自這篇文章,感恩自己的想法能夠在其中找到共鳴
筆者最後的勸勉是「教會領袖宜多去理解世界的變化......真誠地、謙卑地聆聽、
理解他們面對的困難及挑戰,認真及耐心和他們討論,
適當地下放權(力),鼓勵這班年青人創造由下而上的教會模式。」
再一次感恩,牧區已嘗試實行這種模式,在這方面確實「前衛」
小弟可以額外補充一點:投身服侍團隊
——對「向外拓展」有負擔的人可以跟牧者一起探討未來方向;
反之,就算不完全認同牧者的理念、對「向外拓展」沒有太大感動,
仍然可以跟其他已熟絡的「老鬼」一同研究如何繼續追尋信仰,
又一同思考如何解決「回來教會想等人牧養」這個問題,
互相幫助、重新尋找在教會中的角色和定位
若果成功的話,對弟兄姊妹、對牧區都是很好的出路
信主已有若干年日的弟兄姊妹,肯定有聽過「浪子回頭的比喻」
雖然不少牧者都用那比喻佈道,但如果一次過閱讀《路加福音15章》會發現另一層意義:
A. 失羊的比喻:就算要放下九十九隻羊,也要把失去的一隻羊找回來
B. 失錢的比喻:一件微小的東西不見了,值得花很多工夫尋回來;
尋得著的話,可以不計成本地為此一同慶祝
C. 浪子的比喻:父親形容小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
=> 招聚那些「離開了神的人」,比維繫那些「已在神家中的人」更加重要
我又回想起多年前在面書分享過的一篇文章:
《耶穌如果做教會青年領袖會被開除的5個理由》
現在看來,似乎我們的牧者相當認同、也正在嘗試文中那些令人側目的舉動和措施
不過到底有幾多人認同這些見解,著緊這些心態呢?
如果他們知道牧者的這些取態,不知道會有何感受?會不會有以下想法?
「先照顧好教會內那群羊,難道不好嗎?」
「不是在教會受薪嗎?怎麼好像不太看重『業績』?將來如何向神交帳?」
「說是牧養教會的領袖,怎麼有如此作風?」
感恩當教會內的牧者有這種心態時,自己仍然可以理解,也沒有對此反感
但相對起來,教會內的「老鬼」實在不少,可以想像總會有其他前輩難以接受
對他們而言,教會可能跟一間電訊公司大同小異
——「積極吸納新客,提供很多優惠;
對長年支持的忠實客戶卻不聞不問,雖然付出的費用一樣,對待卻遠遠不如」
以上的比喻來自這篇文章,感恩自己的想法能夠在其中找到共鳴
筆者最後的勸勉是「教會領袖宜多去理解世界的變化......真誠地、謙卑地聆聽、
理解他們面對的困難及挑戰,認真及耐心和他們討論,
適當地下放權(力),鼓勵這班年青人創造由下而上的教會模式。」
再一次感恩,牧區已嘗試實行這種模式,在這方面確實「前衛」
小弟可以額外補充一點:投身服侍團隊
——對「向外拓展」有負擔的人可以跟牧者一起探討未來方向;
反之,就算不完全認同牧者的理念、對「向外拓展」沒有太大感動,
仍然可以跟其他已熟絡的「老鬼」一同研究如何繼續追尋信仰,
又一同思考如何解決「回來教會想等人牧養」這個問題,
互相幫助、重新尋找在教會中的角色和定位
若果成功的話,對弟兄姊妹、對牧區都是很好的出路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信仰 vs 小圈子 (4):小圈子是傳福音的障礙
牧者總會挑戰我們:當小組或團契已存在了一段年日、弟兄姊妹之間愈來愈熟絡後,
會否變得對這種群體的存在模式習以為常,愈來愈不能接受群體中的轉變,
甚至因此抗拒其他人進入這群體,變成自我封閉的小圈子?
這些說法從來都不缺乏聖經根據:
1. 耶穌願意跟稅吏一同吃飯,當被人追問時又回答:
「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31-32)
=> 教會本來就是一群由罪人組成的群體,也要繼續召罪人加入這群體
2. 耶穌吩咐門徒要傳福音、作見證 (太28:18-20、徒1:8等等)
這種思維在小組或團契層面似乎說得過去,但除此之外又如何?
不少諸如培靈會、敬拜特會的大型活動都愈來愈針對初信者和未信者
主辦單位總會在活動中段安排見證分享,之後又問有沒有人決志,並安排陪談等等
不少牧者也認為教會必須靠「開荒」工作維持教會發展,否則必定會萎縮
但在我看來,有些東西似乎被忽略了:
A. 不但是「使萬民作門徒」,也要「教訓他們遵守 (耶穌的吩咐)」
保羅假設了外邦人並非對信仰毫無認識
實際上反而是假設了外邦信徒也會對他們所認信的神相當熟悉
所以保羅才會在書信中針對各教會指出不同類型的問題,
又講很多舊約沒有的概念:因信稱義、聖靈的九種果子、信望愛等等
Theopedia 網站解釋大使命那段經文時也特意有以下提醒:
相比之下,我們遵行大使命時卻似乎只著重數量,質量很容易被忽略
(有些教會甚至因此沉迷數字遊戲,追求急速發展、擴建會堂......)
B. 傳福音的目標影響傳福音的結果
傳福音的目標其實不算少 (使人歸向神、對福音有初步認識、拓展神的國、向神交帳等等)
但我們有沒有想過「走進別人的生命」也是目標之一?
耶穌基督所作的醫治、餵飽、趕鬼,以至所說的話
都明確表示耶穌願意感受那些人所面對的困境和掙扎,也願意解決他們的需要;
反之,當我們只想著「無論如何都要完整講一次福音」時
很容易就忽略了對象本身也是生命個體,忽略了他們本身的境況及需要
結果我們自以為撒了福音的種子,對方卻未曾感受到我們口中所講的「愛」,
也覺得這些群體只不過是小圈子,並沒有做到所謂的「向外開放」
延伸閱讀:《耶穌講過「完整福音」嗎?》
會否變得對這種群體的存在模式習以為常,愈來愈不能接受群體中的轉變,
甚至因此抗拒其他人進入這群體,變成自我封閉的小圈子?
這些說法從來都不缺乏聖經根據:
1. 耶穌願意跟稅吏一同吃飯,當被人追問時又回答:
「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31-32)
=> 教會本來就是一群由罪人組成的群體,也要繼續召罪人加入這群體
2. 耶穌吩咐門徒要傳福音、作見證 (太28:18-20、徒1:8等等)
這種思維在小組或團契層面似乎說得過去,但除此之外又如何?
不少諸如培靈會、敬拜特會的大型活動都愈來愈針對初信者和未信者
主辦單位總會在活動中段安排見證分享,之後又問有沒有人決志,並安排陪談等等
不少牧者也認為教會必須靠「開荒」工作維持教會發展,否則必定會萎縮
但在我看來,有些東西似乎被忽略了:
A. 不但是「使萬民作門徒」,也要「教訓他們遵守 (耶穌的吩咐)」
保羅假設了外邦人並非對信仰毫無認識
實際上反而是假設了外邦信徒也會對他們所認信的神相當熟悉
所以保羅才會在書信中針對各教會指出不同類型的問題,
又講很多舊約沒有的概念:因信稱義、聖靈的九種果子、信望愛等等
Theopedia 網站解釋大使命那段經文時也特意有以下提醒:
"It must be noted that the goal of the Great Commission is not to produce mere converts, but rather mature believers in Christ who are obedient to His commands. Christ modeled this approach with the 12 disciples. Instead of working to produce a great number of converts with very little depth or maturity to their faith, Christ focused most of His energy and time with a select few with the hope that they would pour all that they had learned into the lives of others."
(有些教會甚至因此沉迷數字遊戲,追求急速發展、擴建會堂......)
B. 傳福音的目標影響傳福音的結果
傳福音的目標其實不算少 (使人歸向神、對福音有初步認識、拓展神的國、向神交帳等等)
但我們有沒有想過「走進別人的生命」也是目標之一?
耶穌基督所作的醫治、餵飽、趕鬼,以至所說的話
都明確表示耶穌願意感受那些人所面對的困境和掙扎,也願意解決他們的需要;
反之,當我們只想著「無論如何都要完整講一次福音」時
很容易就忽略了對象本身也是生命個體,忽略了他們本身的境況及需要
結果我們自以為撒了福音的種子,對方卻未曾感受到我們口中所講的「愛」,
也覺得這些群體只不過是小圈子,並沒有做到所謂的「向外開放」
延伸閱讀:《耶穌講過「完整福音」嗎?》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客串司琴服侍 x 3
1. 青崇 (16 May)
敬拜隊司琴請假,敬拜主席因此請示傳道人
傳道人的答覆是「聯絡Gary,先看看他行不行......」
很難得可以跟牧區的弟兄姊妹一同有敬拜服侍
碰巧除了鋼琴和打鼓之外沒有其他樂器,跟下午堂的情況相似
而且今次不是用電子琴,簡直好得無與倫比
小弟一直強迫自己實踐"Less is More"的精神
這次在鋼琴上見到有少少成果,總算沒有白費心機
2. 希幔兒童合唱團 (24, 31 May)
合唱團按照年齡把兒童分成兩班,由不同的指揮負責;小弟原本被安排在高班客串司琴
(那邊的詩歌頗難,我本身是有心理準備被批評的......)
但後來因為人手調動的緣故,連續兩個星期都在低班
那邊的小朋友一邊學唱歌一邊玩遊戲,還可以跟指揮學日文,哈哈
第一次來到練習的地方,練習時間還未開始
高班的學生們卻自動自覺地把椅子全都排好,之後就坐下等待開始練習
(通常經過三催四請威逼利誘,小朋友仍然不願意聽從)
難怪很多人都覺得這種情況是不可思議的「神蹟」
在此透露一個小秘密:因為是臨時拔刀相助,小弟這兩日都能享用免費午餐,哈哈
3. 浸會醫院崇拜 (14 Jun)
雖然已發出紅色警示,但事奉團隊和牧者都滿有信心,沒有取消這次服侍的機會
但是按照醫院指引,病人不能親身參與崇拜,只能經由醫院內的 Channel 5 收看廣播
所以除了院牧之外,出席者全都是自己教會的人
地點仍然在D座九樓的禮拜堂,但整個崇拜卻好像綵排一樣......
崇拜後跟院牧交流分享,不少人都因為未能親身接觸病人而感到失落
院牧回應雖然要做很多抉擇,比以前更辛苦,但卻更感受到事奉團隊的愛心
又認為在這些 (容易見到生離死別的) 地方,每一次事奉都不是理所當然
雖然病關組先一步向頌光詩班「借將」,使自己不能出席同一時間的聲樂訓練講座
但從另一方面看來,似乎仍然獲益不少
4. 基恩敬拜佈道會 (26 Jun)
原本受到邀請,為佈道會當日的詩班獻唱作伴奏,但因為時間不合而婉拒
已經不是第一次拒絕來自基恩的邀請,所以特別感到不好意思,唯有幫助宣傳一下:
基恩敬拜音樂事工「尋回」音樂佈道會
日期:2015年6月26日(五) 時間:晚上7時45分
地點: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 (香港銅鑼灣禮頓道119號公理堂大樓)
講員:蔡元雲醫生 (突破機構榮譽總幹事)
見證:陳展航先生
年少無知,以致誤入歧途,更因犯案而入獄,
在監獄中認識上帝,生命得以更新改變,
尋回生命的真諦,今天更成為一位青少年工作者。
誠邀出席,免費入場,額滿即止
查詢:3422 3399
Whatsapp 查詢:5579 7131
敬拜隊司琴請假,敬拜主席因此請示傳道人
傳道人的答覆是「聯絡Gary,先看看他行不行......」
很難得可以跟牧區的弟兄姊妹一同有敬拜服侍
碰巧除了鋼琴和打鼓之外沒有其他樂器,跟下午堂的情況相似
而且今次不是用電子琴,簡直好得無與倫比
小弟一直強迫自己實踐"Less is More"的精神
這次在鋼琴上見到有少少成果,總算沒有白費心機
2. 希幔兒童合唱團 (24, 31 May)
合唱團按照年齡把兒童分成兩班,由不同的指揮負責;小弟原本被安排在高班客串司琴
(那邊的詩歌頗難,我本身是有心理準備被批評的......)
但後來因為人手調動的緣故,連續兩個星期都在低班
那邊的小朋友一邊學唱歌一邊玩遊戲,還可以跟指揮學日文,哈哈
第一次來到練習的地方,練習時間還未開始
高班的學生們卻自動自覺地把椅子全都排好,之後就坐下等待開始練習
(通常經過三催四請威逼利誘,小朋友仍然不願意聽從)
難怪很多人都覺得這種情況是不可思議的「神蹟」
在此透露一個小秘密:因為是臨時拔刀相助,小弟這兩日都能享用免費午餐,哈哈
3. 浸會醫院崇拜 (14 Jun)
雖然已發出紅色警示,但事奉團隊和牧者都滿有信心,沒有取消這次服侍的機會
但是按照醫院指引,病人不能親身參與崇拜,只能經由醫院內的 Channel 5 收看廣播
所以除了院牧之外,出席者全都是自己教會的人
地點仍然在D座九樓的禮拜堂,但整個崇拜卻好像綵排一樣......
崇拜後跟院牧交流分享,不少人都因為未能親身接觸病人而感到失落
院牧回應雖然要做很多抉擇,比以前更辛苦,但卻更感受到事奉團隊的愛心
又認為在這些 (容易見到生離死別的) 地方,每一次事奉都不是理所當然
雖然病關組先一步向頌光詩班「借將」,使自己不能出席同一時間的聲樂訓練講座
但從另一方面看來,似乎仍然獲益不少
原本受到邀請,為佈道會當日的詩班獻唱作伴奏,但因為時間不合而婉拒
已經不是第一次拒絕來自基恩的邀請,所以特別感到不好意思,唯有幫助宣傳一下:
基恩敬拜音樂事工「尋回」音樂佈道會
日期:2015年6月26日(五) 時間:晚上7時45分
地點: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 (香港銅鑼灣禮頓道119號公理堂大樓)
講員:蔡元雲醫生 (突破機構榮譽總幹事)
見證:陳展航先生
年少無知,以致誤入歧途,更因犯案而入獄,
在監獄中認識上帝,生命得以更新改變,
尋回生命的真諦,今天更成為一位青少年工作者。
誠邀出席,免費入場,額滿即止
查詢:3422 3399
Whatsapp 查詢:5579 7131
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管風琴工作坊@文化中心
從德國而來的風琴師擔任此節目的導師
一同欣賞四位學生彈奏的作品後再作出評語及指導
雖然是次工作坊有大約十人參加
但因為不少學生都想得到指導,小弟今次只能在台下旁聽
只需50元的費用實在難以置信地便宜,課後也有不少得著
節目完結後按工作人員要求來一張大合照:
(Google Search這張照片會有跟導師相關的德文網站報導)
一同欣賞四位學生彈奏的作品後再作出評語及指導
雖然是次工作坊有大約十人參加
但因為不少學生都想得到指導,小弟今次只能在台下旁聽
只需50元的費用實在難以置信地便宜,課後也有不少得著
節目完結後按工作人員要求來一張大合照:
(Google Search這張照片會有跟導師相關的德文網站報導)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千錘百煉(拾柒) - 轉變與調動
頌光原本打算在四月頭獻唱一首拉丁文詩歌,但還未開始第一次練歌就擱置了
詩班員並沒有對此有太大反應;不知道將來會否有機會獻唱?
----
完成了第二階段的指揮訓練,於是又來到實習時間
這次小弟要負責接近廿分鐘的開聲練習,包括一些伸展運動、呼吸和音階練習
雖然事先已經準備好流程、細心思考練習的目的,又編排好練習次序
但正式練習時因為太緊張的緣故,很快就把大部分的東西忘記了
也因為太執著要依照流程,並沒有好好留意各詩班員的表現
(指揮們都認為在第一次練習出現這種情況是可以理解的)
詩班員都是在開始練習的時刻才得知有此實習安排
但從頭到尾都沒有表達不滿,很感恩
廿分鐘的練習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去到最後反而覺得時間有點不夠用
雖然練習的地方有空調,但因為太緊張的緣故,全身都滿是汗水
----
因為副堂冷氣機仍然未修復好的緣故,除了要轉換原本的練習地方之外,
也要把詩班席讓出來,改為在台前的樓梯級獻詩;這改動雖然提高了詩班員的服飾要求
卻反而因此見到詩班員之間的互相遷就和支持,仍是值得感恩
----
聽到各前輩們的分享,原來他們最近都有作出重大抉擇
可以預料未來這一年詩班內外都會有不少人事調動
為了應對這些調動,小弟似乎需要把司琴的服侍讓給別人......
詩班員並沒有對此有太大反應;不知道將來會否有機會獻唱?
----
完成了第二階段的指揮訓練,於是又來到實習時間
這次小弟要負責接近廿分鐘的開聲練習,包括一些伸展運動、呼吸和音階練習
雖然事先已經準備好流程、細心思考練習的目的,又編排好練習次序
但正式練習時因為太緊張的緣故,很快就把大部分的東西忘記了
也因為太執著要依照流程,並沒有好好留意各詩班員的表現
(指揮們都認為在第一次練習出現這種情況是可以理解的)
詩班員都是在開始練習的時刻才得知有此實習安排
但從頭到尾都沒有表達不滿,很感恩
廿分鐘的練習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去到最後反而覺得時間有點不夠用
雖然練習的地方有空調,但因為太緊張的緣故,全身都滿是汗水
----
因為副堂冷氣機仍然未修復好的緣故,除了要轉換原本的練習地方之外,
也要把詩班席讓出來,改為在台前的樓梯級獻詩;這改動雖然提高了詩班員的服飾要求
卻反而因此見到詩班員之間的互相遷就和支持,仍是值得感恩
----
聽到各前輩們的分享,原來他們最近都有作出重大抉擇
可以預料未來這一年詩班內外都會有不少人事調動
為了應對這些調動,小弟似乎需要把司琴的服侍讓給別人......
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講道筆記20150606
《怎能再仰望祢的聖殿堂呢?》(拿1:17-2:10)
講員:朱秉仁先生
開場白:有一基督徒為了避免成為獅子的食糧
因此逃到森林,爬上一棵樹上;獅子一直在下面等候
該基督徒於是祈禱,求神使那隻獅子變成基督徒
但結果那隻獅子跪地祈禱,感謝主賜予食物
以為如此祈禱會化險為夷,其實很荒謬
今日所讀的聖經章節也很荒謬——很荒謬的不是《約拿書》本身,而是當中情節
(部分內容從略......) 尼尼微人最後沒有受苦;真正受苦的只有約拿一人
整卷書當中顯得最順服的是尼尼微人 (以及除約拿之外船上其他的人)
最認識神那個卻選擇逃走,並且不服氣
信仰經歷、層次不一樣,我們的反應也不一樣
沒有若干信主的年日,不會理解「對主的不服氣」 (約拿在那年代確實是屬靈偉人)
小小的不服氣只會敷衍神的命令,約拿卻是非常不服氣而選擇逃跑
結果上帝的回應是「送他一程」:原本躲在船底,後來落到海底,是「被神驅逐」
太熟悉神的愛,人人都可以有第二次機會
但當我自己不能接受時,「怎能再仰望祢的聖殿堂呢?」(呂振中譯本)
上帝的回應使約拿明白「這方向沒有好結果」,大魚最後也變成拯救的工具
=>「想念耶和華」:即使灰心失望,以往的信仰經歷 (初信、服侍、短宣等) 仍是真實的
神與人之間的愛也一樣是真實的 (若只停留在回憶中就不是真實了)
「知」可以帶來偏見,但神的作為卻往往出人意表
講員:朱秉仁先生
開場白:有一基督徒為了避免成為獅子的食糧
因此逃到森林,爬上一棵樹上;獅子一直在下面等候
該基督徒於是祈禱,求神使那隻獅子變成基督徒
但結果那隻獅子跪地祈禱,感謝主賜予食物
以為如此祈禱會化險為夷,其實很荒謬
今日所讀的聖經章節也很荒謬——很荒謬的不是《約拿書》本身,而是當中情節
(部分內容從略......) 尼尼微人最後沒有受苦;真正受苦的只有約拿一人
整卷書當中顯得最順服的是尼尼微人 (以及除約拿之外船上其他的人)
最認識神那個卻選擇逃走,並且不服氣
信仰經歷、層次不一樣,我們的反應也不一樣
沒有若干信主的年日,不會理解「對主的不服氣」 (約拿在那年代確實是屬靈偉人)
小小的不服氣只會敷衍神的命令,約拿卻是非常不服氣而選擇逃跑
結果上帝的回應是「送他一程」:原本躲在船底,後來落到海底,是「被神驅逐」
太熟悉神的愛,人人都可以有第二次機會
但當我自己不能接受時,「怎能再仰望祢的聖殿堂呢?」(呂振中譯本)
上帝的回應使約拿明白「這方向沒有好結果」,大魚最後也變成拯救的工具
=>「想念耶和華」:即使灰心失望,以往的信仰經歷 (初信、服侍、短宣等) 仍是真實的
神與人之間的愛也一樣是真實的 (若只停留在回憶中就不是真實了)
「知」可以帶來偏見,但神的作為卻往往出人意表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Oh, well...
有前輩問我「如此把筆記放在互聯網上分享會否觸犯版權?」
我一直都知道除非得到特殊批准的情況,
神學院教授和其他知名人士講道時所用的資料都受到版權保護,不得隨意複製
講道時也禁止任何錄音或錄影 (現場轉播除外)
如果真的依照版權條例,小弟這種速記形式的筆記肯定不符合標準
不過小弟卻質疑:任何一位講員都想自己的講道使更多人得益吧?
話雖如此,還是盡量把這個分享空間保持低調比較好
(這包括減少在面書分享筆記的次數;有心人請定期上來看看有沒有更新好了)
我一直都知道除非得到特殊批准的情況,
神學院教授和其他知名人士講道時所用的資料都受到版權保護,不得隨意複製
講道時也禁止任何錄音或錄影 (現場轉播除外)
如果真的依照版權條例,小弟這種速記形式的筆記肯定不符合標準
不過小弟卻質疑:任何一位講員都想自己的講道使更多人得益吧?
話雖如此,還是盡量把這個分享空間保持低調比較好
(這包括減少在面書分享筆記的次數;有心人請定期上來看看有沒有更新好了)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講道筆記20150530
《以愛還愛》(太5:38-47)
講員:陳韋安博士 (建道神學院)
很難實行的一段經文,自己有試過實踐嗎?
就連身邊的親友也會問「聖經是否真的如此教導?」
登山寶訓中的六個反題都是以耶穌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作為段落的開始
針對舊約六條律法的詮釋;不是廢掉律法,而是完全律法,重新解釋律法的真正意思
今次的重點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一條追求公平、公正、公道的法則
中國人也有一句「殺人填命」:犯了甚麼,就賠甚麼
黑社會的文化:我看你一眼,你就打我?不公平!
「以眼還眼」不是鼓勵復仇,卻是防止有人復仇;不公平對待卻會鼓勵報復行為
追求雙方對等,不讓人受委屈;互相等值的關係
「不要與惡人作對」不是縱容、懦弱,應該解作「不要向傷害你的人尋求公道」
=> 耶穌所講的不是互相等值的關係
選擇題:
1. 你打我一下,我打你兩下——黑社會文化
2. 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3. 你打我一下,我忍、祈禱——懦弱
耶穌所說的金律:太7:12
無論何事、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適用
4. 我對你好,你對我好——不是以眼還眼,卻是以愛還愛
奇妙的是我們可以從被動的角色變成主動的角色
以眼還眼:你借給他100,他還給你100
以愛還愛:你給他100,他給你100
原本是一來一回、一負一正的債、帳,使雙方都是沒有虧欠但也沒有賺取
主動修補關係及互動,卻能使雙方都有得著
就好像拜年時的禮尚往來,沒有禮物的債,卻因此能夠跟親友維繫關係
為何人之間的相處可以如此奇妙?
以眼還眼是一種來回關係,以愛還愛卻是另一種來回關係
轉變過程當中需要有人願意先作出又昂貴又看似愚蠢的付出 (太5:39-41)
不是懦弱的表現,因為這種愛其實需要很大的勇氣
100%可行嗎?沒有人知道!愛從來都是一種冒險
但全世界中最有本錢承受這種風險的就是信了主的人——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因為基督的愛首先扭轉了世間一切的不公平、公道 (林後5:14-15)
講員:陳韋安博士 (建道神學院)
很難實行的一段經文,自己有試過實踐嗎?
就連身邊的親友也會問「聖經是否真的如此教導?」
登山寶訓中的六個反題都是以耶穌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作為段落的開始
針對舊約六條律法的詮釋;不是廢掉律法,而是完全律法,重新解釋律法的真正意思
今次的重點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一條追求公平、公正、公道的法則
中國人也有一句「殺人填命」:犯了甚麼,就賠甚麼
黑社會的文化:我看你一眼,你就打我?不公平!
「以眼還眼」不是鼓勵復仇,卻是防止有人復仇;不公平對待卻會鼓勵報復行為
追求雙方對等,不讓人受委屈;互相等值的關係
「不要與惡人作對」不是縱容、懦弱,應該解作「不要向傷害你的人尋求公道」
=> 耶穌所講的不是互相等值的關係
選擇題:
1. 你打我一下,我打你兩下——黑社會文化
2. 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3. 你打我一下,我忍、祈禱——懦弱
耶穌所說的金律:太7:12
無論何事、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適用
4. 我對你好,你對我好——不是以眼還眼,卻是以愛還愛
奇妙的是我們可以從被動的角色變成主動的角色
以眼還眼:你借給他100,他還給你100
以愛還愛:你給他100,他給你100
原本是一來一回、一負一正的債、帳,使雙方都是沒有虧欠但也沒有賺取
主動修補關係及互動,卻能使雙方都有得著
就好像拜年時的禮尚往來,沒有禮物的債,卻因此能夠跟親友維繫關係
為何人之間的相處可以如此奇妙?
以眼還眼是一種來回關係,以愛還愛卻是另一種來回關係
轉變過程當中需要有人願意先作出又昂貴又看似愚蠢的付出 (太5:39-41)
不是懦弱的表現,因為這種愛其實需要很大的勇氣
100%可行嗎?沒有人知道!愛從來都是一種冒險
但全世界中最有本錢承受這種風險的就是信了主的人——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因為基督的愛首先扭轉了世間一切的不公平、公道 (林後5:14-15)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