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老師要求,在他面前彈一首極簡單的兒歌 (可以立即彈奏、無需事先練習的程度)
只是彈了第一句,他就立即指出一個「基礎級」的錯誤
——前四分三拍太短、後四分一拍過早彈奏,再加上第二拍後聽起來好像變了三連音
老師表示那四分一拍只可以更短,不宜更長
否則以教育界的看法會認為是「不能正確地彈奏出四分一拍」
老師之後又說演奏家可以辯稱為「風格」
但以教育角度而言,大部分人 (包括我) 作出這種辯駁仍然是不能接受的
一牽涉到「學院」、「教育」等範疇,很多東西都變得又沉悶又死板
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聖公會婚禮.後記
老師結婚前後生活其實都是一樣的忙
正如我意料之內,幾乎每晚通宵的他忙到連蜜月旅行都去不了
事實上,除了結婚那星期之外他仍然是每週日都要作風琴伴奏
唉,真為這對伉儷感到難過......
根據老師的形容,聖公會的婚禮是有聖餐儀式的,不過因為怕令親友感到混亂而取消
另外不論天主教、聖公會等宗派,很多婚禮都會頌唱《O perfect Love》
老師特意揀選這首歌作最後一首聖詩,並且在場刊中附上同一首聖詩的中文版歌詞
(《完全的愛》——舊版《普天頌讚》267;新版《普天頌讚》466)
期望來自不同教會的親友認得出這首詩歌,並且以中文唱頌
但因為當日婚禮完全以英文進行,而聖公會崇拜是沒有人領詩的,所以沒有人敢用中文唱
----
話說回來,每逢講到傳統詩歌,老師都總會問我「你識這首嗎?」
但我作為一個九十後,所認識的傳統詩歌真是寥寥無幾
(各位看到這裡應該會明白老師在這方面對我的影響)
又根據老師的形容,不是所有聖約翰座堂的會友都可以在那教堂舉行婚禮
該教會也盡可能地禁止會眾唱近代詩歌,最多也只可能唱八十年代的詩歌
(例如1987年的作品《Shine, Jesus, Shine》——《哦!主發光》)
難怪近代詩歌眾多,老師卻認識甚少
諷刺的是,他認識這些詩歌通常都是在其他教會作婚禮伴奏的時候:
新人選唱的現代詩歌都不適合以風琴伴奏,唯有轉用鋼琴.....
正如我意料之內,幾乎每晚通宵的他忙到連蜜月旅行都去不了
事實上,除了結婚那星期之外他仍然是每週日都要作風琴伴奏
唉,真為這對伉儷感到難過......
根據老師的形容,聖公會的婚禮是有聖餐儀式的,不過因為怕令親友感到混亂而取消
另外不論天主教、聖公會等宗派,很多婚禮都會頌唱《O perfect Love》
老師特意揀選這首歌作最後一首聖詩,並且在場刊中附上同一首聖詩的中文版歌詞
(《完全的愛》——舊版《普天頌讚》267;新版《普天頌讚》466)
期望來自不同教會的親友認得出這首詩歌,並且以中文唱頌
但因為當日婚禮完全以英文進行,而聖公會崇拜是沒有人領詩的,所以沒有人敢用中文唱
----
話說回來,每逢講到傳統詩歌,老師都總會問我「你識這首嗎?」
但我作為一個九十後,所認識的傳統詩歌真是寥寥無幾
(各位看到這裡應該會明白老師在這方面對我的影響)
又根據老師的形容,不是所有聖約翰座堂的會友都可以在那教堂舉行婚禮
該教會也盡可能地禁止會眾唱近代詩歌,最多也只可能唱八十年代的詩歌
(例如1987年的作品《Shine, Jesus, Shine》——《哦!主發光》)
難怪近代詩歌眾多,老師卻認識甚少
諷刺的是,他認識這些詩歌通常都是在其他教會作婚禮伴奏的時候:
新人選唱的現代詩歌都不適合以風琴伴奏,唯有轉用鋼琴.....
Labels:
聖公會 / Anglican
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Unavoidable concerns
我一直都是著重週日的事奉多與週六晚的聚會
以前我盡量避免講出來,現在卻完全毫無顧忌
(上個月小組一齊BBQ,竟然都跟詩班練習撞時間......)
我相信身邊的人都感受到這一點了
----
詩班開始練歌前總有閒談,今日的卻頗為特別:
有詩班員分享最近靈修時改聽傳統詩歌,覺得近代歌對自己靈命成長作用不大
另一位詩班員也表示「青崇的歌太新」
我回答「青崇的歌不但新,有很多還是牧鄰教會等小型事工團隊的作品」
----
在九龍城區吃飯的開支不斷上升
想起一姊妹曾經隨意地建議教會增設合作社 (或小賣部、飯堂)
其實現時三樓的環境已經容許我們每星期都有「愛筵」
(實際上,我一直覺得青牧現時的發展方向跟一間小型教會相近......)
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Hymnology 13
大部分傳統華人教會都採用《普天頌讚》詩歌集
但以英語崇拜的聖約翰座堂卻選用1997年版的《Hymns Ancient and Modern New Standard》:
小弟很無聊地把序言拍照留念,並記在下面:
----
這篇引言其中有一點很有趣:一百幾十年前的會眾不喜歡當時太新潮的詩歌
但其中某部分詩歌卻能夠熬過時間的考驗,可以一直流傳至今
以此引伸,今代會眾不喜歡的新歌也可以成為後世的經典
這使我好奇:到底眾多現代詩歌中有哪些能夠脫穎而出?
我最先想起的是根據《希伯來書》第11章寫成的《因著信》
以及根據《哈巴谷書》第3章末寫成的《幽谷中的盼望》,這兩首其實都不錯
若要說是脫穎而出,那被網民改成粗口歌的傳統聖詩《主能夠》必定榜上有名
其實那首詩歌本是兒童詩歌,只有近五十年歷史,也算是「當代的新歌」
另外近年已有不少前輩重新翻譯粵語版本——流傳經典所需要花的功夫還不少
當我正思索這事時,又聽到遠方的擴音器開始播放一首叫《一切為福音》的詩歌
在網上翻查資料,原來是屬於《天國人》專輯的詩歌
聽起來總覺得奇怪,不知道這類歌又能否成為經典?
但以英語崇拜的聖約翰座堂卻選用1997年版的《Hymns Ancient and Modern New Standard》:
小弟很無聊地把序言拍照留念,並記在下面:
----
Christians have in their hearts a song, and hymns have been vehicles of the instinct for praise and worship by the congregation. They belong by nature to the people of God, and more to the laity in the nave than to the clerks in the choir. At times ecclesiastical authority has been anxious about the words and the popular doctrines they may convey. Musical authority has been anxious that among the melodies enjoyed by congregations some have not been the noblest to offer to either God or man. Yet not every great Christian poem makes a good hymn, and not every chorale by J. S. Bach can be safely enjoyed by a lay congregation. A good hymn-book is necessarily an endeavour in high democracy. The lifetime of a hymn is one which congregations decide by an unconscious process. But a fine melody must have shape, and a good hymn's rhythm need not invariably be four square to be taken to heart.
Hymns Ancient and Modern was first published, in a full music edition, in 1861, and rapidly achieved a success which astonished its first editors. The book has received various supplements and new editions since that time. To the first revision of 1875 a supplement was added in 1889. A new edition of 1904 did not oust the earlier revision, which in 1916 was enlarged with a second supplement.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1922 did better but has been replaced since 1950 by the far-reaching revision in the now generally used Hymns Ancient and Modern Revised. This 1950 edition introduced twentieth century matter in both words and music, and cut out many hymns which had not been used much or were losing favour. In both words and music the 1950 revision remains a strong hymnbook. Nevertheless after three more decades there is again need for reappraisal.
Two supplements to the 1950 book have appeared: 100 Hymns for Today (1969) and More Hymns for Today (1980). Both book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English-speaking churches. They make available a selection of the modern hymns written during the past thirty years, during which there has been a lively flourishing of the art of hymn-writing. These supplements have also tried to fill gaps in Ancient and Modern Revised.
The classical hymns that constitute the core of Hymns Ancient and Modern and its Supplements are presented in this volume. When the first edition of 1861 appeared, a few critics disliked the modern part of that book; but some of the best hymns which were modern in 1861 have achieved a permanent position, and they are here now. But the 1950 volume retained many hymns that have been shown, by a careful survey, to be used today little or not at all. These are omitted. Some tunes which are seldom used have been replaced, and some alternatives have been added. A few revisions in the words and music are made, but so far as possible the present book is designed to be usable side by side with the 1950 revision. Hence each hymn has not only its number in the natural sequence of this book, but also a bracketed number which is that in Hymns Ancient and Modern Revised and its Supplements. The music of several hymns has been printed in a lower key to facilitate congregational use.
English liturgies of the 1980s provide prayers using both the 'Thou' and the 'You' form in address to God or Christ. It has seemed unnecessary to rewrite classical hymns to conform to the 'You' form. Experience suggests that congregations make the adjustment to 'Thou' without difficulty. The feminist movement has also affected attitudes to some hymns. Feminine authors of the Victorian age liked to use 'brothers' where we today would normally say 'brothers and sisters'. The poverty of English vocabulary makes for difficulty. Unlike many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has only the one word 'man' to carry three distinct meanings: (a) the human race as a whole, (b) an individual human being, (c) an adult male as opposed to a woman or a boy. Some voices of feminine emancipation have come to object to the first two meanings, not to the third. But we have not thought it right to alter the words of hymns to meet this objection.
The Council of Hymns Ancient and Modern place on record their gratitude to expert advisers who have assisted in making the selection.
We believe that in this new form a book which has long been highly valued in the life and worship of Christians will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life of the Church.
----這篇引言其中有一點很有趣:一百幾十年前的會眾不喜歡當時太新潮的詩歌
但其中某部分詩歌卻能夠熬過時間的考驗,可以一直流傳至今
以此引伸,今代會眾不喜歡的新歌也可以成為後世的經典
這使我好奇:到底眾多現代詩歌中有哪些能夠脫穎而出?
我最先想起的是根據《希伯來書》第11章寫成的《因著信》
以及根據《哈巴谷書》第3章末寫成的《幽谷中的盼望》,這兩首其實都不錯
若要說是脫穎而出,那被網民改成粗口歌的傳統聖詩《主能夠》必定榜上有名
其實那首詩歌本是兒童詩歌,只有近五十年歷史,也算是「當代的新歌」
另外近年已有不少前輩重新翻譯粵語版本——流傳經典所需要花的功夫還不少
當我正思索這事時,又聽到遠方的擴音器開始播放一首叫《一切為福音》的詩歌
在網上翻查資料,原來是屬於《天國人》專輯的詩歌
聽起來總覺得奇怪,不知道這類歌又能否成為經典?
Labels:
聖公會 / Anglican,
Hymnology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出席聖公會儀式的婚禮
音樂老師終於要結婚了,可喜可賀
新人都是聖約翰座堂的會友,也就順利成章地在那裡舉行婚禮
一開始時風琴師以Edward Elgar的《Imperial March Op. 32》作為前奏
再以Henry Purcell的《Trumpet Tune and Air》作為新娘進場曲
進場次序是新娘及其父在最前,伴娘及姊妹在後,花仔花女最後
主禮牧師歡迎及宣諭後會眾同唱聖詩《Praise, My Soul, the King of Heaven》
之後牧師又宣述一大段英文,簡述聖經關於婚禮的訓示、設立婚禮的理由及婚姻的本質
接著有兩位讀經員宣讀經文
第一位用普通話宣讀《雅歌2:10-13, 8:6-7》(不少親友是閩南人,相信用普通話比較方便)
第二位用英文宣讀《林前13:1-13》;只是小弟總覺得兩位讀經員的朗讀方法有點奇怪
之後會眾又同唱聖詩《Love divine, all loves excelling》
(註:以上兩首都是著名英國聖公會詩歌,都曾分別在皇室婚禮中唱頌過)
終於進入新人許諾的環節,宣詞仍是由主禮牧師讀出
新娘父親和新人只需要回答 "I do" (新娘父親需要批准自己的女兒許配給新郎)
當新人宣讀誓詞和交換信物時在座親友都很安靜,沒有隨便站起來或四處走動
整個儀式完成後,牧師宣告新人成為夫婦,之後才開始訓勉,這有點出乎意料之外
新人簽婚書的時候,座堂所屬的詩班獻唱John Rutter的《For the Beauty of the Earth》
是一首非常令人感動的詩歌 (難度也很高......)
牧師帶領會眾同誦主禱文後又有另一隊兒童合唱團獻唱《The Lord Bless You and Keep You》
(這首歌有一中文翻譯版本:《恩主看顧》)
這也是John Rutter的作品,也是十分令人感動 (也是很難......)
之後會眾同唱最後一首聖詩《O perfect Love》
(這是現代化演繹版本,但各位仍可留意到當中傳統詩歌的影子)
牧師作出最後的祝福後,新人開始退場
此時風琴師也奏出Charles-Marie Widor的《Toccata from Symphony No. 5 for organ》作終曲
(註:禮儀教會以終曲結束崇拜,並且多是澎湃而充滿榮耀的)
婚禮結束後當然少不免有拍照時刻
座堂外的花園空地也設有茶點供應,親友也互相在此祝福問候 (這跟外國婚禮相似)
之後座堂還有崇拜即將進行,親友也坐專車前往喜宴場地......
新人都是聖約翰座堂的會友,也就順利成章地在那裡舉行婚禮
一開始時風琴師以Edward Elgar的《Imperial March Op. 32》作為前奏
再以Henry Purcell的《Trumpet Tune and Air》作為新娘進場曲
進場次序是新娘及其父在最前,伴娘及姊妹在後,花仔花女最後
主禮牧師歡迎及宣諭後會眾同唱聖詩《Praise, My Soul, the King of Heaven》
之後牧師又宣述一大段英文,簡述聖經關於婚禮的訓示、設立婚禮的理由及婚姻的本質
接著有兩位讀經員宣讀經文
第一位用普通話宣讀《雅歌2:10-13, 8:6-7》(不少親友是閩南人,相信用普通話比較方便)
第二位用英文宣讀《林前13:1-13》;只是小弟總覺得兩位讀經員的朗讀方法有點奇怪
之後會眾又同唱聖詩《Love divine, all loves excelling》
(註:以上兩首都是著名英國聖公會詩歌,都曾分別在皇室婚禮中唱頌過)
終於進入新人許諾的環節,宣詞仍是由主禮牧師讀出
新娘父親和新人只需要回答 "I do" (新娘父親需要批准自己的女兒許配給新郎)
當新人宣讀誓詞和交換信物時在座親友都很安靜,沒有隨便站起來或四處走動
整個儀式完成後,牧師宣告新人成為夫婦,之後才開始訓勉,這有點出乎意料之外
新人簽婚書的時候,座堂所屬的詩班獻唱John Rutter的《For the Beauty of the Earth》
是一首非常令人感動的詩歌 (難度也很高......)
牧師帶領會眾同誦主禱文後又有另一隊兒童合唱團獻唱《The Lord Bless You and Keep You》
(這首歌有一中文翻譯版本:《恩主看顧》)
這也是John Rutter的作品,也是十分令人感動 (也是很難......)
之後會眾同唱最後一首聖詩《O perfect Love》
(這是現代化演繹版本,但各位仍可留意到當中傳統詩歌的影子)
牧師作出最後的祝福後,新人開始退場
此時風琴師也奏出Charles-Marie Widor的《Toccata from Symphony No. 5 for organ》作終曲
(註:禮儀教會以終曲結束崇拜,並且多是澎湃而充滿榮耀的)
婚禮結束後當然少不免有拍照時刻
座堂外的花園空地也設有茶點供應,親友也互相在此祝福問候 (這跟外國婚禮相似)
之後座堂還有崇拜即將進行,親友也坐專車前往喜宴場地......
Labels:
聖公會 / Anglican,
學音樂
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那些年,我 (望著別人) 玩過的PCE遊戲
又有一段長時間沒有關於電子遊戲的分享了
想起讀小學之前自己家中以前有一部PC Engine
基本上都是家父用Hu Card在玩,自己只是在旁觀看
記憶所及,用Hu Card玩的遊戲原來也不少:
Bomberman (1990/91) (幾年前我已經在這裡分享過)
Columns - SEGA當年的其中一款著名作品
(勝利道那間太平貿易行應該還有這款遊戲的街機版)
Hatris - Bullet-Proof Software的作品,是Tetris的姊妹遊戲但不如Tetris一樣有趣
這遊戲以各種帽子作為主題,非常特別
只是沒有任何新版本,Bullet-Proof亦已於多年前倒閉,這未免太可惜
Operation Wolf - 第一款有故事背景的第一身射擊遊戲
當年推出時非常著名,也獲獎無數
R-TYPE - 駕駛太空船消滅異形的射擊遊戲,畫面有點嘔心
整個遊戲系列都十分著名,但亦因為難度過高而臭名遠播
Toy Shop Boys - 三個男孩對付從普通玩具演變而成的怪物
遊戲構思本身屬不錯,但開發人員眼高手低,使遊戲變得不有趣,可惜可惜
高橋名人の新冒険島 - 高橋名人系列是Hudson的作品
遊戲設計其實跟任天堂的孖寶兄弟系列相近
倉庫番World - 遊戲規則和目的十分簡單,設計也是十分簡單,卻又很著名
這版本總共有250個關卡,每關附設過關密碼
這應該是針對當年的遊戲機普遍不支持存檔而設的,對玩家而言確實相當方便
(記憶所及,這應該是當年家中唯一一款不需考反應的推理遊戲,也是最益智的)
----
如果現在想重玩這些舊遊戲,就必須要用模擬器 (跟GBA模擬器大同小異)
我用的模擬器是有GUI介面的Magic Engine,非常方便易用
副檔名是「.pce」的遊戲檔案可以從網上免費下載,大小都是1MB以下
想起讀小學之前自己家中以前有一部PC Engine
基本上都是家父用Hu Card在玩,自己只是在旁觀看
記憶所及,用Hu Card玩的遊戲原來也不少:
Bomberman (1990/91) (幾年前我已經在這裡分享過)
Columns - SEGA當年的其中一款著名作品
(勝利道那間太平貿易行應該還有這款遊戲的街機版)
Hatris - Bullet-Proof Software的作品,是Tetris的姊妹遊戲但不如Tetris一樣有趣
這遊戲以各種帽子作為主題,非常特別
只是沒有任何新版本,Bullet-Proof亦已於多年前倒閉,這未免太可惜
Operation Wolf - 第一款有故事背景的第一身射擊遊戲
當年推出時非常著名,也獲獎無數
R-TYPE - 駕駛太空船消滅異形的射擊遊戲,畫面有點嘔心
整個遊戲系列都十分著名,但亦因為難度過高而臭名遠播
Toy Shop Boys - 三個男孩對付從普通玩具演變而成的怪物
遊戲構思本身屬不錯,但開發人員眼高手低,使遊戲變得不有趣,可惜可惜
高橋名人の新冒険島 - 高橋名人系列是Hudson的作品
遊戲設計其實跟任天堂的孖寶兄弟系列相近
倉庫番World - 遊戲規則和目的十分簡單,設計也是十分簡單,卻又很著名
這版本總共有250個關卡,每關附設過關密碼
這應該是針對當年的遊戲機普遍不支持存檔而設的,對玩家而言確實相當方便
(記憶所及,這應該是當年家中唯一一款不需考反應的推理遊戲,也是最益智的)
----
如果現在想重玩這些舊遊戲,就必須要用模擬器 (跟GBA模擬器大同小異)
我用的模擬器是有GUI介面的Magic Engine,非常方便易用
副檔名是「.pce」的遊戲檔案可以從網上免費下載,大小都是1MB以下
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An unexpected accompaniment
受到老師所托,去了一間社區中心
某著名的兒童合唱團正在那裡練習
見到老師和某位朋友,立即被要求幫手伴奏
幸好那些兒歌都不太困難,小弟的sight-reading能力尚可應付
只是學生們太貪玩,很不專心,表現未能令導師滿意
某著名的兒童合唱團正在那裡練習
見到老師和某位朋友,立即被要求幫手伴奏
幸好那些兒歌都不太困難,小弟的sight-reading能力尚可應付
只是學生們太貪玩,很不專心,表現未能令導師滿意
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千錘百煉(拾伍) - 延續與意志
每年年頭的第一個星期日詩班都會獻詩
通常年頭都會有高漲的士氣,期望「好頭好尾」
獻詩整體表現不錯,牧師和會眾也同聲回應Amen
只是詩班員太投入獻詩前的敬拜,反令獻詩時的水準有所下降
〔相比之下港九培靈會的詩班員都是在會眾敬拜時入席,
不會跟會眾一同唱詩,為稍後的獻詩保留氣力〕
----
小休一段日子後,第二階段的指揮班開始了
因為各前輩貴人事忙,每個月只能上一課
但看過示範片段和樂譜,覺得此等難度確實需要較多時間應付
教會詩班始終還是業餘性質,難免會有突發情況發生
(例如詩班員不熟悉樂曲,獻詩前還要校正拍子、音準等)
不過經歷過這些辛酸後,為其他團體作指揮應該是輕而易舉吧
通常年頭都會有高漲的士氣,期望「好頭好尾」
獻詩整體表現不錯,牧師和會眾也同聲回應Amen
只是詩班員太投入獻詩前的敬拜,反令獻詩時的水準有所下降
〔相比之下港九培靈會的詩班員都是在會眾敬拜時入席,
不會跟會眾一同唱詩,為稍後的獻詩保留氣力〕
----
小休一段日子後,第二階段的指揮班開始了
因為各前輩貴人事忙,每個月只能上一課
但看過示範片段和樂譜,覺得此等難度確實需要較多時間應付
教會詩班始終還是業餘性質,難免會有突發情況發生
(例如詩班員不熟悉樂曲,獻詩前還要校正拍子、音準等)
不過經歷過這些辛酸後,為其他團體作指揮應該是輕而易舉吧
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講座筆記 - 20150110
《基督徒與性沉溺/上癮》 講員:康貴華醫生
「教會外有很多討論,教會內的討論卻仍然稀少?」
性沉溺的普遍性、不確定性
好難確定,美國調查數據表示有3-6%,男性患者居多
以往只有青年及中年,近年卻多了十幾歲的青少年及六七十歲的長者
情況就如只見冰山一角,仍然有好多未知數
男女比例約4:1,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女性患者亦上升
明光社2010年調查794名成年人 (當中大部分都是基督徒),有5%受訪者符合性沉溺的標準
----
接觸色情資訊問題
30%男性每月接觸至少一次,10%男性每日接觸至少一次
15.4%未婚女性和大約8%已婚女性每月接觸至少一次
0.3%未婚女性和1.7%已婚女性每日接觸至少一次
耶穌所訂的標準——太5:28 => 思想等於行為
訪問6位18-22歲的男子
他們都是教會內活躍分子,積極事奉,在基督化家庭中成長,自小開始返教會
其中5位間中或經常接觸色情網頁;剩低那位表示只有一次,但他的花名叫「科學怪人」
他們都是從小六至中一開始接觸,正是開始使用電腦的時期
色情資訊的入侵性與主動性:非色情網頁也有彈出式的色情網頁廣告
給家長的話:青少年好難獨善其身,幾乎是必經階段
需要及早教育「上網的好與壞」,溫柔而正面的提醒始終是有幫助的
----
持守貞潔 = 好OUT?
Q1. 性慾不是與生俱來的嗎?壓抑性慾、人性是不人道?會引致心理不平衡?
A1. 本來是對伴侶的忠誠,卻被批評落後、守舊、過時?
壓抑與自制、自律——不壓抑性慾,是否代表容許亂倫?
「性自主權」vs 道德倫理——我尊重你性開放的態度,但你也不應干犯我持守貞潔的決定
Q2. 毫無壞處、可舒緩性衝動,降低性犯罪率?
A2. 自欺欺人,只會愈來愈多接觸,並且有壞影響:
性與愛的觀念分割、異性被視為洩慾工具及被客體化、(甚至為了性而交往)
脫敏和正常化、麻木良心、變得自我而不理會和尊重別人感受
自我欺騙:以為不傷害別人,甚至相信別人會喜悅這些行為、要求合理化
縱容、鼓勵自己和別人去做
行為上的改變和進程
手淫、自慰、性幻想 => 隱瞞、內心掙扎、羞愧、怕被人知道 (而說謊)
不曉得如何與異性相處,也不懂得尊重及關愛異性
持續手淫也影響將來婚姻中的性生活
接觸色情資訊的量和質都愈來愈高 => 破壞正常生活 => 不能停止的失控
自己也是知道的,但好像不能自制;其他人的指責可能會令性沉溺地下化
Q3. 性自主權?高舉個人自由?
A3. 性自主權應否被規範?汽車在馬路上也需要受交通規則所限制,不是完全自由
守貞也是性自主權的一種,性沉溺卻是失去性自主權的另一種境況
起初以為是行使自由權利,最終卻是失去自由
Q4. 人做我不做,似乎好「蝕底」?
A4. 「假自由」與「真自由」之分——
「假自由」:想做就去做,看似很自由,其實被罪轄制,也踐踏他人的自由
「真自由」:自我約束,不作罪的奴僕
=> Holiness is not Loss but is Gain!
Q5. 看似不可能,所以不必強求?
A5. 正確而成熟的心態——腓3:13-15
一直持守,間中跌倒時認罪悔改 vs 覺得不可能而要求更改律法?
----
預防勝於治療
(雅1:15) 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
與神、自己及其他人的隔絕,也使自我形象受損
從性綑綁中得釋放的七個重要原則
「脫離沉溺也需要好幾年時間」
1. 逃避、遠離淫行
除掉一切色情物品,不去那些地方
適合給小朋友使用的免費監管——K9webprotection.com
與其他人互相守望的收費監管——x3watch.com、covenanteyes.com
提高警覺,預先定出應對策略,多花時間在其他更健康的嗜好及生活方式
2. 三重禱告
斥責棄絕魔鬼及自己的私慾 (類似趕鬼)
立志宣告持守聖潔
求主幫助倚靠神賜的能力和信心
離開及切斷一切相關行為和關係
3. 深切認罪,讓第三者知道,屢犯屢認
4. 有效的牧養方式
父母教導親生子女通常都較困難,建議易子而教或由其他前輩監護
每兩至三星期一次個別或小組分享以下題目,每次一個半至兩小時:
A. 性困擾的近況
B. 默想、查經——針對組員需要
C. 了解生活中其他方面需要
D. (已遺失,歡迎其他出席者提供)
5. 識破魔鬼詭計——先削弱抵擋能力,把似是而非的觀念合理化
6. 屢敗屢戰,不灰心放棄——爭戰不像Boxing而似摔跤
7. 禁食禱告,不靠自己
個人方面:多思念天上的事,定期靈修,常儆醒禱告
群體方面:教會生活,學者真理,感恩敬拜,積極服侍,以過來人身份幫助其他人
「愈了解聖經、與神親近,就愈會厭棄、恨惡色情」
參考書:
《Every Man's Battle: Winning the War on Sexual Temptation One Victory at a Time》
《好男人性戰實錄》
----
Q&A時間
Q1. 精神科治療?藥物可有直接幫助?
A1. 仍未被視為正式的病症,但其癥狀跟其他上癮 (酗酒、濫藥) 一樣
藥物未能提供直接幫助但能提供間接輔助,例如血清素減低抑鬱、焦慮等等
Q2. 甚麼情況下才需要尋求醫生?
A2. 生活或情緒上的失控、失眠等
其他深層次成因 (原生家庭等成長因素) 可能需要心理輔導
「明愛朗天計劃 (性健康重建服務):50%性罪犯有性沉溺現象」
Q3. 根據《太5:29-30》,可有藥物或手術能夠根絕性慾?
A3. 性慾是從多巴胺 (Dopamine) 腦內分泌而成,現時藥物僅能控制情緒,未能控制性慾
結語:
「講座未必能對青年人有好大幫助,平時講座完結後我通常都要求跟青年人討論對話,
不過現場人數多,又有很多家長,所以作罷,建議各位為此進行同性的分組討論......」
(個人感想從略)
「教會外有很多討論,教會內的討論卻仍然稀少?」
性沉溺的普遍性、不確定性
好難確定,美國調查數據表示有3-6%,男性患者居多
以往只有青年及中年,近年卻多了十幾歲的青少年及六七十歲的長者
情況就如只見冰山一角,仍然有好多未知數
男女比例約4:1,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女性患者亦上升
明光社2010年調查794名成年人 (當中大部分都是基督徒),有5%受訪者符合性沉溺的標準
----
接觸色情資訊問題
30%男性每月接觸至少一次,10%男性每日接觸至少一次
15.4%未婚女性和大約8%已婚女性每月接觸至少一次
0.3%未婚女性和1.7%已婚女性每日接觸至少一次
耶穌所訂的標準——太5:28 => 思想等於行為
訪問6位18-22歲的男子
他們都是教會內活躍分子,積極事奉,在基督化家庭中成長,自小開始返教會
其中5位間中或經常接觸色情網頁;剩低那位表示只有一次,但他的花名叫「科學怪人」
他們都是從小六至中一開始接觸,正是開始使用電腦的時期
色情資訊的入侵性與主動性:非色情網頁也有彈出式的色情網頁廣告
給家長的話:青少年好難獨善其身,幾乎是必經階段
需要及早教育「上網的好與壞」,溫柔而正面的提醒始終是有幫助的
----
持守貞潔 = 好OUT?
Q1. 性慾不是與生俱來的嗎?壓抑性慾、人性是不人道?會引致心理不平衡?
A1. 本來是對伴侶的忠誠,卻被批評落後、守舊、過時?
壓抑與自制、自律——不壓抑性慾,是否代表容許亂倫?
「性自主權」vs 道德倫理——我尊重你性開放的態度,但你也不應干犯我持守貞潔的決定
Q2. 毫無壞處、可舒緩性衝動,降低性犯罪率?
A2. 自欺欺人,只會愈來愈多接觸,並且有壞影響:
性與愛的觀念分割、異性被視為洩慾工具及被客體化、(甚至為了性而交往)
脫敏和正常化、麻木良心、變得自我而不理會和尊重別人感受
自我欺騙:以為不傷害別人,甚至相信別人會喜悅這些行為、要求合理化
縱容、鼓勵自己和別人去做
行為上的改變和進程
手淫、自慰、性幻想 => 隱瞞、內心掙扎、羞愧、怕被人知道 (而說謊)
不曉得如何與異性相處,也不懂得尊重及關愛異性
持續手淫也影響將來婚姻中的性生活
接觸色情資訊的量和質都愈來愈高 => 破壞正常生活 => 不能停止的失控
自己也是知道的,但好像不能自制;其他人的指責可能會令性沉溺地下化
Q3. 性自主權?高舉個人自由?
A3. 性自主權應否被規範?汽車在馬路上也需要受交通規則所限制,不是完全自由
守貞也是性自主權的一種,性沉溺卻是失去性自主權的另一種境況
起初以為是行使自由權利,最終卻是失去自由
Q4. 人做我不做,似乎好「蝕底」?
A4. 「假自由」與「真自由」之分——
「假自由」:想做就去做,看似很自由,其實被罪轄制,也踐踏他人的自由
「真自由」:自我約束,不作罪的奴僕
=> Holiness is not Loss but is Gain!
Q5. 看似不可能,所以不必強求?
A5. 正確而成熟的心態——腓3:13-15
一直持守,間中跌倒時認罪悔改 vs 覺得不可能而要求更改律法?
----
預防勝於治療
(雅1:15) 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
與神、自己及其他人的隔絕,也使自我形象受損
從性綑綁中得釋放的七個重要原則
「脫離沉溺也需要好幾年時間」
1. 逃避、遠離淫行
除掉一切色情物品,不去那些地方
適合給小朋友使用的免費監管——K9webprotection.com
與其他人互相守望的收費監管——x3watch.com、covenanteyes.com
提高警覺,預先定出應對策略,多花時間在其他更健康的嗜好及生活方式
2. 三重禱告
斥責棄絕魔鬼及自己的私慾 (類似趕鬼)
立志宣告持守聖潔
求主幫助倚靠神賜的能力和信心
離開及切斷一切相關行為和關係
3. 深切認罪,讓第三者知道,屢犯屢認
4. 有效的牧養方式
父母教導親生子女通常都較困難,建議易子而教或由其他前輩監護
每兩至三星期一次個別或小組分享以下題目,每次一個半至兩小時:
A. 性困擾的近況
B. 默想、查經——針對組員需要
C. 了解生活中其他方面需要
D. (已遺失,歡迎其他出席者提供)
5. 識破魔鬼詭計——先削弱抵擋能力,把似是而非的觀念合理化
6. 屢敗屢戰,不灰心放棄——爭戰不像Boxing而似摔跤
7. 禁食禱告,不靠自己
個人方面:多思念天上的事,定期靈修,常儆醒禱告
群體方面:教會生活,學者真理,感恩敬拜,積極服侍,以過來人身份幫助其他人
「愈了解聖經、與神親近,就愈會厭棄、恨惡色情」
參考書:
《Every Man's Battle: Winning the War on Sexual Temptation One Victory at a Time》
《好男人性戰實錄》
----
Q&A時間
Q1. 精神科治療?藥物可有直接幫助?
A1. 仍未被視為正式的病症,但其癥狀跟其他上癮 (酗酒、濫藥) 一樣
藥物未能提供直接幫助但能提供間接輔助,例如血清素減低抑鬱、焦慮等等
Q2. 甚麼情況下才需要尋求醫生?
A2. 生活或情緒上的失控、失眠等
其他深層次成因 (原生家庭等成長因素) 可能需要心理輔導
「明愛朗天計劃 (性健康重建服務):50%性罪犯有性沉溺現象」
Q3. 根據《太5:29-30》,可有藥物或手術能夠根絕性慾?
A3. 性慾是從多巴胺 (Dopamine) 腦內分泌而成,現時藥物僅能控制情緒,未能控制性慾
結語:
「講座未必能對青年人有好大幫助,平時講座完結後我通常都要求跟青年人討論對話,
不過現場人數多,又有很多家長,所以作罷,建議各位為此進行同性的分組討論......」
(個人感想從略)
Labels:
信仰講座 / 課堂筆記
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20150108
論到「小組中不能任意分享信仰經歷 / 小組氣氛不鼓勵這種討論」時
除了思想「小組定位」之外,還要更仔細地考慮「如何更有效地運用週六晚的時間」
——到底是否一定要回應當晚青崇講道?還是依照既定主題?有新朋友時如何?
週六晚不能分享的東東應該還可以在其他平台上暢所欲言吧
除了思想「小組定位」之外,還要更仔細地考慮「如何更有效地運用週六晚的時間」
——到底是否一定要回應當晚青崇講道?還是依照既定主題?有新朋友時如何?
週六晚不能分享的東東應該還可以在其他平台上暢所欲言吧
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Blog中各系列簡介 - 2015.01.05
1. 驀然回想
參考:《驀然回想 - 序》
各系列中最先開始的應該是這系列,所記的基本上都是芝麻綠豆,可謂毫不重要
不過近來所寫的其他系列都是又認真又沉重又長篇大論
所以間中轉換話題、寫寫這些小事其實還不錯
2. Vision
參考:《Vision #9:對待問題的態度》
一開始是打算寫一些很獨到或很少人留意到的事,所以命名「Vision」
在此我想作出一個特別的澄清:
雖然這系列當中所分享的觀點間中帶有基督教的色彩,但內容皆與信仰無關
現在回看,這系列所寫的內容只有兩類:
跟巴士行業有關的、其餘的都是政治,其實有點奇怪
最近寫了很多政治的事,或者稍後我會「食老本」分享更多關於巴士的事吧
間中回看這系列竟也會被自己所寫的觸動;原來自己在某些時刻確實有先見之明
只是見得到卻又無能為力,何苦呢?
3. Hymnology
講到關於信仰的系列,《Hymnology》是最先開始的
但其實一開始我只不過是對「母會已經放下了很多傳統元素」有點意見
換句話說,我完全沒有想過這也會變成一個系列
一直到寫完第三篇第四篇之後,所分享的幾乎都是對近代詩歌及敬拜現象的批判
也沿著這方向一直延續至今,而且愈來愈艱深
坦白講,曾經有一次在教會崇拜,歌唱那些近代詩歌的時候突然有一想法
如果神對我說:祂容許我們這些不完美的人用這些不完美的歌來讚美祂
那麼我還有甚麼可以不滿的呢?
那一刻我很清楚,選擇各類詩歌敬拜完全是出於個人喜好,本身無分對錯
所以我所針對的不外乎都是心態、信仰觀等範疇
4. 千錘百煉
記錄在詩班服侍的點滴;所經歷的真是可謂「千錘百煉」,故以此命名之
因為詩班員總有機會見到我在此的分享,所以內容都經過修飾
有時可能只剩下整件事的若干部分,也有一些甚至完全不會提及
服侍的經歷多是美好的,感恩的事佔了大多數;
另一方面,負面的事使我完全明白到何謂「無奈」
剛過去的一年這系列都有使用四字標題
我是故意營造那種老土的感覺——雖然老土但字字鏗鏘、充滿力量
未來一年我不想再使用四字標題,但我仍然想保留那種充滿力量的感覺
5. Scouting & Vision
系列命名跟《Vision》容易混淆,實際上各位亦可以把這系列當作是《Vision》的教會版
這個系列一直都是以領袖級信徒為對象,所寫的都是關於母會和牧區的事
根據某牧師的講法,批評教會的事小弟不能作
所以我的做法是把問題突顯出來,有個人意見但盡量避免批評和指責
這系列跟《Hymnology》有點關連
因為我最初是從敬拜模式中開始留意到「教會流失歷史感」這一點
但這類關於教會運作與現象的議題已脫離敬拜的範疇,因此不能與《Hymnology》同列
另外跟《Hymnology》一樣,本身也是無打算以此自成一個系列的
結果卻也跟《Hymnology》一樣,就算內容未必艱深,卻都是非常難以令人接受
6. 信仰 vs ???
是因為發生了一件小事,使我開始分享「信仰 vs 拍拖」這主題
參考:《信仰 vs 拍拖 (4):信了主?算不得是甚麼!》
不過我始終不是這話題的專家,沒有能力講太多,所以稍後會轉換話題
在此賣個關子,各位拭目以待
參考:《驀然回想 - 序》
各系列中最先開始的應該是這系列,所記的基本上都是芝麻綠豆,可謂毫不重要
不過近來所寫的其他系列都是又認真又沉重又長篇大論
所以間中轉換話題、寫寫這些小事其實還不錯
2. Vision
參考:《Vision #9:對待問題的態度》
一開始是打算寫一些很獨到或很少人留意到的事,所以命名「Vision」
在此我想作出一個特別的澄清:
雖然這系列當中所分享的觀點間中帶有基督教的色彩,但內容皆與信仰無關
現在回看,這系列所寫的內容只有兩類:
跟巴士行業有關的、其餘的都是政治,其實有點奇怪
最近寫了很多政治的事,或者稍後我會「食老本」分享更多關於巴士的事吧
間中回看這系列竟也會被自己所寫的觸動;原來自己在某些時刻確實有先見之明
只是見得到卻又無能為力,何苦呢?
3. Hymnology
講到關於信仰的系列,《Hymnology》是最先開始的
但其實一開始我只不過是對「母會已經放下了很多傳統元素」有點意見
換句話說,我完全沒有想過這也會變成一個系列
一直到寫完第三篇第四篇之後,所分享的幾乎都是對近代詩歌及敬拜現象的批判
也沿著這方向一直延續至今,而且愈來愈艱深
坦白講,曾經有一次在教會崇拜,歌唱那些近代詩歌的時候突然有一想法
如果神對我說:祂容許我們這些不完美的人用這些不完美的歌來讚美祂
那麼我還有甚麼可以不滿的呢?
那一刻我很清楚,選擇各類詩歌敬拜完全是出於個人喜好,本身無分對錯
所以我所針對的不外乎都是心態、信仰觀等範疇
4. 千錘百煉
記錄在詩班服侍的點滴;所經歷的真是可謂「千錘百煉」,故以此命名之
因為詩班員總有機會見到我在此的分享,所以內容都經過修飾
有時可能只剩下整件事的若干部分,也有一些甚至完全不會提及
服侍的經歷多是美好的,感恩的事佔了大多數;
另一方面,負面的事使我完全明白到何謂「無奈」
剛過去的一年這系列都有使用四字標題
我是故意營造那種老土的感覺——雖然老土但字字鏗鏘、充滿力量
未來一年我不想再使用四字標題,但我仍然想保留那種充滿力量的感覺
5. Scouting & Vision
系列命名跟《Vision》容易混淆,實際上各位亦可以把這系列當作是《Vision》的教會版
這個系列一直都是以領袖級信徒為對象,所寫的都是關於母會和牧區的事
根據某牧師的講法,批評教會的事小弟不能作
所以我的做法是把問題突顯出來,有個人意見但盡量避免批評和指責
這系列跟《Hymnology》有點關連
因為我最初是從敬拜模式中開始留意到「教會流失歷史感」這一點
但這類關於教會運作與現象的議題已脫離敬拜的範疇,因此不能與《Hymnology》同列
另外跟《Hymnology》一樣,本身也是無打算以此自成一個系列的
結果卻也跟《Hymnology》一樣,就算內容未必艱深,卻都是非常難以令人接受
6. 信仰 vs ???
是因為發生了一件小事,使我開始分享「信仰 vs 拍拖」這主題
參考:《信仰 vs 拍拖 (4):信了主?算不得是甚麼!》
不過我始終不是這話題的專家,沒有能力講太多,所以稍後會轉換話題
在此賣個關子,各位拭目以待
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