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神學院 WTH801 使徒信經的當代意義
(六之二):我信耶穌基督 講員:郭鴻標博士
(如果想查看上課時所派的資料請私下聯絡小弟)
1. 引言
既有正統就有異端
聖經太厚?以信經分辨 => 普及教育,回應時代的需要
耶穌有榮光?從加利利傳道、行神蹟到被釘,如何有榮光?
=> 要以屬靈眼睛看見榮光——知道耶穌是神的獨生子,並且只能藉著祂親近父神
使徒信經沒有描述耶穌全部事跡,只紀錄一部份重要的事
認信有個人部份,也有教會整體的客觀部份
=> 有個人的信仰經驗,但有教會整體的信仰經驗嗎?並且夠客觀嗎?
崇拜有認信部份——基於共同信仰=>「同心」
教會有否這部份只是傳統文化的問題
認信使我們能重申信徒的身份,知道自己的信仰立場
懂得背誦信經、主禱文,但有好好思考嗎?
=> 不要只成為儀式,要活化自己的信仰
失去歷史感:太過追求與時並進?
領袖都不一定都了解基督教歷史,不一定都明白聖經
牧師不夠時間用,未能好好預備主日學?
要牧養群羊,但又被批評教導無方?
=> 要懂得尊重同工導師,欣賞自己教會,不抱著「隔離飯香」的心態
----
2. 使徒信經對耶穌基督的認信
A. 上帝的獨生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瑪利亞所生
神奇的出生背景?
奧古斯丁認為人類因生殖而遺傳原罪,耶穌卻因此沒有原罪
但不能以實驗查證,只能靠信心領受
「未見過神點證明耶穌係神個仔?」「無啊,靠信架咋!」
信心經不起考驗,「被人chok兩下就動搖」?
把信仰縮減至道德教訓?
但我們有責任傳完整的福音——主觀部份客觀部份缺一不可
若果只有道德教訓,別人未能批評,必定同意?
=>「所有宗教都係導人向善,為何偏要信耶穌?」
=> 教會只能夠傳「順耳的福音」?不夠膽量傳未信者覺得逆耳的道?
=> 十字架的道理:順耳逆耳的都要傳
宣認主不只是「我的」,也是「你的」、甚至是「中國人的」、「全世界的」
=> 那句「我信左耶穌」講得太隨便?
放低自己生命的主權
=> 聖經愈看愈有味道
劃分有神帶領的、沒有神帶領的人生部份:是神帶領我還是我帶領我自己?
B.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在十字架,受死、埋葬、降至陰間
受難 => 有受痛苦、有死亡
耶穌不是為自己死,卻為全人類死
放棄尊貴的身分及特權,完成沈重困難的使命
有人的意志,所以也會哭、餓、受試探、打算逃避 (求撤去苦杯)
因為有人的思想及情感,內心有兩股勢力交戰
但最終能克服人性的軟弱,甚至死前為釘死祂的人祈求
反思:年紀輕輕多種服侍,但熱心引致意見不合,變成灰心?「做又難,唔做都難」?
回頭看,人並非耶穌,受試探難免失敗
聖經也有描述愈偉大的屬靈領袖愈會epic fail才能夠更謙卑
所以好像嬰兒學走路一樣不能速成
「降至陰間」是舊約的觀念,是人加入信經的
天主教認為耶穌去陰間是傳福音給那裡的人
所以有「煉獄」——人類有第二次悔改的概念,並且以彼前3:18-19支持這立場
但基督教反對這立場,認為陰間使人神隔絕;
耶穌到那裡是要戰勝那地方,使死亡不能再戰勝人
所以「勝過陰間的權力」=「勝過律法、死亡、罪的權力」:
因此也認為彼前3:18-19中的「監獄」不是指陰間而是被捆綁的、失去自由的人
反思:人怕死?反而應該問死時可否像保羅「跑盡做盡,有公義的冠冕等著我」!
=> 及早事奉的觀念
尚且能選擇做同工的配偶與否,但其子女卻不能
=> 自己的全時間奉獻其實也是全家的奉獻
對家人感到不好意思?(難道沒有考慮過嗎?)
家中的東西都要靠人捐獻?
子女抗拒信仰,抑或是更蒙恩?
C. 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
因為見到耶穌的復活及升天而放擔傳道 (除了耶穌其實還有聖靈的工作在他們當中)
大使命乃因主耶穌的權柄而宣告,若沒有復活就不能確立,所以「復活」是當時最大的喜訊
「甚麼是神?」「神在甚麼空間?」「為何要禱告?」:人類語言、思維的有限
=>「屬靈二代有獨立的思想仍願意跟隨神真是恩典!」
D. 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基督還未再來:忘記了主再來的盼望,只思想現今要如何生活、工作、見證?
將臨期:只記得有「世界末日」,不記得有「新天新地」?
從只重視靈性方面的教育、與社會生活脫節
到關心、回應社會,努力研究「公共神學」——「公共社會生活」的神學論述
----
3. 使徒信經的時代意義
A. 耶穌基督從神而來,亦歸回上帝
腓2:5-11 =>
有神的形象,並且是同等而不是次等,但神只有一位,竟然可以死並且戰勝死?
保羅以前認為耶穌自稱神的兒子是荒謬,直到去大馬色的路上看見耶穌才信
保羅自己沒有親身經歷耶穌 => 福音書交代耶穌事跡的重要性
我們常常忽略了耶穌本身的身分?
不止要信「愛人如己」這些道理,也要信耶穌的事跡及地位
「十字架不是悲劇!耶穌現在已掌權!」
只能從信仰經歷自己?不止如此!
信仰還有自己不知道、未能接受、超越自己的部份,並且需要耐性
B. 歷史的耶穌與信仰的基督 (此部分從略)
C. 認知秩序:由經歷到認信,由認信到新視野、新經歷
不重視教義、認信,只注重感覺、感受及經歷?
屬靈後輩沒有經歷過前人的信仰歷程,不知道以前的事現在也能發生?
只追求快捷、振奮、靈性復興?
信仰縮減至道德標準 => 忽視神蹟性的元素
「唔番教會唔自在?返左黎又唔知做乜?」=> 信仰生活形式化,不能進深
----
課後Q&A追加:信仰 vs 理性
如果信仰可以非常的理性,保羅豈不是一早就信耶穌?
=> 總有人不能輕易接受的信仰部分
信心的跳躍: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 - 始於信才有機會明白更多
----
後感:
起初見到所派的資料,以為老師會依稿朗誦,幸好不是如此
看見異端急性發展,會否覺得正統教會過於懶散?
但神從來都不把他們斬草除根 (麥子與稗子的比喻),使我們能夠分辨真理
上完這一課後再重新看一次筆記,發現原來有很多信仰上的衝擊:
1. 有個人的信仰部分——有(客觀的)群體的信仰部分嗎?
2. 清楚知道自己的信仰立場?
3. 了解福音的完整性?
4. 宣認「耶穌是主」的信心及勇氣
5. 真正了解耶穌?
6. 如何看神的掌權、生命的主權
足以證明能夠改善的空間還有很多......
另一方面的衝擊乃因為郭博士把小弟這一年的信仰經歷及感受在這一課中說出來
並且有好一些立場亦相當接近,列舉如下:
1. 認為不應該把信仰當作是完全個人的事
2. 信仰失去了歷史感——信徒(包括我)對基督教歷史的認知不足
3. 要懂得欣賞自己教會的傳統
4. 對信仰的麻木 (特別是關於神性、罪性、救贖方面)
5. 世俗文化 (特別是即食文化及次文化) 影響了教會及屬靈氣氛、追求信仰的態度
能夠有這方面的共鳴,都不知道應該如何反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