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引用]《相逢聖灰節》

在教會年曆﹝Liturgical Calendar﹞中的「大齋期」﹝Lent﹞或稱「預苦期」,共有四十天和六個主日,是從復活節當天算起向前推六個半星期。大齋期代表了一個準備慶祝復活節的時期,這四十天的時期代表舊約聖經中,摩西在準備負起重任前的四十年、以色列人在曠野遊蕩的四十年、及耶穌基督在曠野禁食的四十天。這是憂傷和喜樂的節期:憂傷,因為主基督為我們受難;喜樂,因為主為我們的罪犧牲,以致我們罪債得贖。


大齋期由聖灰節﹝Ash Wednesday﹞或稱聖灰週三作開始。在這日的崇拜中,教牧人員會把上一年棕枝主日﹝Palm Sunday﹞剩餘的棕枝燒成灰,加上油,以供參加崇拜的會眾在額頭上畫上十字架的符號。會眾則會整天在額上,帶著這十字架的符號,以哀傷的心紀念自己的罪。


楊文立牧師在其著作《相逢節日裡》,帶領我們從四方面思想聖灰週三的意義:


「﹝一﹞認識人的有限性。每當教牧在信徒額上畫上十字架的時候,都會朗讀:『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3:19下﹞』有甚麼比灰燼更具體的提醒我們的有限及被造性?人在永生全能上帝的面前,除了承認自己的罪及謙卑低首外,便不能自誇。


﹝二﹞深感罪的嚴重。初期教會要犯罪的肢體受教會紀律責罰,當中要禁守種種的規條,受紀律期更長達四十天。我們現今看來,彷彿是太過嚴厲及苛刻。其實,他們對罪的嚴厲是否只是反映我們對罪的鬆懈?


﹝三﹞追求屬靈的更新。聖灰節是邀請信徒在主耶穌裡能更新過來,重新活出一個經歷赦罪的生活,也是滿有活力與恩典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在耶穌的寶座前,重新得著一個正直的靈,以後單單過著一個討主喜悅的生命。


﹝四﹞仰望主的恩典。在傳統教會裡,往往以聖餐為聖灰節的結束。這樣作其實是相當有意義,因為聖灰節不是將人帶回罪的枷鎖,而是將人帶回救贖的希望。在這日的結束,用聖餐將我們的集中點帶回耶穌的救贖上,叫人可以有盼望地在餘下四十天警醒。」﹝第28-29頁﹞


以上的提醒,讓我們再重新思想罪的問題。今日我們是否高舉個人,過於自滿和驕傲,以致我們忘記在神的面前,實無可自誇的地方?今日生活在情慾、物慾充斥的世代,我們對罪的敏銳力,是否不斷地下降?我們和世界的道德和價值觀,是否有太多的妥協和讓步?今日的生活繁忙、節奏快速,我們是否很少檢視自身屬靈的光景,很少實踐每日讀經祈禱,與神親近的靈修生活,以致屬靈生命不斷在萎縮、枯乾?


因著教會宗派的傳統,我們未必會在教會中推行大齋期,但我們可以在個人的生活中實踐大齋期。讓我們以聖灰週三作為我們這個屬靈之旅的開始,仰望主的恩典,把我們從罪的枷鎖釋放,重拾十字架的盼望。


「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 」
﹝伯42:5-6﹞


陳康《津津樂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