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課堂筆記 - 20140321

建道神學院 WTH801 使徒信經的當代意義
(六之四):我信罪得赦免 講員:陳韋安博士

1. 導言
a) 「我信罪得赦免」在使徒信經的位置
之前四句都是有對象的:父、子、靈、教會
(第四句 =「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
第五句卻是涉及基督徒生命的核心問題

b) 赦罪與認罪:人與神的關係
有書信但無正典 (Biblical canon) => 模糊的信仰階段
=> c) 信仰規則 regula fidei
歸主、認信、洗禮 (當時的習俗) 的循環
所以水禮前必定問「你信乜架?」

2. 罪
第一、二世紀教會強調罪與洗禮的關係 (借用「用水洗淨」的概念:把罪洗去)
a) 舊約中對罪的理解
士20:16 => 罪:沒有對準目標
創3章 => 罪的本義:沒有正確聽從上帝
王上8:46 =>「沒有不犯罪的人」
b) 新約中對罪的理解
羅3:10 =>「沒有義人,連一個都沒有」

c) 基督耶穌的復和:羅3:23-24 => 十字架能幫助我們?如何幫助的?

3. 罪怎樣得赦免? (當日的事件如何幫助現今的我們?)
a) 君士坦丁的洗禮
臨死前一刻才受洗:「受洗後怕又再犯罪,不如臨死前才受洗?」
——持續了1500年的想法:洗禮「洗淨」了罪 (洗禮後就不再有罪)

b) 奧古斯汀的聖禮觀
奧古斯汀的思考問題:罪惡從何來?creatio ex nihilo
(罪不可能從神而來;惡不是壞,只是不夠好
所以天災是惡不是罪——可以從神而來) => 罪是善的缺欠
罪來自亞當:以自由意志選擇錯誤的行動
奧古斯汀看「原罪」:罪能夠以遺傳方式傳給後代,所以人必犯罪
解決的方法:十字架?年代太久遠!
=> 聖禮 Sacrament:上帝的工作及恩典,使人得救恩,罪被挪去

c) 馬丁路德 - 唯名論 vs 唯實論
(唯實論:所有東西都是實在而具體的,可以被拿去、增加或減少)
但「恩典」不是一件具體的物件 (一如「濕熱」一詞僅是名詞而已)
馬丁路德看「原罪」:犯罪的必然性,不是遺傳
=>「同時是義人和罪人」(simul Iustus et Peccator)
洗禮後,人仍然是罪人,罪沒有被「洗去」
「赦免」這字眼的出現:終於不再強調罪與洗禮的關係

4. 罪得赦免與新生命
a) 回轉
b) 重生
c)《約》3章詮釋
d) 我們何時罪得赦免?

5. 洗禮與決志
a) 決志 = 赦罪?
b) 得救後犯罪問題
c) 每天的洗禮 (Tagliche Taufe)

約3:18 => 信主的時候;罪得赦免、聖靈降臨和新生命的開始是不可分割的
=> 儀式只進行一次,但有「每天的洗禮」、每天與罪爭鬥的心志

得救後再犯罪?(之後沒有認罪悔改的機會怎麼辦?)
——例:自殺的人得救嗎?臨死前說謊得救嗎?
天主教認為原罪已被洗去,後來再犯罪就要「懺悔」,否則不能得救
更正教卻認為十字架已經解決了這問題,一生的罪都已經被赦免
我們只需要接受基督永久有效的救恩而決志 (或回轉) 就有新生命
所以救恩不是功能性:不是口講「我相信」就有赦免
後來再犯罪要「悔改」:認罪的意義 (參考 Q & A Q6)

6. 應用
a) 不單涉及「罪得赦免」,而是整個基督徒的新生命
b) 罪與愛——罪是Nothingness vs 神是愛
c) 公義與饒恕——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d) 參考文章:陳博士自己撰寫的《榜樣》(於《時代論壇》第1182期刊登)

「......教牧一直以罪人的身份作別人的榜樣。唯一差別在於教牧是否勇敢地面對自己的缺陷,
或去、或留,還是假冒為善系詐作無事......」

「......天主教的『懺悔』聖禮,讓信徒得到『真正的』消除,基督新教卻不跟你來這一套:一切的罪已經在十架下被赦免了!因此對基督教來說,罪沒有﹝必要﹞本質地被消除。不過,有時候面對這個已經被赦免了的罪,基督徒更不知如何是好。他只能浮沉在『有罪』與『無罪』的狹蓬之間。的確,十架已把罪消滅掉,但罪的名聲猶存。這是基督教版的『萬般帶不走,唯有孽隨身』......」

「......『榜樣』不是教會的屬性,從來都不是。榜樣是行動,教會何時作了榜樣,何時就是別人的榜樣......勇敢地承認自己是個罪人,是信仰的開始與終端,也是作榜樣的開始與終端。」

----

Q & A (節錄)
Q1. 重洗派?嬰兒洗禮有效嗎?
A1. 路德當時認為沒有問題,但現在普遍反對
=> 信心不是人自己可以達到的,所以不是洗禮的條件

Q2. 如此的教導又如何解釋《太》6章中「若不饒恕人,神也不饒恕你」?
A2. 保羅的對象是外邦人,所以強調「信就可以得救」;
《太》的對象是猶太人,所以強調基督徒的責任而不是得救的條件

Q3. 決志有赦罪的能力嗎?
A3. 悔改是現在式,稱義是將來式
=> 決志沒有赦罪的能力,只是我們因此而接受重生

Q4. 何謂「成聖」?
A4. 人必須靠救恩才能成聖;人是「被成聖的」,不是主體
上一輩常說「成聖需努力」?「成聖」不是我們可以做到的
今日的思想應該是如何回應我們已成聖的身份

Q5. 一次信主,永久得救?
A5. 「每天的洗禮」:好像WiFi一樣保持聯繫
要一直信靠,不是信故事這麼兒戲
救贖是永久,但決志沒有永久功效

Q6. 只要信主就可以繼續犯罪?
A6. 這違反基督徒的身份!人就算不達標都要盡自己所能,再求主幫助自己
「成聖」不是循序漸進的;基督徒在此並沒有資產上的保障

----

後感:
因為博士的講解有點混亂,所以筆記也有點混亂
很奇怪沒有深入講「罪包括了甚麼」,反而講「罪如何及何時被赦免」
所以總覺得跟平日的聽道相比之下反而不夠深入 (其實是深入的地方不同而已)

另外我愈來愈覺得基督教的詞彙相當令人混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