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Scouting & Vision (12)

很不幸地,又要再一次更新這系列
正如小弟之前所說,以下內容將會是另一個又大又麻煩的問題

小弟相信以現時處境,信仰群體無可能不再去處理信仰中較沉重、
較難處理,以及較複雜的議題吧?
(小弟之前提及「信仰中的生與死」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其他例子可以是「認清社會中有甚麼是神不喜悅的事」:
私相授受、語言偽術、欺壓弱勢的政策等等;
也可以是「如何在各種意見不合中重新建立合一」
意見不合包括政見、信仰派系之間的教義分歧、崇拜方式、教會方向等等)

話雖如此,信徒 (尤其是平信徒,有時甚至是導師、執事)
所談論的話題卻始終跟教外的人一樣:工作待遇如何、置業問題、最近有甚麼嗜好、
如何享受生活、放假去哪兒玩樂或旅行、子女表現如何......
過於關心自己和身邊人的生活,卻始終缺乏長遠眼光
換句話說,很多人都未準備好去處理這些議題

「當然啦!又大又難的事等牧師出手吧!」
但實際上,牧師常常忙於事工、準備講道、牧養輔導眾多會友﹐還要照顧自己家庭
未必有時間、心力 (甚至能力) 去思考這些題目

也就是說:整個群體中根本沒有人承擔這個責任
這正好解釋了多年來面對社會各種衝突時,教會反應卻始終如一:
部份會友需要情緒輔導,整個群體茫然以對、不知所措

當然會有人反駁:「我們至少有恆切祈禱!」
「在那些題目上,不應該期望整個群體有合一的回應!」

小弟再重申:問題不在「教會沒有合一回應」,卻在於「教會逃避面對問題」
教會整體的反應就似是一個小朋友,遇到問題就只懂得哭、只懂得向 Daddy 扭計
只期望「等神出手」、不願意面對問題、不懂得自己解決問題、不懂得振作起來

難怪陳韋安博士形容:「教會在這些議題上,猶如一齣嚴重拖戲的電視劇」
背後的意思其實就是「教會沒有成長」

「教會始終由人組成,他們都有情緒,又不善於表達,要多體諒他們......」
似乎非常有道理,實則不然;小弟認為必須在此反問:
「有情緒『大哂』嗎?有情緒就可以把其他事情全都放在一旁不去處理?」
「這些議題已經出現了好一段時間 (至少都有幾年),那些在教會居高位、作領袖的,
豈不應該及早察覺、應對、反思、悔改?豈不應該敢於和其他信徒一起同行,
而不是不斷逃避問題,甚至教導群眾『跟教會場合無關、不需要去面對』?」

「可見栽種的,算不得什麼,澆灌的,也算不得什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
唯有神叫人成長,但日子過去了,仍未見到成長

於是小弟問:「如此無助的小朋友能否自己振作起來?
倘若不能,還有沒有人能夠去扶起他?」

在此,小弟想起了離開了教會的那一群人
相信這一群人也是一樣有情緒,但小弟更相信他們不會停留於情緒宣洩
只可惜,如果他們是因為不愉快的事離開,好難期望他們會回來關心教會情況如何

換句話說:能夠去扶起小朋友的人恐怕不會太多
如果小朋友只懂得情緒宣洩、不再前進
就會一直停留在原地,並且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

小弟不敢想像教會會否再次陷於這種癱瘓狀態;
教會成功將之克服就是一種考驗,但如果不能克服就會是一場審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