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講座筆記 - 20160530

神學路思主辦 神學擦膠講座 使我作你和平之膠?
講員:葉菁華教授、鄧紹光博士 神秘嘉賓:羅秉祥博士

----第一部份由葉菁華教授主講----

「使我作你和平之膠」?甚麼是和平膠?我認為可分六種:
1. 和平就是內心平靜安穩,因此不理世事
2.「總之唔好嘈,一人少句」,迴避真理公義
3. 人人都有錯,各打五十大板
4. 維護建制,反對非法暴力,但對制度暴力、合法暴力視若無睹
5. 和理非非,覺得要符合某些因素才算是社關
6. 所有暴力 (包括自衛抵抗) 都是錯

有和平膠,也有勇武膠?
1.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聖經教導可以擱置
2. 逢警必黑?他們遇上苦難、病困就是抵死
3. 強國人都是該打
4. 香港已進入戰爭狀態

問題不只在於暴力不暴力,也在於膠

早期神父例如俄利根,特土良多是和平主義
不止是反對基督徒參戰,也反對所有人參戰
但認為基督徒不應參軍的人隨著時間變得愈來愈少
(後來也有人認為基督徒要藉著參戰伸張公義)

正義戰爭論 (Just War Theory)
不否定耶穌教導的前提;不是所有戰爭都是正義,要符合某些條件的才可以算是:
1. 戰爭要值得打 (例如自衛)
2. 戰爭目的明確
3. 無其他出路 (例如談判破裂),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最終手段
4. 嚴格篩選所用戰術、武器 (例如自衛戰不代表就可以用核彈)
5. 戰力比例要恰當,並互相尊重法律權威、人權
(小弟質疑第五點,因為大多數戰爭都是在不公平的戰力比例下開始)

所以主動殺人、傷人都是不公義,因為所有戰爭都必會傷及無辜
但有些情況總不能避免,否則會令更多人死傷

所以不是「善」與「惡」的抉擇,卻是「惡」與「更惡」的悲劇性抉擇
又正如田立克所說:倫理與道德的抉擇 (人人都是自由選擇,但結果卻不是大家想要的)

所以基督徒在這些情況下其實不能避免犯罪,以為「自己能選擇善惡」是天真的想法
實際上我們只能選擇犯這罪或犯那罪、傷害這群人或那群人
若果不靠上帝恩典,誰會原諒我們?上帝的無條件接納是我們永遠需要的

最後,和平是同時具有正義的:有正義,才會有和平;無正義,怎能談復和?
《羅14:17》:「因為神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


----第二部份由鄧紹光博士主講----

我們對聖經、神學可以有不同解讀方式
葉sir所用的是宏觀角度,但我所用的是微觀角度

和平常常使我們聯想到和諧,又聯想到河蟹
從內地而來的神學生通常都不理解河蟹,但我們普遍都對此反感
每當我們聽到言論有河蟹、叫我們妥協、被收編的意思,就不想再聽下去

雨傘運動後我們需要對「和平」進行重新解說和踐行
不應只有一種解釋方式,同時反對收編異己的行為

這種重新定義其實一直以來都有:
中國哲學中,儒家有探討「道」
道家的老子和莊子都不喜歡這解釋,但他們都會談「道」
不同人講,字眼雖然一樣,意思卻完全不同
約翰福音的「道」其實出自希臘文 Logos,字眼本來有其希臘哲學的意思
但約翰顛覆、置換了字眼意思,突顯出「真正的道」
「福音」本來出自凱撒大帝,後來也被基督徒偷換概念
同理,我們現時也需要這種顛覆、置換的策略,把「和平」重新給予另一種意思

無論是登山寶訓、保羅教導、聖靈果子,都證明我們的上帝十分重視和平
歷來神學家都認為和平的國度是終末國度,完全是上帝的工作
但絕不是地上的河蟹式國度,完全跟地上的不同

實際上當耶穌嘗試把天國帶到地上時,就知道會被人攻擊,所以才會有《太10:34》:
「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
耶穌不是挑起世上的人互相攻擊,而是門徒跟從耶穌時會被攻擊、在猶太會堂被公審
=> 天上國度不受這世界歡迎
耶穌所做的是先知式行動,是對以聖殿作為宗教行為、儀式的一種審判
面對著當時聖殿中出現欺壓窮人的情況,耶穌不是搞革命
卻是以瞬間動作預告將來從天而降的審判 (所以一完成就立即走)
批判壓制的國度,以帶來真正的和平

真正的「和平」不是維穩、不是你好我好、不是誰說了算的集體主義
也不是各行各路、劃清界線、互不相干、由大台到無大台的個體主義
信仰群體始終仍要合一,但只有耶穌能化解彼此冤仇

耶穌嘗試在地上建立這國度時仍然非常謙卑,我們也要好像小子一樣互相服侍
不能把世界的權勢帶入信仰群體;教會仍在轉化過程之中,有軟弱有跌倒
所以教會一樣可以有河蟹,「例如金鐘某間教會!」(全場大笑)


----第三部份由羅秉祥博士主講----

「和平」不是叫我們消極否定所有事
正義戰爭論不能在戰前實施
因此引用Fuller神學院 Glen Stassen 教授對 "Just Peace" 的理解
來自冷戰背景的 "Just Peacemaking",原本有十點,現列出七點
不止是教會,所有人都可以在戰爭發生前實行到

1. 互相確保對方保全;若果只顧自己安全,其他人就會不覺得安全,變成零和遊戲
2. 主動減低危機,否則大家會互相猜疑
3. 以談判化解危機
4. 締造公義的和平,肯定人權和正義
5. 避免惡性循環
6. 避免「唱衰」、抹黑他人
7. 政府不講真相,就靠民間組織,有真相才有和平


----五分鐘休息後,進入講員對談環節----

主持:先問葉sir,若說暴力令我們陷於兩難,只能靠因信稱義赦罪,暴力就可以無底線?
 葉:所有罪都因為恩典而赦免?殺完人就立即蒙寬恕?
   不是的,要有嚴格要求;Just War Theory其實都不夠用
   我覺得所有戰爭都是不公義,但沒有辦法下都要有回應,
   又不能隨便地回應,合理化所有行為
   我們的回應使自己顯得正義,實則仍然犯罪
   無法避免犯罪,始終有人死傷,不能因此自義,卻應該悔改
 鄧:固然會有兩難局面,但不是所有情況都是兩難局面,否則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有時可能不是兩難,只是我們未能看見更好的選擇
   對當時處境缺乏認識,所做的決定都會有問題
   不只是自己辨識,也要靠群體辨識當時處境是否兩難局面
   另外兩難局面是形式化,人必須要自己進入了那處境才知道那是兩難處境
   並了解當中處境、空間、可能性,這些都不是我們能夠預先設想

主持:再問一下,假如下年年初一各位講師身處旺角,在小販和警察之間,可做甚麼?
某位講師立即反問:「你好想下年年初一再有這些事?」(台下起哄)
主持:那麼我改問,假設各位講師身處今年年初一的旺角,會如何應對?
 鄧:始終是假設性問題,我們已有更多知識幫助我們事後設想,答案必定跟當時不同

主持:如果我使用了各種武器襲擊,又不肯認罪,現在來向你們告解,你們如何回應?
 鄧:會問你「生命出了甚麼問題?為何會做那些事?」
   除了過問當晚的事,也問以往人生經歷的事,因為那些經歷影響他作這些決定
   此刻那些理論已經無用,但要留意他對信仰的理解
   只懂得拋聖經金句回應不但沒有用,甚至會有反效果
 葉:首先一齊祈禱,但之後可能甚麼都做不到
   嘗試了解一下他當晚面對了甚麼,整個處境是如何
 羅:我寧願答之前那條問題,下年年初一會如何 (台下大笑)
   「和平」不是消極的勸交,而是主動減低衝突爆發
   我們所要的不是楊牧谷那種復和神學;若只是談復和,不公義的事仍會繼續存在
 鄧:講到之前 "Just Peacemaking" 那七點,敢問教會有甚麼質素才可以做到?
   如何去做到?教會又是否願意去做?
主持:容許我插嘴,「使命公民運動」資料顯示,大家都是喜歡聽這些講座多過集體討論
 鄧:其實我未講完!(台下大笑) 教會自己會否去做那七項 Just Peacemaking?
   教會會否見到有衝突,卻不願去處理?
 葉:容許我用另一個角度講,總有人認為「教會就係咁」,總是做不到這些事
   其實我們可以反思神已做了甚麼、有甚麼是我們可以做的、幾時要懂得交托
 鄧:我們有這方面的意識嗎?會否變成所有事都等神出手?
 羅:若果教會不先做,卻叫其他人做,會毫無說服力;要意識到自己有這方面的使命
 葉:要等教會做到?不一定吧?不必要吧?
 鄧:教會從來都不是要做到最完滿吧?
 羅:但「締造正義和平」是教會內部都需要做到的!


----進入最後的 Q & A 環節;先連續問問題,三位講員一次過回答----

Q1. Just War Theory 如何解釋二戰時美國投下原子彈的行為?
Q2. 在「香港本土」與「國際」的利益之間,我們應有怎樣的觀點?
Q3. (大概意思) 我們可以有不同角度看事情,出現了不同結論後大家如何面對?

 葉:答第一條問題,二戰時美國投下原子彈的行為是不對的!
 羅:答第二條問題,正如 Just Peachmaking 所言,要確保對方的安全
 鄧:第三條問題太抽象,不懂回答......
   其實可否同時一齊坐低,以同一角度觀看?(編按:留意為何某角度可以有某結論)
   大家都要願意聆聽,已經不再是純理性溝通,不能急於下判斷
 葉:其實我們無可能知道所有事的對錯......

Q4. 德國教會面對納粹政權,出現了巴門宣言和潘霍華 (的暗殺行為)
香港現時面對「宗教姓黨」的壓力,我們可以有甚麼回應?
Q5. Just Peachmaking 似乎太理想化、太離地、不夠實際
對方都不願意尋求公義,政權都是建基於生命之上,似乎行不通?

 鄧:如何才是不離地?是時間因素嗎?三十年時間太長嗎?
主持:借用現今講法,「係因為我們掟磚,張德江先會來香港」!(台下大笑)
 鄧:(按這邏輯)「咁咪勇武革命囉......」
 羅:我一直都在思考以冷戰作為背景的 Just Peachmaking 如何應用在今日的香港
   到底這些理論是否適合?若不,中港之間會否鬥個你死我活?
   但我今晚本來是要講「和平」,不做和平膠,就要有實際行動
   至少不做一些事令社會陷入惡性循環;其實香港自1997年開始就陷入這惡性循環
 葉:這是否就表示我們不能得罪政權?不能佔領?
   還是說因為會陷入悲劇,所以甚麼都可行?
   《以弗所書》講合一,屬靈戰爭中有魔鬼在背後,總有些事情不能留地步
 羅:「佔中三子」令香港陷入這惡性循環?我們要因此詛咒他們?
   我偏向不這樣想;上帝給了各人不同召命,我們理應可以有不同回應、行動

Q6. 和平之子的遺訓好像都受到了主流教會漠視,無聲音無回應
我們這些小信徒有甚麼可以帶走?如何在自己所屬的教會中實踐?

主持:下次就去金鐘「那間教會」舉辦講座!(台下大笑)
 鄧:從自己做起,但要謹記憑一己之力不一定可以做到甚麼
 葉:我們就是教會,所謂「教會不做」其實只是某些人不去做,倒不如自己去做
   每次教會改革都是從一小撮人開始;即或不然,都仍然是教會
 羅:可以邀請神學老師來舉辦講座;
   不是等外面的機構聯絡教會,而是我們主動邀請這些人來教會舉辦講座
 葉:教會未處理不同意見之間的對立,但為何不處理?因為怕衝突!
   為何如此驚慌?起碼要講出來嘛!稍後以另一種方式爆發衝突其實更糟糕

(主持最後作出講座內容總結,並預告兩個月後會有下一次活動,但沒有透露活動性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