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Scouting & Vision (5)

每當講到教會派系,總有一些誤解需要澄清:
身處香港,最大的誤會莫過於跟「611」扯上關係
但實際上611分堂都是由台北的靈恩派傳過來的,信仰立場有明顯差距

趙牧師所創立的一直都是「獨立教會」:
不屬於任何宗派,也不會承認跟任何宗派有關 (大型佈道活動上的合作除外)
然後就有人問:「那麼,說是福音派就沒錯吧?」
——講到福音派,這裡其實有一個更大的誤解

若講「強調個人得救」、「重視傳福音」等等,確實符合福音派的特點
但福音派在教導上的不足卻相當致命:少談罪和審判、又對成功神學不以為然
相比之下,母會起碼仍對這兩點相當敏感,是值得感恩的

福音派另有一個缺點不廣為人知,就是抹殺了《新約》之後的基督教歷史
把有歷史感的元素全都丟棄,重新塑造出一種不過時、不沉悶的形象
結果就是教會文化及詩歌都很新穎,但聖經卻顯得過時,跟自己生活全然脫節
真理也顯得沉悶而艱澀,在這追求新鮮感、強調感覺的世代不被重視
母會雖然不屬福音派,但也出現以上這些情況,實屬不幸

最近牧區更改了聖餐程序,又嘗試泰澤模式的敬拜
另外也聽說教牧曾經向領袖推廣聖經靈讀 (Lectio Divina)
以上等等都把教會文化稍稍地向以前的大公教會 (天主教會) 拉近

信仰群體需要不斷自我修正才真正符合「更正教」的本意
所謂「框框」都是出自人的,小心不要反被自己的偏見限制

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講道筆記20150329

《神話語的創造大能》(創1章)
講員:高銘謙博士 (建道神學院)

開場白:提及自己在九龍靈糧堂的回憶 (內容從略)

    創造的外圍結構            創造的內在本質
(第一天) 創造光:戰勝黑暗 (v.1-5)      (第四天) 創造光體 (v.14-19)
(第二天) 創造水:賜下生命 (v.6-8)      (第五天) 創造水中活物 (v.20-23)
(第三天) 創造地:祝福眾生 (v.9-13)    (第六天) 創造地上活物 (v.24-31)

神一聲令下所有東西就會「自動走位」
跟「需要被嘈醒的」巴力相比,高下立見
神說「要有光」「要分開」,就連黑暗 (強大的力量) 都要靠邊

神的創造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分開」
黑暗每晚都有,並沒有消失,但神使之變成可安睡的夜晚
=> 苦難是常數 (編按:但神仍能使之變成祝福)
水本來象徵邪惡的空間,神卻把它變成養育生命的源頭

「知道簡單道理但沒有實行,就等於不知道一樣」
渴慕神話語:只當作是知識還是生命?

「各從其類」——多元
食物種類之多,遠超過人類所需
神所要求的「管理」也是多元

上帝的創造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並不是創造世界後讓它自由運行
卻要求我們「生養眾多」,使之變成祝福別人的社區

聖經已經跟我們生活脫節?
總結:神的創造分開了邪惡與我們的關係,這全是神話語的大能!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他的名字叫林以諾

又去做「臨時拉夫」,見到一位帶幼框眼鏡、身形瘦削但頭髮長過肩的成年人
貌似是一位成年男性,但若果不發一言其實性別難分
良久,我才記起之前已經見過他,也記起他的身份

他的名字叫林以諾。

他並不是那位搞棟篤笑佈道會、短頭髮、身形偏肥的牧師
這位林以諾弟兄是專門研究基督教音樂文化及教育的
我之所以對他有印象,也只是因為在某音樂會的場刊有他的簡介而已

跟別人同名同姓本身就是尷尬的事
跟頗有名聲或臭名遠播的人同名同姓就更是難堪
也就難怪為何這位林弟兄如此低調......

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公告:從"Classical"系列中分拆出一個新系列

新系列的名稱叫做「伴奏體驗點滴/趣聞」
除非文中內容有提及其他系列的事 (鋼琴、風琴、樂理、合唱團、教會司琴等等)
否則跟聲樂伴奏有關的東東都只會放入這系列而不會放入其他系列

這系列的定位是"Classical"系列的一門分支,其中包括:
25 Sep 2012:劇院中的VIP席
10 Jun 2013:伴奏四連環
15 Nov 2014:我和她去鰂魚涌
今年第一次第二次去摩星嶺的體驗

當中的事對我而言都很特別,無論何時回看仍覺有趣

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重遇那份熟悉的無奈——又去摩星嶺


一個月前我去了摩星嶺,那近乎與世隔絕的幽靜環境使我著迷
(實際上那地區還有一青年旅舍及一間靜修院,也是不錯的日落觀賞地點)
所以自從上次的經歷之後,我一直都想 (也有預感會) 重臨這地
當知道如此機會真的出現時,我感到十分開心

上次我是從堅尼地城那邊的域多利道上山,今次我選擇下山:
選乘巴士在薄扶林道遊樂場下車,從那處沿著摩星嶺道一直向下行
路口處景色開揚,可以望見整條士美菲路及遠眺堅尼地城,另一邊的山墳卻有點礙眼
從下車處去到學校門口大約十五至二十分鐘路程,路途上所見的幾乎都是豪宅
部分路段沒有行人路,就算有都是非常的窄,馬路也是非常的窄,其實不適宜步行往返
大型車輛過彎時都要提防,幸好往域多利道的交通流量極少,未至於太危險
當時剛巧是放學時段,載滿學生的旅遊巴及綠色小巴一架一架地駛過
幸好校門外沒有人,免得被誤以為是接放學的親友或者是不懷好意的陌生人......

風景十分吸引,但那裡的人和事卻使我感到無奈,上次和今次也是一樣
——上次到訪時已經知道她們會參加校際比賽,當時還有一個月時間;
我這一次到訪那日已經是比賽前最後一個星期,但合唱團的表現仍然是不太好
跟合唱團的指揮討論這事時,就連指揮也暗暗地說:
「敗於傳統名校手上情有可原,但敗於其他不太有名的對手實在不能接受......」
所以這星期除了其中一日有集會而取消練習外,餘下的上課日每天都要練習

上次離開摩星嶺時是跟指揮一同坐的士往中環機鐵站,今次也是一樣
不過今次另外有一名女教職員及兩名女學生坐順風車,所以我要坐前座
之後過海返回九龍的路途上,都是向她交代之前受委託的事
她一直認為那學生本身就唱得不好,最多都只會得到81-82分
當她知道我如何超額完成時卻說「唔駛咁認真喎!」,又再使我無奈

----

後記:剛剛得知合唱團比賽結果,她們得到第三名,算是可喜可賀
果然只有那些又有恆心又有能力的高手才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可惜我沒有如此能力
仍然是那句——環境十分怡人,但人和事卻使我感到無奈
第一次到訪之後我想重臨這地,但今次我卻覺得是不會再回來的了
也不想再回來,因為這些機會的背後都是令人感到又無奈又麻煩的難題

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信仰 vs 小圈子 (1):小圈子本身是問題嗎?

總聽到身邊有人批評「成班友仔係度圍威喂、每次聚會都係食飯吹水玩」
言談間,難免會覺得「搞小圈子」本身就是一個問題,但到底這是否真確?
耶穌那三年傳道之旅中,無論講道、行神蹟等都招聚了數以千計的群眾,
但一直跟隨祂、一同吃最後晚餐的卻只有十數人,請問這算是小圈子嗎?
相比之下保羅宣教團隊只有三數人,豈不是更誇張?

把問題歸咎於「小圈子」是不恰當的,
因為那些初期成立的細胞小組及事工團隊幾乎都是由一小撮人發展起來;
問題的本質不在群體的規模,卻在於群體的本質
——我們聚在一起的目的是甚麼?做的又是甚麼?

群體的目的可以是理念層面的:
吸引未信者認識神、弟兄姊妹之間的信仰交流、一同進行屬靈操練或服侍等等。
只要這問題有答案,下一步要選擇「做甚麼、如何做」就更容易。

《馬太福音18:19-20》耶穌曾經說:
「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什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
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
當我們所作的都是跟信仰有關時,這小圈子是否一定沒有問題呢?下回再探討。

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為了信念,你可以去到幾盡?

話說上年年尾面書有所謂的「Unfriend潮」
我身邊有不少這些例子,我自己卻沒有,也沒有特別理會曾否被人Unfriend
實際上,我連Block、Show Less等這些選項都極少使用,通常都只會用於廣告頁上

這其實是一種操練——姑且勿論對方所說的是否有理
但至少自己要嘗試虛心地了解對方的顧慮、想法和心態
另外這也牽涉到做人的一大道理:就算不是朋友,也不會是敵人
我有時甚至會嘗試盡量不得失任何人,結果被批評為人虛偽......

因為粗口能有效地舒緩心中的憤怒,所以在不能忍受的情況下很難「戒口」
雖然如此,跟讀預科時相比已經大有改善

----

兩年前認識一位教友,在服侍團隊中常常表達那些所謂「偏激」的思維
(所講的只不過是「發聲」、「爭取權利」這類意見,何來「偏激」?)
後來該教友因為公事煩忙而離開團隊,也因為常常往返世界各地而甚少聯絡
在上年年尾的緊張時刻有幸能夠有一段很短的交談,卻被反問:
「Gary,你好似仲激進過我喎?」

「堅持信念」與「重視關係」似乎是有一定程度的對立
到底如何去取捨,教我怎能測透......

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

千錘百煉(拾陸) - 可樂與百事

能夠從職員口中聽到「詩班最近的氣氛幾好」這類感想是非常值得感恩的
實際上,詩班一直都有不同的人事調動,間中就會擦出火花
有些很小的火花我們甚至未能察覺,要從第三者聽聞回來,很神奇

上兩年的這些月份,詩班員都需要一同出席安息禮拜,今年也不例外
雖然說是安慰仍在世的親友,但他們都是面帶笑容、氣氛也不太哀傷的
莫非這就是「笑喪」?我只知道場地所提供的器材表現都很差,我自己很不滿意......

----

平日夜晚接到來自教會某長輩的電話
她認為為了有更好的裝備和事奉經驗,建議我花時間參與教會以外的詩班和培訓
言談間又讓我更了解這些元老級的長輩是如何走在一起的

一直以來都想轉唱男高音的願望總算是實現了
而且還附帶著「無伴奏合唱」這一大驚喜,哈哈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Over The Mountains

因為家長那邊發生了一些誤會,令一位參加了學校音樂節的初中生沒有伴奏
結果又要我扮演「臨時拉夫」,怎料接過歌譜後才發現伴奏那部分相當困難......

家長是港島區某間大教會的會友,而且那教會本身也是學校音樂節比賽場地
所以可以申請教會地方練習比賽歌曲,是名副其實的公器私用
起初聽聞那學生本身的表現也不好,但開始練習時仍感到意外:
未背熟歌詞、節奏不準確、吐字不清楚、也不明白歌詞本身的含意......
結果要額外加長練習時間才能夠勉強做好出賽的準備
(出賽的前一晚我自己也練琴至午夜,幸好鄰居沒有投訴)

正式出賽的前一刻總會見到其他對手及伴奏
幸好沒有遇上自己認識的前輩,否則必定會壓力大增
(倒是家長留意到其中一位伴奏是師從譚靜芝博士的教會風琴手)
正如自己意料之內,正式比賽時學生和伴奏老師的水平都不太好
結果我的拍檔得到86分,僅僅比第三名低一分

今次的經驗很棒,見到和學到的東西都有很多
當自己有為此盡力而得到這樣的結果時,我也感到很高興
(下刪千字,有興趣請面談)

最後也讓各位欣賞這首傳統歌曲

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驀然回想(四十一)

曾經聽別人形容自己是「書生型」
卻也曾經聽別人形容自己不似是一個懂文藝的人

恐怕這只不過是證明了我並不需要太在意別人的說話

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20150308

上星期六晚的青崇有泰澤模式的新嘗試
雖然因為缺乏精神,中間默想時睡了片刻,但整體感覺仍不錯
部分心中的疑問、不安都得到回應,牧區間中有這些轉變其實還不錯

青崇後獻詩小組第一次練習,只需要大約一小時就練好新歌了
有受過音樂訓練的詩班員果然是有較好的表現,連指揮都感到非常輕鬆
練習過後跟其中一位籌委討論,想知道這小組的未來動向
這種近似大專生基督徒詩班的模式看來也是不錯,卻不知道能否一直發展下去?

2015年3月6日 星期五

用詩歌集學樂理?

(以下所接觸的詩歌小弟都未能記住歌曲名詞,請見諒)

音樂老師拿起一本路德宗 (或信義宗) 的英文詩歌集來,翻開後就放在譜架上
我稍稍瀏覽一下,看似是一首慢歌,速度應該跟《奇異恩典》相近
根據老師的說法,這首詩歌的體裁近似以前的 Chant
主旋律都好像Scale一樣上上落落,極少有音距
就算有都只是小跳躍,音距不多於六度 (所以詩歌聽起來會有點悶......)
另外歌曲沒有Time Signature,每樂句自成一小節,但每小節的長度不一致,
有些是十拍,有些是九拍,副歌卻可以有十二拍,嘗試哼著唱都會覺得辛苦
主旋律的拍子基本上都是由四分音符組成,除此以外的都不多見
老師對此的見解是當時拍子的概念相當薄弱,主要靠不同音符之間的關係決定音的長短
又見到樂曲名稱下方有一堆序列,有時只有數字,有時卻夾雜英文字母
老師說那是Hymn Meter,方便詩詞配對之用

良久,老師又另外分別展示兩首歌,說是要講解循道會及聖公會那些傳統詩歌之間的分別
我研習了一段時間,只覺得循道會的詩歌頗貼近自己所屬教會的文化,聖公會那些卻不然
老師之後叫我留意兩首詩歌的Bassline:
聖公會的那些詩歌的結構、選用的和弦及半音都是非常的豐富,
對比之下另一首歌在這些方面都顯得平平無奇,名副其實「循道」(Methodism)

最近正在學習一首來自愛爾蘭教會的新歌
又根據老師的講法,愛爾蘭的詩歌風格都是非常抒情的,聽起來就好像聲樂獨唱一樣感人
反之,英聯邦那邊的詩歌雖然都有十分豐富的音樂元素,但卻顯得婉轉、內斂

話題一轉,又講到樂曲的終止式 (Cadence):(這部分會多用英文)
當音樂有既定的音調時,終止式的Mediant 能夠決定樂曲最後是以Major或Minor作結
但就算是使用Major 3rd,仍可以有relative minor的暗示 (Submediant minor)
所以當尾句是向下行的時候 (So-Fa-Me),就算是Major chord作結,聽起來還不是很歡欣
反而是向上行的時候 (Do-Ri-Me、La-Ti-Do) 聽起來就比較正面
(如果你本身就已經認識Cantus firmus這東東,對這方面應該會更有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