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有麝自然香的道理

「......我想起面書曾經有一則分享,是關於思考方式的。它使我謹記一項原則:
若要證明某些說法或想法的價值,那個人最應該做的是確保當中內容質素、
確保那價值或合理性是完全靠著當中內容建立出來,使外人一接觸到就懂得欣賞。
相反,他最不應該做的是一味否定或貶低其他對手,藉此抬高自己所擁護的東西。
這種倚賴對手或假想敵去證明自身價值的做法是極之懶惰的行為。

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就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
『因為要抗衡建制派,所以要有泛民主派』。
如此說法就是把泛民主派的價值完全建立於其敵對派系之上,
變成『泛民主派需要倚靠著建制派而繼續存在』,這是不合理的。」

2018年11月25日 星期日

連載系列回顧

一直都想完成這幾篇文章,蹉跎了幾個月,總算大功告成。
後來覺得最後的 (5) 寫得不太好,在大家不為意的情況下稍稍修改了一下。

幾個月前曾經跟不同的夥伴討論,得出很多有意思的交流,
因此成就了這系列,其中把各段對話還原,並引申至相關題目。

連載系列各篇文章的結構以下 (點擊放大):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連續幾篇文章另外還有「使命」的主題,
從 (2) 一開始就成為了基調,但這主題其實只延伸至 (3),
餘下的對話都沒有提及;(4) 和 (5) 的使命部分是小弟自行加上的。

----

「寫完這系列之後有何感想?」

「使命」本來就不是一個我會常常放在咀邊的字詞。
寫完這系列之後,我更確定這一點。

能夠完成這幾篇文章,完全是因為小弟刻意按著其他人的教導引申出來的
——捫心自問,我不認為「使命」會是發展相關教導的唯一途徑。

而實際上,一直都有其他人按著不同途徑研究這些又大又難的題目。
(延伸閱讀:《工作一定是神聖呼召?》)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信仰 vs 工作 (5):職場以外,又如何?

上文提到,那些不太面對人、不直接幫助人的工作本來就是隱藏的。其實還有一個更準確的說法: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發生甚麼問題的時候,他們是趨於隱藏的。


有甚麼時候不會隱藏起來?就是出現突發情況,我們有求於他們、迫切地需要他們處理問題的時候,例如平日一朝早起身就遇上鐵路故障,陸路交通幾乎完全癱瘓的時候,又例如超級颱風過後市面滿目瘡痍,我們如常外出都顯得很狼狽的時候。


若果我們沒有遭遇麻煩,使各種跟我們毫無關係的人出現,我們還會否改變想法,重新認同那些行業的重要性,並且欣賞那些人背後的付出?


我所見的卻是相反,不少人都是諸多投訴:「本來一切都是正常運作的,為何突然出問題?」「為何我所要求的東西、服務,一直都未得到?你知道我所受的困擾嗎?」有些人甚至會說:「我可是消費者、有參與付出的!」「你是受薪者,我所要求的,you are well paid for it!」


眼見不少人談及職場的事,都是從自己角度出發,分享自己跟同事如何相處、所遇到的局面或難題。這些都是忘記了一個更基本,卻更重要的事實:無論自己是在上班時間抑或工餘時間,都一樣會進入其他人的職場。若要討論職場就不能只從自己角度出發,而不考慮其他人的處境。


基督徒確信每個人都是按上帝形像所造,並且是不論種族、宗教、膚色、文化、階層、性別、年齡。在此加上職場的框架,就是「不論行業」——每一種職業的人都應當受到尊重和服侍。因此我們就要問:當我們進入其他人的職場時,有為他們帶來困擾嗎?能否在他人的職場做到聖經當中的「無可指摘」?我們又能否實踐「職業無分貴賤」,並且更進一步,待遇也不分高低?



----

(後話:同伴一直耐心地聆聽我各方面的見解。我稍停片刻,再說出餘下的感言。)

「所以當我有以上各種想法之後,我就知道我一直所關心的其實並不是那些個人化處境;不是『職場』,而是『工作世界』——由不同行業、不同角色建構而成的社會:大家都在同一個社會中生活,但我們如何理解這社會、當中的架構以及運作方式?不同人的角色以及他們所做的事對社會可以有甚麼影響?在這工作世界當中,我們所扮演的角色是甚麼?要負甚麼責任?有幾多東西幾多事情,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甚至覺得是理所當然?在我們投身工作之先,我們又如何看待他人的工作?

只是在不少信徒心目中,這絕對不是他們所認識的『神學』,甚至也跟『信仰』扯不上任何關係。此等價值觀和理解上的差異使我不能跟他們好好溝通,教外的人在此倒顯得更投契,令我感到意外。」



(信仰 vs 工作 (2)、(3)、(4)、(5) 連載系列 完)

2018年11月20日 星期二

來去匆匆

2018年的澳門賽車,剛剛成為了過去。

見到今年賽程編排,大部份決賽都在星期日舉行,以為會很精彩。
結果卻不然,除了意外甚少,名次之間的爭鬥也不多,基本上都很悶。

就連主持都忍不住說「商業味很重」、
「大部分車手都來自歐美、觀眾代入感低,影響氣氛」。

不知道當局有沒有考慮過把賽車日程由一個星期延長至兩個星期?
可以讓更多亞洲車手參賽,觀眾可以更雀躍?

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信仰 vs 工作 (4):帶有社會向度的職場使命觀?

那些不太面對人、不直接幫助人的工種又如何跟「職場召命」扯上關係呢?莫非只能夠好像職場電視劇中的對白一樣,「做好手上每一件產品」、「做好自己本份」?


當中有甚麼人、甚麼職業?他們可以是郵差、維修技工、廚師、運貨司機、清潔工人、交通指揮員、工匠、程式編寫員、遺體化妝師、法醫、漁民、農民......大部分都是不起眼的、平凡的小人物。對外人而言,他們的工作本來就是隱藏的,不容易被見到,甚至不容易被察覺到。


但這些工作卻是維持社會運作的基礎,是極其重要的。試想像一下,如果沒有工人修理街燈,我們還可否在晚上外出?沒有人運貨到街市、超級市場,我們如何買餸煮飯?


按此引申,是可以有一種截然不同的使命觀——帶著社會向度的使命。這使命不單是為他人的福祉,甚至可以再退一步,僅僅是為了幫助他人維持日常生活。這種觀念顯得很高尚,卻甚少得到基督徒認同,既忽略了基督徒的身份,又不能叫人認識神,跟信徒以往所認識的使命觀相去甚遠。


關心社會的向度及宗教信仰的層面,兩者只能選其一,不能同時兼備?其實這早已是一個老掉牙的題目。


「我們確信,上帝是全人類的創造者及審判者,所以我們應當共同負擔起祂對人類社會的公義及和好的關注,以及對那些受各種壓迫的人的自由的關注......福音佈道和社會政治關懷都是我們基督徒的責任。因為這兩方面是我們在神論和人論的教義上,以及我們對鄰舍的愛和對基督的順服的必要體現。」(摘自洛桑信約第五段「基督徒的社會責任」)


因此除了佈道工作、建立教會之外,基督教團體亦致力參與社區工作:辦學、建立醫院、社區中心等等,靠著改善社區、貢獻社會,展示出福音的社會層面,讓外人知道這福音關乎我們的日常生活,一點也不離地;福音也關乎整個社會群體,絕不只是個人化的道德宗教。


關心社會的向度及宗教信仰的層面,絕對可以同時兼備,就算再加上職場的框架都一樣成立,因為職場本來就是社會的一部分。基督徒在其中一樣有其社會責任,甚或是「職場責任」,可以是做好自己本份、減低社會運作成本,也可以是改善工作場所、爭取員工福利、扭轉行業生態、制止職場當中的欺壓及不公義等等。(因著不同行業、不同崗位,履行「職場責任」的方式可能各有不同,小弟不在此深究。)


大家在不同的崗位、做不一樣的事,但有同一個目標、抱持同一觀念——改善職場、為眾人謀求福祉。這就是帶有社會向度的職場使命觀。

2018年11月11日 星期日

上環站E3出口

屈指一算,今年內去過的飲宴、喜慶場合,一隻手就已經數得完。

很多時候並非不能參與,而是根本不想出席。

「......其實還真的不算甚麼。他們有否邀請你參與活動?」

「有......不過都已經是很多年前了,當時年紀還小。」

「......多年來那群體都不太開放,他們和你、以至群體以外的人都不熟絡。」

這話說得甚對。從來都沒有人介意過,自己又何必太執著?

2018年11月8日 星期四

信仰 vs 工作 (3):關於職場召命,我想說的是......工作性質?

在基督教界內,職場信仰是近年熱門題目。不少基督徒都開始懂得講職場召命,有些人聽到之後覺得很離地,就立即置之不理。我卻認為在進一步評論之先,我需要提出一些個人所得的觀察。


博客馬斯特在2017年撰文,提及不少教會邀請嘉賓分享職場信仰,那些嘉賓卻都是老闆、創業投資者,至少都是主管級以上。這確實是不少大教會 (尤其是有錢人教會) 的狀況,但除此之外,實際情況其實正在逐步改善中。我們開始見到愈來愈多分享者本身只是公司僱員,他們嘗試實踐「職場召命」,也就是努力工作、面對職場不少難題的同時,卻仍然選擇堅守基督教教導及背後價值觀。


小弟固然認同這種理念,只是感到有點奇怪:這些分享嘉賓所從事的行業是老師、醫護人員、紀律部隊、社工、會計師、律師、記者......雖然不全然是專業人士,但都是一些較體面、容易受人尊敬的行業。


除了是較體面、容易受人尊敬之外,以上那些行業還有其他共同特點:
1. 工作時需要直接面對其他人
2. 工作上的付出能夠直接地幫助他人
3. 他人能夠明確地感受到自己被幫助


綜合以上各點,就是服侍者與被服侍者的關係非常明確,「在工作環境中實踐相關召命」的理念也就因此容易得到他人認同。


雖然基督徒群體當中從事這些行業的人不在少數,但這些行業以外的人又可以如何實踐相關理念?「工作時不需要直接面對其他人?至少還會見到公司同事、其他部門的職員吧!」於是就衍生出另外一種教導,鼓勵基督徒無論在職場上遇到甚麼人,都要跟他們相處融洽、建立關係,甚至讓他們有機會認識神。


這種教導確實適用於各種行業上,但無意中又把召命從本來的工作中切割出來,除了地理因素之外,兩者幾乎毫無關係。(關於這一點,小弟在2017年就已經提出過了:《為何要談工作意義?》)

2018年11月6日 星期二

Confidence Man

最近空閒時間頗多,在網上看了一套叫《行騙天下JP》的電視劇。
跟《盜海豪情》有點相似,每集劇情都有不同目標人物,
主角團隊會利用不同方法取得信任,再引誘他們上釣,騙取一大票錢財。

套路非常簡單,但後來的劇集出現很多枝節,
彷彿是想觀眾反思其他東西,偏離了原來「行騙」的重點。

(話說,現今很多電視劇都是如此,無端端離題甚至爛尾......)

雖然劇情交代有點牽強、非常欠缺說服力,
但人物角色、場地佈置、道具等細節上都很用心。
長澤雅美扮演的角色非常多,變化相差很大,但都很入型入格。
其他主要演員 (東出昌大、小日向文世、小手伸也) 的表現也是同樣出色。
原來編劇跟《Legal High》(也就是古美門) 一樣,頗令我感到意外。

聽聞稍後會有電影版,並且有在香港取景,不知道會是甚麼劇情?

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

街坊之間的雜談 Vol. 51

2018.10.31 凌晨

(二百八十一)
「......我當然有轉工的念頭,只怕下一份工作的薪金太低。
我本身就不擅長儲錢,家人還要求我付出薪金的一半當作家用......」

「一半?太多了吧?」

「我家的財政狀況還不算是緊絀。
只因為祖輩訂立了這規矩,於是就一直流傳至今,我自己倒覺得還可以接受。
家人在這方面都很體諒我。我倒曾聽說過其他家庭的要求更苛刻,
家人失業時、放病假時都要給家用,間接令家人的關係轉差......」

----

(二百八十二)
「外面有傳聞,港元遲早會變得一文不值。」

「我也有聽聞過類似言論。你認為我們可以如何應對?」

「可有考慮把手頭上的現金都兌換成美元?」

「我對此有所保留。兌換成黃金豈不是更好嗎?」

「你說得對。」

----

(二百八十三)
「那麼,你可曾考慮過移民?」

「當然有想過,只是最近已經為家庭花了很多錢,我只能夠選擇留下來......
但其實若要移民的話,現在都恐怕是太遲了。
一方面,那些先一步移居海外的人會不斷推高樓房價格及生活指數;
另一方面,唐人街的生活面貌已經是今非昔比,
大部分人都只會講普通話,恐怕我們不容易適應。」

「......還有另外一個因素:遲早會出現的全球性排華現象。」

----

(二百八十四)
「其他人說是要恆常出席聚會、上教會崇拜,我倒覺得不必要。
那些內容似乎千篇一律,變化不大。無論群體的名稱是團聚抑或小組,
也只是表面上、架構上不同而已,當中內容和細節卻始終是一樣。」

「你一下子就進入了微觀的程度,當然會覺得一樣,哈哈。」

----

(二百八十五)
「教會群體都很現實:若不常常回來、在他們面前出現,
他們可能真的不當作是自己人。」

「這樣還好。我本來就不是要在群體中尋求歸屬感,
他們不理會我,又與我何干?我對此不太在乎。」

「你能夠不因此而感到失落,這是好事。我替你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