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街坊之間的雜談 Vol. 48


2018.10.12 下午

(二百六十六)
「我見識過不少來自『伯特利』的校友,學識上不一定都很厲害,
但生命素質卻是非常好。我相信這跟學院內的客觀情況有關:
不少學生資質平庸,老師們唯有更多耐性和愛心才足以應付;
就算你是資優生,倘若全班同學都還在基礎班的話,老師總要遷就他們。」

----

(二百六十七)
「『建道』的精神是低調服侍、願意為神受苦,
認為做牧者就不應該太過享受物質生活,信仰觀比較到地。
梁院長以前非常敢言,只是身為院長就無可奈何地必須收歛......」

「這我知道。他最受爭議的事件應該是批判倪柝聲的教導吧,
把那邊整個教會宗派群體都一次過得罪了。」

----

(二百六十八)
「論批判,其實浸神的校友都很批判。」

「我同意。在浸神任教的鄧公曾斷言:香港的浸信會教會都沒有浸信精神......」

「但其實鄧公本來是自中神畢業的,後來才去了浸神任教。
恐怕在那種批判的氛圍之下,他需要被逼參與其中吧。」

----

(二百六十九)
「論學術,哪間神學院比較好?我會回答你:中神和浸神。
但如果要再二選一的話,恐怕我會選擇浸神。較悠久的歷史是一種優勢。」

「我倒認為,優勢是在於資源上:浸信會的網絡非常龐大,
不同國家之間的學術資源和人才都可以互相分享,這是華人教會所缺乏的。」

----

(二百七十)
「陳永財的中文翻譯很不堪,使我必須轉看英文版本......
唉,我們缺乏一些同時擅長翻譯工作及基督教內各種範疇的學者。
結果那些翻譯者往往不明白作者背後想法,失去了很多重要訊息。」

「恐怕真正熟識那些範疇的學者都沒有時間、沒有心力去做翻譯工作吧?」

「哈哈,你說得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