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

單向的路程

常常都遇到陌生人問路,間中也跟朋友談及如何過他們的人生。
倒是我自己甚少講到屬於我自己的部分——我的人生路要如何走?

曾經跟朋友講過,我本來是一個趨於平凡的人,跟其他人一樣想有伴侶、想組織家庭。
只是身邊越來越多人進入談婚論嫁的階段,自己卻仍然是孑然一身,
難免會覺得無可奈何,有種被迫接受現況的感覺。

但與此同時,那些朋友都會知道我對那種「人生觀」有所不滿:
個個都話要儲錢買樓,為的是結婚及搬屋,
然後就是計劃生育,工作與家庭之間就是放假旅遊等休閒事......
簡而言之,就是不願再經歷風浪,只想尋求保障以及當中的安全感。
所以大家的生活方式都很接近,似乎大家都視之為理所當然,覺得人就是應該如此過日子。

若不如此,又應如何?其實我沒有答案。
即管看看這答案是否存在,也看看自己最終會否選擇以安全感為首要的生活模式。
畢竟那本來就是我想過的生活。

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街坊之間的雜談 Vol. 40

2018.02.22 晚上

(二百二十六)
「不久前因為工作關係,有幸認識到一位大前輩。雖然她是單身,年紀也非常大,
但腦筋仍然靈活,也十分清楚社會的現況,所以無論是工作以至政治都不乏話題。

當時我說:這年代的社會當中,大部份人都欠缺『腰骨』。她聽罷立即稱讚我說得好。」

----

(二百二十七) (緊接下一段)
「我倒是認為:這年代的專業人士都是虧欠了他們所身處的社會。

在以前的年代,無論是甚麼行業的專業人士,他們都比較有抱負、對社會負責任。
做建築的會考慮住屋對象的各種需要及觀感,從醫的也會考慮良心及道德形象;
反觀現今這年代,專業人士的知識不一定比以前的少,
但他們只著眼於地位、財富等個人利益,幾乎不再為大眾謀取福祉。」

----


2018.03.11 早上

(二百二十八)
「回看歷史,就算有工業革命、互聯網的出現,人類卻仍然受到資本家持續的剝削。
恐怕將來AI取代人類大部份工作之後,打工仔所面對的狀況還是相近。」

----

(二百二十九)
「我曾經在一學期中,按照學科建議購買了一本神學參考書籍。
後來我跟同學一起開讀書組,卻出現溝通問題,大家對書本內容的理解有巨大差異。
因為同學之間的譯本不一,中英文皆有,所以我們決定把兩種譯本並排對比一下,
就發現中文版本的翻譯非常糟糕。」

「言下之意,很多內容都是lost in translation?」

「正是。學期完結後,我和同學都把這些書籍捐給下學年的師弟師妹,
並且特別提醒他們要小心這一科,以及不要完全倚賴中文譯本。
後來我又向一位已畢業的校友提及這科目,
我永遠都記得當時她所顯露的笑容,是有點詭異的。」

「似乎是一個令人很痛苦的科目......」

「我以前不明白那些學者為何總要煞有介事地寫下前設:
『以下內容是純理論,不牽涉任何實際應用』、
『以下論述只對應前文所提及的某論點,並不適用於其他情況』......但現在我明白了,
都是因為這一系列學科,令我們同學之間的溝通模式跟校園外截然不同。」

「按你所說,這科目還有後續?」

「前後總共有三科,但我讀完第一科之後就暫時停下來,稍後才繼續完成其餘的科目。
我身邊的同學卻是一鼓作氣地繼續讀下去,真令我佩服。」

----

(二百三十)
「最近每逢見到有人做街頭佈道,都有衝動想去挑戰他們:其實你們所傳的,你們明白嗎?
若是,你們又如何理解舊約當中某先知所說的那句話?」

「你所問的,恐怕那些平信徒都無從招架......」

「......所以我認為:所有信徒都應該入神學院讀神學,使他們確實知道信仰為何物,
也理解清楚不同聖經經文的真正意思,不至於信得一塌糊塗。」

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得閒走去搞Youtube

之前考六級organ時有拍影片
趁著放假日子,快手剪輯好再放上Youtube,Yeah!

----

Recit de Nazard by Louis-Nicolas Clerambault
呢首歌只有最尾個chord要用腳彈,但右手裝飾音勁多,影響到首歌的流暢度

----

Postlude on an old Irish church melody by C.V. Stanford
呢首歌有唔少counterpoint;曲風好代表到當代英國教會音樂
首歌頗有難度,左右手的chord好容易彈到斷哂
大部分練習時間都花在研究各部分如何保持連音,以及如何突出主旋律

----

Fanfare by William Mathias
呢首歌有好多斷音,考驗彈奏者對attack以及lift-off的掌握

----

(睇返影片,先至知道原來自己條頸向前傾斜得好犀利 ><)

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突然再聚


能夠再約到各位兄台,都算是意料之外。
只是大家都暢所欲言,時間有限,反而顯得意猶未盡。

近年的經歷使我愈來愈著重各人生活狀況。對比起來,整個群體的興衰反而是次要。

#蒲頭島

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街坊之間的雜談 Vol. 39

2018.02.16 中午

(二百二十一)
「我身邊的弟兄姊妹總是懷念以前一起宿營的日子,當時大家的關係非常好。」

「弟兄姊妹能夠靠著宿營建立關係,是因為他們連續幾日脫離了原本的生活和困擾。
但宿營總會完結,大家回到原本的生活和困擾當中,關係必定會受影響。」

「我當然明白。有好些弟兄姊妹能夠在宿營後維繫關係,這實在難得。
但我不明白為何有些人只著眼於已丟淡的關係,而不是著重於仍然留存的深厚關係?」

----

(二百二十二)
「想起一位多年前已經離開教會的姊妹,她對自己所身處的群體有所不滿,
又認為將會有很多人像她一樣選擇離去。回想起來,她似乎是有先見之明。」

----

(二百二十三)
「我常常跟中學生信徒解釋聖經的吸引之處,但他們只顧著玩樂而沒有放在心上,
日子久了才懂得欣賞當中精彩的內容,卻又反問我:怎麼之前沒有向我提及這些事?」

----

(二百二十四)
「在敬拜隊祈禱會中、某些詩班員面前,我很慶幸自己能夠講出最近的感想:
就算敬拜團隊擁有極理想的音樂造詣,仍不代表每次獻唱都要達到專業水平。
如此對『專業』的執著必定會令整個團隊承受不必要的壓力,
各種不被滿足的期望也會直接影響自己以至整個群體的氣氛。

我可以明言,正正因為現時敬拜團隊的音樂水平比較出眾,
容易達到很多期望,這種問題反而被隱藏起來。
只是沒有被人察覺到,還不代表這隱憂不曾存在。」

----

(二百二十五)
「我已經明確地說出自己的親戚不幸病故,身邊的弟兄姊妹卻沒有前來關心。
原來就算一同合作多年,服侍團隊之間還是相當陌生,實在使我失望。」

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街坊之間的雜談 Vol. 38

2018.02.16 中午

(二百一十六)
「Gary,你有沒有想過為何舊約中的以色列人會背棄神?」

「按聖經所言,是他們缺乏信心、不聽命於神所致。」

「這也是大部分基督徒的想法,但其實並不正確。嘗試解釋這件事要花點時間。
先問問你:當代以色列人的日常生活當中,最著緊的會是甚麼?」

「應該是按時收成農作物。」

「無錯,我們同時亦知道他們是為了農作物收成而去拜巴力。
但近東諸神當中,巴力其實是主宰降雨。
相關拜祀儀式麻煩,又要同時拜其妻子亞斯她錄,還不保證一定會降雨。
相反,耶和華只是要求以色列人獻祭,就保證按時下春雨、秋雨。
明明耶和華的指示非常清楚,比其他神的要求還要簡單,
以色列人卻寧願拜別神,都不敬拜耶和華,其實是非常奇怪......
後來我從夏達華研道中心那邊的課堂中學懂這回事:
以色列人並非不願意聽命,只是已經盡了力,之後才再一次放棄。」

----

(二百一十七)
「我覺得面書並不是一個合適的討論平台。眼見不少個案,
雙方通常至少要有七至八次對話,才有機會明白對方真正想表達的意思。」

----

(二百一十八)
「基督徒一直互相流傳對各間神學院的印象,那實在是以訛傳訛。

伯特利神學院當中有好幾位教授懂得輔導技巧,但就連他們都不覺得自己擅於輔導信徒。
所以『輔導是伯特利神學院的專長』這描述是錯誤的。

論歷史和傳統,最悠久的豈不是浸神嗎?能夠有跨國的師資與人才,豈不是很優勝嗎?
坊間另有傳聞『眾多神學院當中,中神是比較著重學術的』。這同樣是一場誤會。」

----

(二百一十九)
「好些基督徒認為敬拜不應該太個人化,任何跟『我』有關的都要完全除掉。
我認為這是矯枉過正:神固然是敬拜的唯一對象,但總需要有人參與其中。
如果只有形而上的描述神而完全沒有『我們』,敬拜就會顯得抽離、好像跟自己無關。」

----

(二百二十)
「我認為牧師某些講道內容過度敏感,基本上就是直接回應某些弟兄姊妹的狀況。
他卻總是拒絕承認,推說是我們多疑、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