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街坊之間的雜談 Vol. 18

2017.08.11 晚上

(一百二十一)
「最近我已經甚少再去思考敬拜詩歌的事了。
相比之下,我不斷思索如何令敬拜衝出教會的四面牆......
話雖如此,我仍然希望牧區能夠有一次完全無伴奏、只有人聲頌唱的敬拜。
這一代的信徒始終未能放下『樂隊』的概念,以為音樂敬拜就一定要有樂器輔助。」

「這敬拜恐怕是不容有失,從頭到尾的氣氛都要掌握得宜。
一個失誤足以影響整體效果,同時會令弟兄姊妹非常反感。」

----

(一百二十二)
「見到每年有不少弟兄姊妹付出時間、金錢、心力去短宣,不禁令我好奇:
為了一個跟自己日常生活完全無關的族群、遙遠的地方,弟兄姊妹尚且願意如此付出。
那麼,對著這個自己一直所居住的地方、十分熟識的社群又如何?」

----

(一百二十三)
「......如果信徒在學校中一直只被灌輸使命和愿景,
他們就要等到離開校園、出來社會工作後才發現實際處境是怎樣一回事。
當中的落差和衝擊必不會少,會令他們十分不舒服。」

----

(一百二十四)
「......回想當年我也認識不少在各大院校讀書的基督徒,
但當中絕大部份都只顧及自己和同質層社群的事:
各人的學業如何、事奉如何、有沒有『上莊』、兼職、拍拖等等。

坦白講,我認為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不應就此而已。
有很多東西,例如異地文化、美學、哲學、社會議題......都值得我們花時間鑽研,
並且當我們開始全職工作、結婚、生兒育女時,就難以再撥出時間細心了解。

那些人都沒有趁自己有空,多關心外界的人和事。
他們畢業後也就只會繼續埋首於教會、工作和家庭中。
就算跟不同圈子的朋友們聯誼抑或聚舊,他們都只會談論這幾個範疇的事。

大學生本應有比其他人更與眾不同的見識、更長遠的眼光,
大學生基督徒就更要如此,因此我替他們感到可惜。」

----

(一百二十五)
「Gary,我開始有點替你擔心。
你所說出來的那些內容,恐怕你的同輩難以一時間完全明白。」

「我不擔心這方面的問題......就算其他人不明白,我還是不會感到害怕。
倘若他們對我有誤解,甚至偏見,或者只是因為他們不完全認識我罷了。」

2 則留言:

  1. 「......如果信徒在學校中一直只被灌輸使命和愿景,
    他們就要等到離開校園、出來社會工作後才發現實際處境是怎樣一回事。
    當中的落差和衝擊必不會少,會令他們十分不舒服。」

    你所說的落差是指…?無論是否基督徒,離開校園踏入職場都會令不少人無所適從。我認為這並不是最大的問題,問題在於是我們習慣了校園成功的一套後對此建立了信心,及後卻無法接納在職場“為主作工“是可以完全沒有一丁點成果,而身邊又沒有太多同路人。

    不過,這個情況又真的很難處理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該段內容並不是我說的,我只是引述其他人的想法。

      印象中那人所說的落差是關於價值觀及文化等方面。
      雖說「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但兩者還不是完全一樣。

      之所以有這落差,是因為校園內學生們的背景和經歷或多或少仍有相近。
      但脫離校園、進入社會之後,所接觸到的人就更多元化。
      那些經常只在校園出沒、週圍都是背景相近的學生們恐怕難以察覺到這一點。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