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委曲求存的生活態度

八月尾,又開學了。這將會是學童自殺潮出現後的第三個學年。
學童自殺的問題未曾真正解決,可以斷定傳媒遲早又會乘機炒作。

回想起不久前見到一個基督教機構舉辦的活動,
旨在釋除家長們在此事上的疑慮,並邀請專家作出回應。

該活動的宣傳海報上其中一條問題大概如下:
「在現時這種逆境下,我應該如何教導子女?
他們應該以甚麼態度去面對這些情況?」

唉,這是一條不該問的問題。教會實不應該被家長們這些提問忙到團團轉。

怎麼只懂得問「要如果教導子女面對這些情況」?
這問題假設了發問者所面對的處境是正常的、不能被改變的。
但一個學生們接二連三地選擇輕生的處境,還可以算是正常嗎?
又或者家長們其實都心知肚明,但不甘心孩子們落後他人,所以「含淚鞭策」?

我還真想不明白,為何我們犯錯時總嘗試推卸責任,
在這些事上卻完全相反,只懂得迫自己不斷修正、修正、再修正,
彷彿外面的人和事才是正正常常,問題都在自己身上?

這種委曲求存的生活態度真會有出路嗎?

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街坊之間的雜談 Vol. 17

2017.08.11 晚上

(一百一十六)
「每當想到拍拖活動,我就感到非常不耐煩。
那些女人總是要求食得好、玩得好、節目夠豐富或有意義、又要夠浪漫;
要刻意跟上最近的熱門電影和情節,買禮物時又要考慮金額,真使我頭大。
我自己尚且要顧家,又要顧及工作,怎可能完全滿足那些過份的要求?」

----

(一百一十七)
「不久前我重新翻看先知以利亞逃到曠野、向神求死的那段記載 (列王紀上第19章)。
我從以利亞身上發現:當我們愈大發熱心、愈希望為主有所作為,就愈容易變得自義
——滿腦子都是自己的想法,容不下神的心意,結果很容易出問題。」

「這段記載可以同時有正面和負面的切入角度,確實很有意思。」

----

(一百一十八) (參考 Vol. 14 中的第一百零二段)
「以前的信仰教導總是叫我們服侍時要放下情緒。
我愈來愈覺得這種想法不人道,也不太正確。」

「在神面前帶著面具事奉......似乎不是太好。」

「實際上,教會內仍然有不少前輩認同這種去情緒化的事奉態度,但牧師卻反其道而行。
這再一次使我覺得教會內的領袖們始終未能從牧師身上得到更寬闊的屬靈眼光。」

----

(一百一十九)
「不少大教會的牧師住豪宅養名車,被外人批評生活奢侈、沒有做好基督徒的典範。
這使我好奇:教會牧者能否仿傚幾千年前利未人的生活方式——全時間為主服侍、
居無定所、寄居於不同弟兄姊妹的家中、生活完全依賴他們支持?」

「這似乎甚難執行——弟兄姊妹是否有這種接濟的能力和意願?」

----

(一百二十)
「市民只著重政客的形象,卻不留意往績;只著重理念,卻不留意實效。
這跟關心社會政治的應有態度完全相反。
於是那些政客只需要塑造正面的形象、提供漂亮的口號就得到籌款和支持,
卻不需要以過往的成績表證明自己的能力。
愚蠢的市民如此輕易就被欺騙,使我又灰心又憤怒。

看看眾志最近的宣傳:為何要『學』抗爭?
這些中文簡直不知所謂,也違反了『抗爭』應有的本質!

再留意整個包裝、宣傳模式,都是針對時下的青年人和中學生。
這些人剛巧都是理想主義者、充滿熱誠,甚至自以為有能力獨自思考、批判,
但其實對世界的複雜性所知甚少,又極容易受朋輩影響。
所以那一輩的人都對這些政治宣傳十分受落,卻不知道自己一直被誤導。」

(按此參考相關論點)

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驀然回想(六十七)

清早,父親在家中看電視新聞。

「唉,怎麼每次放假都會下雨?今次還要遇上颱風,又浪費了一整日假期。」

「你只需要等多一年,就可以清年假、提早退休。
到時日日都是假期,不需要再擔心這問題。」

「呵呵。」

2017年8月20日 星期日

冥頑不靈

慶幸自從幾個月前開始減少使用FB,這決定無比正確。
當我不再急於表達、評論,才發現身邊不少人仍是瞎眼。
他們一直都祈求神「打開他們的心和眼」,
但對社會和政治還是道聽途說、一知半解。
他們一直所呼喊的、所追求的,他們都不值得擁有。

2017年8月19日 星期六

Is longevity always good?

For any people who live long enough, I wonder if they might think otherwise.
It is just sad to out-live all of your friends, or even your offsprings.

Being increasingly dependent on others, just to live normally is also a fact difficult to accept.

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街坊之間的雜談 Vol. 16

2017.07.27 晚上

(一百一十一)
「我們都知道他非常保護他的女朋友,甚至可以說是寵壞她。
我卻覺得她完全不吸引......她身邊的女性朋友都頗為缺乏內涵,
但她卻一直跟那些人一起,結果令自己也變得膚淺。
細心留意她所交的朋友,我就知道她為人如何,也知道自己不會喜歡她。
她的男朋友其實都心知肚明,但既然已經建立關係,也就只能從一而終。」

----

(一百一十二)
「為何你的手機常常播放廣告?」

「播放廣告是為了領取手機遊戲中的每日登入獎勵。
這些廣告同時也是那些遊戲開發商的收入來源。
坦白而言,我寧願播放上百次的廣告,都不願為那些手機遊戲付出一分一毫。」

----

2017.08.07 早上

(一百一十三)
「要付款給遊戲開發商才可以在手機遊戲中有足夠競爭力,
這幾乎是華人玩家群中公認的事實。
以前有一位住新界圍村的同事,他曾經為了某款手機遊戲花了十幾萬現金。」

「十幾萬?足夠買很多部電腦和電子遊戲了!」

「倘若付出這種程度的金額,應該可以成為遊戲的贊助者了。」

「印象中,該同事所住的圍村有不少家族生意,
本身從家族中所得的零用錢比我們的工資還要多。」

「哈哈,有錢就是任性。」

----

(一百一十四)
「不久前有一位舊同學前來應徵,還以為之後可以一同工作,
怎料他頭七日上班都遲到近一小時,結果立即被解雇。」

「每日上班都遲到近一小時,確實難以接受......」

「後來他得到朋友的引薦,又去了另一公司上班。
但他還是死性不改,常常睡過頭,還連累到該朋友被上司責罵......」

----

(一百一十五)
「為何工友們最近都顯得悶悶不樂?發生了甚麼事?」

「我們這部門中最近有一位同事因為染上流感而去世。」

「噢,難怪如此。」

「不久前才完成了喪禮,不少工友都前往出席。
有好些跟他一起工作的同事都封了501元帛金。」

「那麼,老闆們都有封帛金吧?」

「那些老闆都只封了101元帛金,真寒酸!」

「早有聽聞這邊的部門被削減加班費,每小時只賺多5元。
似乎老闆們都十分不人道,難怪工作氣氛愈來愈差。」

「所以不久前其中一位老闆的家屬去世時,
工友們都十分不客氣,沒有付任何帛金!」

「真是有種,我感到佩服。」

2017年8月13日 星期日

街坊之間的雜談 Vol. 15

2017.07.14 晚上

(一百零六)
「保羅曾經寫道:『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腓4:12上)。
我也想學他這種榜樣,除了令自己在富足、在貧窮時都能夠好好生活之外,
同時又能夠跟富有的人和貧乏的人成為朋友。」

「那麼,你現在算是做到了嗎?」

「我勉強能夠理解貧乏者的思慮,了解他們所掛心的事,
但我仍然未能貼近那種『離地』的生活模式。
幾個月前有朋友嘗試邀請我一同前往鐘錶和珠寶展覽,
又打算一起去品嚐紅酒,但我實在缺乏興趣參與。」

「哈哈。」

----

(一百零七)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嘗試遊走各區不同教會,想參考一下其他教會的職場見證分享。
不過就我所見,外面不少職場見證的分享嘉賓都是總裁、經理等高層人士。
就算不是位居要職,至少都是體面,帶有成功人士的模樣。
這使我覺得『職場神學』的論述似乎是專為中產人士而設,
從一起初構思時就只考慮到教會內中產人士的需要,而忽略了社會的勞動階層。

不過,我也留意到自己所遊走的教會都是社會上流人士的聚集處,因此這結論並不全面。
不知道街坊教會、牧鄰教會之間會否還有其他論述?
恐怕我仍然需要繼續查考、繼續做資料搜集。」

----

(一百零八)
「每逢午夜時份,油麻地果欄一帶總是特別熱鬧。一箱箱水果都放在馬路上,
當工人在馬路上搬運那些貨物時,就連的士甚至警車都要讓路。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人是要活在制度之下,
卻忘記了制度本是人訂立出來的,很容易就會被修改、被扭曲。
我們也留意不到有些人的特定身份是可以活在制度之上,
就好像那些水果搬運工人一樣,他們本身就可以凌駕、無視那些規條。

回想起以往那些只懂得叫人遵守規條的訓誨,
我覺得當年提出那些教導的人必定是留意不到這些特殊情況,
因此我愈來愈覺得那些人是很死板、很無知。」

----

(一百零九)
「最近我正閱讀一本書,叫做《宣教中的上帝》,是Christopher Wright的作品......
世上竟然有人嘗試從聖經中找出『宣教』的本義,實在難以置信。」

「確實難以想像。依你所言,這本書的內容必定很精彩。」

「確實精彩,但恐怕我不會公開分享閱讀心得......
作者的論述過於學術、嚴謹,卻跟弟兄姊妹以往的理解迥異,恐怕他們未能接受。」

----

2017.07.15 晚上

(一百一十)
「我相信你在教會工作了一段日子,就應該知道基督教的工作環境其實也不是太好。
不過,跟基督教機構以外的工作環境相比起來,在教會工作仍然是不錯的選擇。
至少教會願意聘請那些缺乏學歷、工作經驗的年青人,維持他們的生活。」

「那麼,我應否立即請辭,然後回到自己所屬的堂會中工作?」

「我們教會不久前才聘請了同工,短時間內恐怕不會再增添人手吧?」

「教會是否願意再作招聘,是由牧者和執事團隊決定,恐怕與我們無關。」

「現在不是執事選舉提名期嗎?不如我舉薦你們,
你們就都去選執事,之後就可以新增職位,招攬我回到教會打工?」

「這恐怕不是當上教會執事的正當理由吧......」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街坊之間的雜談 Vol. 14

2017.07.14 晚上

(一百零一)
「我一直以來都知道自己跟同齡的人格格不入。
他們總是談到近期的電影、劇集,時尚的衣著、科技、美食。對此我總是話不投機。
就連舊同學都嘲笑我,覺得我是一個仍然活在八十年代的人。」

----

(一百零二)
「星期日返教會的路上,我突然有一念頭:
為何讓牧區的事影響到自己在星期日的事奉?但我也同時明白,
當我有這個想法時,眼前的事奉就變成了事工——雖然都是同一間教會的弟兄姊妹,
但我不容許他們認識我,了解我事奉以外的生活。這似乎不太好。」

----

(一百零三)
「我有預感當我重新在其他人面前事奉時,會有人問:
為何不常在教會出現、沒有恆常聚會的人仍然可以參與事奉?」

----

(一百零四)
「其實我從來都不希望信仰群體當中有一些類似『精英主義』的想法。
有些弟兄姊妹十分有才幹,卻自以為仍然有所不足,
未及得上其他正在服侍的同道者,並因此推卻參與服侍。對此我感到十分痛心。」

----

(回憶追加篇) 2017.05.20 下午

(一百零五)
「我的心肝寶貝入讀大學時有打算加入學傳服侍。我欣賞他的熱心,
只是他已經另有服侍,並且還要兼顧學業,所以不建議他加入服侍團隊,
但仍然容許他參與講座、營會、短宣活動等一次性的活動。」

「唉,如果當年讀書時也有人如此提醒我就好了。」

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街坊之間的雜談 Vol. 13

2017.07.14 傍晚

(九十六) (參考 Vol. 7 中的第五十四段)
「教會本來就應該要像醫院!否則聖經怎會寫道:
《可2:17》『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

(九十七)
「我覺得港九培靈研經大會已經變成了一個節日、一個嘉年華。
大家都是一年一度習慣性地赴會,重新感受那種氛圍,就連講員之間也是如此——
他們有時甚至會在講台上懷緬過去,回憶以前的時光,我們在台下的卻難有共鳴。」

----

(九十八)
「趙世光牧師雖然只是一位佈道家,研經和學術方面未必及得上王明道等先哲,
但論到宣教理念、牧會方式,應該還有著作流傳至今,不至於散佚吧?

不過話說回來,曾經有會友認為『沒有傳統就是我們教會的傳統』,
這句話其實頗有意思——沒有宗派的背景、沒有太多舊習,改革時就不會有太多包袱。
外面那些人還在執著某些傳統、某些方式,為此爭論不休。我們不必如此。」

----

(九十九) (緊接上一段)
「其實多年前教會曾經打算出版週年紀念刊物,回顧趙牧師等先輩的事蹟,
但後來發現內容牽涉太多人事問題。考慮到部分當事人仍然在生,
同工們覺得不適宜重提那些事,所以最終決定擱置出版。」

----

(一百)
「最近我不斷回想起多年前聽到的 "change the campus, change the world" 那句口號......
當我在校園內見到的全都是大學生,也就不會質疑這口號是否合理。」

「真理可以有多重演繹。我傾向認為這只是真理的其中一種解釋。」

「......你覺得這是真理的一部份,恐怕我未能同意——這是否真的符合聖經教導?
聖經有沒有例子引證?我所留意到的卻似乎是剛好相反:
耶穌基督並沒有成為高官、富裕人家、既得利益者、文士等宗教領袖。
與其說是嘗試從上而下的推動改變,祂倒更像是使用從下而上的方式。

那種『先得到權力和位置,之後才改革』的想法卻是當代以色列民眾的普遍期望。
他們問耶穌:『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
他們所期盼的是實體的地上國家、政治上充滿權力的君王。
這些都是人的想法,主耶穌卻從來沒有正面回應。
而我們所接收的教導都是一致性地認為:這問題是問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