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講道筆記20150426

《神的奧秘(二)》(弗3:1-13)
講員:王華燦牧師

執事——好像掃地般卑微的工作,但保羅是教會首屈一指的人
(v. 8) 「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vs《提前1:15》「罪人中的罪魁」
=> 神的大能改變生命,使他愈來愈謙卑;信得愈久跟驕傲成反比

奧祕在第6節: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
改變神和人的關係,使人和人的關係能夠復和,也使人能夠面對自己的過去

「測不透的豐富」就好像Martyn Lloyd-Jones的講道模式:
每章聖經都可以花幾個月甚至以年計的時間去解說

奧祕使人生有使命,對今生有盼望:傳福音給非我族類的人
我們總喜歡隱藏祕方不傳外人,保羅卻叫我們把奧祕傳給所有人

教會本指「被呼召出來的人」,所以教會不是建築物
教會要在黑暗權勢中述說神
「明白」本指「照亮」;人本來在黑暗中,神的大能照明我們心中的眼睛

----

註:這是王牧師在白田的講道,所以沒有講道錄音,篇幅也較短
牧師只拿著一本袖珍版和合本聖經講道,沒有其他紙張筆記
所以他所闡述的內容應該都是靠記憶宣講的

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信仰 vs 小圈子 (2):形成小圈子的原因

曾聽過信主的親友分享以下的個案:
該親友受所屬教會的教友們邀請一同去國內遊玩
該群教友們至少也有十人,本身都是熟稔的
教會內另外有一位姊妹也是熟悉他們,卻因為被人認為「好煩」而沒有被邀請同去
後來該姊妹無意中得知此事,非常的不高興
除了公開地批評教友們「搞小圈子」,又嚷著要離開那間教會云云......

----

上回探討「小圈子」這個話題時遺留一條問題:
「當我們所作的都是跟信仰有關時,這小圈子是否一定沒有問題呢?」

觀乎現今教會牧養架構,恐怕真的不能說「小圈子」是一種問題
除了上回提到「初期成立的細胞小組及事工團隊幾乎都是由一小撮人發展起來」之外
一群人數不少的中至大型團契裡面也可以有不少「小組」
難道我們也要說這是「製造小圈子」嗎?

還看這些小組的組成原因:
到底是為了方便行政管理、牧養、相約一起查經、敬拜,還是有其他用意?
也應該問所謂的「排外」只是出自某些人的惡意批評,還是小組確實有這方面的傾向?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幫小朋友伴奏的得著

其中一個得著,在於跟家長們的閑談
通常我都會問小朋友放學後會上甚麼興趣班,家長回答時就會連帶有其他的暗示
例如小朋友本身是否喜歡、對哪些較感興趣等等

本身都對音樂有興趣的家長甚少
他們要求子女有這方面的興趣通常都只是為了他們升上更好的學校
相反,本身有接觸音樂的 (不論中或西、唱或彈) 難免會對子女有更多意見
幸好沒有遇上「怪獸家長」;相信現今父母都對這方面比較敏感吧?

倒是其中一位母親沒有幫女兒帶來學生證明文件,差點取消資格;
又有一位父親糊里糊塗,所有安排和細節都全無印象

另一方面的得著是接觸更多「教育界」的前輩
也能夠跟老師的好友們分享想法,又從他們口中意外地聽到其他趣聞
——除了關於音樂表演之外,也關於他們這個社交圈子以內的

再講音樂方面:因為歌曲十分簡單,犯錯機會很低
所以都是專注於如何幫助小朋友唱得好;另外又特別留意其他伴奏的表現
遇到友善的甚或會交流一下,聽到好多不同的事

總結:
幫小朋友伴奏是本身的職責,但從不同方面中都有得著,「開開心心真有趣」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Scouting & Vision (6)

聽聞從今年開始教會中即將應考DSE的少年人多了選擇,可以自行決定前路:
1. 升上青少年牧區的大專生團契;或
2. 留在中學生團契中,但必須要成為導師

這改動是中學生團契那邊提出的,在他們眼中應該是好事
但對青少年牧區而言,卻是另外一回事:牧區的「新血」少了
可以想像得到服侍團隊拉上補下的情況將會更厲害
另外牧區必須要變得非常外向,才足以維持發展

現時教會內有一定數量的年輕領袖——除了實際年齡上也在靈命上
「年輕化是王道」?前提是他們的信仰生活必先得到保障,否則可能會後患無窮......

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成班麻甩佬一邊睇波一邊燭光晚餐

一直都想去紅茶館食All Day Breakfast,但講左幾年都仲未約得成
結果尋晚照去幫襯,無All Day Breakfast,但晚餐卻充滿驚喜

第一個驚喜在於環境
話哂都係酒店餐廳,望落係好Classy,亦坐得舒服
雖然係星期日晚,但意外地冇乜人
餐桌上有一枝飛利浦的蠟燭燈,所以呢餐都算係燭光晚餐
但係餐廳週圍都有電視播著NOW英超台,坐乜位都可以睇到波
餐廳有D咁既配搭其實幾搞笑

第二個驚喜在於價錢
Menu入面超過一百蚊既Items唔多
廚師推介既扒類當中只有羊架係超過200蚊,其他都係100-200之間
其他例如Pasta、焗飯等好多都係100蚊以下,好難相信酒店餐廳竟然會收得咁平
(我地懷疑呢間酒店餐廳係因為唔駛俾租先可以做到呢種價位)

第三個驚喜在於食物
配餐湯既蒜蓉多士係每人兩塊,又係有少少意外
薯條雖然係粗身無波浪紋,但都係新鮮炸既,仲食到有薯味
野食唔算得係「天下美味」,但收埋加一之後呢種價位仍然係物超所值

第四個驚喜在於服務態度
侍應態度出乎意料地好,我地其中一個人未到既情況下
侍應竟然主動提出可以收番入去「暖住先」
(注意係侍應主動提出,唔係我地主動要求)
可以想像如果我地有點餐酒,侍應應該都會間中走過黎幫我地斟酒
好專業的侍應我見過,但專業表現同有無心係兩回事
呢方面我認為態度比表現更重要

我一直都覺得意粉屋係呃錢,但食過呢餐之後我先開始明白那差異有幾大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驀然回想(四十二)

身邊的人覺得這裡的每篇文字都極需要花時間完成,這是真實的
把手寫的筆記轉換成電子版文字所需要花的時間至少以小時計
所花的時間不只用於打字,也在重新整理筆記以及在網上搜尋額外補充資料
(例如某些名詞的正確寫法和意思、跟主題的關連等等)

沒有筆記、自家創作的系列所需要的時間通常都會再多一點
這分別就好像以前會考的「作文」及「綜合資料寫作」的分別:
綜合資料寫作只需要花時間篩選資料及整理文章的結構
但作文幾乎全屬自己的構思,因此所花的時間也較多
幸好現在不是考試,並不需要趕急完成,有需要時還可以花幾日時間從長計議
不用好像專欄作家一樣被編輯催稿,哈哈

2015年4月6日 星期一

同行者們

1. 青崇獻詩
翻查歷史紀錄,教會以前是有「青少年詩班」的,不過這已經是大約廿年前的事
當時沒有星期六夜晚的崇拜,只有星期日的青年團契
相信那時的青年現在都變成父母輩了 (也就不會再稱為「青少年詩班」)

聽很多人講過想有一個屬於牧區的詩班,多年後的今日總算是有了
只作為參與者的我能夠跟牧區的弟兄姊妹一同事奉是值得感恩的
另外一項感恩的事是這群體為牧區帶來了一種新的小組運作模式
——好像「頌讚之聲」那種可以集敬拜隊、詩班 (和傳福音) 於一身的群體
只是那些煩人的管理事宜仍有待處理


2. 早堂
指揮想獻詩前夕有額外練習,所以青崇獻詩後就沒有留下來聽道
唱這首歌充分證明了我是適合唱高音的,相比之下低音部分仍然欠共鳴
聽說評價還不錯,正考慮在白田獻唱同一首歌,讓白田的街坊也能感受一下

雖然說是復活節,但早堂會眾的互相勉勵都很Hea
因此被牧師質問「點解你們講到耶穌好似沒有復活咁既?」

講到耶穌向門徒顯現,我笑問:「次次都突然閃出來,在場的人怎會有平安?」


3. 中午堂
頌光詩班只需要在這星期日唱一次A Cappella,中午時段由希幔兒童合唱團頂上
雖然團員都是小學生,但歌聲聽起來卻似中學生,而且是背誦英文歌,十分厲害


4. 下午堂
下午堂的講道跟上午的一樣,所以打算出去休息一下,順道瀏覽一下報刊
卻意外地野生捕獲另一位牧師,聽他分享牧養上的經歷和顧慮、一些特別的想法等等
小弟有幸地為他的構思提供自己的想法;教會有這樣的牧師還真是神奇

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

講道筆記20150403

《基督的香氣》(約12:1-19)
講員:黃德光傳道 (夏達華研道中心)

開場白:我們應該用甚麼心情面對受苦節?
去遊覽馬可樓 (耶路撒冷的旅遊景點),見到一遊客哭得好厲害,似乎接近失控
怎料領隊一說「夠鐘走人」,該遊客立即不再哭,走時還嫌其他遊客阻路?

----
(講員在此介紹自己所帶來的聖經文物:
1. (仿製) 本丟彼拉多以希伯來文、希臘文和亞蘭文寫上「猶太人的王」
2. (仿製) 用荊棘造的冠冕
3. 一個裝著三十塊仿造銅錢的袋子
4. 當代的骰子 (羅馬士兵用來決定誰能得到耶穌的衣裳)
5. 二千年前的羅馬四方釘
6. 一塊二千年前猶太男人的腳跟骨,中間被一扭曲的釘子穿過
7. 三千年歷史的香膏「玉瓶」)
----

先參看《路23:26-31》——沒有後代更有福?寧願被大山小山快快壓死?
v.31中有「有汁水的樹上和枯乾的樹」——當時未有新約聖經,
舊約聖經中同時提及兩種樹的經文只有《結20:47》,而那一段所講的是神的審判;
審判的方法是用火燒,枯乾的樹比有汁水的樹更易燃燒
=> 預表當代的人和他們的兒女會見到聖殿被火燒燬;
「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是因為後來猶太人的政變失敗,
那幾年內會有很多猶太人被殺或自殺
(猶太人當時仍嘲笑耶穌狂言「三日內重建聖殿」,卻連自己性命都不保
沒有想到幾十年後竟真的見到聖殿被毀,才記起耶穌所說的話)

青樹與枯樹——耶穌將自己和聖殿對立
耶穌受死但討神喜悅 vs 聖殿不討神喜悅而被毀
為何神容許聖殿被毀?根據猶太人的講法:
第一座聖殿 (所羅門王朝) 被毀是因為拜假神 (偶像)、淫亂、犯流人血的罪
第二座聖殿 (所羅巴伯率領興建) 被毀是因為崇拜金錢、憎恨鄰舍
《約2:16》人看為神的殿,神卻只看為買賣的地方
《太21:13》人看為禱告的殿,神卻看為賊窩

當神悅納祭物時?
《創8:20-21》人所獻的祭有「那馨香之氣」=> 神喜悅就有香氣
《出30:22-25》講到聖膏油的做法;
這是專為神而設的膏油,只有祭司被膏立時人才有機會聞到
《出30:26-33》整個會幕都有這種香氣,是馨香的祭
=> 神在耶穌那時期的聖殿和祭物中聞不到香氣?(宰牛羊有好濃的血腥味?)
《路23:26-31》=>「不要為我哭泣,因為我有香氣,聖殿卻沒有」?

不同福音書卷對婦女膏抹耶穌的記載有出入,但也有一致的地方:
《太26:13》《可14:9》「無論在什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行的,作個紀念」
如此,為何在香港聽不到這種「由一個女人開始的」福音?

門徒的反應——覺得是浪費
香膏出自埃及,不是人人都負擔得起
只有兩種情況可以聞到:附近有喪禮或皇帝貴族到訪
(恐怕捉拿耶穌的士兵是聞到那陣香氣,都要「退後倒在地上」......)

《約12:13-15》vs《王上1:38-40》
氣味挑起記憶,死後和下葬都會再用香膏
=> 以後再聞到都會記起耶穌 => 產生內疚感和慚愧感
=> 述說這女人所行的 (靠這香氣就都記起)

反省:要仿傚「耶穌馨香的祭」還是遲早被毀的「神的家、禱告的殿」?
仿傚耶穌的門徒都是面對苦難而殉道的
=> 就算受苦,但無虛假,是神喜悅的生命
保羅的教導也是如此:《林後2:14-17》

----

回應歌:《每天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