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信仰 vs 拍拖 (1):「同負一軛」

「同負一軛」——信與不信的人能否談戀愛以至結婚?
這可以說是每間教會都不能避免的尖銳問題

很多教會都反對信徒與未信的人拍拖,原因都離不開信仰方面:
1. 若非其中一人不斷妥協遷就,這段關係必定會因為信仰上的分歧而產生衝突
2. 若果信徒本身已經不太熱心,可能會因為拍拖的緣故不再返教會
3. 很容易跌入同居、婚前性行為等的誘惑
4. 若果關係破裂,本身不信的人可能會因為另一半的緣故對信仰反感
5. 就算可以能夠使另一半信主,兩人對信仰的投入程度都會有很大的差異

不過信徒看待這個問題卻比較以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
1. 這關乎到我的終身幸福
2. 在這個思想比較開放的年代,父母都未必能勸導子女如何交往,更何況是教會?
3. 在自己所屬的信仰群體中找不到合適的對象,卻能夠在信仰群體以外遇到
4. 過度的信心:以為自己能夠勸導另一半信主、神會在其中看顧掌管一切
5. 就算對象已經信主,也難保以後不會出現感情危機 (畢竟這一代的離離合合出現得太多)

因為教會與信徒的立場各自有不同的出發點
所以就產生了教會不斷勸導信徒,但信徒卻繼續「偏行己路」的情況

現時還是單身的我尚且能夠從這個問題中抽離出來
不過如果將來要面對這處境,我自己的想法會有甚麼改變?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講座筆記 20140523

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基道文字事工 合辦
《釋經解毒 壞鬼釋經之舊約詩歌篇》
講員:曾思瀚博士

第一部份:舊約敘事篇
亞伯拉罕獻獨生子以撒 (創22章)
「耶和華以勒——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 有求必應?
經文原本想講出的訊息是甚麼?

敘事要留意時間、地點、事件以及人的反應
從經文結構可以見到14和15節之間是段落分隔
地點:摩利亞地 (代下3章表明了這是建築聖殿的地方)

要注意拉比會用經文回應當時的社會背景,因此是針對特定會眾的
因此作者寫作的風格皆以自己所用的文本開始擴展

講到地方又聯想到甚麼?——創12:1 「我要指示你的地去」
=> 整段內容有更廣的含意:神的信實,是指著自己所講的應許

因此經文只記載某些事蹟,只為表達某些訊息
試驗人格品格:難道神不曾知道,真的要試驗一下?

要做的貌似不明不白,但敘事者卻說得一消二楚
v.3 為燔祭準備劈柴——難道摩利亞地無柴可燒?
v.5 放棄僕人——怕他們阻止?
v.10 「要殺他的兒子」——「殺」字有為了獻祭殺動物的意思
=> 全都表明亞伯拉罕是非常投入的
等到天使講完再見到有隻可以代替他兒子的羊

v.4 遠遠看見那地方
v.13 舉目觀看

v.1 亞伯拉罕回應「我在這裡」=> 投入獻兒子
v.11 神的回應「我在這裡」=> 不要殺兒子

整個次序:
1. 人向神回應「我在這裡」
2. 神向人吩咐「你要......」
3. 人以遵守指示作回應
4. 神說「我在這裡」
5. 人再看見更多的事物

「耶和華必有預備」可以有另一解釋方法:
"____ shall be seen" (有一東西將被看見)
所以「耶和華以勒」不是一名稱而是一句句子,正正解釋重要性在何處

任何回應都使人看見耶和華想他見到的東西
「觀看」從對耶和華的回應而來
=> 與「必有預備」無直接關係

但「必有預備」這故事卻流傳百代?
正是人的回應使他能夠看見神的「必有預備」!
以撒不但沒有被殺,還有神那信實的應許:
之後的家族名單暗示對後代的應許 => 每一代的應許都未曾失落過
測試亞伯拉罕就是要觀察他的作為

《創世紀》相傳是摩西編寫的
如此編寫就是向當代的以色列人強調神的信實
及至過約旦河、建聖殿也不落空

不相信耶穌的猶太人:
「你們這些基督徒真奇怪,為何常常對神的應許有懷疑呢?
多年的歷史和舊約聖經不是已經向你們證明了嗎?」

----

中場休息及收奉獻時間
朗讀獻金禱文——「萬物都是從主而來;我們把從主而來的獻給主。」
(原文自代上29:14 因為萬物都從你而來,我們把從你而得的獻給你)

----

第二部份:舊約詩歌篇
詩133篇——可以經常被濫用的詩歌?
是感性的創作,但也有理性的元素
用詩構圖都一定要合情理
若覺得不合情理,恐怕是自己的認識不足所致

詩篇有很多平行句子表達相似或相反的意念,彼此呼應
可以兩句成一邏輯 (第一句講A,結合第二句變成講B),又或者是相關但不相等

詩篇133篇中的平行句子出現在第二、三節
要思考其作用,否則不會明白作者的目的:以比方描寫前面的善與美

v.2 膏立君王?
(就好像人不刷牙洗臉就不敢出外走動一樣)
借用圖畫表達另一件事

v.3 祝福錫安山
植物生長:無水無食物就會死
=> 經歷耶和華對群體的祝福,就如神對大自然的祝福一樣
神的祝福也是如此:「因為......所命定的福......永生。」

作者想表達甚麼?
「大衛上行之詩」——上聖殿?當時聖殿還未建成!
=> 提醒上聖殿敬拜獻祭前弟兄先要和睦
也要有好的生命 (不是個人的生命,而是有生命的群體)
若沒有以上的,上聖殿敬拜都沒有意義

----

第三部分:即場Q & A
以下問題都是會眾即場詢問:

Q1. 律法的對象是猶太人還是萬國的人?
A1. 猶太人並沒有「舊約神學」的邏輯,但重視「生活上能否實踐」
有些比較困難的甚至會清楚講明如何做到
他們是以遵守律法認識上帝

至於萬國,要記著新約寫作時期 (約主後70年) 新約尚未編成,舊約也未成為正典
所以要留意倫理上的原則;而當中又有好多來自舊約
不一定要遵守,但要視乎並且了解背後的原則
(例如:聖靈在甚麼群體工作?
=>「因為聖靈在教會入面作工,要返教會才有群體的信仰經歷」)

Q2. 平信徒查考聖經時如何避免解錯經?
A2. 小心留意經文所牽涉的範圍 (可以很廣闊),若超過了該範圍就不正確
也要小心不同體裁;不能完全避免出錯,但起碼使之減少

Q3.
(a)《約拿書》是否真有其事?
(b) 若不,為何耶穌會引用之?
(c) 某聖經學者主張以歷史角度解讀《約拿書》,這主張合理嗎?

A3. (以下只是部分答覆,看來比較支離破碎,敬請見諒)
自己在魚肚中 => 死;耶穌以此故事作比喻 (太12:38-45)
約拿自己沒有死 => 耶穌沒有死!
想表達的是甚麼?就是人自身的悔改本身就是一個難以相信的神蹟!
只是法利賽人比尼尼微城的人更差

約拿的事列王紀下都有記載
一定是歷史性?不一定
有學者主張該條大魚是鱷魚,甚至有「魚肚 = 陰間」的主張
重點不在於是否歷史性,正如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中 (路16:19-31)
這拉撒路與馬大、馬利亞的弟弟是否跟同一個人一樣
答案總不能確定,所以只用作比喻

亞述國有王,但尼尼微城本身沒有王 => 視乎如何使用手上的資料
歷史證據卻只有外邦神的證據,卻不見耶和華的痕跡

(約拿為何躲避?因為他知道神有憐憫的心,知道尼尼微城的人一悔改就不會死
=> 記敘的重點不在宣教而在神的屬性)

但尼尼微城的人有悔改的痕跡嗎?
跟約拿在魚肚中不死的神蹟相比,全尼尼微城的人願意悔改是否更難令人相信?

所以整段記載旨在解釋神的憐憫是如何的廣闊,在此不必有準確的歷史記載
至於聖經學者的主張,只能回答一句:「歷史問題乃視乎你如何處理」

----

後記:
第一部分非常艱深,甚至覺得有點故弄玄虛
不過除此之外,講座從頭到尾都有不少得著

小弟承認這講座的吸引之處不在講題而在講員
曾博士縱然已有一把年紀卻仍然緊貼社會
(在博客及面書中可以見到他有留意北美以及華人教會界的新聞)
在講壇上可以毫無顧忌的拋出一句「講呢D」,亦令我們全場大笑

願意費心鑽研聖經,又能夠緊貼時事並且可以在短時間內回應
教牧同工如此委身服侍,豈不叫我們感恩?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講道筆記 20140524

《論以東的默示:惡有惡報?!》(俄 1-15)
講員:李懷蓉傳道

聖經對袖手旁觀的「花生友」有如何評價?
(《俄》的默示在其他大、小先知書也有記載)

「站在高處,必不被拉下來」=> 自視過高
產業會被洗劫一空:財政上的損失

原因:智慧人及勇士必被除滅 (約伯的朋友——提幔人以利法有可能是以東人)
引致以東人當中無人預料到自己會被盟友出賣
因為以東本身已經是小國,因此必定滅亡

施行報應的原因:
孖生兄弟以掃和雅各的不和,使後來的兩個國家以東和以色列一直不和睦
耶和華向以色列人明確表示「不可憎惡以東人,因為他是你的弟兄 」(申23:7)
但到了以色列被外邦人攻擊時,以東人卻做了「花生友」,間接令他們滅亡

瞪眼、歡樂、狂傲的話:從肉眼看見到心中「暗爽」再「明爽」
從遠距離觀看,之後拉近距離,之後乾脆趁火打劫

「剪除」有對付敵人之意 => 以東人已經把以色列人當作敵人
如何出賣人,就如何被出賣 => 無剩餘的以東人(v.18)

以東和以色列有過節已成事實,神已下手的審判也是事實
但願我們因此得著提醒,見到仇敵受苦或被陷害仍然要憐憫他們 (箴24:17-18)

(每次以色列人受苦都只能靠神才得到伸冤,這對我們有甚麼提醒?)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518遊行所引伸的教會問題

我最掛心的從來都不是遊行與否的對與錯,而是背後對教會帶來的隱憂。

----

1. 互相的不了解與不接納

已成年的信徒正正是覺得基督教十分需要在這些議題上發聲,又眼見教會在這些議題上只能不斷讓步,難得有如此大好機會可以「作見證」當然大力支持。我們這一輩信徒忘記了以他們的角度出發,所以在他們眼中我們的不滿就好像是八、九十後的「反叛分子」。

至於反對遊行的信徒,他們大多都是針對主辦單位本身排斥同性戀者的主張、認為教會選擇性地只向社會回應部分議題等問題,而跟另一派人對著幹。可惜的是,總有些支持遊行的人不明白這些信徒為何反對,甚至以為他們帶著反對聖經的立場。

在我身邊的信徒,參與遊行的及反對的都有不少,而我尊重他們每一個人自己的意願:不強迫反對者參與遊行,也不強迫打算去遊行的人打消念頭;正如我之前已經分享過,就算立場有異亦可互相尊重,互相攻擊的行為實在使人痛心。

----

2. 給予未信者的印象

當有不少香港人能夠覺得「無論立場對與錯,總之粗言穢語就不正確」時,覺得「你反對518遊行,就等同於你贊成同性戀」、「你反對遊行,就等於你覺得這議題不重要」的信徒當然也會存在。碰巧這些人為數不少,也就難怪在不信的人眼中「基督徒」總與「唔用腦」扯上關係。

另一方面,互相的攻擊 (特別是持反對立場的信徒拿出證據攻擊主辦單位,以及教會如何號召會眾參與遊行) 使人感覺到原來教會一直對外避談政治,暗中卻玩弄各種政治把戲。外人看在眼裡,感覺會是如何?

當有專業人士能夠提出「後基督徒」、對主流教會反感的概念時,我十分期望他們不會只以學術及文化角度剖析;當思考「教會流失下一代」這問題時,不應只歸咎於外間的所謂「引誘、試探」,也應該想想我們可有在下一代的眼中作好自己的本份。


----

後記:

不久前我引用了一篇明光社的調查報告,第一個原因是針對外界對這機構的印象,提醒各位不要見到「明光社」三個字就以為當中內容一定會充滿歪理——實際上這篇文章前半部分能夠讓讀者稍稍明白教會昔日的發展方向如何引致今日的處境;第二個原因是因為這篇報告已經是2011年的產物,但到了今日回看依然有著強烈的共鳴。這其實對個人層面抑或是教會層面而言都可以說是一種諷刺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求求其其mode] 518事件之我見

所講既都係關於2014年5月18日既遊行活動,以下簡稱「518事件」。

我地睇到後生一輩既弟兄姊妹普遍對遊行有所保留,主要係因為主辦團體以往一直針對同性戀群體但今次又煞有介事咁含糊其詞,雖然係有六個一作口號,但係一樣被人話活動目標好唔清晰;反而無咁後生或已組織家庭既弟兄姊妹卻普遍支持並且親身參與。佢地參與既原因主要係藉著呢次活動重申基督教信仰立場〔亦有講法係趁同志婚姻未立法前率先表達反對立場,不過咁就更突顯左「暗中反同但口中唔承認反同」既矛盾〕。

正如討論佔中一樣,有人贊成有人反對本來就係好正常;應唔應該佔中聖經無講,但聖經卻白紙黑字清楚列明同性戀係神唔喜悅既事;教會唔同人物對於政治立場上既分歧原本話要包容合一,結果而家都互相指責「推到見報」;今次有人主張反對遊行,結果亦被人批評「破壞合一」?喂佢地都係信主,都知道聖經既立場係點。佢地反對既原因係目標模糊,尚且同信仰無直接關係,都竟然被人話。

乜聖經有咁教咩?我淨係知道當巴拿巴同保羅在宣教道路上出現意見分歧時,佢地選擇左分道揚鑣並且互相祝福,尚且無互相攻擊對方或是互相阻礙對方既服侍。果然都係使徒犀利,二千年後既我地竟然無咁既胸襟。

----

呢次518事件開始使人覺得「原來教會唔講政治,但係都識玩政治遊戲」;佢地真係很傻很天真:香港地既達官貴人唔少都有番教會,仲要係規模好大又出名既教會,又有名氣又有財力又多人;新聞會講政治,連電視劇都有辦公室style既政治,咁樣既耳濡目染、咁樣既環境底下教會唔玩政治唔講利益?訓醒未啊你?

----

見到有所謂「後基督徒」既概念。學者眼中會係文化現象;在我眼中係分裂既隱憂。

當我地話無咁後生既前輩唔理解我地時,咁我地又幾時理解過佢地?佢地都需要兼顧家庭、工作、教會群體同服侍,又唔係個個有大專程度識同你講乜野批判性思維,又未必似我地擺咁多時間上網,咁又點能夠期望佢地可以清楚知道所有野既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就算係同信仰有關既野,無論係幾年前既,又或者係近期尐既,佢地都可以一樣無乜認識。〕佢地卻有額外既人生經驗,足以讓佢地知道每次社會講道德議題時,教會都係不斷讓步而且唔能夠還擊,所以當佢地參與社區關懷時,睇到昔日讓步如何傷害到佢地既關懷對象,感受又會更強烈。難得有一個可以表達訴求既機會,結果又被我地班後生仔搞搞震。咁你話啦,佢地點會明?

教會流失下一代?外面專業人士大把研究大把建議,我淨係講我觀察到既野:老字號既大教會都係比較容易出事——教會太多羊既話教牧同工自然睇唔到咁多,弟兄姊妹容易產生一個個小圈子,仲未計頭先講過既教會政治播。咁我應該為左教會聲譽同所謂「合一」而收聲,定係效法先知同耶穌咁不平則鳴?你仲夠膽同我講咁樣既「教會」係另一個家?

----

延伸閱讀:
1.《從基督信仰的角度對「愛爸媽.愛我家」的提問》
(時代論壇竟然會刊登呢篇文章,證明今次教內意見分歧真係好犀利)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83331&Pid=6&Version=0&Cid=150&Charset=big5_hkscs

2.《518 反照教會的眾生相》
http://faith100.org/518-%E5%8F%8D%E7%85%A7%E6%95%99%E6%9C%83%E7%9A%84%E7%9C%BE%E7%94%9F%E7%9B%B8/3605

3. 《80、90後基督徒的社關及價值觀調查報告2011》
(諷刺既係,作者本身所屬既福音機構正是其中一間出名「反同」、
又被人在各方面批評到體無完膚既福音機構)
http://www.truth-light.org.hk/article/title/n3126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驀然回想(三十)

每次自己一個人去何文田廣場的麥當勞用餐的話
都一定會選坐窗邊的座位

從窗口可以望到何文田山頂至公開大學的一段佛光街
這一路段有一個(對我而言)很有趣的現象
就是無論甚麼時候望出去都肯定會見到至少一輛巴士
那些車輛就好像玩具車一樣移動,真是有趣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OUHK-1440.BMP

不久前公開大學的新校舍啟用了
有一次從公主道回家
也就順便溜進去參觀一下

整體而言
新校舍無論設計還是風格都是十分西化、現代化
但公用設施上所選用的字體卻反而帶有嚴謹、不友善的感覺
所以總覺得那些字體與整個環境充滿著違和感

離去之時帶走了一件「戰利品」:
https://picasaweb.google.com/lh/photo/FYB9qnzwbsp6GrASDcY29FmNxbjJzSqxvji2e_2Wyvk?feat=directlink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慶祝生日與信仰有抵觸?

請各位以搜奇的心態瀏覽以下文章:
[轉貼]耶和華見證人為甚麼不慶祝生日?
http://jwitness.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309352

看到這標題的第一個反應是"WTF"
以為又會有甚麼歪論,不過閱畢全文又覺得未必如此

所以才覺得很詭異:能有幾人知道慶祝生日的來源是甚麼?
對更正教而言,是不是正如聖誕節的非基督教來源一樣
只要是撇開所有異教元素的個人慶祝就沒有問題?

在此反而十分慶幸10月尾的萬聖節沒有如此棘手的灰色地帶:
要麼就是天主教的紀念前人 (All Saints' Day)
要麼就是坊間的鬼節 (Halloween)
是非黑白還是十分容易分辨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千錘百煉(伍) - Extra Effort

最近除了司琴的服侍外
在詩班的其他職責上幾乎全部都有甩漏
因此難免質疑自己
到底是資歷不足還是顧此失彼?

----

頌光上星期又有新詩班員加入
是一位來自青少年牧區的姊妹
雖然都是青年人,但是小弟卻不曾認識她
一個超過一百人的牧區,要認識所有人果然是不太可能

----

跟其他詩班員提及晨禱會時
聽到同工一句「遲D我彈唔到會搵你彈」
聽罷只能無奈地以笑容回應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Hymnology 7

當我作為會眾之一時,自己所得的領受若有偏差最多只會牽涉到我身邊的一小部分人
但如果我是作詞者,歌詞中的信仰偏差卻可以影響到相當龐大的會眾群體
既然如此,我們縱使未能檢視作詞者的靈命,
都起碼可以重新檢視這些詩歌,決定這些詩歌是否合宜

因此本文將會開始討論「現代詩歌所帶出來的信仰觀念始終有偏差」這個議題
第一部分:歌詞未能深入描述耶穌基督昔日的犧牲

近年來教會的受苦節崇拜使我感到愈來愈奇怪
2013年流程的最後一段是強調「耶和華神已掌權,榮耀歸三一真神」
因此最後連唱三首《全地至高是我主》、《神坐著為王》、《聖哉聖哉聖哉》
想來無疑是符合這主題的,只是難免使我覺得「復活節還未到就已經開始慶祝」

至於今年可能是因為重點轉移到關懷弱勢社群的緣故
只有一開始的《Via Dolorosa》、《你是我永遠的救主》
以及詩班獻詩能夠有比較多篇幅能夠提及基督的捨身,
其他都只是普通敬拜歌,並沒有特別強調「受苦」本身的特殊意義

至於某幾首每年都會翻唱的詩歌,當中歌詞也值得留意:
《寶貴十架》:面對著主耶穌的捨身,我的回應只是「多謝」及「俯伏敬拜」?
《愛我願意 / 十字架上的光芒》、《一生愛你》:
前半段只述說神的愛如何美麗,之後只著重我要如何回應

這難免使我覺得敬拜內容愈來愈顯淺,
因為從流程以及歌詞兩方面來看,好像都沒有仔細地重新探究基督昔日的事跡:
耶穌基督走這條十架路有甚麼經歷?祂的心路歷程是如何?
面對著耶穌基督的捨身,我們有何不足、需要反省?
為何我們的悔改回轉並不足夠,還需要耶穌基督自己流出寶血在先?
整個救贖計畫是如何進行的?真正意義為何?

觀乎現今的流行詩歌尚且還有《耶穌為愛受難》、《只因愛》、
《主我高舉你的名》、《神羔羊配得》、《因祂十架》這些比較符合主題的詩歌
但歌詞符合主題卻並不代表當中一定就有完整的描述

結果當我向小組組長提出這個質疑時,他答道:
「流行詩歌普遍字數少,如此要求是否有點過份?」

根據教會的處事作風,下年度的受苦節崇拜應該不會有詩班獻詩的事奉
或者我應該趁著這機會到訪其他傳統教會,使我重新感受一下受苦節的真正意義

(第一部分完,第二部分之後再續)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驀然回想(二十九)

在我所住的區域中要數近年最出名的店舖
恐怕非樓下的粥鋪莫屬

當坊間說是「有良心」、「願意互助」時
區內居民看到的卻是另一回事:
愈來愈多向顧客說不、有剩貨都不賣出、食品份量減少、
經常不做晚市、壞天氣立即把店舖關閉、間中連放幾日假等等
總之就是表達出一種「不急著營業賺錢」的態度

可能你會問
不談這些關於人的因素,所賣的粥應該還是不俗吧?
我可以肯定的回答你
多年來我一直都認為自己煮的粥更好吃
外界之所以稱讚他,只因其他對手更差而已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親自下場

1.
到鯉魚門口釣魚的收穫
釣到大魚的感覺真棒


2.
自家浸梅酒 ^_^

樽口要用保鮮紙蓋好~~

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Transitions

愈來愈害怕下決定
怕產生過多空頭支票

一次過想處理多種事務
後來變成顧此失彼
還要一同承擔別人的壓力

見到別人的抱怨
心裡卻有著嫉妒

有時難免會幻想一下
若果本身就沒有承擔
就算沒有令事情有更好發展
都起碼不會使其惡化?

關乎別人的事與關乎自己的事
我已開始分不清楚到底哪一項應先處理